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万分之一瓶醋谈欣赏艺术的一点预备常识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万分之一瓶醋谈欣赏艺术的一点预备常识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0

经验值: 519081


文章标题: 万分之一瓶醋谈欣赏艺术的一点预备常识 (1557 reads)      时间: 2007-11-28 周三, 上午8:34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万分之一瓶醋谈欣赏艺术的一点预备常识


芦笛


刚才想了想,前文口气太大,让人没法接受。别说我只是个一窍不通的票友,憨子是专业人士,我虽然年轻时也学过两天画,拉过两天琴,可我还真没他那两下子。就算我是专业人士,也不能这么大口大气教训人。年龄并非教训人的资格,这可是我在西方学会的第一课。所以想了想改成这个题目。算是我这万分之一醋和网友交流心得,说错之处,敬请憨子和其他高手指正,谢谢!

许多人欣赏艺术,完全是凭本能感觉指引,这当然也不错,但我觉得如果有点预备常识,恐怕有助于对艺术的理解。当别人谈起这方面的话题来时,也能知道人家在争论什么,这就是我写此文的动机。

先以我和憨子的争论涉及到的问题为例,讲一点有关的美术常识。

我说,绘画乃是光影的艺术。这话是什么意思?我们看见的客观世界,统统是光线造成的奇迹,绘画无非是画家把他感受到的这奇迹再创造出来罢了。因此,似乎可以说,离开对光线的研究和表达就没有绘画可言。但人类并不是立即就认识到这点的,真正对此作出划时代贡献的还是19世纪的印象派。

不仅如此,由于物质技术的限制以及积累观察获得的知识需要时间,早期人类并没有再现光线造成的奇迹的能力。然而如西班牙古岩画显示的,人类在摇篮阶段就有了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冲动,不能不发而为画。在此就显示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智能:抽象能力。

其实绘画自诞生那天起就是一种抽象符号,只是抽象度有别而已。它本身是以二维空间表现三维实体,这就是抽象表达。一幅画或照片再怎么栩栩如生,恐怕也不会引动黑猩猩(那是与人血缘最近的动物,亦即chimpanzee)的注意,认出那就是喂养他的主子的肖像。

有趣的是,人类越处于初阶,这符号用得就越发抽象。不管是原始人的壁画,还是孩子画的大头人,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线条勾勒出形体来。画出了物体的轮廓,那个对象也就表达出来了。然而没有多少人意识到,那轮廓线其实并不存在,它是物体因受光不同而比较出来的。诸位不信现在抬起你的手来看。你的手指周围似乎有条轮廓线作为边界,把手指和背景分开,但那线其实并不存在,它是由手指与背景受光不一样产生的明暗对比出来的,并没有一条黑色的线围住了你的手指。原始人或孩子画出了那并不存在的轮廓线,却没有意识到那其实是他们自己抽象出来的。

因此,原始的艺术一定是从线条开始的,离开线条勾划轮廓就没戏。完成这步抽象当然很了不起,如上所述,它是人类特有的智能,但到了这步还远远不够,因为这种简单抽象并没有足够的表达力,可以让你去再现大自然光影的神奇。

我说中国画原始也就是基于这个理由,它完全是所谓“以线造型”,像孩子或原始人一样靠勾勒物体的轮廓,去告诉观众那是什么东西,根本不能表达出光线造出来的奇迹。没有一幅国画能表达出天然光或人造光来,所有的风景画都无法分辨是白天还是黑夜。若要表现黑夜,就只能画个月亮在那儿做说明书,但背景并不是黑的。同理,如果是大晴天,就只好画个太阳作说明书(如人民大会堂悬挂的《江山如此多娇》),但无法让你看到灿烂的阳光照亮了万事万物,更不会像西方油画那样画出晨曦晚霞来,那阳光明亮到足以造成眩目的错觉。这一切说明它仍然停留在靠抽象符号会意的原始阶段,还处于人类艺术的孩提时期,。

必须指出,并不是只有油画才有这种表现力。喜欢看西方经典文学名著的人想来都熟悉书中的钢笔画或铜版画插图(对了,憨子,日后你去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旁边那博物馆[忘记名字了],不妨去看看人家在中世纪刻制的精美铜版),那也是以线造型,可照样能表达非常逼真的光影。我记得《堂吉诃德》上有幅铜版画插图,绘的是日落场景,那落日之亮丽,让你觉得睁不开眼睛,其实那完全是利用明暗对比造成的错觉,画上最亮的地方也不过是白纸,那“太阳”并不能主动发出光来刺伤你的眼睛。

可惜这些简单原理中国古人就是不懂,似乎没有一个古代艺术家眼中有光线,更不知道如何再现明暗对比,这还不是憨子简化的立体感问题,是所有的绘画都不曾试图再现或再创造光线造成的美景。虽然有个别画家说什么“知白守黑”(记不得是哪个古人说的了),但没谁真懂这原理。一言以蔽之,中国画是线条艺术,不是光线艺术,是一种原始抽象符号汇集。古人说“书画同源”,意思是书法与绘画起源是一个,我看就是这个意思,无论是国画还是方块字,两者都是会意符号。

我已经在旧作中说过了,线条艺术当然也是艺术,同样可以画得很美。中式木刻显示的装饰美确实很不错,现代画家程十发更是此道高手。我从少年时代起就是他的粉丝,但那毕竟表现力有限,无法如同油画那样,即可表现宏大壮美的史诗题材,又能画静物写生,甚至画所谓miniature(请憨子原谅,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以后你到西方美术馆去看吧,反正是很小的油画),那表现力简直是无限的。

因为中国画家眼里没有光线,所以他们不知道“没有固有色”的道理。这是什么意思?一般人总以为某个物体天生有个固定颜色。例如我有一件蓝衬衣,有一件褐衬衣,那颜色是固有的。又如“黄人”“白人”其实说的也是固有色。但那其实是外行的错觉。物体没有什么固有色,所有物体的颜色都随光而变,因风雨晨昏而时时不同,同一物体不同侧面色彩也不一样。如果你像中国古代画家一样不知此理,弄一个固有色上去,那就其实是把绘画当成了说明书。

因为这些原因,中国画题材很受限制,风景画一点都没戏,没法表达不同的气候、时间、季节,无法绘出风雨晨昏,遑论夜景。它就连西方最爱的题材海景都无法表现,就是画江河也只能使用说明书方式,让你见到那符号时知道那儿是条河。西方把风景分得很细,有所谓“大陆风景”(landscape)和“海景”(seascape)之分,这在中国根本就没有等价物,所以一般人知道的“风景”这个词就是landscape。

肖像画又如何?只有更糟糕的。最大的问题是画家们不懂解剖,更不兴画模特儿,于是画上的人个个是龟背蛇腰,脖子如恐龙一般扭到不可能的角度,肚子直接放在大腿上,一律没有骨盆或屁股(寺庙塑像尤其如此,全国没有哪位菩萨或佛爷有屁股)。章回小说上常说“画影图形”抓捕谁谁,就凭那写真能力能抓到什么人?大概只有冤大头。

另一严重问题乃是中国古人不懂透视。所谓“透视”,乃是在二维的纸面或画布上表现出第三维度的纵深来,让你一看就知道哪些物体在远处,哪些物体在近处。这有两方面的问题,既是形体大小,又是色彩比较。前者用俗话来说就是“近大远小”,后者则是“近浓远淡”。

近大远小展开来说,就是每幅画都有个“焦点”,也就是画家眼睛或摄影师镜头所在。眼睛所在的水平线叫“视平线”,在自然风景里也就是地平线。按透视的原则,所有的平行线都成了相交线,交点就在视平线上。举房子为例,屋脊和地面是平行的,但除非那屋子正对着画家,否则那屋脊线和墙角的线看上去并不平行,延伸后将相交于视平线。一幅风景写生,必须遵循这些基本原则,让你一眼就看见画家的眼睛(焦点)在哪里,这就是所谓“焦点透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颐和园长廊的照片,长廊的屋顶和地面的线条在远处汇聚在视平线正中的那个“焦点”上。

可惜古人丝毫不懂这道理。他们画建筑时跟裁缝一样必须使用尺子,称为所谓“械画”,画的即使不是平行线,也决不会相交于视平线,有时连室内的方砖都真的就是方的,于是所有的房子都是歪的,那方砖就更不可能是平铺在地上了。在尺子的帮助下画家们还建造了一个个七歪八倒的楼台亭阁,堪称世界奇迹。

现代人在西学东渐后发现了这些问题,于是便出来为老祖宗遮丑,说中国古人不是不懂透视,而是所谓“散点透视”,那意思是说,西画只有一个焦点,而国画有多个焦点,画家随画的场景不同而时时转移地方,当然眼睛也就换了位置,此所谓“散点透视”。

他们举的例证,就是憨子说的《清明上河图》那种长卷。那画非常之长,每个细部据说都是画家沿着汴梁河一直从开封城画到农村,当然就不可能如西画那样只能有一个焦点,必须使用多个焦点来画了。憨子就是引此例来证明国画优越于西画,并“破”了我的“散点透视说乃无耻自慰”说。

我之所以说散点透视说乃是为祖宗遮羞的自慰,是因为世上根本就没有“散点透视”这种画法。不信你去骨狗出《清明上河图》来看,没有一个细部有一个焦点,所有的房屋亭阁都是七歪八倒的。所以,不是有多个焦点,而是毫无焦点。您要硬说那是“散点透视”,不如说它是“无点透视”,但没有焦点还谈什么透视?所以,所谓“散点透视”就是“没有透视”的美称。这当然只能是国人发明的无耻自慰,因为西方从无这种东西。

憨子说西画不能表现此类题材,谁说的?地图不就是这种玩意么?那根本就没有透视一说,完全是平面图。凡是逛过鬼子游乐园的人见过类似示意图(中国现在也有),那图画出了整个公园,全图没有一个焦点,每个个别景点再使用焦点透视的手法画出来。要说“散点透视”,我看这还差不多,可惜那似乎不是艺术而是说明书。

色彩透视的“近浓远淡”则是说,越远的物体,其色彩越灰,越近的物体,则色彩越鲜明。这也很好理解:光线传播需要穿透空气,离得越远,被吸收的光线越多,当然色彩也就比较灰了。如果不明此理,只知道“近大远小”的原理,在远方画一幅小红旗,着色却非常鲜明,观众就会觉得那红旗其实不在远处而是近处放的一个小旗子。

中国画家也同样不懂这原理,不信请大家去看那些风景画,无论远近的物体全都具有一样的“明度”,同样都是灰扑扑的。当然这也可能部分是颜料限制造成的。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中国绘画艺术基本上还在幼稚阶段,谈不上登堂入室,它的题材严重受限,比较适合画花鸟虫鱼那类小品,顶多只能如徐悲鸿那样使用水墨来表达烟雨笼罩下的灰蒙蒙的山水。

许多人为国画辩护,说它是写意而非写实,讲究的乃是“神似”而非形似。这我已经在前文中驳斥过了,后来又在跟贴里强调了技法的重要,可惜憨子一如既往地毫未明白我的话。我在此再说一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做到神似,你先得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可惜古代国画家们因为缺乏知识和相应的手段,根本没有足够的表达力,神似从何谈起?真正能做到神似的画家,乃是受了西方美术教育的人如林风眠画出来的国画。我曾经看过《美术》杂志上登载的他的斗鸡图,那确实画出来的是斗鸡的好斗悍勇的“魂”而非家鸡的臭皮囊。但就连我这外行也能看出他那国画外表下藏着的“西洋魂”。

中国画为何一直处在原始人的胚胎阶段?我已经做出解释了。那不是因为老祖宗笨,而是社会不合理造成的。宋明理学认为艺术是“小道”,只是文人的闲情逸致,不是值得终生钻研的严肃学科。因此中国和西方完全不同,绘画从来是个人消遣,没有像人家那样,形成一代接一代地上千年的集体努力。没有完善的教育系统,只靠个人随心所欲靠悟性胡涂乱抹,当然不可能赶上甚至压倒人家代代相传的积累合力造出来的奇迹。再加上技术的限制,便造成了绘画的落后状况。这还不光是绘画的悲剧,所有的艺术都如此,比起国乐来,国画还算好的了。而这就是我下文要谈的事。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220309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