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江阿姨的样板戏:(一)出台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江阿姨的样板戏:(一)出台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江阿姨的样板戏:(一)出台 (1348 reads)      时间: 2007-12-13 周四, 上午6:22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江阿姨的样板戏:(一)出台


芦笛


昨天小孙同志出来询问老小各种帮菜,八个样板戏算不算艺术上的经典作品,还顺带问了几部电影:《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结果turns out就连老帮菜都记不住样板戏是哪八部了。我和老钟(亦即小钟他爹,是我的同龄人,帮菜[头壳]比较老的一类,不过可能比我还老化些,因为时至今日还不会上网,需要他崽替他来回作传令兵。对了,小钟,你莫非住在老钟家?总不能为这点破事还用电话传令八?)一言不合,拔包相见,眼下他正在猛翻旧报纸,准备找到证据后让小钟来找我索要50刀。当然如果找不到,或是答案和他所说不一致,他自然也就隐恶扬善,决不会自动前来提供50刀的,of that I am dead sure。可惜还没等他刨出来,我就已经在网上找到了。NND,我输了,下次回国请老钟吃顿饭吧。

既然是关系到腰包,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省钱,免不得要想想我为何栽了。我年轻时爱好文艺,对样板戏算得上相当熟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的全部台词我都倒背如流,所有的唱段都会演唱,其出笼过程也略有所知,乃是典型的文革余孽,按理决不该有此失误。

不过输赢乃赌鬼常事,这儿顺便给有兴趣又不怎么了解革命文艺史的同志介绍一下吧。

大饥荒时期,乃是毛共对文艺控制最松弛的时期,舞台和电影基本是“大洋古”。那也很自然,百姓吃不饱,总得让人家松弛松弛吧。所谓“洋”,多半是苏东阵营进来的电影,也有资本主义国家左派拍的。我和芦箫很看了些,当真是其乐无穷。至今还记得苏联那些精美绝伦的经典片,诸如《黑桃皇后》、《复活》、《苦难的历程》(三部曲),还有意大利的《罗马11点》、《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英国《古堡幽灵》等等,当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毛当时也没说什么,但大饥荒一过,他就开始反攻了。1962年毛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1963年12月12日,他在中宣部文艺处编印的关于上海举行故事会的材料上批示:

“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新诗、民歌、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着手,认真地抓起来。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

1964年6月,毛在《关于全国文联和各协会整风情况的报告(草稿)》上的批示中,直接将矛头指向全国文联及下属协会,简直是杀气腾腾: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作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来,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头一个指示还没下,柯庆施同志就提出“大写13年”的口号了,也就是规定作家必须大写1949-1962这13年的伟大成就。第一个指示下来后,“死人和洋人” 便从电影院和剧院中逐渐消失,代之以各地开始搞出来的现代地方戏曲,称为“现代戏”。在毛第二个杀气腾腾的指示下来后,各地文化部门吓得灵魂出窍,文艺界更是万象肃杀,“封资修黑货”一律藏起,“现代戏”运动则开始推向高潮了。

1964年6、7月间,各地到北京举办全国现代京剧汇演,江青同志在会上作了《谈京剧革命》的重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而所谓为工农兵服务,就是“大演工农兵”,全然不知道工农兵最怕看的就是演他们自己,最想看的就是自己那枯燥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我在旧作中反复说过,本人荣任工农之时,最怕的就是出大力流大汗一天之后,还让当官的押着去看英雄们战天斗地,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当然话也不能说绝对了,例如女人不但喜欢看男人,似乎更喜欢看女人,而男人似乎只喜欢看女人(“同志”除外)。所以工农恐怕还是有少量异数喜欢看人家出力流汗吧。当兵的倒似乎都喜欢看战争片,就连他们的家属都如此,这点北徙已经说了。

后来成为样板戏的几个京剧就是在这次汇演中让江阿姨看中的。我记得是北京京剧团的《芦荡火种》(后由伟大领袖改名为《沙家浜》),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根据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上海京剧团的《智取威虎山》, 山东京剧团的《奇袭白虎团》。

除此之外当时还有若干现代戏十分流行,甚至比样板戏还先拍成电影,例如京剧《节振国》,豫剧《朝阳沟》,但后来这些剧都没有被阿姨看中,反而成了毒草,也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与此同时,在1964-66年期间,报纸上展开了大批判,约有200多部电影被打为大毒草,不计其数的小说也遭到类似命运。报纸上重点批判了《早春二月》、《逆风千里》、《不夜城》、《红日》等电影。当时我们的作文课,便是在学校组织看了这些“反面教材”后写出批判文章来。芦某的尖酸刻薄就是从那阵子练出来的。您别说,后来这童子功在网上丛林中使将出来还是神威凛凛的:)

等到文革爆发,所有的电影戏剧文学读物统统消失,包括什么《王杰》那种从头到尾学习或背诵红宝书的电影都被禁止了。电影院统统关门。唯一允许的只有江阿姨精心哺育的那几个革命样板戏。它们的推出先后不一,最先出来的是《红灯记》、《芦荡火种》(大约一年后改名《沙家浜》),芭蕾舞《白毛女》与《红色娘子军》。过了一段时间《智取威虎山》才出台,继之以《海港》,《奇袭白虎团》就更晚一些,而且始终不很出名。

到了1967年又冒出了新玩意:交响音乐《沙家浜》,它不是什么交响乐,而是用交响乐队为使用西式美声唱法的歌唱家们演唱《沙家浜》伴奏,极度不伦不类。到了68年又出了钢琴伴唱《红灯记》,它倒没交响音乐沙家浜那么糟糕,是由殷承宗用钢琴为李玉和(钱浩梁,后改名“浩亮”,当了文化部副部长)和李铁梅(刘长瑜)演唱《红灯记》选段伴奏。其时李奶奶倒了霉(一度倒霉),所以没有她的唱段。同期推出的还有殷承宗改变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至此,江阿姨手上有点“干货”,可以出来充当“文化革命旗手”了,于是便在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在北京举行了八部革命样板戏汇演。演出历时37天,共218场,接待观众近33万 。伟大领袖出席观看了演出,并和演员们合照留影。“八部样板戏”就是这么来的。后来批判四人帮时还说什么“八亿人看八部戏”。

这话其实不准确,样板戏并不止八部,只是在1967年汇演那阵只有八部。此后陆续推出了一些作品。例如68年推出钢琴伴唱《红灯记》与钢琴协奏曲《黄河》。70年代又陆续推出了以下作品:

京剧《龙江颂》
京剧《红色娘子军》(不是芭蕾舞)
京剧《杜鹃山》
芭蕾舞《草原儿女》
京剧《平原作战》
京剧《磐石湾》

我这儿试图以出笼先后为序排列,但老头骨记忆不可靠了。例如《龙》与《红》大致同时,但到底孰先孰后我无法肯定。最后两部作品也这样,大致同时,但到底是哪个最后我就无法肯定了,似乎是《磐石湾》最后出台。它的唱段我特别喜欢,可惜还没来得及学会(似乎也没来得及搬上银幕),江阿姨便进了秦城,因此始终没能学会,是为一憾。

“八亿人民看八部戏”的错误还不止此。须知样板戏并不是立即改编为电影的。从舞台到银幕,我记得大约有三四年之久,直到70年代初,八部样板戏才陆续变成电影。在这三四年的期间,全国人民毫无文艺作品可看,电影作为重大娱乐方式完全是空白,有段时间连《新闻简报》都没有。在某些地方例如成都(据张戎《鸿》),电影院干脆改成了两派的监狱。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11496 seconds ] :: [ 3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