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东海难不倒(1---8)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东海难不倒(1---8)
东海一枭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标题:
东海难不倒(1---8)
(231 reads)
时间:
2007-10-25 周四, 上午8:34
作者:
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东海难不倒(1---8)
落网以来,尤其是推出东海之道以来,对大量质疑问难作了深入解释,“答”遍江湖无敌手。枭文《为什么我能回答一切问题》发后,掀起新一轮质难高潮。兹拟将有关问答集萃为《东海难不倒》系列交有关刊物发表。兹特声明几点:
一、限于时间精力和篇幅,回答只重纲要,点到为止,一般不详细展开;二、问题的范围,以中华儒佛文化为主,包括道德、人性、政治、社会、伦理等形上形下诸多方面。其它方面的疑难,如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也欢迎提问,答否酌情而定(因为术业有专攻,大量具体而微的问题,释尊重来也必哑口。如果我有兴趣但不知道,欢迎共同来寻求答案);三、问者不需要客气,但也希望不要太无礼。对于一些刁钻或带了恶意的问题,可以拒答,孟子说过,不屑于教诲,也是一种教诲。如果回答,口气态度不一定很优雅,礼尚往来,以直报怨嘛,显丑莫怪,呵呵;四、各公开论坛网友所提问题,皆“不告而取”,有时提问的文字有删节,亦不一一奉告。凡通过电邮或内部论坛及半公开论坛提问者,如须回答,要同意我公开发表双方问答,否则一般不答。
东海老人2007-10-23
1、庄子冰问:东海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然此”仁“字该如何解?即一般已能见全体。文章的格调高下,不必以数量才能判定。若枭兄能将仁字作一较妥当之训诂,余即能服之。小学之未能,遑论大学?”
东海答:关于仁,关于儒学,我有大量阐析,区区千字短文(指枭文《儒家文化的核心》),略示大概路径而已,岂能穷尽细枝末节、把“仁”字方方面彻底谈透?
仁者爱人。但在儒家,仁字是彻上彻下、彻内彻外的。在上为天道本体,在人为本性良知,在内为圣德,在外为王道。拙文本体论四篇及大量谈儒论道文章,皆仁学也。亦仁字训诂之大者(形容耳。字义训诂,基础知识,还要看枭文?随便找本字典或找个小教授即解决矣。
文章的格调高下固不以数量判定,然须有针对性地读。例如,要了解我对仁学的理解,却只看一篇时评政论及批判性枭文,然后得出结论说:老枭不知仁。可乎?就象责《论语》不深谈“性与天道”,责《易经》不关注历史,责《春秋》不符合史实,可乎?甚无谓也。这样读书判人之态度大有问题。纯为了挑刺而挑刺,不诚非礼,亦没有任何经典经得起一挑也。普通文人也罢了,作为儒者是很不应该的。2007-10-22
2、庄子冰问:我读先生大文的感觉,是先生尚未正确理解儒家经典,对儒学思想之发展源流,更欠通识。即如论本体,自孔子不言性与天道,本体问题即非儒家思想之核心。儒学经典,论本体最切者不过《中庸》。其后至宋儒,因受佛学之刺激,始大肆探讨本体问题。而最末迄于王阳明之以用为体,儒学本体论始获一较完满之解决。如先生所论,于儒学思想之发展源流懵焉未考,劈空而来,妄妄而谈,如我愚笨,实不知所谈何物也。
东海答:枭文字数逾千万,略读一二,便敢妄判乎?何处“尚未正确理解儒家经典”,何处“劈空”“妄妄”,请拿出具体证据来,泛泛而论,殊为无谓。
关于本体问题,我日前即有文指出:孔子不论形上(故子贡曰“性与天道,不得而闻”),不究死后(“未知生,焉知死”),晚年赞《易》,虽涉及“性与天道”,颇嫌简略;子思将形下形上联结贯通,程朱陆王出对“性与天道” 进一步作了相当深入的探讨,至熊子以大著《本体论》将“性与天道”打成一片,可谓集大成矣。然亦仅论纲要、原则、“总相”而已。
3、庄子冰问:请问先生,孔子何以不谈性与天道?
东海答:儒家重践履,内圣功夫要体现于“外王实践”,故孔子中年周游列国栖栖皇皇,追求和宣传政治理想。不过,对于性与天道问题,也非绝对不谈,孔子晚年赞《易》,虽未专论,略有涉及。
4、庄子冰问:就东海先生的诗来看,功力堪称深厚。然生当今日,我辈应有世界眼光,对于儒、释、道及东、西方种种学术,应具新理解,考竟源流,商榷义理。若依旧纠缠于儒、释出世、入世之争,则近于意气。所谓儒家治平之道,即从历史角度考察,亦未必皆有成效,何况置之今日?儒者用世之心亦不可太切。儒者为己、为人之学,内圣、外王之道,实不可偏重,亦不可偏废。所见如此,故以诗为谏,不知东海先生以为如何?
东海答:“有世界眼光,对于儒、释、道及东、西方种种学术具新理解”,正是东海之道的殊胜处;“考竟源流,商榷义理”这些工作,不正是我眼下在做的吗?儒、释出世、入世之辨,正是商榷义理,与意气何关?
儒家治平之道,历史上成效有限,两千六百多年来,“孔子之言满天地,孔子之道未尝行”(李觏《潜书》),正是儒家“道”太高大太文明太先进太优秀太早熟所致。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皆系人类文化之早熟品。儒家文化尤其早熟,而且早熟的跨度太大。
儒家不靠神祗、不靠任何今世或来世之奖惩而能提供社会秩序,担负了伟大宗教的功能而不含宗教的缺点。到了近现代,它“临床”技术固然落后了,但理论依然优秀,它的道德学说王道政治大同理想依然超前。梁漱溟认为眼前的中国文化与历史上的儒家并非真正儒家的表现,因其早熟的出现,中国历史上存在的生活方式也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此言过于绝对。历代王朝阳儒内法,毕竟有相当的儒的成份,历史上的儒家一定程度上也是儒家现实主义的表现,兹不详论。可参枭文《基督不是自由的妈》)
儒者为己、为人之学,内圣、外王之道,实不可偏重,亦不可偏废。此言对极。
然而从孟子到程朱陆王,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内圣学偏重,以孔子晚年所作春秋为根本大法的儒家外王学,本来就郁而不张,两汉之后,尤其是宋朝以来,更是完全边缘化和偏废掉。
“儒者用世之心亦不可太切”,这种警示大可不必。现在这个时代,真儒大儒缺席,知识分子普遍犬奴化,只有谋利之意,毫无用世之心。根本不存在什么用世之心太切的问题。
5、老路在线问:苏格拉底说,我是最有学问的人,因为我一无所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东海答:知识与智慧有关但不等于智慧,有时智慧为知识所障蔽,两者反可能成反比。知识分子最大的毛病是所知成障,固执己见,死守成见,成了有限的那一点知识的奴隶和囚犯,变成了有知识的愚民。被誉为"西方的孔子"的苏格拉底的这句格言,正表明他对“知识”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超越的态度。他的头脑是开放性、智慧型的。佛祖教人“莫信己意”,要如理思维,不断实习锻炼,以培养正见;老子也说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意皆类似。
孔子有句话与苏格拉底异曲同工。他说:“吾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叩其两端”指从问题的始终、本末、正反两面去分析,是孔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解疑释惑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具体体现为“四母”:“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不胡乱揣测;“毋必”,不绝对肯定;“毋固”,不拘泥固执;“毋我”,不自以为是。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话都体现了他们对知识和自我的有限性的自觉。但是请注意:这并不影响他们强烈的智慧、道德与文化方面的自信。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亦为智慧),并揭露了许多人的无知。另外他自承无知也是一种独特的辨论方法:首先表示自己对某个问题一无所知,让对方说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然后通过不断诘问揭露对方的矛盾,使对方不得不否定原来的现点,承认对这个问题无知-----以自承无知始,以让人自承无知终。
苏格拉底的门徒在他死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犬儒学派乃安提斯泰尼创立的3个比较有名的“小苏格拉底学派”之一。在老路前面,某君曾嘲弄性地将犬儒与儒家“联想”在一起,故顺及。
孔子比苏格拉底更为自信,如认为自已身系文化命运,说自己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等等。一个自信“知天命”的人,会把自已视为绝然“无知”么?显然,无知与大知,谦卑与自信,一体两面而已。2007-10-23
民主论坛 上载:[2007-10-24] 修订:[2007-10-24]
5、老路在线问:鉴于您首先是一位诗人,请回答何为诗性直觉?并以你的作品为例,谈谈你对法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家雅克马利坦关于诗性直觉理论的看法。(美学)
东海答:据专家介绍,马利坦所说的诗性直觉,既是认识性的,更是创造性的。马利坦认为,首先,诗性直觉在本质上是一种智性的闪现,它通过一种精神化的情感而在精神的无意识中诞生。其次,诗性直觉产生于灵魂自然的和极为自发的运动中。灵魂通过与事物交流,探索具有意义和激情的自身。
在枭眼看来,所谓诗性直觉,这不过是诗人与潜意识的一种兴之所至的偶尔接触,而且接触的不过潜意识肤表而已,并未真正“潜”下去,其认识性和创造性都有限的很。一些西人诗性直觉的诗作,不过是些情绪性的呓语,谈不上什么“对主观自我和客观实在的隐约把握。”那是要相当“返己”功夫的。
潜意识相当于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而阿赖耶识还须经过进一步“净化”、“升华”,才能成为菩提心、如来藏、真如本体(与儒家的良知同一层次)。证得真如或致得良知之后的写作,才称得上真正的智性闪现和创造性直觉。枭诗中闪烁着智性、创造性光芒的佳作多多,举一漏万,就不举了。
6、老路在线问:幽默的概念是什么?请举你的作品中的句子加以解释。(语言学)
东海答:幽默本意是寂静,但现代以来特定含义为: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初译自英文时有人译为“诙谐”或“优骂”,“幽默”据说出自林语堂的手笔。林语堂将幽默视为一种人生哲学及文学品格。他在《论幽默》中提出,“无论哪一国的文化、生活、文学、思想,都是用得着近情的幽默的滋润的。没有幽默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幽默的定义不少,我喜欢张锦贵教授的定义:“幽默不等于笑话,但是幽默必须让人听了,会会心一笑,且是要具有智慧的内涵。”
我不以幽默见长,但作品中当不乏幽默的句子,懒得例举了。
7、老路在线问:基督教把人的原罪分解为七种,其中最大的罪是骄傲,它的社会价值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神学)
东海答:基督教虽为一大正教,其作为宗教的幼稚、粗糙、非理性,还有“性与天道”根柢处的分裂,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分裂,是对人性尊严和内在自由的一种伤害种戕残。儒家认为,人性与天道同尊,相通。人的本性是道体在宇宙中最圆满的呈现。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悟道,证道,行道,作用于道。只要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就可以逐渐尽物之性,直到“知天命”乃至参赞化育。
视骄傲为最大的罪,就是一种“幼稚”的表现,关于它的社会价值之类问题就不予阐析了。
8、老路在线问:“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乱国飘零,废池冷月,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诗句的黍离之悲与《诗经国风鄘风载驰》里“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有什么传承关系?并请解释诗经中的诗句。(文学)
东海答:《鄘风载驰》讲的是一个叫许穆夫人的的女子,因故国覆亡,孤身求援,到漕邑为人所阻,因赋诗言志。垄上密密的麦浪,回荡的是深切的祖国之爱和亡国之悲。“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是姜夔《扬州慢》里的诗句。
相传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已成遍地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黍离》之歌,后人遂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皆称为“黍离之悲”。《鄘风载驰》与姜夔《扬州慢》中,都充满了这么一种“黍离情结”。诗经中的诗句这里就不解释了。
东海附言:我说过了,回答问题的范围,以儒佛道文化为主,虽不限于形上层面,但无论道德、人性、政治、文化等方面,希望就大根本源处发问,一些枝节性问题与专业性知识,图书馆或网络上可以查到的、早有现成答案的、或一般专家教授能够回答的问题,包括上面诗性直觉呀原罪呀幽默呀等等,其实是不必劳我大笔的。望众网友提得深入点为荷,特别是儒佛文化与东海之道,欢迎质疑。2007-10-24
民主论坛 上载:[2007-10-24] 修订:[2007-10-24]
作者:
东海一枭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2.030387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