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沅森
加入时间: 2004/07/15 文章: 63
经验值: 1457
|
|
|
作者:陈沅森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癌症胜战法》第二章 治疗癌症应具备的医学、生理学基本常识
(博讯2007年12月01日发表)
第二章 治疗癌症应具备的医学、生理学基本常识
[ 导读 ] 治疗癌症,应该具备一些医学、生理学的基本常识,这些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后,结合自己的认识,编写成“血液”、“微循环”、“免疫力”、“干细胞”和“气功‘意守’方法及其应用”等五节,在每节的后面附有笔者对这些基本常识的读后感与评论。具有这些基本常识和懂得这些道理的读者,可以略读本章,也可以不读,跳过去直接阅读下一章。 (博讯 boxun.com)
第一章列举九则启动人体“自组织能力”治愈疑难杂症的案例,证明血液在身体健康和疾病治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血液是“自组织系统”中沟通信息、交换能量、输送物质,维护自身稳定的液体组织。由此得到初步结论是:使身体保持健康的“主将”是“我们的血液及其携带的免疫机制”!
人的大多数疾病——身体任何部位,任何角落发生毛病——都可能是微循环被堵塞、发生故障或被破坏的结果。因此,只要找到某种“使新鲜血液能够畅通无阻地流经那个部位”的方法,与血流同步到达的免疫机制,就会忠于职守、毫无疏漏地将所有疾病一扫而光!
在活着的人们的身上,“气如橐钥(tuóyuè风箱),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李时珍《濒湖脉学》语),我们的血液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机体的健康和安宁。“伟大的血液”是每一个人“最好的、最可靠的医生!”“最有效、绝无副作用的药物!”一个人只要心、血管系统正常,免疫机制正常,新鲜血液能顺畅地流淌到身体的任何部位,就可以做到“百邪莫入,百毒不侵”。血液携带的人体天然保护机制(免疫力等),在身体里面无远勿届,忠实地、顽强地消灭一切入侵之敌和及时调整偶然出现的故障,保障机体的优质内环境,使人永葆青春,健康长寿!
本书《癌症胜战法——符合最新最科学最伟大的哲学思想》,在人类医疗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第一次提出“人的自身血液是可以通过自主意识调动的,自己的血液可以治好自身的疾病”、“患者用经过强化的自主意识主导身体机能战胜癌症”等创新思想。本书光大中医理念,宏扬祖国医学,并通过创新否定“人定胜天”错误的陈腐医疗观念,符合人体“自组织性”最新哲学思想,将对人类的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
第一节 血液的基本常识
古时候,当人们还不了解血液的本质时,先知先觉仅凭直观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血为人之精神,生命之源泉,灵魂或元气之代表。”中国古代医学家更明确指出:“耳得血而聪,目得血而明,手得血而握,足得血而步。”
在医学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人类虽已直窥血液之阃奥,但丝毫没有松懈对它的深入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呈现出一些惊人的新发现!
血液日日夜夜殷勤地在体内奔流,贯穿着人们生命的始终。临床实践表明,一个人失血10%关系还不大,失血20%将明显影响健康,失血30%就会危及生命。可见,血液与人的健康,生死存亡紧密相关。
血是一种红色、不透明、有腥气、微咸的粘稠液体组织,略呈碱性,其PH值为7.35—7.45。血液里有红细胞(红血球)、白细胞(白血球)、血小板和血浆。在显微镜下,血液呈淡黄色。因为通过显微镜观看,血液中红细胞不像肉眼看见的那么密集,淡黄色的血浆成为视觉背景。
血液是人体中最重要的成份之一,正常成年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8%,约有血液5000—6000毫升,男高于女;妇女在妊娠期血液比平时增加23—25%,故分娩时出血多而不致病。参与体内循环的血液只占全身血液总量的70—80%,其余都贮存在“人体血库”(肝脏、脾脏等)内。当人体失血(意外损伤出血较多或献血)时,“血库”立即自动打开释放部分血液,予以救急补充。
心脏好像一个“泵”,将血液送往全身;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压力。用血压计测量,中、老年人的血压值不能达到或超过140/90mmHg(毫米汞柱,分子是收缩压,分母是舒张压),一定要低于这个数值,否则就患有高血压病。
血液和身体的健康状态可以通过肤色反映出来:健康的人红头花色,病患者、贫血者面色苍白;饮酒使脸色酡红,黄疸性肝炎患者皮肤发黄……所以中医有“望”诊——有经验的老中医只要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有病没病,甚至知道你患的是何种疾病以及严重程度。
血液的主要功能:
1、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输送到机体组织细胞后,再携带二氧化碳回到肺部;
2、将小肠内毛细血管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部分;
3、运送代谢产生的废弃物到肾脏、肠道和皮肤,使之排出体外;
4、保持机体的体液平衡;
5、运输生命过程需要的物质,如酶、激素等,从分泌的地方运送到应用的地方;
6、通过分布体热调节体温;
7、保持机体的酸碱平衡;
8、通过白细胞和各种抗体、补体的活动,防御微生物和“非自身物质”的入侵;
9、通过凝固物质来止血,稳定损伤,促进愈合。
……
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很多,正常男性为 5.0×1012=5,000,000,000,000=5万亿,是地球人口数(60亿)的850倍,真是数量惊人(女性为4.2×1012=4.2万亿)!
红细胞把氧气和养料运送给组织细胞,并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弃物运走。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十分活跃,它既能与氧、二氧化碳结合,又能和它们迅速分离。红细胞将氧运送到指定组织后,立即与此处的二氧化碳结合,由肺动脉送入肺脏,最后抵达肺泡表面的微血管,透过肺泡壁与新鲜空气接触,释放二氧化碳并攫取氧气后,进入下一个循环。在左、右两肺叶中,共有6亿个肺泡,其展开面积达60平方米。
消化后的食物变成大量养分,在小肠处被高效率吸收后由血液携带送进肝脏。肝脏是人体的“化学工厂”,密密麻麻排列的2500亿个肝细胞可进行500种以上的生物化学反应;经肝脏处理(或储存一小部分)后的养分,再由红细胞携带运往全身。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在这120天里,每个红细胞在血管内不知疲倦地循环约30万次。完成毕生使命后,衰老的红细胞被脾脏收回,留下的铁质作为造血的再生原料。红细胞的缺陷是不能识别一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亲和力较强,往往造成人体一氧化碳中毒,甚至死亡。
白细胞并非白色,而是无色的。白细胞的生命周期7—14天。白细胞种类很多,分“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大类。“有粒白细胞”包括:“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和“嗜碱性白细胞”;“无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是人体健康的忠诚卫士,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使机体免受外来病原微生物和异物的侵害。当人体某处受伤,病菌入侵后,就会有大量白细胞聚集在伤口周围吞噬病菌;几种白细胞,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单核细胞会突然变大,变成巨噬细胞,把大个子敌人整个吞掉……白细胞吞噬病菌后,分泌出“组织菌蛋白酶”、“溶菌酶”等,将病菌溶化,自己也中毒以身殉职,化为脓液从伤口流出体外。当机体发生病变或受到急性感染时,血液中某种白细胞数量会自动增多,用以御敌。所以,临床医师常常检测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数量,逆向窥测患的是何种疾病。淋巴细胞和病菌、癌细胞作战,能使肿瘤缩小;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对保卫机体健康,贡献很大。制造白细胞的是骨髓、淋巴结、脾脏和胸腺等。
血小板又称血栓细胞,生命周期7—9天,是血液里的工程兵,主要起凝血和止血作用,平时参与维护毛细血管,修补破损的血管。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就会在数秒钟之内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封闭伤口以止血,防止失血过多,保障生命安全。当血小板的数量不足时,容易出现自发性出血不止的现象;如果血小板过多,则可能出现血栓病、脑梗塞等。
血浆是一种半透明的淡黄色稠状液体,约占血液的55—60%。其主要成分是水(90—91%)、蛋白质(6.5—8.5%),其余为球蛋白、纤维蛋白元、氨基酸、酶、激素和无机盐等人体新陈代谢的必需物质。当血液流出血管时,纤维蛋白元立即变为纤维蛋白,使血浆和血细胞一起凝固成块,所以,纤维蛋白元有止血作用。
血液的制造过程好象一场接力赛跑。人还是胚胎,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发育到第3周,一个叫“卵黄囊”的胚胎组织首先担负起造血的任务;胚胎发育到第6周,许多器官形成,肝脏接着造血;人胚第3个月,脾脏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个月,骨髓开始参与造血。骨髓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婴儿呱呱坠地后,肝、脾停止造血,骨髓担负起造血的全部任务。三种血细胞(红、白、血小板)都是由“多功能干细胞”分化、增殖而来。由于所有血细胞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因此,人体内每时每刻都有血细胞死亡,要不断制造新的血细胞予以补充。一个人献血200毫升,约为全身血液总量的5%(二十分之一),不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反而能激发造血功能,使生命力更加旺盛。因此,许多具有爱心的有识之士(包括医护人员)都踊跃参加义务献血。
以上“血液的基本常识”是从多篇网上文章摘编的,其中列出了9项“血液的主要功能”,笔者在第10项位置上添加了省略号,表示即使只谈“主要功能”,不谈“次要功能”,也有重大疏漏。笔者认为,普遍被忽略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血液携带、传递着人体信息”,而“信息”是“自组织系统”与外界进行交换的三大要素之一(其余两个要素为“能量”和“物质”)。
以某个指定的红细胞A为例来说明,A诞生进入血管后,是只担负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职责,还是只担负运送养料和废弃物的职责?或者是两种职责随机变换?A是只进入“肺循环系统”,或者只进入“体循环系统”?是有序轮换,还是随机变换?当A完成运送氧气的任务携带二氧化碳后,为何知道要往肺脏方向跑?同理,当A完成运送养分的任务,携带代谢产生的废弃物后,为何知道要往肾脏、肠道或皮肤方向跑,而不跑到肺脏里去?A运送的氧气(或养分)是固定送给肝脏,或可随机运送给肾脏、脾脏、肌肉、骨骼……?如果不是人类头脑里那种“定人、定任务、定时间”进行“管理”的陈腐观念,血液为什么将养分和氧气分配得那么均匀,那么“公平”,每一个脏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胞都恰到好处地得到它应该得到的那一份?……
用一个城市汽车运输公司打比方,有运送货物的卡车和载人的客车,许多车跑一条固定的线路,也有不固定线路的……它们按部就班的工作,是因为运输公司总部有一个指挥调度中心。我们可以想象,血液里面参与循环的4万亿红细胞,奔跑线路数有千百万条,工作是那么繁忙,而始终秩序井然,不拥挤,不堵塞,无疏漏,不出差错,效率一流……人体中难道设置了一个信息中心进行指挥?想象中,只要有几个红细胞不听指挥,调皮捣蛋,就会到处“撞车”,天下大乱!——4万亿红细胞,千百万条线路,24小时全天候奔忙,不出丝毫差错,这样的“自动化信息管理”,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对照人类社会差错累累、问题丛生、漏洞百出、事故频仍的“总经理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真是笨拙得令人惭愧!
就上述血液中的红细胞问题,笔者猜想,在“人体整体信息”[ 注4 ]中:何时造血?制造多少红细胞?运送给肝脏多少氧气和养分,运送给肾脏多少氧气和养分?……在“程序设计”中早已规定好了。红细胞诞生进入血管后,就会忠实地按照与生俱来的“固有信息”执行任务,绝不会出现任何差错……而血液的通过量(分配),基本上以血管的直径由粗变细,直至密密麻麻的微血管,最终只能通过一个红细胞的毛细血管“卡定”。这一切,是那么精密,那么准确,那么及时,那么恰到好处;这一切,已经形成一种“机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用“管理”一词,简直是对“人体整体信息”创造的奇迹的亵渎!不仅红细胞这样的小问题,人体所有复杂的生命活动,所有脏器,所有细胞,都在“人体整体信息”的统管之下,无疏漏,不出轨,有条不紊,极其精密地运转……美国杰出的医学家、教育家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1993)曾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正常机能的生命活动,他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所做的是如此地恰如其分,如果让我来管理自己的肌体,非乱套不可,而他们却做得井井有条!”——惊奇吧!赞叹吧!要知道,按有神论,“人是上帝的杰作”,只有上帝才具有这样的智慧!按进化论,灵长类动物“经过30亿年的进化”,谁还比得过时间老人的超级睿智!
尽管人类早已进入“信息时代”,甚至花费巨额资金和巨大精力去探索外层空间的信息,但人们对自己身体的信息研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没有感悟到“用经过强化的‘自主意识’主导身体机能”时,能对疾病产生强大的制服作用和对健康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自主意识”是什么?就是中枢神经司令部(大脑)发出的信息,如果有意识地强化这种信息,使大脑进入“主动抑制状态”,就会调动体内平时不属于大脑指挥的各种机能联合协调作战,战胜迄今为止人类无法战胜的顽症痼疾。现代医学在这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是多么令人遗憾啊!
上面的述评,符合普里戈金的“自组织”哲学思想。人这种“自组织系统”,之所以成为一个“活”的系统,信息的统管、指挥、交流、沟通、协调,是第一重要的,否则很快就会乱套,滑向“平衡态”(死亡)。但是,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在解剖学和实证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根本不相信患者的“自主意识”可以参与疾病的治疗,更遑论主导疾病的治疗。普里戈金的伟大学说(1967年发布)已经诞生40周年了,真理愈来愈彰显,是现代医学猛省回头、彻底改弦更张的时候了。
[ 注4 ] “人体整体信息”顾名思义,就是“人”身上所有的、联成一体的一个三维空间立体信息网络,在笔者的想象中应该存在一个统管这个立体信息网络的中心。这些信息包括基因的遗传密码,大脑、小脑、脑干、神经等全部功能以及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和下意识;也包括外部刺激的信息反馈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机体反应和人体动作。“人体整体信息”统管、指挥、交流、沟通、协调所有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这些生命活动包括有意识的活动和身体各系统、器官、组织“自动”进行的活动;活着的人的体内每一种独立的单个活体物质的运行与功能,都受这个“整体信息”的指挥和制约;“人体整体信息”存在于每个器官、组织,甚至每一个细胞之中,他们在体内都忠实地按部就班地有条不紊地各司其职,发挥规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体整体信息”保卫机体免遭伤害,避开危险,拒绝死亡。笔者发现:不断地重复和强化大脑的自主意识,促使大脑进入“主动抑制状态”时,能够影响、干预、直至主导原来认为不受大脑控制的身体机能和生命活动。“体内自血温热疗法”的特点就是“用经过强化的自主意识主导身体机能战胜癌症”。——“人体整体信息”观点符合人体“自组织性”哲学思想。
第二节 微循环基本常识
人体血液“从细动脉末梢端流到微血管,灌注肌肉、组织后,再汇合流入到细静脉的起始端止”,这种“血液在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微血管内外定向运行的过程”,称为微循环。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刮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
微循环血管的长度短,口径很小,最粗的也在500微米以下,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虽然它们的口径小,但由于数量多而总的横截面积大(约为主动脉横截面积的700倍),故血液在其中流动缓慢。仅靠心脏的收缩力不可能将血液输送到各个组织细胞,必须依靠微循环血管自身节律性运动的配合,将血液浇灌到各组织细胞。微循环的自律运动与心博并不同步,有其自身的规律。由于微血管起着“第二次供血”的作用,所以人们称它为“第二心脏”。
微循环结构中的毛细血管具有管壁薄、通透性大等特点,是血液循环过程中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微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管壁约为一张普通纸的百分之一,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既可以从血管壁渗透出去,又可以吸附进来。毛细血管约有300亿支,布满全身组织、细胞之间,形成网络,总长度约9——11万公里,可以环绕地球赤道两周半。
人体的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都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如肌酸、乳酸等),传递能量,交流信息,调节组织血流量,保持良好的内环境,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微循环是生命过程正常运行的基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微循环根据组织、器官的功能和代谢的需要,及时地改变自身的管径、血压、血流速度、血流量、血流态、血液分配以及通透性等,称之为“微循环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代谢性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微动脉和微静脉受交感神经支配,使血管维持一定水平的口径,以保持微循环内血流量的稳定; 2、微循环参与体液调节:3、代谢性调节:组织代谢过程中产生很多舒血管物质,还有一类缩血管物质,它们调节着微循环的血流变化;4、自动调节:当血压升高时,微循环血流量会增加;血压降低时,微循环血流量会减少。血流量增加或减少,是随着人体活动不同的需要自动调节的。例如,阅读、解题、学习时,大脑的血流量增加;跑步、打球、游泳时,四肢和相应的运动器官的血流量增加;睡眠时,输送到所有组织和器官的血流量会自动减少。通过微循环一系列调节作用,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与平衡。
微循环快速应变调节能力,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打乒乓球,对方推挡过来的球千变万化,运动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球的落点、力度、高度、旋转度……然后挥拍送过去一个刁钻古怪的球,使对方判断失误,才能取得胜利。
在这一系列快速应变动作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微循环瞬间的调节应变能力。实际上,运动员完成一系列动作,离不开微循环的快速调节应变能力。而微循环的快速调节应变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人在安静时,能量消耗减少,血液循环会变得缓慢。这时,微循环也会自动进行相应的调节,大量微血管会缩小,减少血流通过量或者关闭,只有少量微血管呈开放状态。就像电脑开机后,如果没有人敲打键盘、移动鼠标,过一会儿,就会自动进入休眠、待机状态,以便减少能量的消耗。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因能量消耗减少,微循环也会自动进行调节,使血流量减少;随着安静状态的深入和持续,许多微血管会陆续自动关闭,进一步减少能量的损耗。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用“自主意识”,例如练气功“意守”某个穴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部位,持续一段时间(即“强化”),那里的微血管便会开放,富氧富养的新鲜血液就会自动往那里流,局部体温就会上升。体温上升,血液流动更快;血液流动更快,体温进一步上升……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很快就会在那个局部凝聚起有一股温热。与运动员通过训练可以提高成绩一样,“意守”使局部体温升高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多次强化训练而获得提高。——这种微循环自动调节的应变能力,是本书公开的“体内自血温热疗法”能够战胜癌症的基本原理之一。
许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与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这种结构,既属于循环系统,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级生命——哺乳动物中,不存在没有微血管的脏器,也没有完全脱离实质细胞而单独存在的微血管。
微循环既属于循环系统,同时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属性、形态、功能、代谢和调节等方面,微循环既具有一般循环系统的共性,又具有各自所属脏器的特性,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它具有双重性。
正常的微循环灌注是人体组织细胞、脏器维持正常功能的前提,但在某些心理、生理或病理因素的刺激下,微循环可能发生障碍。微循环发生障碍是指微血管、微血流发生形态及功能的紊乱,导致组织细胞灌注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缺血、缺氧而产生的疾病。典型的、轻微的微循环障碍是蹲久了站起来时腿部肌肉发麻,就是因为久蹲时腿部某些肌肉、血管受到压迫,血液停止了流动,形成了微细血栓,即微循环发生轻微障碍的缘故,走几步,活动活动,血流畅通后发麻的感觉就消失了。通常,许多脏器的微循环障碍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症状而处于疾病发生前的潜伏期。
当前医学界公认:人的衰老、疾病都与微循环发生障碍有关,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与微循环息息相关。某个部位的微循环一旦发生障碍,其所属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因供血不足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随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或丧失,于是,疾病和衰老便不期而至。人体衰老、肿瘤、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与微循环障碍有极大的关系。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微循环畅通则百病不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微循环功能将逐渐减弱。当微循环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时,衰老过程将加速。
就像泥沙、污物淤积在下水道那样,当血液中胆固醇和血脂增多时,容易沉积、附着在血管壁上形成淡黄色的粥样斑块,导致血管通道狭窄、甚至完全堵塞。如果粥样斑附着在供应心脏本身营养和氧气的冠状动脉内,就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引起心肌缺血,严重时产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因此,加强心脏本身的微循环灌注,避免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根本。
微循环障碍可导致多种疾病:
当神经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和氧气,代谢废弃物因供血不足不能完全排出体外,轻则发生头痛、晕眩、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重则导致脑萎缩、精神失常、老年性痴呆、脑梗塞、面瘫、偏瘫、中风(脑卒中)等。
当心血管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心脏细胞营养不足,心肌缺氧,轻则发生心率不齐、早博、胸闷、心慌、心绞痛、高血压,重则导致冠心病、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
当呼吸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轻则发生胸闷、气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重则导致肺炎、肺结核、肺气肿、肺积水、肺癌等。
当消化系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轻则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因营养吸收不良而面黄肌瘦;重则导致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腹水、肝昏迷、胃癌、肝癌等(注意:人到中年出现的“将军肚”,极容易产生腹部多种器官微循环障碍)。
当内分泌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可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乳腺炎、糖尿病、小叶增生等;因各种激素分泌紊乱,导致生理机能紊乱,免疫力迅速降低。
当泌尿生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导致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肾炎、肾功能衰竭;女性痛经、盆腔炎、小腹下坠感、月经不调、子宫瘤;男性前列腺炎、膀胱癌等。
当肌肉、关节、骨骼发生微循环障碍时,代谢废弃物的淤积,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痉挛、冰冷、关节炎、肩周炎、骨刺、骨质疏松、腰间盘突出等。
当四肢发生微循环障碍,会造成手足麻木,肌肉震颤,四肢乏力、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时刀割样痛,跛行),颈、肩、腰产生退行性病变。
当皮肤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轻则皮肤松弛、弹性下降、出现皱纹、各种斑点、黄褐斑、老年斑、红肿、眼角鱼尾纹、眼袋、皮肤瘙痒等;重则体表有蚁走感、手足重度麻木,发生淤斑、溃烂不愈、皮肤坏死等;而改善面部皮肤微循环,可使肌肤显现出活力,面色红润,延缓皮肤衰老。
当全身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轻则易疲倦、打瞌睡、精神萎靡,“这里痛那里痛”,衰老进程加速;重则诸症并发,奄奄一息,死亡降临……所以说,微循环障碍可能引发95%以上的疾病,而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几乎都与微循环发生障碍有关。因此,《老人健身歌诀》吟诵道:
“微循环通,不中风;微循环好,不衰老;微循环强,寿命长!”
微循环功能良好者,精力充沛、机能旺盛、健康长寿;如果微循环整体功能处于不良状况,此人必定精神萎靡、器官功能低下,疾病丛生,寿命短促。微循环与健康息息相关,在健康和长寿的诸多因素中,良好的微循环功能是最根本的生理条件。微循环功能良好的人身体一定健康,也必定会长寿。微循环障碍常见于中、老年人。为了预防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老年人要注意适量运动,合理营养,加强自我保健,颐养天年。
微循环眼看不见,手摸不着,人们对它感到非常神秘。其实,微循环无时无刻不在你身体里起作用。不信?当人突然受到惊吓时,心跳加速,脸色发白;当人感到羞赧时,满脸通红,有口难言……这些反应,都是情绪变化引起微循环变化的结果。
微循环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交叉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等多个学科,是当今医学界、生物医学工程界非常重视的热门课题。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医学科学家修瑞娟女士发现并总结了微血管自律运动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微循环对器官组织海涛式灌注的新论点……对进一步探索某些疾病的发病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前景。
总之,微循环是机体生长、发育、发展直至死亡前一刻,须臾不会停止的生命运动之一。微循环正常与否,是此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能够提高道德情操,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节制七情六欲),保持平淡的心情;不嗜烟酒,合理摄取营养,养成理性的良好生活习惯,坚持适量运动,注重日常保健;参与一些有益的、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就能预防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延缓衰老进程,获得高品质的长寿人生。
上述“微循环基本常识”是多篇最新网文的综合,一个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提及“微循环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和重建功能”,即“人体优质内环境中的高级再生能力”。
关于颖悟“微循环强大的自我修复和重建功能”的灵感,来自笔者读高三(湖南师大附中,1958—1959)时一次“马拉松”赛。1958年“大跃进”后,什么都要“跃进”,体育也不例外,学校决定举行“马拉松”长跑竞赛。虽然老师、同学百般鼓舞、怂恿,但笔者自知不是长跑的料,坚持不报名。比赛结果,我班来自湘西土家族的向隆森同学荣获冠军。他从小在大山中长大,爬山涉岭如履平地,包揽学校三千米、五千米、一万米长跑冠军。但向同学和所有跑完全程43公里195米的同学,都卧床五、七天,双腿肿胀,颜色泛青,酸痛得不能动弹;一个星期后,要同学搀扶着才能挪动脚步,蹒跚而行。体育老师的解释是:“腿部筋腱拉伤,肌肉纤维断裂,休息几天就会复原的。”笔者认为平时没有循序渐进锻炼,没有进行10公里、20公里、30公里长跑累积训练……一下子陡然跑那么长的路程,肯定对身体有害,但不敢说。后来学习微循环知识,才知道这种突如其来的超长跑,双腿肌肉组织的大量毛细血管、微血管都损伤、断裂了,微循环被破坏,腿部产生的肌酸、代谢废物等不能及时运走,所以肿胀酸痛得不能动弹。幸亏参赛者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一个月之内基本恢复了常态。笔者回忆这一体育伤害,始悟出微循环损坏后可以自行修复和重建。
微循环的自行修复和重建,体现在另一种轻微的伤害上。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这种经历,手或脚不小心被碰伤、砸伤,但没破皮,也没出血,只是皮下出现一块青紫斑痕,有些疼痛,不十分厉害,不需要去看医生。这块青紫斑痕就是皮肤和肌肉组织已经“死亡”,内中的血液循环系统和微循环都被砸坏了。但过十天半个月或者个把两个月后再去看,青紫斑痕不见了,皮肤和肌肉恢复了原貌。这是谁给治疗的呢?原来是人体“自组织能力”,是我们自己的血液。血液浸润在受伤组织的周围,免疫细胞将死亡细胞一一吞噬,由血流带走,排出体外或送到脾脏作为造血的原料;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和干细胞等,按原样再生成“以血管、微循环系统为支架”的肌肉、神经、皮肤等组织,最终悄无声息地恢复这里的原貌——这就是“人体优质内环境中的高级再生能力”。
众所周知,“微循环是生命的基础,健康的保障!”笔者进一步颖悟到“微循环是一把‘内科万能无形手术刀’,无须动外科手术,在某种条件的促进下便可以自行修复因病变已经部分损坏的肌体和脏器,复原为健康的肌体和脏器!”利用微循环自我修复和重建功能的“体内自血温热疗法”,是一种免于耗费钱财,免于开肠破肚、免受割损脏器之苦、符合人体“自组织能力”的自疗方法。如果经主流医学验证安全有效后推广运用,许多疾病将无医而愈,不药而痊,可能实现人类攻克癌症和其它绝症的梦想!
第三节 免疫系统基本常识
人体内有一套完整的防卫机构——免疫系统。“免疫力”是“生物体保护本身、抵抗疾病、保持健康的一种内在机制”。早在2000多年前,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指出:“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最好的医生就在每个人的体内,就是“健全的免疫系统”。
人体免疫系统非常精巧复杂,包括许多种类的蛋白质、细胞、器官及组织,形成一个繁复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辅相成的互动网络,目的是更有效地识别和消灭入侵体内的“非自体物质”(通常是外来病菌),保持身体健康。
致病细菌、病毒进入生物体之后被称为“抗原”,身体免疫系统的“B淋巴细胞”就会与之发生反应,产生消灭这种微生物的“抗体”。针对某种“抗原”产生的“抗体”,只能识别和消灭这种“抗原”,对其它“抗原”无能为力。绝大多数“抗原”都能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人体内约有一亿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换句话说,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消灭一亿种不同的细菌和病毒。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受到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毒素和环境污染的侵害,但每时每刻进入体内的“非自体物质”都被免疫系统不声不响地立时消灭和清除了,所以我们每天能够活蹦乱跳“不生病”。如果遇到免疫系统不能识别的“抗原”,就不会产生针对性的“抗体”,这种微生物就会在体内大量繁殖后捣乱,于是,这个人就“病”了。许多微生物为适应恶化的生态环境产生变异,形成许多人类免疫系统无力对付的新型疾病,如“SARS”、“禽流感”。当人们染上这类新型疾病后,现代医疗束手无策,如果身体的免疫系统不够强壮,死亡率极高。这时,唯一的最后一招是找到生过这种病的康复者的血清,注入自己体内……
2003年3月,北京302医院74岁的传染病专家姜素椿教授(湖南省宁乡县人)参与抗击SARS不幸受到感染,病情日趋严重。他从南方觅得SARS康复者的血清大胆注入自己体内,战胜了这种令人恐惧的特级新型传染病。对付传染病经验丰富的姜教授断定“SARS康复者的血清里必定产生了对付SARS的‘抗体’”,自担风险(存在一个20%“不成功即死亡”的几率),利用他人的“免疫机制”从死亡线上救了自己,开创了全国首例用血清治愈SARS的临床实验。香港威尔士王子医院报道,该院使用至少20位SARS康复者的血清来帮助治疗SARS,结果较为成功。(见《人民日报》2003-06-06第14版)
下面是有关后天免疫的另一则故事。
18世纪天花病毒肆虐欧洲,每年因此死亡40多万人。乡村医生詹纳发现挤奶女工接触患过病的奶牛,不患天花。这些奶牛患的病与天花类似,肚皮上长出许多小疮疤,挤奶女工的手碰到这些疮疤后身体会发低烧、不舒服一两天,手上也长出一些小疮疤,她们称为“牛痘”,却不会患天花病。……詹纳由是悟出:“牛痘”是轻微的天花病,患过“牛痘”之后就不会患天花……结论是:将毒性减弱的病毒注射到人身上,体内就会产生识别和消灭这种病毒的抵抗力,不再患这种病……于是发明了接种“牛痘”的方法,制止了天花的泛滥,拯救了欧洲和全世界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层层把关的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第一层“起最直接保护作用”的是机体的表皮,利用体表包装(皮肤)进行物理隔离,阻挡外界的致病源。树叶的蜡状角质层、昆虫的外骨骼、蛋的壳膜以及动物的皮毛,都属于第一层“体表屏障”,即“物理屏障”。但是,皮肤不可能确保与外界百分之百的隔绝,例如人有九窍(眼、耳、鼻、口、肛门、尿道口),需要用一些其它方式来保护气管、肺、胃、肠和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有联系的“人体漏洞”。例如,“咳嗽”和“打喷嚏”能将致病源与刺激物排出气管和肺,眼泪与尿能将致病源冲洗出去,而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分泌的黏液能将微生物粘起来(就地禁闭)。
生物还设置了一种“化学屏障”来防止感染,例如皮肤与呼吸道能分泌抗生素胜肽;唾液、眼泪和乳汁中的酵素,像“溶解酶”和“A型磷脂质酶”均具有抗菌效果;月经后的女性阴道分泌微酸性物,男性的精液依靠黏液和锌离子,来消灭细菌。
如果体表被突破,致病源入侵,第二层“先天免疫系统”会立即启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协同作战,向入侵的“非自体物质”发动猛烈的攻击;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天然免疫系统”,其辨识致病源的能力与生俱来;先天免疫系统对抗大部分病菌,但很难长期对抗全部致病源。
“先天免疫的细胞性屏障”包括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负责识别和消灭外来病原微生物和异物的侵害;白细胞种类很多,有“粒细胞”和“无粒细胞”两大类。“粒细胞”包括“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和“嗜碱性白细胞”,其中“嗜中性白细胞”是吞噬病菌的主力军;“无粒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可突然变大,变成巨噬细胞,把大个子敌人整个吞掉)和“淋巴细胞”。当人体某处受伤,病菌入侵后,就会有大量白细胞聚集在伤口周围吞噬病菌……白细胞吞噬病菌后,分泌出“组织菌蛋白酶”、“溶菌酶”等化学物质,将病菌溶化,自己也中毒以身殉职,化为脓液从伤口流出体外。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并负责对付癌症,可使肿瘤缩小。
由于病菌种类太多且鬼诈异常,经常发生变异,当“天然免疫系统”无法识别、无力消灭入侵者时,脊椎动物会启动第三层“生物屏障”——“后天免疫系统”。“后天免疫系统”在清除入侵者的过程中能够识别致病源并以“免疫记忆”的方式保存下来,以便下次同一致病源入侵后,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攻击,更快地消灭此种“非自体物质”。“后天免疫系统”对致病源(抗原)具有“专一性反应”;病源入侵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等待“天然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消灭时)才启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强烈地协同作战;这种具有“免疫记忆”的“后天免疫系统”,只有脊椎动物以上的高级动物才具有。前面“战胜SARS”和“种牛痘”两则故事,都显示了“后天免疫”的威力。
抗体是指机体内的B淋巴细胞在抗原物质的激发下,所合成的一种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免疫球蛋白)。
“补体反应”属于“体液性与化学性屏障”。补体系统是用来攻击外来细胞表面的生化连锁反应,它包含超过20种不同的蛋白质,并以其能“补足”抗体消灭致病源的能力而命名。补体为先天免疫反应里主要的体液性分子。许多物种拥有补体系统,如植物、鱼类及部分无脊椎动物。补体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吞噬和溶解靶细胞。当补体的蛋白质粘附在微生物上,便发生催化连锁反应,破坏其细胞膜,使之死亡。
参与人体免疫的有脾脏、骨髓和淋巴系统。脾脏是最大的淋巴器官,是血液循环系统中重要的“过滤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脾脏内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参与免疫活动。脾脏只产生淋巴细胞,另有储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淋巴系统是循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由输送淋巴液的淋巴管和产生淋巴细胞以及生成抗体的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脏、胸腺和消化器官内的各种淋巴组织)所组成。除了参与免疫,淋巴还像“排污设施”一样,担负着净化身体的职责。但是,淋巴循环系统没有像心脏那样的“动力源”,不能自主循环,要依靠血液流动、人体运动带动。现代人由于条件越来越优裕,贪图安逸,四体不勤,运动不足,血液循环不畅等原因,对淋巴的推挤作用越来越弱,使淋巴液变得粘稠,造成某些代谢废物排出不及时甚至滞留,于是诸病丛生。保健按摩(可称之为“体内浴”)和运动是促进淋巴循环,清除体内垃圾的有效方法。胸腺制造杀灭细菌的T淋巴细胞,胸、腹部淋巴结密集,所以按摩胸、腹部有助于防癌治癌。为了促进淋巴循环,除每天例行的晨炼(或晚炼)之外,每周休息日应该参加一次较激烈的体育运动,例如长跑、打球或游泳,通过出汗、强劲的肢体动作和大运动量来清除体内垃圾,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时会发生“免疫不全病”,导致重复感染而危及生存;免疫系统功能过于强盛也会导致疾病,这是因为反应过度会将自身组织误当外来病菌进行攻击而产生“自体免疫病”,常见的“自体免疫病”有“类风湿关节炎”、“第Ⅰ型糖尿病”、“牛皮癣”及“红斑狼疮”等。
大多数疾病都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或免疫力无法达到病患部位所引起的,如何加强人体免疫机制对抗疾病的能力,是目前医学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体育锻炼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有效方法。有人对64岁以上的老人做免疫功能检查时,发现每天坚持长跑的老人的免疫功能与青壮年无明显差别;又发现每天坚持慢跑半小时的老人,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率远远高于不锻炼的同龄人;但他们同时发现,增强的免疫力只能维持24小时左右,一天不锻炼,免疫力就会下降。所以,应当天天进行体育锻炼,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国家领导人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是非常正确的决策。其实,从保持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人的体内环境也需要和谐。保持人体内环境的和谐,是保持免疫系统的活力,保证不生病,保证机体健康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原因。因此,如果没有必要,不应该让任何药物和刺激物(烟、酒等)进入身体内部。“是药三分毒”,“越有效,毒性越大” ,“新药未经长期使用,潜在危险更大”……所有药物对人体内环境的和谐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扰乱免疫功能,加重身体负担(加重肝脏、肾脏的排毒任务)。因此,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禁酒,尽量避免服药,是保持人体内环境和谐,保持免疫系统活力,不患癌症、促使癌症自然消退和战胜癌症的重要因素。
一般医学科普书籍将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称为“免疫力”、“免疫机制”或“免疫系统”。许多书籍和资料指出:“免疫系统”包括许多种类的蛋白质、细胞、器官及组织,形成一个繁复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辅相成的互动网络。——多年来,许多专家、书本都是这样说的。因此,人们的头脑里形成的印象是:“免疫力”就是这些“免疫物质”。
实际情况并非这样,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应该是人体“自组织能力”。“免疫物质”只是“自组织能力”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自组织能力”包含人体保持健康、战胜疾病的所有因素,除“免疫物质”之外,至少还有“免疫信息”和“免疫能量”这两个重要参量。也许还有人类暂时没有发现、想象不到的其它因素。因此,今后提及“免疫力”、“免疫机制”或“免疫系统”时,我们的头脑里应该具有三个参量“信息、能量和物质,同时参与免疫”的印象。
第四节 干细胞基本常识
“干细胞”的“干”(gàn)字应该读第四声,是“树干”的干,而不是“干湿”的干(gān)。这个名词既含有“根源”的意思,又含有“像树干一样可以分出许多枝桠”的意思。
干细胞(stem cells)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即具有“分裂增殖成另一个与本身完全相同的干细胞”以及“分化成为多种特定功能的体细胞”两种本领。因为他能生长为各种组织和器官,所以医学界称之为“万能细胞”。
干细胞的神奇之处何在?人人都知道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每个人的身体是由父、母共同制造的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受精卵,就是干细胞的始祖。在怀胎十月的过程中,受精卵(干细胞)按照人体基因密码提供的信息(人体整体信息),1分为2,2分为4,4分为8……在该长眼睛的地方长出眼睛,在该长鼻子的地方长出鼻子……脑、心、肺、肝、肾、血液、神经、皮肤、骨骼、四肢……所有组织和器官一一具备,分化(孕育)成一个完整的人,然后呱呱坠地……干细胞在生命体由胚胎发育到成熟个体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当一个完整的人形成后,组成他(她)身体的绝大部分细胞不再具有分化能力。
虽然人类早已知道干细胞的存在并了解他们的许多特性,疗效也被理论证实,但干细胞的培养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体外培育技术一直未能突破,应用受到制约。1998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两位医学教授,将人类多功能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繁殖成功后,掀起了全球干细胞研究应用热潮。许多实验证明,干细胞能够分化为人体200多种器官与组织的细胞,显示了在器官移植、新药开发、基因疗法和治疗癌症等方面的无限发展潜力和惊人的商业价值!
干细胞有两种: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胚胎干细胞存在于母腹,分娩时的脐带血就有许多胚胎干细胞,可以培育成与这个孩子一模一样的器官组织。为孩子的长远利益计,现在兴办了一种“脐带血银行”,将婴儿的脐带血冷冻“储蓄”数十年,待这个孩子成年或年老之后患病,需要进行器官移植时,再将脐带血从“银行”提取出来,培育成需要的特定器官组织……由于是自己的脐带血,不存在基因匹配问题,器官移植成功率高……这时,他的父母则可能早已去世,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往往由于多次分化而失去再分裂的能力,最终衰老死亡,成体干细胞就是为了弥补机体在发展过程中这一不足而保留的。成体干细胞同样具有分化成其他种类细胞的能力,普遍存在于成人的生命体中,担负着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细胞更新及受伤后修复等重大职责。如造血干细胞,能够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定期更新血液;成体干细胞还可制造出多种不同的细胞来取代病人坏死的细胞,例如已应用于临床的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血癌);又例如可为糖尿病人制造胰脏细胞,为帕金森病人制造脑细胞等,许多绝症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被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一一治愈。
20世纪是人体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干细胞已成为目前最尖端的医学科学研究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医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干细胞的非凡再生能力,可以培养出各种特定的细胞组织,将促使科学家们重新认识细胞生长、分化的基本生命原理。生命科学家们已经取得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分离、保存并在体外人工大量培育各种组织和器官等,已成为干细胞研究的首选课题。
在世纪之交,“人类基因组计划”曾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它被誉为是与“阿波罗(登月)计划”、“曼哈顿(制造原子弹)计划”并列于人类历史上的三大计划之一。但就是这一个全世界关注的科学成果,却在美国最具权威的《科学》杂志评选的“1999年度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中排位第二,而“干细胞生物学”被推举为21世纪最重要的10项科学领域之首,使浩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图”屈居其后。公元2000年,干细胞研究成果再度入选《科学》评选的当年10大科技成就。
人们惊呼:干细胞研究是“照亮人类生命未来的曙光!”
在摘编《干细胞基本常识》的过程中,笔者感到科学家们可能走了弯路。明明知道“干细胞培养、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却偏偏要“人定胜天”地千方百计“突破”“体外培育技术”。为什么不简单从事,在病患者本人的“体内”进行培育?
病患者“体内”有没有“成体干细胞”?答案是肯定的:“有!”不仅“有”,还会按需及时运送过来;病患者“体内”有没有利用成体干细胞培育器官的“内在机制”和优质“微环境”?答案又是肯定的:“有!”一切都是现成的。——既然“体外培育”那么困难,为什么不“创造条件”在病患者的体内,利用本人的成体干细胞,利用“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在器官原位置(经上帝或进化选择,该器官在人体内部的最佳空间位置)进行再生培育呢?何必绕那么一个大圈子,从“体内”(取得基因匹配适合的干细胞)到“体外”(克隆成所需的组织器官),又从“体外”(用克隆成功的组织器官)到“体内”(移植给病人),反反复复折腾,却费力不讨好(器官移植有一个失败率和成活年载限制)!
这是“人定胜天”的习惯思维在作祟,真是应了米兰•昆德拉(1929—,捷克小说家)引用的犹太谚语:“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总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一切都要按人的固有思维去做。——难道你“比上帝更聪明”?难道你敢于“挑战30亿年的进化”?
摘编本文时,“在怀胎十月的过程中,受精卵(干细胞)按照人体基因密码提供的信息”一句,后面用括号注明了“人体整体信息”。为什么要注明这样一个词组?是因为科学家们钻研到深处,钻研到分子级、原子级的时候,可能忽略了“人体整体信息”,可能忘却了遗传密码的利用价值。人体实在是太精妙,太复杂,太伟大了,就已经研究出来的成果,人体精密细致的构造与灵活巧妙的机制,无处不展现着“天工”,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更何况,还有许许多多人体生命科学的未知领域。有包括“遗传密码”在内的“人体整体信息”起作用,上帝制造了这么多聪颖无比、活蹦乱跳的可爱孩子,还有什么必要在“人造子宫”里面去克隆人?——真是令人遗憾!
走笔至此,笔者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每一个人都没有资格自杀!”如果你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无比精妙,无比奇巧和无比伟大之后,你没有理由、没有资格、没有权力毁灭这个经数十亿年进化造就的极其精致的艺术品,这个上帝的杰作!你得仔细欣赏他(她),仔细体验他(她),耐心走完生命发展、壮大,然后逐渐衰亡的全部自然历程,哪怕你此时此刻处在极端的痛苦之中!——“痛苦”,难道不是人生一段极其宝贵、值得咀嚼值得回味的重要经历吗?
在人类医疗科技发展史上,本书首次提出“微循环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和重建功能”,即“人体优质内环境中的高级再生能力”。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研究,可能探索出一条新的医疗途径。笔者猜想,只要新鲜血液能突破病障进入肿瘤组织内部,在杀灭和转化癌细胞、重建微循环的过程中,“人体整体信息”会指令自动填补过来的成体干细胞(本人体内的)发育成新的器官组织细胞……于是,癌症消除,健康的新脏器在体内原位置再生。——这将是人类另辟蹊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医疗”新成果!
在病患者“体内”进行干细胞培育,促使器官、组织再生,符合人体“自组织性”哲学思想。
第五节 气功“意守”方法及其应用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几千年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各民族创造了形形色色的“修炼”方法。例如:佛教的参禅、老僧的入定、炼气功、打太极拳、源于印度的瑜伽、各类宗教祈祷、冥想、内观(内视)、美国的超觉静坐、生物回授疗法……都是“修炼”或近似于“修炼”的自我精神控制方法。寻求健康的人和病患者,常常学习和运用这些方法,在安静中使自己的大脑进入一种自我保护的抑制状态,获得超凡脱俗、恬淡虚无的奇妙感觉,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健身。
中国是气功的发源地,曾产生过数以千计、门派纷呈的气功,但无论修炼哪种气功,都是叫你在宁静中“放松”和“专注”。“放松”,包括“身”的放松和“心”的放松,要尘念尽弃,万虑皆除,呼吸停匀,身姿舒坦,一心归之于“静”,进入气功的“入静”状态;“专注”则是排除杂念,让大脑集中于一个简单信息或事物,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主动思考问题,不想其它事物[ 注5 ]。
“意守”是气功修炼的专用术语,与“专注”一词没有本质区别,其含义是“炼功时将自主意识专注于体内某个特定部位或某个经络穴位”,亦即“在身、心放松的前提下,将全部精神集中于一个简单的事物或者身体内某一小范围空间”。持续一段时间进行“意守”,实质上是强化“专注于某事物”这种“自主意识”,使大脑皮层能够顺利地进入自我保护的抑制状态。
学炼“气功”时,大师口若悬河地念念有词,叫你“意守丹田”[ 注6 ]。一开始,你心如野马,思想无法控制,当然“守”不住。在师傅的谆谆诱导下,通过累积时日的勤学苦炼,终于在某天开了窍,突然进入“气功态”,在朦朦胧胧、虚无缥缈、超常而又奇妙的境界中,感觉一股热流直奔丹田……“意守”成功了,内心的欢喜啊,可想而知!
医学界老前辈刘德傅教授[ 注7 ]对初次进入“气功态”描述得十分清楚:(80年代初)我(开始)炼静坐功,每早半小时,晚半小时。三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正在入静[ 注8 ]期间,突然感到有一股热流从左至右在气海穴区转了个圈。这个圈的直径约4公分。以后再炼功时,每意守丹田,则小腹有温热感。炼功到一定时间,丹田温热感已是屡见不鲜的事了……(摘录自《气功防癌抗癌》P44)
刘教授年过花甲(65岁)才开始学炼气功,认真、勤勉、专心致志炼功三个月后,终于进入“气功态”。他描述“一股热流”突然而来的过程,真实、生动、准确。笔者回忆1958年最初学气功时,在师傅的教导下,大约十来天后,某一天意守丹田半小时,突然感觉一股暖流从右上方向下直奔丹田区,然后凝聚在那里久久不散,整个小腹内暖意融融……此后,再炼气功,就能很快凝聚温热了。
要专心致志炼功持续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气功态”。据说“根基好”、“有夙慧”的人,当天学炼气功,当天就可以做到。但一般人须持之以恒,至少需要十天、半个月时间(年轻人较老年人容易进入状态)。每次炼功,不是一开始“意守”就能“感觉温暖”的,而是在持续“意守”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感觉丹田暖意融融。具体需要多长时间?人各不同,一般是半小时,也有二十分钟、十分钟的,随着功力的增强,进入“气功态”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刘德傅教授对意守丹田小腹内部产生“温热感”的道理解释得一清二楚:人在安静时,大约只有20%的微血管处于开放状态……意守丹田时,丹田区的微血管能增加开放,故能感觉到小腹温热(摘录自《气功防癌抗癌》P44)。
将“意守丹田感觉温热”的秘密毫无保留地公开,十分难能可贵。笔者浏览过许多气功书籍,谈到这个问题,一般都是引用古书上的词汇和话语,生涩难懂,琢磨不透;有的避而不谈,或者故意说得神秘兮兮,生怕读者了解了底细。用科学的态度剖析此中的生理学原理,不怕别人获悉“秘密”,充分显示了刘教授的学者风范和真正济世救人的爱心。需进一步了解其中道理者,请参阅本章《微循环基本常识》一节。
一旦闯过“意守丹田感觉温热”这一关,就可以锻炼得意守其它穴位和身体任何特定部位都能产生温热。
人的模仿、学习和颖悟能力各不相同,“意守丹田”有人能很快“感觉温热”,有人通过勤学苦炼也能做到,但也有不少人无论怎么学,怎样炼,决心很大,非常勤勉,就是无法进入“气功态”。对于这部分有强烈健身、治病需求,又不肯轻言放弃的朋友,笔者建议采用一种替代办法,就是第一章[ 案例1 ]中余医师提出的“感觉深层脉动”。
首先对脉搏的跳动要有亲身体验。方法是模仿中医切脉,用一只手的三个指头,摁在自己另一只手腕的“寸口”上,便会感觉到脉搏的跳动。感觉有两种,一种是捉脉的手指头的感觉,另一种是摁下的肌肉内部动脉蹦蹦跳的感觉。我们需要的是后一种感觉。人体许多部位的浅表层有动脉经过,都可以触摸到脉搏,例如额头两侧的太阳穴、颈部咽喉两旁、大腿内侧、脚踝内侧……摸到脉搏后闭上眼睛,感知两次脉动时间的间隔、力度,仔细体会脉动的种种滋味。手掌扪在心窝上,是感觉心脏的跳动,搏击更加有力。
获得脉动的亲身体验后,再“意守丹田”持续一、二十分钟,当无法感觉丹田温热时,将一只手的手掌捂在小腹上,感觉丹田区域的脉搏跳动。一开始可能感觉不到,便有意地收缩丹田区域的肌肉,一紧一松,一张一弛,与心脏跳动同步模拟脉动……锻炼几次后,不用手掌捂,单凭肌肉的张弛,也可以感觉到小腹内部的脉动了。此后,再练习时,既不用手掌捂,又不故意张弛肌肉,能够凭空感觉到丹田区域的脉动,就掌握了这一方法的要领。
然后,将手掌捂在身体的其它部位进行练习,通过肌肉的张弛,都可以感受到脉动;慢慢试着移开手掌,单凭肌肉张弛,也可以感觉到深层脉动;最终锻炼得不用手掌捂,肌肉也不张驰,随时随地都能感觉身体任何部位的深层脉动,就成功了,上升了一个层次。如果你离不开手掌“捂住”这一动作,又离不开感觉区域肌肉的收缩,就这样做也行,不必勉强提高层次。
“感觉深层脉动”比较容易学。无法做到“意守丹田感觉温暖”的朋友,掌握了“感觉深层脉动”,可以取得与“意守丹田感觉温暖”同样的疗效。为了突破气功的“神秘感”和“难学关”,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这一简单方法完全可代替气功的“意守”。
做“感觉深层脉动”时,应默默计数。当计数到30—50次时,感觉区域(即“阿是穴”)的微血管就会开放,于是,血液加速往那里流,体温就会升高……“血液流动”和“体温升高”形成良性互动后,同样可以启动“体内自血温热疗法”。
采用“感觉深层脉动”自疗癌症,每一次自疗要感觉脉动三、五百次,甚至上千次,才能取得疗效。与长时间“意守‘阿是穴’强化‘自主意识’”是同一个道理。病友视体质强弱,可分段做。例如,“感觉深层脉动”36次(72次、108次)休息一分钟,再做……以不感觉劳累为度。——本书经常采用的数字,是仿照古代医书的常用数字,没有什么神秘和特殊,你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习惯的数字。不过,要达到一个较多的数量级,才会产生良好效果。
经过锻炼,能够随心所欲地“感觉深层脉动”后,再炼“意守丹田”,就比较容易进入“感觉温热”的“气功态”了。
笔者在实施“体内自血温热疗法”时,“感觉阿是穴温暖”与“感觉深层脉动”交叉进行,似乎比单独使用一种方法见效快,精神也放松得多。
“感觉深层脉动”可以不经过“意守”阶段,一开始就实施。但经过“意守”阶段再实施,在放松和宁静中身体其它部位的血液流动缓慢,彰显“意守”区域的血流速度加快,健身和治病的效果将好得多。
“感觉深层脉动”的另一优点是不怕环境嘈杂。例如,想利用候车的时间“意守丹田”,但候车室人来人往,嘈杂不堪,要分心看守行李,又要注意听开车时间的广播……内心无法安静下来。这时,炼“感觉深层脉动”就可在闹中取静,候车、炼功两不误了。
笔者摸索出来的这些方法,剔除了疑难和神秘,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易懂易学,会有人批评不叫“气功”。叫不叫“气功”都无所谓,只要方法切实可行,有效,照着做就是。这些方法还有一个好处,是不怕干扰。在自疗时,有人敲门,电话铃响了……可以马上中断,去处理紧急事务,处理完毕,再做就是。
另外,每一位学员都要重视模仿、学习时的“颖悟”能力,既要按照师傅(书本)讲的去做,又不能死搬教条,要开动脑筋,灵活运用,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不妨采用适合自己的办法。本文已经把“意守”的道理剖析得明明白白,将操作方法叙述得一清二楚,如果仍然学不到,就要扪心自问:“别人从无到有,能够开创出一整套办法来,为什么我连学都学不会呢?”——这样一问,心中便会豁然开朗,悟性一出,不那么死板,很快就学会了。
“意守丹田”是基本功,也可以“意守天目”、“意守涌泉”、“意守足三里”,“意守阿是穴”,甚至“意守太阳、月亮、花草树
作者:陈沅森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