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讨论中医与经络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讨论中医与经络
邋遢道士
[
个人文集
]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6217
经验值: 18456
标题:
讨论中医与经络
(888 reads)
时间:
2007-12-02 周日, 上午12:57
作者:
邋遢道士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知识是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的,人类文明更是无法单凭任何人的个别意愿去创设的。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有它独特的发展过程,值得研究,值得批评,但是千万不可一笔勾销;真正的科学思维断断不应采用“文革”的模式去审视。关于经络,现在可以说的只是“一条尚未探索透彻的通路”。
西医有一套相当坚实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等科学为基础;这都值得重视。窃意更值得重视的还是它一贯坚持的“科学”验证精神。
这里从百度“中医”项目下搜索到的一篇文章,值得参考。文中提供到的一些中国在现代经络研究上的进展讯息,应该让关心中医存废问题的朋友们仔细审视。
==========================================================
ZT:井袈: 经络存在论__现代经络研究的十大进展
http://post.baidu.com/f?kz=206466712
现代经络研究的十大进展
我国现代经络研究从五十年代起就一直着眼于针灸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即古人称之为针灸的“得气”现象,而今称之为“循经感传现象”,指的是针刺时患者常常感到一种从穴位治着经络传导的特殊的“酸、麻、胀”的感觉传导现象,
从此我国经络的大规模,系统的研究,从主观到客观,从现象到原理,从原理到本质,工作蓬勃发展,50年来形成一支我国独特的经络研究队伍,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十项重大成果,现依次简述如下:
1、循经感传现象的系统研究
70年代,解放军309医院的协作组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发现,低频脉冲电刺激受实验者的十二经脉“井”穴,在人群中随机采样,1000例中有13例特殊敏感,得气可以贯穿全经,这一现象公布后,立即引起我国针灸界和生物学界高度重视,纷纷组织专题在各地区进行调查,到1977年已经调查了17万人,其结果与309报告相近,说明在人群中,这种显著的经络敏感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按一定比例分布的,以后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合作,发现了另一种经络感传现象,现在国际上称为隐形经络感传现像,其出现率在人群在占98%,从此2500年前《黄帝内经》所描述的十四经被我国学者再度发现,而引起了世界学者的重视。
2、十四经的生物物理学定位及其形态学基础
80年代,国家科委,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七五”经络研究项目〈十四经客观检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用三种生物物理方,即隐性循经感传,高振动声和低阻抗,对人体十四经脉的全程进行检测,发现三种方法检测的实验经络线互相重合,其宽度在一毫米范围以内,并与古典经脉图谱高度吻合,该协作组还发现经脉线的三种特性与经脉下的四种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从而提出经脉乃是“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调控系统。”的假说。总之,这项工作证实古人发现经脉不仅是客观存在而具有严格,精确的科学定位。
3、放射核毒循经脉运动的研究
“七五”期间,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和解放军总医院,在1100正常人和300例患者身上进行放射核素穴位注射并在Y照相机下显示其运行路线,发现十四经均有循行运动核素的特征,近来年该院又和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协作,应用正电子断层扫描(PET)技术,首先发现核素注入正常人胃经小腿、大腿的实验经脉线后,核素在不同深度运行,从而确定了经脉线的三维定位。
放射性核素循经运行的研究,使经络的研究从体表的定位深入到深层(肌层),首次证实古人描述的经脉是运行物质和能量的通道(即“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正确的。
4、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发现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应用自制的流体阻力测定仪器在人体和动物皮下探寻低流阻点发现皮下的一定部位有特异的低流阻点,这些低流阻点与体表的低电阻点多数吻合。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实证研究方法发现经脉线下确有一条便于液体流动的低流阻通道。
经脉皮下的低流阻通道的发现,首次揭示了“气血”运行的原理。
5、循经声传导性的研究
辽宁中医院先是在经脉线的穴位上压迫发现沿着该经可以通过声发射测试手段记录到特异的声信息,其频谱主峰在30—40赫。以后该院又将标准的正弦波输入经脉,结果大大提高了声循经传导的特异性,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在人和动物实验经脉线的任何一点,输入声波,证实声波确实沿实验经脉线循行。
6、循经微小波动的测定
中日友好医院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针刺实验经脉线可以沿经脉扪到一种相当于搏动脉搏动力度1/10的一种微小波动,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协作制成一种特殊敏感而稳定的机械传感器,在一定条件下,纪录出这种微小搏动,其频率在60—90次/分,与受式者的脉搏基本一致。这一结果验证了〈〈难经〉〉中关于“十二经脉皆有动脉”的论断。
7、循经离子的重要发现性和波动的发现
天津中医学院应用先进的离子微电极技术在人体和动物活体上检测到穴位和经脉线下肌层的钙离子浓度远高于非经脉线,相差为一倍,他们还发现针刺动物和人体经穴处,该经脉的钙离子会迅速增加。以后的研究他们还发现,经穴下面的钾离子也具有类似的变化。这是经脉化学物质的特异性以及针刺后血气运行伴随化学物质变化的重要发现。
此外,经脉线上针刺后还引起循经皮肤CO2释放量的增加和氧分压的下降,分别为中医研究院针灸所和福建针灸经络研究所所证实,针刺引起经脉线多种化学因素的变化进一步说明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8、经脉钙库和结缔组织及其红外线的传导作用的发现
“八五”期间,“经络的研究”项目被国家列为攀登计划,这是我国一项有关于中医现代化研究重大战略决定,这一立项不仅大大鼓舞了经络研究的专业队伍,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科的专家参加到经络的研究行列,复旦大学用质子激光X线荧光光谱方法大面积扫描发现经穴下存在钙的富集区(钙库),其总量较对照区高10倍,该协作组用核磁共振技术等发现针刺经穴位“得气”时,其位置均在结缔组织中,他们还通过远红光波长传输特性的测试,发现在9um到20um的波长范围内,存在一种高传输率的波段,从而认为经脉下的结缔组织中的红外光(能量,信息)传输功能和钙富集区的发现是
两项重要的客观事实,反映了人体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
9、循经感传机制的研究
循经感传是中医经络学说形成的主要根据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的“循经感传及经络实体的神经生物学实验研究”发现,肌肉分区现象与穴位有密切关系,支配肌肉的传入神经在脊髓背根的分布以及支配穴位点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的排列有严格的上下空间对应关系,支配同经的运动神经元之间的树—树突触联系具有电突触的特性,针刺大鼠北长肌的特定部位诱发的肌电活动的传播有可阻滞性,提示针刺引起的反射性肌电的空间性质与针刺时循经感传现象有关。他们用示踪剂标记出了足三阳经的躯体和肢体部分在脊髓前角各自代表的、相对独立的神经元柱。
10、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最近一位博士论文:“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答辩会令专家评委们感到耳目一新。
作者是以生物物理学方法对人体的心包经精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导电量的测试,发现,第一,经脉皮肤导电量的分布与《黄帝内经》关于心包经的气血运行方向一致。第二,导电量的分段组合与受试者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关,并提出“经络效应密码”的论点,这种论点既符合中医藏象学又是一项现代经络系统科学的创新。
在大白鼠腹部肝、胃、脾三经的经脉导电量测试后将数据用统计回归处理发现三经与三脏的导电量有关联规律性,通过白内障小鼠模型和妊娠小鼠研究发现经络运动节奏等4项规律。
以上结果说明作者不仅从思想方法上,而且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上贯彻一条系统论和信息论的主导思想,继承了中医脏腑经络相关学说而且有面目全新的发展。为中国医药学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
道士附注:
井袈先生这篇文章发表以来曾经受到一些读者质疑,作者均给予适度回答,详情请参阅原文链接。
作者:
邋遢道士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_________________
“天法道,道法自然”
返回顶端
现代科技手段检测不出经络。古人怎会知道的呢?一定也凭某理论
--
寸头
- (24 Byte) 2007-12-18 周二, 上午11:29
(156 reads)
这是讨论问题的王道之法。可惜,
--
路过
- (18 Byte) 2007-12-02 周日, 下午3:36
(226 reads)
偏激的最大
--
邋遢道士
- (125 Byte) 2007-12-03 周一, 上午3:44
(250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4.579259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