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再谈传统卫生方式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再谈传统卫生方式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1

经验值: 519107


文章标题: 再谈传统卫生方式 (1354 reads)      时间: 2007-12-03 周一, 上午4:22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再谈传统卫生方式


芦笛


适才见到草根和路过跟贴补正老金的文章,这才发现,小帮菜们根本不知道昨天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大概还以为他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古已有之,却全然没意识到,如今咱们基本上是按鬼子的生活方式过日子。

于是我这老帮菜便责无旁贷,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童年时代的生活方式,也就是50年代的生活方式。其时许多国货还留在民间,现在都灭绝了。可惜咱们不像鬼子那样,每个小地方都有博物馆,专门收藏那些日用杂物,于是等我们这代人死光后,便谁也不知道先祖们怎样过日子,只剩下“三天洗头,五天洗澡”的教授跋扈了。

先说草根和路过提到的草纸。草纸又称“土纸”,与“洋纸”相对。洋纸也就是我们今天用的纸张(宣纸除外),有什么“道林纸”、“白报纸”、“马粪纸”等诸多名堂。我见过的国产纸张有三种,一是宣纸;一叫“绵纸”,薄而韧,半透明,用来代替玻璃裱窗户,透光度比磨砂玻璃差多了;最后一种便是他俩提到的“草纸”。

草根已经介绍过了,草纸的特点是非常粗糙,约半至一毫米厚,凹凸不平,毫无韧性,非常容易拉断,吸水性能极好。它不是切成小方块卖的,是一卷卷卖的(一单位称为“一刀”)。在城市里的“土杂店”出售,农村则在供销社买。它也不是卖出来让你擦屁股的——国臀享受不了这种奢华。草纸并不便宜,草根家大概很富(相对而言),才能有这种奇遇。我这辈子见到的草纸可谓多矣,但敝臀从未让它伺候过。原因很简单:那东西需要钱买,而废报纸有的是,何必掏钱?它主要用来作女性卫生纸。略去粗糙不计,它的吸水性能倒是很好。所以一直存在到70年代,改革开放后国人也舍得花钱买西式卫生纸了,它才逐渐从市面上消失。

草纸的另一个用途是用来作纸捻。在“洋火”(火柴旧称。在我少年时代,几乎所有的日用百货前面都冠以“洋” 字。火柴或叫“洋火”,或叫“洋发烛”;蜡烛叫“洋蜡”;搪瓷盆叫“洋瓷盆”;铁灶叫“洋灶”……等等,这些名词都让我党废除了)引入中国前,它就是火源。它很容易制造:把草纸在膝上卷紧成了烟卷状(当然比“洋烟”长多了——“洋烟”其实是“大烟”,也就是鸦片,我这里只是搞笑。西式烟卷叫“纸烟”)。去灶膛里点着,就这么让它缓慢燃烧,等到要用了,便拿起来对准扑的一吹,纸捻便燃起火焰来,便可以用那火焰点燃其他东西,诸如烟袋、油灯什么的。用完了再扑的一吹把明焰吹灭,恢复原来缓慢燃烧状态。

这吹纸捻很需要点技术,必须对得很准,发力迅捷而短促,否则明焰燃起后,若气还不止,就会被吹灭了。儿时常在姥爷身边看他吸烟(当然是土烟),见他玩魔术似的扑的一声吹着,再扑地一声吹灭,看得入迷,便多次试图效仿,但从未成功过。试验多了,姥爷失去耐心,便在我的后脑勺上敲上一记,骂道:笨蛋!自己玩去吧,别来成天琢磨姥爷的东西!等到后来下乡,见老乡又干这事,忍不住又跃跃欲试。但我这人比较笨,练了许久,始终没学会。

正因为草纸有这些重要用途,产量又低,所以价钱不菲(当然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标准)。草根说他用草纸擦屁股,令我颇为震惊。我也生活在南方,但就连在城市里都没人能享受那奢侈,遑论贫苦的农村?

我们那儿的城市居民都用废纸诸如废报纸,作业纸等等作卫生纸,农村则普遍使用稻草、瓜叶、玉米棒子、碎布等等,依季节而定,掏过农村粪坑的知青都该知道这点。我本人也使用过前两者。我插队那地方还流行用瓦片刮,用完还舍不得扔掉,用水冲一下就能投入再生产了。还有直接就掰着屁股在墙上蹭的。但那并非普遍流行的实践,我只目击过三四人次。修习这神功的前提是屁股比较瘦。对农民来说满足这前提倒不是很难,但对于我来说则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鄙人并无伟大领袖的丰乳肥臀。

洗澡或曰冲凉倒确实是某些南方省份的普遍实践,尤以广东人为甚。但那取决于三条:水源、气温和居住的拥挤程度。在我看来,那主要不是一种卫生习惯而是降温措施,所以它才称为“冲凉”。远不是全国南方都具备上述三条件。我下乡的地方水源倒很丰富,但居住相当拥挤,气候温和,所以当地居民一般一生就洗三次澡,这我已经介绍过了。

路过说他们那儿用半个皮球打水,这似乎是搞笑。皮球乃橡胶制品,纯粹洋货,且容量有限,岂能用来作水桶?50年代井水是许多城市的重要水源,因此我从小就习惯于打水活动,但那从来是用吊桶打水,从未听说过有用皮球的。桶并不是鬼子发明的,他们只发明了“洋铁桶”(马口铁,镀锌铁皮等都唤作“洋铁皮”,古人似乎从未掌握把铁碾成薄片的技术)。

国桶乃是木桶,那玩艺有浮力,要让它沉下去,必须在它浮在水面上的时候猛提两下,使之向左右剧烈晃动,倾倒到一定角度,水流进去后才会慢慢下沉。熟练技工只需抖动两下便能将桶沉入水面,小姐姐和小哥哥那些聪明人都是这种熟练技工。我这笨鬼则必须猛提平均10-20次才能让桶沉下去。其实我早就总结出原理来了:不要提得太高,否则桶再度落下时又是垂直态,只会浮在水面上。提的目的是把桶的上端提起来,下部必须在水里,这样放松绳子时水桶上下就形成了个转矩,使得水桶歪倒。这歪倒动作必须相当迅速,这才会让桶缘跌到水平面以下,让水趁机流进去。

但这只是理论总结,我这人只有本事总结理论,缺乏将理论化为实践的能力。于是我便只能让他们嘲笑。嘲笑多了,某日我突然想出个绝招来:把桶旋转180度呈倒立态,就那么垂直扔下去。只听得扑通一声大响,桶底被水桶急剧入水时造成的压缩空气的高压绷飞了。那吊桶从此无法再用,于是我这笨蛋又挨了无数奚落。如今想起来还觉得难受,唉,谁让我那么笨涅?好在因祸得福,吊桶从此变成了洋铁皮桶,我就再不需要在井台上花15-20分钟才能把吊桶沉入水内去了。

因为是冲凉而非洗澡,一般都是素洗,不用肥皂。肥皂乃是舶来品,旧名称为“洋碱”。古人用的天然物资乃是皂角、苦楝子,以及猪胰子 。皂角大家恐怕都知道,我就不说了。苦楝子则是一种类似桂圆的植物,但肉不能吃。晒干后放在水里煮一大锅,煮完后把那水倒出来就成了清洁剂,用它来洗头或洗衣服。猪胰子就是胰脏,乃是个消化腺体,除了各种水解酶以外,还含有碳酸氢钠。这大概就是它可以用来作清洁剂的原理吧。

无论是皂角、苦楝子还是猪胰子,都不用于洗澡。皂角似乎主要用来洗衣,苦楝子则用于洗衣和洗头。猪胰子则主要用来洗头,“香皂”的旧名叫“洋胰子”,或许就是这个原因。我怀疑古人无论是洗脸还是洗澡都是素洗,只有洗头时使用清洁剂。本人崇古复古,至今保留了这一优秀民族传统。

什么“三天洗头五天洗澡”之类疯话,只能暴露鼓吹者毫无文化,根本不知道传统生活是什么样。事实是,民国20年前的女性,哪怕是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的女性也罢,如果不是生活在大城市而是小城镇中,也很少甚至根本不洗头,只兴箅头发,也就是用梳齿非常细密的梳子梳头,籍此除去发垢或寄生物。箅完了挽成发髻,再抹点清水或擦点猪油当发蜡,使头发显得锃光瓦亮的。这我可是不但听长辈讲过,而且亲眼多次见到我们贫民窟的老太太使箅子箅头,却从未见过那些老太太洗头。如果洗头真是常规,请问还何必发明箅子?洗头普及之后,箅子为何又消失了呢?

说到底,人们相信伪造的历史,乃是有这个主观需要。所以无论再怎么说出真相也没用。那“洗头教授”的存在价值是无从抹杀的。只要这需求存在一天,这种教授便永远会存在下去。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005299 seconds ] :: [ 30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