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谈谈美国的富人和穷人(2)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谈谈美国的富人和穷人(2)   
河边
[个人文集]
警告次数: 1






加入时间: 2005/12/05
文章: 2251

经验值: 71628


文章标题: 谈谈美国的富人和穷人(2) (1121 reads)      时间: 2007-11-15 周四, 上午3:31

作者:河边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七,美国的富人如何赚钱
逐利是商业活动的典型特征,普天下如此。合法的没啥好讲的,说说我知道的非法的。

1。知法犯法的一类有:贩毒,盗版,人口走私,价格操纵,贿赂议员,股市欺骗等,都属于联邦罪,处罚相当严厉。有本书《线人》(The Informant,by Eichenwald)讲的就是一个真实的价格操纵案例,读起来和侦探小说一样,故事从美国跨到日本,有兴趣的不妨找来一读,娱乐且长知识。人口走私多半利用想移民美国的外国人不敢告发的的心理进行敲诈,并有律师伙同作案,受害者难以得到保护,至今仍很猖獗。在下曾经亲历一案,以后写出来给大家作谈资。其他的一些花样媒体上隔三差五总有报道,永无了日。

2。钻法律空子,或利用游说人影响立法。大公司或行业联合会一般都雇请公关公司在华盛顿进行这类活动,平民也会有人出头召集人们募捐,然后请公关公司游说的,甚至外国公司也干。据说中国公司也慢慢弄明白了这里面的游戏规则,也开始加入了竞争。游说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只要在法律的圈子里玩就是合法的,它的法理基础恐怕是游说是两造都可以进行的活动,受言论自由保护。但我总怀疑它在商业社会里是否更有利于富人。

八,我所了解的穷人

1。无家可归者。我有一位念社会学的朋友南西,研究生论文做的是无家可归者(homeless),我因此从她那里知道了一些这样的人,加上认识的人中有一位后来成了homeless,因此又多了点比较,读者姑妄听之。

Homeless中的这一位名叫约翰,是我的房东的儿子,和我认识时我还在念书,他在一家公司搞外销。约翰是个大个子,和善,喜欢聊天,虽然30岁了,还是有很多的梦想,希望能够有一天周游世界。和他在一起玩,是一件开心的事。以后我离开那里后,没断过回去看看朋友,届时总要见到他。数年后,一次往访时,没见到约翰,房东说约翰去了华盛顿,到那里找工作去了。再以后就没见到他过,后来听房东告诉我,约翰死了,被人发现在一座立交桥下。房东也真是够坚强的,当时已是60多岁的老太太了,说起儿子的死,好像是在研究一个不认识的人,细细地数说约翰过去的故事,总想弄明白,他为什么那样喜欢homeless的生活。

我后来和南西说起这事,南西拿出了厚厚的一本影集给我看,边告诉我照片上一个个人的故事。

---这一脸开心的彼得正在过生日,旁边都是朋友,派对在公园里,当然西装是租的。她和女朋友的救济一星期合在一块有150多刀,两人合租一间公寓,旁边有间教堂一周有四天供应饭食,周末再去别家教堂蹭,平时的衣物也是教友放在教堂外面的筐里,他们自己挑。他们的钱主要用在白粉上了。日子天天都挺开心的。

---这位是杰克。他本是漆匠,不知道为什么家没了。给他找了好几次工作,就是干不长,这不刚给抄了。为啥?这家伙喜欢当老板,上班没几天,老板没来时把老板的办公室漆成了另一个颜色,家具重新安放一番。哈哈!

---这位最老实,叫西西,不知道多大了。啥?当然有女的,不过我还没见过你们亚洲人,男女都没见过。西西好像太慢了点,干啥都要出点事。我还没想出适合她干的事。住哪?和这个男人住一起。

---他叫西门,这里面最聪明的,把西西的钱全拿走了。他就是不愿干活,说他没法在一个地方不动弹呆上8小时。这一带的人都知道他,偷烟,偷食品,反正有啥带啥。他手上的这听可乐恐怕也是偷的。

。。。。。

---说啥哩?我真觉得我们该感谢上帝,没让我们生出来就像他们那样。

2。辛勤劳动的穷人。话说《哈泼斯》杂志(Harer’s)的主编有一天找到记者巴巴拉(Barbara Ehernreich)谈起当时媒体上正在报道的提高最低工资的争论,巴巴拉想到如果能弄明白靠最低工资生活的人的真实状况,将会给《哈泼斯》提供第一手的材料来促进在媒体上的讨论。巴巴拉本是生物学博士转行从事新闻行业的,但尽然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要亲自去尝试一番最低工资的工作。

巴巴拉于是在1998年以后的约一年的时间里深入基层,干旅馆服务员,后来把经历写入一本书《一贫如洗》(Nickel and Dimed)。巴巴拉写道,这些从事最低工资行业的人们因为攒不够钱付租公寓的押金只能住旅馆,而因为所挣的一点钱都付给了旅店和化在食物上,他们存不下钱,只能不断的从一个旅馆换到另一家旅馆,永远没有正式的地址来申请政府帮助。加上没受过足够的教育,因此只好在贫困的漩涡里挣扎。他们是一些个不愿意进入靠救济生存的人,可是最终将逃不出那个陷阱。

巴巴拉的书出版后曾引起很多争议和讨论。

九,到底该怨谁?
读者有兴趣上Wiki查一下美国的贫困问题,当会看到一大堆介绍。根据我的观察,也许下面这个例子较能反映很多人的看法。当然,这样敏感的问题一般人是不会公开表达看法的,除了是信得过的朋友,所以我的例子也许并无代表性。

尼尔斯是我的老朋友了,大家无话不谈。一次报税后,说起捐赠抵税的事,他说他绝不向联邦政府的任何计划捐一分钱,只捐给私人慈善基金会。何故?老尼说,联邦政府只知道乱花钱,促进懒人增多,把“政治正确”搞过头了,这才搞得经济一团糟。不信你去查查看我们现在有多少种扶贫计划,好几百呀!老尼说。有兴趣的同志欢迎看看付上的“联邦政府资助计划种类”网页(http://12.46.245.173/pls/portal30/CATALOG.TYP_ASSISTANCE_DYN.show),看看每项有多少种。没准你会发现一个你也可以申请资助的计划哩。

我个人觉得,以美国的扶贫计划之庞大和周全,个人的贫困更多是个人不努力造成的,很多和人的文化背景所持的价值观有关。举越南人(不是本网老越同志)为例,他们很多人来美时一无所有(不像很多大陆人是来念研究生的),也是从最底层干起,但我还没见过一代人翻不了身的。

(待续)


作者:河边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河边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875464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