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和金唢呐商榷 |
 |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
|
|
作者: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过了个长周末,回来后看到老金的三篇<被糟蹋的中国医学史>,其中质疑我关于中药对国际医药界的贡献。我大吃一惊,下去看了一边原帖,果然是把黄连素写在里面,且别字连天,如"中医实践"成了"中医时间"等等。对不起呀,我那天是直接在“发新贴”的窗口里写的贴子,结果第一遍竟然没有发上去,原文尽失,又重打了一遍,因为要出门,没有检查,结果把原本想说的“麻黄素”写成了“黄连素”而不晓得,还有很多错别字,在此向诸位道歉。不过,我的观点不变。
下面我试答老金的问题和质疑。
一,中医和现代中国医学史
我觉得我和老金谈的不是一回事。老金举的那些事例讲的是西医在现代中国的发展的一些史实,不知和中医何关。
二,关于“中国过去50多年里给国际医药界贡献了两个药 ”
我的意思是被国际医药界用通行的标准检验后接受可以用于临床的中国发明的药物。因此,达不到这个标准,只用于国内的药物,如丹参注射液,不在我的计算内。
三,麻黄素和陈克恢
在大陆学过药学的都知道,“麻黄素是中国人搞出的药!”好像没有哪个教授会忘了提醒学生。来美后,本人有机会就要向人提起这事,并且发现,知道这是中国人首先合成的药的人就没有,直到有一天撞上了一位日本鬼子。这人听了我的宣示,反驳说,麻黄是中国人首先用来治病的,但麻黄素是日本人长井教授(http://en.wikipedia.org/wiki/Nagayoshi_Nagai)首先分离出来并进行研究的。他后来还找了点东西给我看,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这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老金讲的故事现在网上有介绍(http://www.gmw.cn/CONTENT/2005-08/26/content_295408.htm),不过把长井分离麻黄素说成是1887年,而非一般公认的1885年(http://en.wikipedia.org/wiki/Ephedrine )。我当时很是失望,后来和鬼子辩论说,即使是长井教授首次做的分离,也还是中医的功劳,鬼子也点头称是。不过,自那以后,我宣传麻黄素的劲头就没了。这次所以要提出麻黄素,我的想法是此药终归是中药中被国际药界广泛应用的药,至于它的历史不是我要强调的,我要想讨论的是中医自共产党执政后的变化(民国时没有搞过“中医现代化”)故把时间就从49年后算起。这样至少不至于少算了中药的贡献。读金文前,本人不知道陈克恢的工作。您介绍的陈克恢的工作当然是有意义的。不过,我没有查到除了以上国内网站的介绍外更多的资料。查了陈的一些文章,并没有觉得他的贡献在基础药理方面有突破性的贡献。老金要是知道,不妨介绍几篇。您从该网站直接借用的一些词语,如“中药药理学”,“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开发新药树立了典范”等则是宣传用语。药理学只有一部,不管中西药都要遵守它;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开发新药就更是早于陈氏多少年前就有的事。至于麻黄素和青蒿素谁影响更大,当然是麻黄素,但我认为麻黄素并非救命药,青蒿素对挽救生命的意义要更大,只是因为该药只用在第三世界,欧美用不着此药,故影响小。
四,新的中药
在早期的人类和疾病的较量中,药物的来源是植物(如麻黄素),动物(如狗鞭虎骨)和矿物(如水银)。现在的药源有化学合成,植物,动物(如猪血中提取生长素),生物合成(如用细菌合成胰岛素,抗菌素)。植物药曾竟是药物的首要来源。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对治疗疾病所要针对的目标的了解日益深入,针对性地设计和化学/生物合成药物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药物来源。比较起来,植物提取因为所得的产物一般总是和目标的亲和性要低,加上多年来的开发,从植物中提取如麻黄素或地高新这样的高活性的药物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老金例举的那些中药尽管是上市场的冬冬,但不等于它们是有真正临床价值的药物。举一例:
大约5年前,听说丹参注射液要在美国作为新药上市,我为之振奋。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该药能挣得外汇,而是因为其背后隐含的有关中国制药水准和药物实验水准的提高。按照美国药管局的标准,新药要满足下面的条件:与同类药相比,疗效要高毒性不能高;或疗效相等毒性更低。在美国市场上已有那末多的药品的条件下,丹参注射液如能上市,说明中国的药物纯化技术(在不损伤药物活性的提条件下),规范的临床试验,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这事后来不了了之。
说句不客气的话,老金举出的那些药物都是骗人钱的玩意儿。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的质量不是靠消费者来评价的。像中国药管局那样两年批准上万个新药上市,纯粹是糟蹋病人的钱,给药厂开赚黑心钱的绿灯。中国说起来是新药无数,治啥的都有,请问这些个新药有哪一个是首选药?有哪一个有充足的数据说明其品质超过已有的经典药?
五,民国时期的科学家和现在的科学家的比较
日本的长井教授是柏林大学的产品,不过他是在日本成就了他的麻黄素分离工作。陈克恢的全部工作都是在美国做的。合成青蒿素的人大概就算是49年后培养的,他们的老师或老师的老师也是欧美苏等国训练出来的。我以为,如单纯比较工作的难度,陈的工作比不上现在的研究水准。要比思想的活要和开创性,恐怕现在也有一些不比陈差。看看Nature 和Science 上发表的中国人的文章就知道了。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不谈文科和社会学科),如今这个年代还有没有有大师,需不需要大师我把不准。不过我倾向于回答:没有,不需要。因为每一个领域都是发展很快,也难以有人可以在某个领域里统领全局了。
作者:河边 在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