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闲话古罗马人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闲话古罗马人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0

经验值: 519081


文章标题: 闲话古罗马人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2005 reads)      时间: 2007-11-24 周六, 上午2:45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闲话古罗马人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芦笛


昨天写了那杂文(请阿胖注意,那不是政论而是深得鲁老恶毒夫神韵的杂文),唐好色网友随即跟贴,请我勿要忘记时代差别。我确实忘记了时代差别,贴出的照片乃是公元初古罗马民居,描述的也是公元初被火山灰就此固定保存下来的古罗马发明的“冲水马桶”(可惜忘记拍照为证,是为一憾。下次若再去一定记着此事),与之比较的却是我本人(我敢断言代表除太子党以及大院长大者外的所有平民老帮菜)自童年直至中年在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怎么能用人家古代生活方式和中国现代生活方式相比涅?真是的!

唐网还问我看了马克•吐温的著作没有,我不用打开那帖子便知道他说的一定是《亚瑟王朝的美国佬》。那书我不但看过中文版,还看过英文版,英文书名似乎是A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什么的。老马在那里面尽情嘲笑奚落中古欧洲的生活方式,说那阵子的人怎么怎么脏,云云。

老马在那小说里说的是不是真的,敝人才疏学浅,还真不知道,知道的就是“俺们村里有的是”。从少年时代起,我就不断从官方出版的“知识读物”上看见古代欧洲怎么怎么落后。据说就连牙刷都是咱们中国人发明的,而欧洲人直到十五、六世纪才学会洗脸,接着便是引经据典,诸如《颜氏家训》上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等等,等等,证明中国从来在卫生方面领先全世界。

这当然是铁的事实,区区何人,岂敢随便怀疑?少年时代虽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倒基本是我的事。“扫”没什么问题,“洒”则比较难些。本人虽家住南方,不像黄土高原或华北平原上的人,活一辈子连水是什么样都没见过,但用水仍然是个问题。最初咱们那贫民大院里有口井,但后来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就干了,于是就只能到全社区(大约由三四条街组成)共用的一个自来水龙头那儿去挑水。挑着一对镀锌铁皮作的水桶去,走大约400米,在那儿排上20来分钟,等轮到了,便在守水的老太太的炯炯监视下,掏出两分钢崩,扔进一个上了锁的铁皮盒子里去。那铁盒子每月开一次,届时整个社区上空便回响着老太太愤怒而肮脏的雷鸣——有些丧心病狂之徒扔进去的不是钢崩,而是铁片或碎玻璃。

水挑回来了,便倒进放在门口(该地兼作厨房)旁放的一个大瓦缸里,必须挑三次才能灌满那大缸。那就是全家一周用的饮水以及洗脸水。不管是饮水还是洗脸水,都在烧开后灌到热水瓶里。要洗脸的时候就从暖水瓶里倒出约200毫升热水来,再兑上大约400毫升的自来水。洗完脸后那脏水必须倒到另外一个储蓄盆里去,用来作抹桌椅的清洁用水。直到那储蓄的清洁用水颜色趋近于墨汁,才能端出去倒在门前的阳沟里(阳沟与阴沟的区别是沟上有无覆盖)。

洗澡问题怎么解决呢?夏天好办,跟随毛主席去大江大河里游泳就是了。那阵子“游泳”是个典雅的词,无论大人孩子都是说“洗澡”。每天大人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拉下脸来严峻审问:“今天到河里洗澡没有?”答:“没有。”“伸出手来我看!”手乖乖伸出去,大人便拉起袖子,用指甲在手臂的皮肤上轻划一道。如果立即变白了,那就是你下过水的铁证。如果没留下白的划痕,大人仍不放心,卷起裤子来再在腿上检验。检验合格后大人才如释重负,再度重申不许去河里洗澡的禁令。若检验不合格,则立刻请出“家法”(竹棍子)来痛打一顿。大人之所以严禁下河洗澡,倒不是反对卫生,而是因为危险。的确,我有两个同学就给淹死了。

小哥哥乃是挨打的主要对象,因为据说坏事都是他带我干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也主动干坏事,他百口莫辩照样挨打。这其实是大人偏爱使然,他和我都心知肚明。大人常常倾向于低估孩子的感受能力,其实孩子心里明镜似的。我小时身体很差,又是最小的,大人自然比较偏爱些。他身体健壮,皮实耐打,而且比我淘气百倍,即使代我挨打也是做哥哥的道德责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检验不久就让小哥哥破除了。他发现游泳后只需用手把全身使劲擦上一遍,再用指甲划就不会出白痕了。这科学发现保证了咱们在夏天确保了个人卫生。

冬天怎么办呢?到澡堂子去泡大池。交一毛钱,你就爱泡一天都成。但因为家里经济实在困难,一个冬天也就能享受次把那奢华待遇,多半是在春节以前。

这在现代人看来似乎难以置信,其实咱们好歹在城市居住,和农村居民已经是天壤之别了。我下乡的那个地方,当地人一生就洗三次澡:生下来洗一次,结婚前洗一次,装棺前洗一次。有一次上面派大夫下来体检,我帮着登记,村民们脱下衣服来,那stench能把人薰昏过去。身上的油泥如同穿山甲密密层层,根本找不到皮肤在哪里(这是胖鹭鸶最热爱的警句)。其时正是夏天,村民们出了汗,油泥便呈用火燎开的狗皮膏药状,能粘住听诊器。大夫把听诊器拿下来时跟撕伤湿止痛膏也差不多,撕得斯拉斯拉响。

这比马克•吐温在小说里描写的狗在亚瑟王朝宴桌下乱转,疯抢主客们扔下来的肉骨头的场景如何?人家的狗好歹还有肉骨头抢,咱们农村养的狗乃是吃人粪长大的。

当然,要说“俺们村里有的是”是我党发明的,那就有失公平了。金庸在《鹿鼎记》里就胡说八道,说拱桥是中国发明的,直到清初,欧洲人还不知道拱桥涉及到的力学原理。这老小子足迹遍于全世界,居然会发明出这种谎言来,实在不知是何居心。

其实古罗马人在欧洲各地留下来的建筑遗迹,无一不利用拱券原理,高架的输水管道不用说(那乃是标准的高架拱桥,也是城市自来水的来源),无论是凯旋门还是神庙与竞技场的拱门等等都利用了这一原理,不信请去看我在楼下贴的罗马建筑废墟照。人家不但早利用这原理来建桥,还发明了古代中国从未见过的穹顶。我在楼下贴的罗马万神庙就是明证。

谁都知道,拱券顶端那楔形石非常重要。拱桥建造过程中,桥身必须用支架支撑,直到把顶端楔形石放上去了,全桥的重量才能传到两岸上去,再不用支撑了。如果抽去那楔形石,则拱桥立刻倒塌。奇怪的是,万神庙的穹顶却开了个大洞,作为采光的天窗。这就等于把拱桥的楔形石抽了,可那穹顶自公元125年重建后,至今屹立不垮。我实在纳闷,请教了家里那几位“高工”,却至今不得要领。还请读者中学土木工程的指点迷津。

另外一项重大科技发明则是著名的罗马水泥。不去现场参观,你就会以为罗马人留下的宏伟神殿都是用巨大的石料建造的,特别是那高大的圆柱,不但柱身刻上一道道凹槽,而且柱顶还有精美的石雕装饰。我过去一直以为那是用巨长的石料整块雕凿而成的,后来亲临现场考察才发现那其实是伪劣假冒。罗马人从希腊人那儿学去的只是建筑风格,建材则完全是自己发明的。不管是神庙也罢,竞技场也罢,凯旋门也罢,用的主要材料还是砖块。

就说那“石柱”吧,其实都是用圆形的砖块砌起来的,只是外面敷了一层罗马水泥而已。柱顶穗状或波浪状的装饰就更不用说了,那不是石雕,而是水泥塑成的。

我在下面附上一幅在赫古里斯镇拍的古罗马人在公元79年的民居照,请注意那圆柱顶部的水泥脱落了,露出里面的红砖来。那砖块比咱们用的薄多了,而且制成了圆形的标准件,这才有可能用来砌直径同一的圆柱。可见古罗马人几何学知识和工艺水平有多发达:





古罗马文明决不限于在欧洲留下各种宏伟建筑遗迹。洗澡乃是古罗马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常规。他们走到哪儿就把浴室盖到哪儿。至今英国的Bath还留下了罗马人建造的公共浴池,跟现代游泳池差不多大小,不过利用的乃是地下热水。与庞贝古城同时被埋葬的赫古里斯镇(Herculaneum)也完整保留了当年该小镇建造的公共浴室,使用的乃是人工烧的热水,其热能利用之科学,令人咄咄称奇。那里面不但有蒸汽浴,盆浴,还有我青少年时代最熟悉的大池。比起我享受过的大池来,那简直可算王母娘娘用的瑶池了。我当年跳进去的乃是粗糙的水泥池,人家的则用光滑的细石铺就,池底还有马赛克的镶嵌画,下铺防水的铅板。

有浴室就必须有水源,而自来水则是古罗马人的又一重大发明。上面已经说过,罗马人在欧洲到处留下的遗迹之一,就是高架的输水管道。那就是城市的自来水来源。至于那水是怎么弄到那么高的桥上去的,是从远处引来的山泉,还是用什么原始的泵抽上去的,芦某无学,可就真不知道了。我知道的乃是庞贝古城每条街上都有自来水龙头,这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意大利许多古城的街上都有自来水龙头,就这么日以继夜地哗哗地流。似乎并没有一个虎视眈眈的百眼巨龙在那儿看着,也不见有扔了铁片和碎玻璃的投币箱。

有浴室和“冲水马桶”,就必须有下水道。罗马人同样走到哪里就把这玩意带到哪里。据说伦敦下水道就是在罗马人留下的遗迹上建造的,至今还能看到那遗迹。就连小小的赫古里斯镇,也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统。在那儿见到的景象令我目瞪口呆——它简直比咱们的人防工事还壮观。这传统由罗马人带到全欧洲去,使得欧洲城市都“深挖洞,广排水”,在城市底下挖掘高达两三米的地下迷宫。二战时期,欧洲某市(忘记是哪个城市了)的犹太人为了逃避纳粹迫害,躲进了该市下水道,在里面生活了大概半年才盼到了盟军解放。

这种事绝无可能在中国发生,俺们村里当然也有地下迷宫,不过那是70年代才挖掘的人防工事。有无完整的下水道工程,似乎是东西方城市文明的重大区别之一。俺们那个村子里当然有的是阴沟(上面有覆盖)或阳沟(上面没有覆盖),不过那似乎并非西方城市下水道的等价物。咱们贫民窟里开的一半是阴沟,一半是阳沟,积水似乎是常态。夏天那气味当真是如兰如麝,还常常有尺把长的老鼠从阴沟内窜出,那景象如今想来当真壮观。

老实说,如果不出国,我就不会注意到东西方城市的这一重大区别,意识到其实下水道乃是城市文明生活得以维持的前提。王小波似乎也作出了类似发现。记得他在一本小说中写唐代的城市生活,说长安城(?)的设计者们不知道必须在地下挖掘下水道,于是居民们出门去都得踩高跷。这小说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描写,恐怕要比马克•吐温对亚瑟王时代的英国文明生活描写要逼真得多,至少从我这现代人的文明生活经验来看是如此。


作者:芦笛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驴鸣镇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304582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