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误解和误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误解和误区   
猞猁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7/05/04
文章: 106

经验值: 3321


文章标题: 误解和误区 (543 reads)      时间: 2007-10-19 周五, 下午3:44

作者:猞猁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http://www.leaderu.com/philosophy/luther-humanitychrist.html
在对一种观点评头论足之前,先要准确理解其本义,否则就是在打稻草人,这条原则是人尽皆知的,然而现实中的坏榜样屡见不鲜。比如芦笛这篇《不许说出的黑盒子》文章主题是要批驳Behe的irreducible complexity的概念,然而标题本身和结尾处的断言却暴露了他对自己的靶子的莫大误解。首先,芦笛自己也承认,他没有看过Behe的原作Darwin's Black Box,而是从批判者的言论那里了解Behe的观点——我们可以断定,芦笛基本上也没看过Behe的任何文章,因此,对于什么是Behe的“黑盒子”这一术语的指代对象的问题,他是完全通过猜测去判断的(假如不是被那些批评Behe的文字所误导了的话)。

对于了解Behe观点的人来说,芦笛这个题目“不能说出的黑盒子”显得很怪异,因为Behe无非是借用了Ernst Mayr的说法,所谓“黑盒子”是指一样东西的内部结构和运作方式暂时不为人所知——比如在达尔文所处时代,无论是视觉神经的感光过程、还是肌肉的收缩机制乃至几乎其它一切生理生化机制都是黑盒子。当然,由于科技水平的长足进步,这些曾经的黑盒子很多在今天已经打开——Darwin's Black Box一书的第一部分的大标题正是“黑盒子在打开”(PART I THE BOX IS OPENED ),这时侯芦笛的标题“不能说出的黑盒子”就显得可笑了。

如果你想知道芦笛到底在说什么,那就得看看他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诘问
引用:
如果他们认定客观世界里有人类智力无法打开的黑盒子,那还上哪儿去找那无穷无尽的求知欲去? (以下是骂小布总统是“白痴”的话,略)

如上所说,当你了解了Behe所谓“黑盒子”的指代对象之后,芦笛这句话就让人分外费解,怎么会扯到什么“无法打开的黑盒子”?Behe不是说盒子被打开了吗?书的开头不就是THE BOX IS OPENED 吗?Darwin's Black Box一书无非在说:达尔文所的时代,细胞是个黑盒子,所以那时达尔文主义的解释显得比较有说服力;但是随着生化技术的进步,那些盒子已经被打开,这时达尔文的模式就不那么可信了,相反智能设计的解释更令人信服。那么芦笛心目中的“黑盒子”到底是什么呢?原来,他对Darwin's Black Box这个题目望文生义,以为既然Darwin代表科学,那么“达尔文的黑盒子”当然就等于“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了。

这是个动机揣测的问题,芦笛认为Behe的目的就是“证明生命起源不可能有科学解释”,故此Black Box应该是对应于“起源”的,其实Box指的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产物”本身——它们在达尔文时代因为无法被人“打开”、因而是“黑”的。Behe指出,当人们对一个设备的内部构造一无所知的时侯、往往倾向于认为它是很简单的,例如海克尔就认为细胞无非是“均匀的原生质小球”而已——假如这在今天依旧是权威结论,那么我们的生物课就轻松多了,是不是?闲话少说,总之,Behe是在讨论那些(曾经的)黑盒子的起源问题,芦笛却以为“盒子”指的是“对起源的解释理论”,因而把这个术语本身就当成了科学事业的拦路虎。

这种错误本来很容易避免,除了看原书的开头部分外,还可以通过他的网文来了解这个术语的指代对象,而且,芦笛既然是针对杜弗一案的判决结果有感而发,那么网上有庭审过程的全记录,Behe在作证时也重申了这一问题1,这些材料都可以帮助芦笛避免这种硬伤.当然,他不是唯一犯这种错误的人——一位叫杨玉良的院士在他的网页里也有如下一段论述:
引用:
显然,黑匣子不打开,神创论就容易抬头,就会有《审判达尔文》( Darwin on Trial 达尔文的黑匣子》( Darwin's Black Box 之类的书的问世

可见他也根本没看原作,否则他该知道:正是因为黑匣子已被打开,才有《达尔文的黑匣子》的问世,正因为我们已经理解了BOX的内部节构,才可能断言它是设计的产物——反之,如果一样东西迄今还是黑匣子,那么ID论根本不会说它是被设计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ID的思路基本上是一种reverse engineering,即通过研究某种机器的构造和运转方式,最终得知制造它的方法。假如我们的研究对象“打不开”,那么反向工程就没法进行了。我们常看到反对者们对ID论的一种错误表述“太复杂,一定是被设计的”——事实上,完全可能是“太复杂,以至无法断言它是被设计的”。当它复杂到让当前的研究者无法把握时,它就是一个黑匣子,而根据Behe的意见,研究黑盒子时无法也无须引入设计观念。Behe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


<BLOCKQUOTE>"... Biologists who are working at the cellular level or above can continue their research without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design, because above the cellular level organisms are black boxes, and design is difficult to prove. So those who labor in the fields of paleontology, comparative anatomy, population genetics, and biogeography should not invoke design until the molecular sciences show design has an effect at those higher levels."
</BLOCKQUOTE>我们再次看到,芦笛的理解与Behe的本意有多远的距离。这样一来,芦笛在文末所设想的那个“真正的缺一不可的生命前体2”根本就不在ID论的目标范围之内,因为,只有已经被确切了解的东西,才有可能以Intelligence Agency来解释。它们要么是现存的(比如细菌鞭毛和血凝串级链)、要么可以通过化石或分子遗迹来推断出具体构造——如果跟人工设备的“起源”过程作一个类比,那么我们会说:反向工程的对象可以是一台电脑(当然,前提是具备足够的知识水平),但却不可以是传说中的木牛流马。

同理,ID论的解释对象只能是那些已经被研究清楚的分子机器或生理流程,它解释的是否成功是另一回事,但不可能去处理那些连存在于否或具体存在方式都搞不清楚的玩意儿(哪怕那真是“不可化约”的)。因此,芦笛这个所谓的“烫手山芋”根本不会引起Behe的兴趣,一样东西如果不能被新达尔文主义解释,并不意味着它符合ID论的要求,正如ID论阵营常常强调的那样,智设论是基于已知而不是未知——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确实知道,Intelligence Causes(如科技人员)可以催生出某些复杂系统(如电子计算机),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对生物体的类似系统作出类似的推断。ID论的对象必须是一个能被打开的盒子,而绝不可以是黑盒子。归根结底,芦笛把别人的动机完全判断错了。
&nbsp;&nbsp;
1.什么是Behe所说的"黑盒子"? (Behe在法庭上的证词)
引用:
Q. Now you use the term black box in this book.Does that have a particular meaning in science?
A. Yes. In science, it's used sometimes to indicate some system or some structure or some machine that does something interesting, but you don't know how it works.You don't know how it works because you can't see inside the black box and, therefore, can't figure it out.

Q. So what's the connection then with Darwin's Black Box?

A. It turns out that in Darwin's day, the contents of the cell were unknown. People could see it do interesting things. It could move. It could reproduce and so on. But how it could do that was utterly unknown. And many people at the time, many scientists at this time such as Ernst Haeckel and others, Thomas Huxley thought that, in fact, the basis of life, the cell, would be very simple, that it would turn out to just be a glob of protoplasms, something akin to a microscopic piece of Jell-O. But in the meantime, in the past 150 some odd years, science has advanced considerably and has determined that the cell is, in fact, full of very, very complex machinery. And so the Black Box of the title is the cell. To Darwin and scientists of his time, the cell was a black box.

Q. And if you could, give us sort of the Reader's Digest summary of what's in this book?

A. Well, in brief, in Darwin's day, the cell was a -- an obscure entity, and people thought it was simple,but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has shown that it'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itial expectations,and that, in fact, the cell is chock full of complex molecular machinery, and that aspects of this machinery look to be what we see when we perceive design.They look like they are poorly explained by Darwin's theory. And so I proposed that a better explanation for these aspects of life is, in fact,intelligent design.


2.芦笛在他的《不许说出的黑盒子》一文的第四部分真正的“不可约简的复杂性”中提出了所谓“生命前体系统的必备组成”,这个系统必须同时具备他所列出的六条功能,即
引用:
1)它必须具有一个能将自己和外界分开的内环境,作为反应开始的“试管”,以保证用于合成反应的原料具有足够浓度,不被茫茫大海稀释。
2)它必须有维持那内环境稳定的机器,不但能维持稳定的pH值和离子浓度,能源源从外界摄取必需的合成自身的小分子原料,而且能把代谢废物排出去,保证反应能够顺利进行。换言之,它必须是一个热力学中所谓“负熵系统”。
3)它必须具有将小分子合成大分子(含氮杂环碱─〉核苷─〉核苷酸─〉核酸)的机器,所合成的大分子必须同时具有双重功能:第一,它能以自身为模板,源源不绝地制造出后代来。第二,它所含的信息必须对自己有用处,能在未来进化为为蛋白质编码的模板。
4)后代制造出来后,它必须与母体及时分离,另谋出路,这才不会因产物堆积抑制了反应,或是产物过多把袋子撑破了,使得所有辛辛苦苦合成出来的大分子统统被外界环境降解或变性。这种脱离母体的子代大分子也必须装在与母体相似的“试管”中,否则无法重复母体分子的复制过程,繁衍后代。
5)它必须有个持续供能系统,为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以及大分子的合成源源提供能量。
6)整个系统必须有在进化史意义上足够长的寿命(一万年在进化史上大概只能算一秒钟)。如果母体大分子传种接代之前那“试管”就不幸破裂了,那就前功尽弃。

芦笛认为这才是真正无懈可击的“不可简化的复杂系统”,远优于Behe自己举出的种种分子机器的例子。芦笛先承认他没有看过Behe的原作,因此不知道Behe在书中有没有提到这个棘手的例子——即所谓的进化论者不愿意碰的“烫手山芋”。芦笛又提议好事者把他这篇网文翻成英语寄给Behe。我在文中已经解释了为什么这个东西不可能出现在Behe的书中——因为ID论是基于已知而非未知,坚信“今天是昨天的钥匙”。而芦笛这个(1)+(2)+。。。+(6)的东西在今天已不存在,也没人知道它在远始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过,哪怕断定符合这六条要求的系统必须存在,我们也不知道它具体以何种结构和机制存在,因此,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黑盒子,正如Darwin's Black Box一书所明确表示的那样:ID论不能用来解释一个尚未打开的黑盒子。 <IFRAME></IFRAME>[/code]

作者:猞猁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上一次由猞猁于2008-2-26 周二, 下午4:43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猞猁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 -- 猞猁 - (4804 Byte) 2007-11-11 周日, 上午1:12 (127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713071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