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写在世纪之交(13)周恩来式,还是彭德怀式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写在世纪之交(13)周恩来式,还是彭德怀式   
胡平文章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写在世纪之交(13)周恩来式,还是彭德怀式 (477 reads)      时间: 2002-1-17 周四, 下午8:50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写在世纪之交

──个人经验与思考的陈述



·胡平·



(66)苏联印象和美国印象



问:你刚才谈到苏联,这使我想起另一个问题。五十年代,全国上下学习苏联老大哥。尤其

是青少年,一度都对苏联的东西很着迷。你是否也感受到这种影响?



答:在高呼“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个口号的岁月,我年纪还小。不过由于受到兄

姊一辈人的影响,我也很早就对苏联的东西发生了兴趣。等到我上初中的时候,苏联的东西

已经不再对望,但是我对苏联的兴趣依然保持了下来。我从比我年长六岁的姐姐那里,听会

了不少苏联歌曲。我觉得苏联的歌曲,例如“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要比我们自己的

革命歌曲更为深沉壮丽。苏联的电影要比国产的电影更复杂也更有味道。我喜欢马雅科夫斯

基的诗歌。我读过许多苏联学者撰写的十分有趣的科普读物。我发现它们要比我们的同类读

物《十万个为什么》等更加引人入胜。在初中阶段,我阅读的外国小说不多。印象很深的是

苏联小说《古丽雅的道路》。古丽雅开朗、勇敢、聪明、好强、热爱生活,有着多方面的才

能和追求。那显然要比中共树立的英雄榜样更生动、更有魅力。总之,我心目中的苏联的确

要比现实的中国更为美好。有趣的是,这种印象似乎并没有因为“反修”的开展而改变。尽

管在所谓中苏论战中,我是、也只可能是站在中共一边。



问:当时一般人的美国又是什么印象呢?



答:那就比较复杂了,而且常常是充满矛盾。其实,我们那时基本上接触不到多少有关美国

的信息,从文化到商品,除开中共当局对“美帝国主义”的不间断的谩骂。初中生已经有了

关心外国、谈论国际大事的习惯。同学们对美国的印象是相当模糊的,但又是相当强烈的,

是漫画式的,但又是很严肃的。一提起美国,大家就想起摩天大楼,想起原子弹。在一般人

心目中,美国人似乎是吊儿郎当的,但偏偏又是最富裕的;美国佬大概是享乐贪生的,但美

国又无疑是最强大的。美国似乎是一个腐败的社会,然而这种腐败又别有一种让人羡慕和佩

服的东西。共产党成功地使我们相信“美帝国主义”是我们的头号敌人,不过它在培养我们

对这个敌人满怀仇恨上却做得不那么成功。所以等到了七二年,毛泽东、周恩来对美国展开

“乒乓外交”,国人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立刻就表示出他们对美国的友好之情。



至于我自己,我当时对美国、对西方的印象也是很复杂、很矛盾的。那时,市面上很少有介

绍美国和西方的书籍,偶尔见到一本,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我从小学高年级起养成了

逛新华书店、逛旧书铺的习惯,杂七杂八、似懂非懂地看过许多书。我还常常一个人去电影

院看《世界见闻》,对外部世界、尤其是对西方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电影院很少放映西方

电影,一有放映我都不肯错过。印象较深的一部是《冰海沉船》,英国人临危不乱,镇定如

常,在死亡面前仍然绅士风度十足,这幕场景以后我都常常想起。我有个舅舅在美国,是一

位卓有成就的冶金专家。母亲见我学习好,有时说到等我长大后送到美国去留学。当然只是

说说而已,我们都不以为能够实现的。不过这也加深了我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大体上说,

我当时对美国、对西方的了解是很纷乱的。我很希望能深入完整地认识它们。而在这种急欲

穿越官方宣传进一步了解真实的西方的愿望背后,应该说已经暗含着对官方宣传的某种自己

都不曾明确意识到的不信任。一个人只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迟早会和思想禁锢

发生冲突的。



(67)周恩来式,还是彭德怀式



问:中共在六一年、六二年开始大幅度调整经济政策。为什么这次向右转能够成功?



答:一方面是原先的“左”已经登峰造极、山穷水尽、难以为继。譬如说很多地方的农民已

经纯自发地悄悄地搞起“三自一包”。另一方面,这一次,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等采取

了和彭德怀不同的策略。他们不是直接批评毛泽东而是通过让毛泽东了解危机的严重程度,

让毛泽东自己下决心纠“左”。“伟大领袖”是可以纠正错误的,但必须是在充份维护自己

权威的前提之下,必须给人们一种是“伟大领袖”自己最先发现失误、主动纠正偏差的印象





问:在八零年北大竞选时,有同学把彭德怀和周恩来作对比,问你更敬重谁。你回答说你更

敬重彭德怀。同学们热烈鼓掌。当然,彭德怀的为民请命、冒险直言的精神从道德上讲更令

人钦佩,但周恩来式的委屈求全的作法却更有实效。彭德怀敢于批逆龙鳞,结果是帮了倒忙

;周恩来表面上恭敬顺从,实际上却促成了毛泽东改正错误。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后一种作

法是不是更可取?



答:不然。周恩来式的作法纵能见效一时,终将遗患无穷。在历史上,有许多聪明的大臣,

极善于用曲折委婉的办法,帮助刚愎霸道的君主改弦更张,固然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智谋和讽

劝艺术。但也正是这种作法,才养就了、维护了、乃至助长了专制统治者的骄横和“顺之者

昌、逆之者亡”的暴政。直率的批评,或许会惹得统治者恼羞成怒、变本加厉。但倘若有较

多的人坚持这样做,我们就会开创出一种新的、更公平、更合理的政治局面。



这也是自由只能靠争取、不能靠恩赐的道理。我们都知道,有压迫就有反抗。压迫愈深,反

抗愈烈。这话反过来讲似乎也不错:有反抗就有压迫;反抗愈烈,压迫愈深。但我们只有坚

持反抗,我们才能最终赢得自由。如果你放弃反抗,那只会导致压迫的稳定长久。在这种情

况下,你是没有理由庆幸压迫的软化的,因为你自己都已经被驯化了。



(68)充满希望的短暂时光



问:中共调整了经济政策,全国的经济形势逐渐回升。当时的老百姓实在太幼稚。我们不仅

对党内斗争的具体情况浑然不知,我们甚至于连想都没有想到过其中竟会包藏着复杂的斗争

。“调整”这个词,巧妙地给一种重大的转变赋予了连续性的外貌。



答:是的。我们不知道航船已经转向,我们只是发现了船外的景色开始变得不同。食物依然

匮乏,但毕竟不再饥饿难当;日用品仍旧短缺,不过总算是略有增加。绝大部份公共食堂都

已经解散,取而代之的是街头上兴办的各种饭馆,尽管它们供应的东西记单调又昂贵。五花

八门的店铺──其中大部份属于个体经营──栉次鳞比,市面上开始有了一股生气。我母亲

和几位街坊邻居合开了一家冲印照片的小店,挂在街道办事处的名下,到了六二年、六三年

,生意搞得很红火。我在课余也常去帮忙。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做生意,很投入,也觉得很有

趣。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电影、戏剧、各种读物都显著增多。当然,大部份都包含着浓

重的政治说教,不过也有不少轻松的、更富知识性或娱乐性的。这是自中共执政以来、少有

的一段没有大规模政治运动的时期。整个社会显得宽松,人际关系也不那么紧张。



作为学生,我对学校气氛的变化感受更深。二十四中是个老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

。在捱过了三年“困难时期”之后,教学秩序迅速恢复,学习风气日益浓厚。每一次半期考

试和期末考试都郑重其事,常常是一连考上七八门甚至十门以上。老师把同学们的平均考分

统计出来,抄好贴在教室墙壁上。学校还举办了各种知识竞赛。我的学习好,每次考试都名

列全校第一,参加各种知识竞赛也都获得优胜。在六三年春天,我原先就读的小学特地请我

回母校给毕业班同学作报告,讲自己认真学习的体会。那时,我和老师们,从校长到工友,

和同学们,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相处得很好。



在这段时期,我家里的情况也在上升。母亲本来就善于理家,此时又有了一份工作,姐姐也

从师专毕业当了老师,再加上继父的工资,家里的生活状况渐渐宽裕起来。母亲的慈祥宽厚

,继父的热情豪爽,我们三个孩子的礼貌和好学,为我们在邻里中赢得了相当的好感和尊重

。虽说在当时并非万事如意,不过我们确实都对未来充满了天真的希望。



(79)关于“阶级路线”



问:六二年秋天,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六三年春天,毛泽东发出

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意味着短暂而有限的政治松动已经结束,中共又在重新加

强政治控制。你当时是否意识到这种变化?



答:那时候,人们对政治气候的变化远远不象后来那样敏锐。我们会注意到一些问题,但是

我们不会从中发现出它们的政治含义。例如家庭出身问题。本来,中共在建国初期,对所谓

“黑五类”子女的歧视还不算太明显。那时,“黑五类”子女在升学、入团与就业等问题上

还不至于有太大的困难。可是越到后来,情况越恶化。我姐姐在五六年入团,当时她还不满

十五岁。然而到六零年她高中毕业时却未能考上大学,后来被分配到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我

清楚地记得在等候大学发榜通知的那些日子里,姐姐是何等的焦虑不安,知道没被录取,姐

姐伤心地在家里哭。我从小就非常爱姐姐。姐姐最早教我认字、教我读书、教我画画,教我

唱歌。五五年,母亲领着我和妹妹从北京迁往四川,姐姐一个人寄居在舅父家里,继续在北

京上中学。在这段期间,姐姐常常给我写信,给我寄来她自己画的贺年片。五九年夏天,姐

姐也来到成都,从此以后我们姐弟关系更密切。我一直很佩服姐姐,觉得姐姐样样都好。姐

姐也特别喜欢我,很为我这个弟弟感到骄傲。如今看到姐姐伤心,我也十分难受。



问:如果说在掌权初期,中共由于担心“黑五类”家庭对其子女还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

对“黑五类”子女不放心、不信任,采取了明显的歧视与排斥态度,那还勉强讲得过去。照

理说,伴随着新政权的日益巩固,伴随着共产党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日益成功,这种歧视与

排斥应当逐渐弱化才是。为什么偏偏是越到后来,对“黑五类”子女的歧视与排斥反倒越见

加强?



答:正象共产党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制造“敌人”一样,它也需要不断地在所谓“人民”内部

制造等级,制造政治待遇上的差别。唯有借助于对一部份人的歧视,才能衬托出对另一部份

人的抬举,从而赢得后一部份人的感激与效忠。此其一。第二,你是否注意到,我们恰好和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子女属于同一代人。我们同时面对人生的各种关口。中共领导

们既然希望他们的子女在同代人的升迁竞争中保有优势,而共产党标榜的那套理想和理论又

不允许他们公开地主张特权,于是他们就提出所谓“阶级路线”。强调阶级出身,看起来是

对整个“红五类”子女都有利;但实际上,它必然是对干部子女更有利。且不说按照“阶级

路线”,本身就很容易推导出干部子女在政治上更可靠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它还把一般人

奉迎权势之心合理化了。如果你说“某某的父亲位高权重,所以我们要对某某格外优待”,

这话听起来总有几分刺耳;如果你说“某某自幼深受革命思想熏陶,因此我们应当对他重点

培养”,那就冠冕堂皇得多了。



(80)填写升学志愿



问:既然你已经注意到了家庭出身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在报考高中时,你不担心自己会遇到

麻烦吗?



答:不但我自己不担心,连我周围的人也都不担心。毕竟,考高中比考大学容易得多;另外

,升学也不同于入团,在这里,分数总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在入团问题上的挫折,姐姐考

大学的前车之鉴,都没有影响到我的自信和乐观,当时成都市最有名的重点中学有三所:四

中、七中和九中。按规定,每个学生要在升学志愿表上填写五所学校。我第一志愿填的是四

中,第二志愿是九中,其余三个是离家较近的学校。我的班主任,还是个党员,见到我填的

升学志愿表后,把我叫了去,问我:“你为什么不填七中?”我推托说“七中太远了。”“

远?你怎么能嫌远呢?”于是,她替我把第三志愿改填为七中。其实,我不填七中倒并不是

嫌远,而是因为我根本就没认真想到过我还会有考不上四中的可能。



在那时,只有一个人向我表示过不同看法。班上一位年龄略大、世故较深的同学对我说:“

你的学习的确很好,就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也未必比你强,可是现在做什么都讲家庭出身,

所以你不一定能进得了重点学校。”他提到前两届毕业生的几个例子,都是学习成绩极好而

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没有考上好学校的。我知道他讲的都是事实。但我仍旧不以为然。我以

为我的学习成绩比那些人更优秀──这多半是真的,我的政治表现也比他们更突出──这大

概也是真的。我不怀疑我会成功。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3316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