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江阿姨的样板戏:(三)样板戏的艺术价值(下)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江阿姨的样板戏:(三)样板戏的艺术价值(下)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0

经验值: 519081


文章标题: 江阿姨的样板戏:(三)样板戏的艺术价值(下) (1053 reads)      时间: 2007-12-15 周六, 上午12:50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由上文介绍可知,传统戏剧的本质,在于用极度虚假的表演去模拟真实生活,在这过程中,观众和演员始终处于默契状态。观众都知道那是在演戏,当不得真,“看戏意识”很强烈,“你演我看”的界限分得很清楚,因而绝对不会像西方观众那样,为真实表演吸引而进入剧情,忘其所以,与角色一道同命运共悲欢,只会以理智态度细品角儿的某个身段做得怎么样,某段唱腔又处理得如何。有如说他们是观众,不如说是裁判。这就是戏迷们何以能反复看一部戏还不会生厌,对他们来说看戏不是一种感情经验,而是一种理性的技术品评,很像教师们组织的“观摩教学”。

这一套在西学东渐前倒行之无碍,但在西方戏剧特别是电影进入中国后,它就再也玩不转了。因为真实,西方表演方式很快就在潜意识里改变了观众的戏剧观,使得他们和西方观众那样,忘记了自己的观众身份,忘记了正在观看的剧情乃是虚构出来的,进入剧情为角色的命运而欢笑悲哭。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度风靡全国,让所有的绅士淑女都在影院里哭得死去活来。这种情景在戏园子里绝对无法想像。

这结果就是“反认他乡是故乡”,国人很快就扔掉了传统,反倒把进来的洋货当成了国货,甚至因此奋起捍卫“国粹”,全不知道今日“国粹”包括汉语在内,已基本无“粹”字可言,乃是非驴非马的杂种(此非骂人话而是生物学术语)。

被西方表演方式彻底征服的观众们再去看旧戏,当然也就无法忍受它的矫揉造作和极度缓慢的节奏了。旧戏之所以没有绝种,全靠我党动用国家资源支撑。但我党相信“狼羊-点菜律”,不能容忍为其豢养的艺术家们不去歌颂颂德,因此“京剧现代化、政治化”势在必行。既然要对现代观众进行洗脑,反映现代生活,当然就只能遵守西方戏剧理论的“三一律”,除了《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一场外,样板戏效法西方戏剧,固定了时间和空间,使用西式布景灯光,摈弃了“无布景时空旅行”,以及极度偏离生活、脱离时代的“念”与“做”的矫揉造作的表演方式,有选择地保留了“唱”和“打”。即使是在这两门表演艺术中也尽量“与国际接轨”,大量采用了西方手法。如此脱胎换骨后的“京剧”,当然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京剧了。

在这点上,批评样板戏的人们说它“不是京剧”完全正确,正如骡子不能是马一样。就其本质而言,样板戏乃是一种特殊的歌剧,真正成了Peking Opera。

而这正是样板戏获得巨大成功的唯一秘诀(或起码是主要秘诀)。观众们喜欢它,不是因为它的视觉艺术效果,诸如它类似话剧的布景、灯光、服装,或是从西方引入的“活人雕塑艺术”(所谓“集体造型”或“亮相”,前者如《沙家浜》上的18棵青松的集体造型,后者乃是指主角们必须不时在空中凝固一两分钟),也不是武打功夫,而是因为它优美的唱腔。这说明它的成功完全是歌剧式的成功,哪怕政治内容再怎么令人反感,情节再怎么简单,角色再怎么虚假,节奏再怎么拖沓,“群雕”再怎么难看都没关系,只要唱得好就行。这和西方歌剧获得成功的机制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观众的欣赏品味不同而已。

遗憾的是样板戏的批评者们似乎没谁看出这一点来,许多论者批评样板戏的大段唱腔太多,严重游离出剧情。他们不知道样板戏成功的秘诀正在于那些大段优美唱腔,至于剧情,who care 策那?请问有哪个老帮菜说得出每部样板戏的剧情来?那本来就是小儿科的东西。大家喜欢它,不是因为它的剧情而是唱段。

作为特殊的歌剧,样板戏确实作了很多尝试和摸索,从推出先后都可以看出它的改革走向来。

首先是唱法的改良。样板戏仍然使用假嗓演唱,但它虚假的程度恰到好处,既不像旧戏那么假,又不是西洋美声唱法,保持了一种似真似假的中庸状态,以致亿万爱好者根本听不出它是用假嗓。这似乎是京剧的最佳唱法。如果改用西洋式美声唱法,引入鬼子发明的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等花样,立刻就变得无比别扭。要明白这一点,只需去听“交响音乐”《沙家浜》就行了。它以其失败教训,昭示了京戏只能用假嗓演唱,而优美的唱腔决不能假到让现代人起鸡皮疙瘩。

在样板戏陆续推出过程中,唱法的改良非常醒目。最先推出的样板戏是《红灯记》和《沙家浜》,两者都能明显看出对传统唱法的继承,特别是谭元寿演的郭建光,基本是用他家祖传的谭氏唱法。稍微后出的《智取威虎山》的童祥龄也如此。但越到后来就越偏离传统唱法,以《杜鹃山》、《磐石湾》为巅峰之作。虽然使用假嗓,但表现力之丰富,唱腔之优美,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京剧大宗师们可以企及的了(当然这是我的外行评价,但我相信它代表了大多数不懂旧戏艺术的亿万观众们)。

样板戏的另一重大革新是使用西式作曲以及管弦乐队伴奏。这其实在“解放”前就有人尝试过,钢琴伴唱京戏并非殷承宗的发明,但似乎都不成功(当然可能是因为没有政府作后盾强力推销),然而它在江阿姨手上却获得了极大成功。

这改良的脉络也能从样板戏的推出过程中历历看出。最先出台的《红》剧与《沙》剧的作曲都基本是京戏那套,伴奏一开头也是用京戏传统乐器,管弦乐是后来才配上去的。尤其是李铁梅唱《仇恨入心要发芽》那段,使用的乃是所谓“剁板”:

“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
顶天立地是英勇的共产党……”

此乃典型国货,特点是每个小节只有一个音符,都是强拍,没有强弱对比,听上去跟剁菜板一样,所以称为“剁板”。西式作曲的所谓节奏乃是强弱对比,如四二拍每个小节的节奏乃是“强-弱”,四三拍乃是“强-弱-弱”,四四拍乃是“强-弱-次强-次弱”,从来没有每个音符都是强拍的曲式。所以这完全是国货。

但到了《智》剧推出时,作曲和伴奏都大幅度西化了。如前所述,《打虎上山》杨子荣出场前,有一段西式器乐演奏的出场序曲,其中有一段优美的圆号solo,在《胸有朝阳》唱段中,杨子荣唱道:

“我恨不能急令飞雪化春水,
迎来春色换人间。“

“换人间”的拖腔引出了西洋竖琴独奏,奏出了山泉解冻后的淙淙流水意境,效果非常之佳。在同一唱段中,杨子荣唱道:

“抗严寒化冰雪我胸有朝阳”

“朝阳”二字以《东方红》旋律谱曲,但丝毫不觉得生硬,配以西式管弦乐合奏,同时舞台灯光大亮,背景由暗转明,天地为之一新,宛如日出场景,综合效果极佳。

越到后来改革者们便越大胆。《杜鹃山》和《磐石湾》都大量采用了地方音乐。如《杜》剧无论是序曲,唱腔等,都揉进了大量的湖南民间音乐旋律,而又与京剧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磐石湾》也同样具有这特色,令我非常入迷,可惜还没等我哼会,阿姨就重感冒入院了:)

毋庸置疑,西式管弦乐比起传统京戏“乐队”来,其表现能力和气势都不可同年而语。但如“交响音乐”《沙家浜》的失败经验展示的那样,全盘引进西乐势必喧宾夺主。江阿姨似乎发现了这问题,便指示必须突出“三大件”,亦即京胡,京二胡,以及月琴。在这三大件面前放个麦克风,使之能压倒音量宏大的管弦乐队。必须承认这解决非常合理,使得京戏还能最后保留它的商标,不至于在乐器上完全西化。奇怪的是,突出了三大件并不给人一种非驴非马的滑稽感。传统戏剧乐器、西式作曲、地方民间音乐水乳交融地糅合在一起,不能不说是大胆尝试,而且取得了成功。

样板戏的唱词创作也很见功力。传统中国人看不起“王八戏子吹鼓手”,除了少数文人显示闲情雅致偶尔玩一把写点剧本外,大多数剧本都是民间无文化的艺人创作的,因此唱词写作实在没什么水平可言,不信请看脍炙人口的名作《空城计》: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
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旌旗招展空翻影 ,
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我也曾差人去打听 ,
打听得司马领兵往西行。
一来是马谡无谋少才能 ,
二来是将帅不和失街亭 ,
你连得我三城多侥幸 。
贪而无厌你又夺我的西城。
诸葛亮在敌楼把驾等 ,
等候你司马到此谈谈心。
我这里无有别的敬 ,
早预备羊羔美酒犒赏你的三军,
西城的街道打扫净,
准备着司马好屯兵。
你到此就该把城进。
为什么犹疑不定进退两难 ?
你为的是何情 ?
我只有琴童人两个,
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
你莫要胡思乱想心不定,
你就来,来,来
请上城楼听我抚琴。”

这和小靳庄赛诗会的水平相比又能高明到哪儿去?

等到江阿姨来掌舵,便调集全国才俊参加创作班子,如同搞“两弹一星”一样,倾全国之力以赴。那阵子没被整死斗臭的文化人在睡里梦里都只知道索索发抖,若能蒙阿姨青睐招入“样板团”,立即就是一步登天,享受部级待遇,万民崇敬,如何能不肝脑涂地,继之以死?当然写出来的唱词就绝非过去的文盲艺人能比的。最先下水的乃是语言大师汪曾祺为《沙家浜》捉刀,写出这种唱词来:

“飞兵奇袭沙家浜。
将尖刀直插进敌人心脏,
打他一个冷不防。
管叫他全线溃乱迷方向,
好一似汤浇蚁穴,火燎蜂房!
说什么封锁线安哨布岗,
我看他只不过纸壁蒿墙。
眼见得沙家浜遥遥在望。
此一去,捣敌巢擒贼擒王!”

我后来写《难做的中国人》就无耻抄袭了人家的“好一似汤浇蚁穴火燎蜂房”。

由戏剧界才子王树元执笔的《杜鹃山》唱词写的也很漂亮:

“无产者等闲看惊涛骇浪,
洒热血,求解放,
生命不息斗志旺,
胸臆间豪气昂扬!

党指示进深山寻找雷刚,
虽陷魔掌, 使命不忘。
冲开这,冲开这刺刀丛,极目远望,
似看见,密林中,银光闪闪红缨枪——红缨枪,
我恨不能,恨不能飞身跃上万仞岗!

且把刑场变战场,
畅谈革命斥贼党,
揭谎言,明真相,
驱迷雾,迎曙光,
驱迷雾,迎曙光,
将火种播向这万里山乡!”

这当然是大话,但大话说巧妙了,便也成了艺术。“大话文学”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所谓檄文作者和“豪放派”词人的成名之道,所谓“气势”就是这玩意,辛弃疾不就是大话文学大师么?样板戏的大话就算比不上老辛,比陈亮总不至于差到哪儿去吧?我说这话可是有点资格的,因为本人就是玩“气势”的高手,有《芦元帅讨土匪司令王希哲檄》为证:)我能写出那种先声夺人大气磅礴的玩意来,全靠我青少年时代看多了“大话文学”的经典作品。

总而言之,窃以为,样板戏其实是对此前“京戏现代化运动”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它的改革获得了空前或许也是绝后的成功,为几亿爱好者反复演唱。如果它们毫无艺术价值,光靠官方强力推荐是不可能做到这点的,小靳庄赛诗会和“户县农民画”毫无影响就是明。

样板戏也为后世的传统戏剧改革指明了方向。传统戏剧要免于灭绝,唯一的希望似乎就是沿着样板戏道路走下去。文革后推出的唯一有点票房价值的京戏,似乎是《七品芝麻官》,它演的虽然是古代的事,但使用的完全是管弦乐伴奏,因而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样板戏的出现更彰显了国粹的两难处境:不改革就势必要被现代观众抛弃而逐渐灭绝,但改革就是脱胎换骨的西化,使得传统戏剧再不是传统戏剧了。这一难题为所有的国粹(中餐、书法、麻将与国骂除外)所共有,中医、国画、国乐等无不如此。在我看来这问题似乎无解,乃是落后文明与先进文明狭路相逢后的必然结局。

(全文完)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707286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