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道德之性与生理之性---人性续谈(二)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道德之性与生理之性---人性续谈(二)   
东海一枭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280

经验值: 24050


文章标题: 道德之性与生理之性---人性续谈(二) (781 reads)      时间: 2006-10-22 周日, 上午8:30

作者:东海一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道德之性与生理之性---人性续谈(二)

需要说明的是,孟子将耳目口鼻的生理欲望、即食色之性归类为“命”,只以仁义礼智之“四端”为人之本性。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本心所有的善,是“天爵”,欲望指向的人间富贵则是人爵,是在外者,有命存焉,不可强求。对此徐复观说:

“孟子以为此类耳目之欲,在生而即有的这一点上,固可称之为性;但当其实现时,则须‘求在外’,其权并不能操之在己;所以他宁谓之命,而不谓之性。当时一般人,把仁义礼智天道等称为命,孟子以为此等道德理性,在莫之致而至的这一点上,固可称之为命;但当其实现时,是‘求在内’,其主宰性在人之自身;故孟子宁谓之性而不谓之命。由孟子对于命与性的划分,不仅把仁义之性,与耳目之欲,从当时一般人淆乱不清的观念中加以厘清;且人对道德的主宰性、责任性,亦因之确立。”(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我觉得,告子以生言性,固然不确,孟子以心言性,亦有所偏。将耳目之欲、食色之性从人本性中划出去,既大可不必,也很不“科学”。性字由心和生组成,心,仁义礼智等善端,道德之性也;生,自然生命的耳目食色之欲,生理之性也。人的自然本能、生理欲望禀承“天”之健德和生德而来,与仁义之性一样,都是本然、原初之性,广义而言,都是一种至善。食色作为人之大欲,自私作为人之本能,是人类生命存在、延续和持续发展的内在保障,非至善而何?

欲不可纵,纵之成恶,私不宜过,过度便错。与道德之性不同的是,如果缺乏有效制约,生理之性食色之欲很容易泛滥过度。性恶论者往往从人的欲望和自私心方面入手论证,把自私逾度、放纵欲望所出现的“犯分乱性”、“偏险悖乱”的结果当作了人性的本身。

人欲私心本身虽是先天至善的“天命之性”,如果为了追求自己欲望的满足而伤害了他人、危害了社会、触犯了法律,当然就变成了恶。但在这里恶和善不是同一层面上的范畴。“善”具原初性,恶是派生的,恶只是善的“过或不及”而已。如程颐所言,“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未本恶,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如杨、墨之类。”(《二程遗书》)

能够让人欲私心按照一定的轨道正常流行的,一是内在的道德良知,二是外在的法律和制度。对于一个社会和国家来说,道德的弘扬和制度的建设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制度比道德更重要。因为“中性之民”总是占了绝大多数。完全靠道德自律防范制约人欲的泛滥,世间只有极少数上根上智者做得到。

绝大多数“中性之民”则“性有善质,而未能善”(董仲舒语),任其自然,往往道德心不及而自私心过当,单纯诉诸于“内心律令”,效果亦极其有限,所以需要他律,即良法的强制和良制的引导。
2006-10-20东海一枭
首发2006、10.21《民主论坛》http://asiademo.org/



作者:东海一枭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东海一枭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40823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