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我为什么如此快乐?答案就在这两篇枭文里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我为什么如此快乐?答案就在这两篇枭文里   
东海一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文章标题: 我为什么如此快乐?答案就在这两篇枭文里 (480 reads)      时间: 2006-10-24 周二, 下午6:52

作者:东海一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为什么如此快乐?答案就在这两篇枭文里

不锈钢老鼠曰:一般来说,总抱怨自己身边的环境烂,其实是对自己的“烂”的不接纳,也是一种投射。而我对自己生活挺满意(言论政治环境当然例外),尽管枭婆天天哭穷,我却总觉得自己已经活得很好,特别是近年来(林案以后),干什么事或啥也不干都很怡乐。我让她用你的投射理论解释一下,这种心理状态是怎么回事。其实见她老爱炫耀那点心理学常识,考考她耳。(不锈钢老鼠曰:真快乐的人,不会有兴趣炫耀吧? 东海一枭答:这样回答太低档,就象把传道解惑、棒喝狮吼诬为炫耀,然后说“真有学问不用炫耀吧”一样。快乐不可以写出来与人分享吗?)
我自己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为什么如此快乐?答案就在这两篇枭文里。



2006.10.24一枭

一、东海一枭的快乐人生

儒家淑世,君子忧道,但如果从个人角度着眼,则是"仁者无忧",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忧和乐乃儒家思想的一体两面,于老枭亦然,故生平干什么都是乐在其中。这个"其",可以是寻诗,是看书,是练气,是玩拳,是赏石,是上网,是创作,是思考,是游山逛水,是探亲访友,是喝酒聊天,是万事万物之妙道要道乃至人天大道,等等等等。便是啥也没有,啥也不干,也可以乐在寂寞和孤独中-----其实个人并不感到寂寞孤独,有枭诗曰:在人群中,我寂寞;孤身一人,我充实。

唯独当老板没意思。当年,为了略尽当儿子当大哥当丈夫当父亲的责任,也为了攒点起码的本钱维持物质生活追求心灵自由,当过几年小老板,真是勉为其难,三心两意,而且常常"不务正业"。客套应酬烦人,持筹握算烦人,见庸俗琐碎之辈更烦人!那还是三五个人七八条枪、针眼大的小老板,已如此令人烦琐难耐度日如年,如果是指挥成千上万的大部队、百千万亿的大财团,我无法想象那种烦恼会把我折磨成什么模样!挣钱、挣大钱当然是好事乐事,可挣钱的过程,却是大苦事。

如果有人问,人生什么最痛苦?我会回答:当老板最苦!引申而言,当领导当领袖也当属人间大苦事。没尝试过,但想象一下,要讲那么多无聊话,见那么多无聊人,干那么多无聊事,人生如朝露却无聊地度过,生活、时间都要受那么多拘束,当中共的官,还免不了同流合污提心吊胆,那种滋味好受么?

没钱万万不行,太多也没必要,能维持一家人基本的一般小市民层面的生活水准,能供养孩子上学,能随时在父母弟妹面前尽儿子和大哥之责,再有点闲钱供我喝酒买书和接待少数好友,那就非常非常满足啦。所以,当年略有所获,便立即洗手上岸,干我所喜欢的去了。今已历时八九年,旧钱渐耗,积蓄无多,生计渐窘,枭婆每天诉几遍苦埋几回怨"逼"我重上商场,终亦无奈我何,呵呵!

人生的快乐说难甚难,说易也易。物质的外在的生活是越简单越快乐,多数时间精力要留给内心,留给超越的层面。诗花到处烁烁,枭眼触处闪闪,太多的错漏待我补正,太多的歪斜待我反拨,太多的混乱待我澄清,太多的混沌待我开辟,太多的理念待我落实,太多的灵意妙象待我捕捉,还有迷途的羊羔待我指引,沉睡的希望待我唤醒,衰断的文脉待我接续…,就象《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每天忙忙碌碌,每天早上起来,太阳和自已都是新的。常恨汉王笔太慢,远远落后于灵感和思想的翅膀。

不过,这种不待外求"无所倚"之乐,一般人难以领略。无知小民和卑琐小人很难理,物质物欲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和乐趣。他们很难理解思想者创造者悟道者的快乐,很难理解灵魂的自由呼吸所带来的愉悦。当老板不好这种话,只能对层次差不多的人说,不然,就难免受到怀疑,被视为矫情、做作、虚伪!连与我生活了十几年的枭婆都笑我酸葡萄心理,况他人乎?儒学被视为伪学,大儒被视为伪君子,原因复杂,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佛学被当作迷信,重要原因也是世人境界太低所致。物质世界实实在在、人的生命实实在在,佛学却说空说无,不是骗人吗?呵呵。其实从科学的角度讲,四大皆空万物皆无也是成立的。物质分为分子、原子、粒子、微子、夸克…,不断"分"下去,不就空掉了吗?但说空说无其实也不是绝对。佛学还有更高的"谛",非空非非空非无非非无,说有说无说实说空,皆非终极真理也,至于说鬼说仙,更是三四流的"真理",化导愚民的方便善巧而已。

思想的快乐是最好的快乐,精神的满足是最大的满足。各门各派的文化境界到了高处,都是乐的。近年来,我对安贫乐道这个成语的体会越来越深,越来越能够默契古今高士大儒的心态和精神,深知古人不我欺。孔子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庄子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淮南子》曰:古之人有居岩穴而神不遗者,末世有势为万乘而日忧悲者。由此观之,圣亡乎治人,而在于得道;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

王阳明曰:乐是心之本性,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颜氏家训集解》曰:若颜子之心,穷亦乐,通亦乐,单瓢陋巷,何足以移之;钟鼎庙堂,何足以淫之;威武死生,何足以动之。而鄙夫见之,乃以贫贱夭折为颜子之宿报,呜呼!陋哉…

安贫乐道的人物史不绝书,在中国现代史上亦余韵不绝。例如马一浮当年"自匿陋巷,日与古人为伍,不屑于世务。"(引自马叙伦:《石屋余瀋》"马君武"篇)"先生照旧孑然一身地隐居在那陋巷的老屋里,两眼照旧描着坚致有力的线而炯炯发光,谈笑声照旧愉快。"(引自丰子恺在其随笔《陋巷》)还记得当年读书到此,会心一笑。

其实我说老板当得越大越痛苦,还不够安时顺命超然物外,还大有拘执心在,不论用儒道佛哪家的眼光看,境界都不是最高。孟子讲不动心,理学家讲道在伦常日用中,心学家讲"随处体认天理",道家讲齐万物一死生,禅宗讲"无所住而生其心",大乘佛学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视地狱亦如天堂…,最大智慧最高境界应是,贫亦乐富亦乐,贱亦乐贵亦乐,乐亦乐苦亦乐,当老板当领导亦乐,便入监狱下地狱亦不改其乐!不论怎么,一颗心总是活泼泼的,都是个乐。

我在《快乐的理学家》中说过,固然儒家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故"君子有终身之忧"(孟子),这是站在国家社会的立场上说的,如果从个人角度着眼,则是"仁者无忧",是"收天下春,归之肝肺。"这是被程颢称为"风流人豪"的理学中"数学"一派代表人物邵雍的诗《安乐吟》中的句子。《论语》开卷即大标三乐,"乐"字乃儒学一大关捩和要旨。儒学是礼教,更应该是乐教,可惜这个要旨被有意无意忽略过去了。如果说君主社会"严礼教之大防"乃无奈的历史事实,那么,现在应到了"求乐教之大同"的时代了。金圣叹有"不亦快哉"三十三则,读之开颜,亦作"不亦快哉" 三十三则,附数则如下:

其一,当年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有不少夸饰的成份,老枭则是实实在在的戏党国领导如小丑,视文武官僚如小狗,说中共则藐之,不亦快哉。

其一,夫妇数年无业,积蓄无多生计渐窘,枭婆虽每天诉几遍苦埋几回怨,"逼"我重上商场,但终亦无奈我何,急了,便以刘伶妇人之言绝不可听之言自嘲,不亦快哉。

其一,曾有个一向"瞧他不起"的"朋友"怜我困顿,表示想支援一下。老枭嘻嘻一笑:这可不好办哪!要不,你包好红包跪下来求求我?遂令对方悻悻而去,不亦快哉。

其一,中共"养士数士年",养狗千万头,面对包括老枭在内的自由人士的批判文章,居然有口难还,无计可施,窘态百出,昏招叠出,不亦快哉。

其一,少出门,不用看天色;少见人,不用看脸色。偶尔出行,要看也只看美景美色,不亦快哉。

其一,当年,有前辈劝我入北大,我说,北大是要去的,但不是去读书而是去讲课;后来,有友人劝我移居北京杭州等地,说那儿文化氛围浓些。我回答,我在哪儿,中华文脉就在哪儿!对方同样被嗌得说不出话来,不亦快哉。

2006-东海一枭
首发2006、3.9《民主论坛》http://asiademo.org/



二、君子之乐
---东海草堂读经札记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小时候读到这段话,只觉得孟子有些傻乎乎的。父母打骂,兄弟争斗,好苦也;为人师表,好烦也。至于仰首看天低头看地,有啥好愧怍、又有啥子可乐的?大一些之后,觉得孟子对于快乐幸福的标准太低。太容易满足了嘛,要我说,应该是:权尊位高,前呼后拥,一乐也;当老板,开名车,住豪华别墅,二乐也;得天下美女而勾引之,三乐也。如果能以王天下的名义"霸天下",那更是大乐特乐矣。

随着年龄不断提高,才越来越感觉孟子的正确英明伟大。"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乐,虽无缘享受,可以想象得到(少年翩翩的小枭倒是教过几年初中高中的语文政治,似乎没"得"什么英才,自己也混混沌沌,不知敬业乐业)。另外两大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我是深有体会,乐在其中。

父母身体康健,弟妹平安无事,大幸福也;居仁由义,俯仰无愧,坦坦荡荡,无惑无惧,亦大可乐也。纵然别有用心的人物或势力要对我下手,也只能硬干蛮来,因为难以抓到我金钱道义上的把柄(当然,老枭的乐事比孟子的君子三乐要广泛得多,何止十乐百乐。寻诗,看书,静坐,玩拳,赏石,上网,创作,思考,游山逛水,探亲访友,喝酒聊天等等,对我来说,都很可乐。)

朱熹《集注》引林氏之言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取决于天意,有赖于天助,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取决于机会,有赖于人助,唯第二种快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只关乎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取决于自己,只需自助。一个人所言所行能够面对亲人友人他人乃至"老天"(或神灵、上帝)而无愧无怍,自然神钦人敬鬼怪遁避,那种坦荡心态浩然气概,确实是一种人生大快。

孔子也有"三乐"之训。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以礼乐调节言行、调和情绪为乐,以喜欢引导他人向善为乐,以多多结交贤能之友为乐,这都是有益之乐。《论语》开卷就是写孔子之乐的。学而时习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乐;人不知而不愠,仍然是乐。孔子自称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自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还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乐,乃是儒家思想的内在性质和基本特征之一。宋明理学将寻找"孔颜之乐"视为重要题目(详枭文《快乐的哲学》)

《韩诗外传》中亦有关于"君子三乐"的记载。曾子曰:"君子有三乐,钟罄琴瑟不在其中"。曾子的三乐是:"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

综上所述,儒家之乐与权力、财富之类外在事物无关,乃德性、精神、五伦之乐,乐在"事君、奉亲、教子、交友"等行为之中,更乐在心灵生活的充实光辉和精神境界的阔大崇高。儒者但能明心见性,反身而诚,自然万物皆备于我,圆满自足,无待于外无赖于物,富亦乐贫亦乐贵亦乐贱亦乐顺亦乐逆亦乐,无事不可乐无处不可乐。世称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快乐人。刘安礼云:"明道先生德性充完,粹和之气,盎於面背。多恕,终日怡悦。立之从先生三十年,未尝见其忿厉之容"(见《近思录》)。

同时儒家强调领导人在物质享受上应该"与民偕乐",这种思想正是孟子"仁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曾与梁惠王、齐宣王多次讨论过"与民同乐"的问题。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与齐宣王从乐说到忧,强调"为民上"者应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那样才能王天下。"王天下"的意思是行仁政王道于天下,那也是"三乐"之外的一种乐,乃王者之乐也。
2006-7-26东海一枭
首发2006、10.4《民主论坛》http://asiademo.org/



作者:东海一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东海一枭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91252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