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为什么日本人更容易接受西方价值观”的一种解释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为什么日本人更容易接受西方价值观”的一种解释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为什么日本人更容易接受西方价值观”的一种解释 (1157 reads)      时间: 2008-1-16 周三, 上午7:56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在前面讨论价值观的“普适”过程时(http://www.hjclub.com/Showtopic.asp?ID=2673193)试图分析这个过程都有哪些重要的环节,最后说明希望能籍此帮助回答为什么价值观的传播在不同的条件下,诸如在不同的国家,面对不同的人数时,会有哪些差别。这里试图分析以下中国人和日本人接受西方价值观的不同。说到这里,特别要感谢老路网友给我早先那个短贴的回应,和老路提供的一串书名。

一,“中国人更多地像我们西方人”

克拉克(Gregory Clark)出生于英国,后移居澳大利亚,1959-1965期间在香港和莫斯科任职,以后和日本事务结缘,直到现在。如今任日本Akita International Univeristy的副校长。此公引起我的注意乃是他的一套少见的比较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不同的说法,引在下面供网友参考。

“我早已觉察到了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的显著不同。中国人是个人主义者,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压力,他们会直接了当地告诉你他们的好恶,丝毫没有日本人的那种含含糊糊。他们喜欢争论,爱思考,对各种主意和挣钱总是有强烈的兴趣。

对感情色彩较浓的日本人来说,团体和人际关系似乎较为重要。他们完全不懂什么是公开的争论,以致于得有人来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辩论,如何进行辩论。

日本人的意识形态观念淡薄,这一点比之我在文化大革命中见到过的满脑子意识形态观念的中国人尤其明显。

如果比较基本的个性特征,中国人更多地像我们西方人而不是日本人。至于日本人,他们似乎不像任何人。 ”(原文见http://www.gregoryclark.net/index.html第11a章)

克拉克论及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名作是:《日本部落---日本与众不同之处的发源》 (The Japanese Tribe, Origins of a Nation's Uniqueness)。这篇文章虽然是力图解释为什么日本如此不同于中国印度等,但同时提供了作者队中日不同的独特分析。

总结起来讲,克拉克认为,就民族认同和对待外来人方面,西方人的特点是重视意识形态(这里是science of ideas),在智力上排外,在情感上较容外; 而日本人的特点是依赖“岛民”特征进行群体认同,所以在情感上排外,而在智力上容外,倾向于同外邦交流。虽然日本的地方集团也很有力,但在对外方面,日本人发现难以单独交往,因此更认同集体在日皇的带领下像一个家庭一样一起行动。记得麦帅在占领日本期间曾评论日本人说过日本人政治上像个孩子(大意)。这话似乎与克拉克的看法接近。

假定克拉克的观察是较准确的,我们可以从这里比较一下中日在接受外来价值观上的差别。

二,价值观传播的必要条件

价值观的传播看去简单,好像只要一方愿意接受它就可以了。这在当一个个体融进另一不同的具有不同价值观的社会应当是不错的。原因在于价值观的建立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奉行相同价值观的人都有约定(相信)所有有关的个体都会遵守同样的价值观,也接受由奉行同样的价值观而带来的后果。因此,这在单一个人加入新的社会时,实行起来是很容易的。这一点可以用很多的个案证明,几乎每个独立的留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

问题是,当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同时接触到新的价值观时,要通过以上的约定在这个群体里引入新的价值观显然就不容易了。因为很难保证所有的人(或绝大多数人)都会遵守这个约定。

试看下面一些例子。
1)一个中国新移民搬入美国某地一个居民点
2)几个中国新移民搬入美国某地一个居民点
3)几十上百个中国新移民搬入美国某地一个居民点
假定这些人都是成年人,根据经验,读者不难得到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新移民能较好地融入当地社区。各位还可以根据自身经验想想唐人街和少数中国人居住地方的差别。

再看另几个例子:
1)一个美国人到中国经商
2)一群美国人在中国一所学校上学
3)一家美国公司在中国经营(有美国人当经理)
4)一个中国人受雇于美国领馆
在这种情况下,与美国人有接触的人接受美国人的价值观的差别可能会有什么不同?

第三种情形:
1)青少年在美国生活一年后的价值观变化变化
2)30-40岁的成年人在美国生活一年后的价值观变化
相信通常总是青少年会接受更多的美国价值观。

最后一种情况:
由权力代表向一群人宣布一个新的价值观,如“斗私批修”或“五讲四美”。

这最后一种情况其实在文革前和文革早期就有过社会试验,那时人的特点是相信老共的胡言乱语,所以大家容易达成“社会默契”,一说“斗私批修”还真是人人当先。到了“五讲四美”年代,老共的信义基本掉光,人们已经难有默契,粗口照样,吐痰照样,没人睬那新观念了。

三,日本人和中国人

从日本人的民族性和接受价值观的必要条件来看,是否可以说日本人作为一个民族具有容易集体行动的特点,同时又倾向于智力上容外,因此对领袖人物提出的号召(例如对福泽谕吉所写的《文明论概略》 )容易产生认同而达成“社会契约”,使得接受新的价值观较为容易。

对比之下,是否中国人如克拉克所观察到的更像欧美人,所以智力上排外而情感上容外,加上一向是地方主义盛行的国度,传统文化里的污秽积成的深深的怀疑心理(这一点老芦的《中国人的聪明观》算是上乘的画品!),所以不容易达成“社会契约”来接受新的先进的价值观,反倒是谁守规矩谁倒霉,久而久之,特别是经过老共强迫人民接受了更落后的反人性价值观后,接受新的价值观就更为困难了。

从第二节的讨论可见,国人要接受新的先进的价值观,恐怕希望所在是首先要认识自己价值观的落后,产生接受新的价值观的要求,这就要求有尽量多的机会接触西方文化,这一点在当今的网路时代要比较过去容易得多。而更重要的恐怕还是需要一个有信用的权威做示范。台湾比之大陆的进步应当说主要原因在此。

四,中国人和西方人

如果中国人和西方人间有那些如克拉克说的相像之处,在现在的条件下,中国还会努力向外输出恶心货色,主要是通过商业活动加上利益诱惑,而不是通过自身价值观的优势。而西方则一定会极力抵制。

分析了一圈,我走到了消极(网友)和老越的立场(感觉上倒是积极的:)。不过,我也感到,如果中国的体制改革能够成功,真正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以中国人和西方人相近的一些特点,应当是会发挥出具大潜能的。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一些积极的评价也是有其道理的。




作者:河边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00769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