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外行写的用300字解释的经济学,给外行看。并向老by等内行提问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外行写的用300字解释的经济学,给外行看。并向老by等内行提问   
游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11/10
文章: 2864

经验值: 2731


文章标题: 外行写的用300字解释的经济学,给外行看。并向老by等内行提问 (783 reads)      时间: 2006-8-04 周五, 下午12:59

作者:游客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对于经济学,俺是懂一点常识的外行。因此,俺写的经济学300(多)字精要比较适合外行阅读,因为这是外行写的。由于受这两点限制:1.必须让外行懂,2.只能用300多字,不得已只好虚构一个senario来覆盖n本教科书:

“由于全球化,低成本的美国橙子美国人吃不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一部分效率更高的中国果农生存了下来,还有一部分果农去种菜或养猪,菜价和肉价因有更多的农民参与竞争,供应增加,价格下降。美国的橙子让中国消费者吃到更便宜的水果,外加更便宜的肉和菜。

一个台胞新开了一家鞋厂。有女果农觉得到鞋厂打工赚钱多,便去做打工妹改行成为产业工人。鞋厂产品最后出口到美国,价廉物美的中国鞋深受美国消费者的喜爱。美国的鞋厂纷纷倒闭,果园农场主(名叫随便)则由于销路扩大急需人手,失业的制鞋工人就到的果园做橙子检验工。

台湾人为了追求资本增值投资办厂,同时也为寻找生存出路的中国果农制造了就业机会,为地方政府减轻负担,并创造税收。货运公司、银行、保险公司都从中分了一杯羹。


用这个scenario,可以阐述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市场、交易、向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资源择优分配、贸易和财富、价格的弹性系数,etc,etc。稍加发挥,设想一些场景参数,列几个数学公式并画几条漂亮的曲线也很容易,那样会更加漂亮。如果想象力丰富,还可以引申到政府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如何起杠杆作用等等。

举两个例子:“美国人吃不掉”这6个字,可以牵强附会地解释边际效用递减。“外加更便宜的肉和菜”这几个字可以说明财富的增加。

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市场上交易的是“橙子”、“鞋”这样的商品,古典经济学非常有效,尽管也有误差。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学越来越不能够解释很多新现象,和现实的差距更大了。为此,经济学家就找了无数理由,比如他们说:经济学理论是在理想状态下的模型,它假设社会由追求最大利益的原子理性人组成,而市场的效率极高。而实际情况比较复杂,所以这些规律就有误差。比如人的非理性、信息无法充分流通,等等原因,使得市场效率很不完美,交易不公平。

俺认为这些解释有一点道理。但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框架。至少俺看到的许多现象这样的解释并不可信。

昨天Econ用很简洁的几句话就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解释得很清楚。最后,他还提到了“管理者”也是一种资源。很对!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管理者也是人才的一种。“人才”这种高稀缺资源如何合理配置?古典经济学把产业工人这种低稀缺资源当商品研究,他们研究过“人才”这种特殊商品吗?上市公司的CEO们的薪水真的符合古典的市场经济规律吗?(他们企图让众人相信如此)。

复杂技能如何确定价格?信息技术行业按照不同地区和职位有一些平均薪水调查表,看上去好象很符合市场规律,和产业工人类似。而实际情况原不是那么简单,有时一个既精通编程又精通业务(比如算法设计、数学)的关键人物能够决定一个产品甚至一个公司的前途。这样的人很难在市场上轻易找到,他的薪水并不比市场上能够招聘到的程序员高很多倍。

人才中的杰出人物比尔盖茨被人戏称创造了软件工业。这就是夸张地形容这个行业本身是造出来的,它值多少钱符合经典的经济规律吗?多数经济学家不动脑筋地相信是这样。

比尔盖茨作为世界首富,他的财富真的有那么多吗?从数字上来说,假定他的钱可以给全世界60亿人每人买几斤橘子或者一双鞋。不过,即使他拿出10分之一的钱给6亿人买鞋或者橘子的时候,微软的股价会因为他售出1/10的而影响众人信心而狂跌,这是non-liner现象。他即便再把剩下的9/10微软股票追加进去,也买不起6亿人的鞋的1/10。也就是说比尔盖茨拥有的财富,和能够给60亿地球人每人买一双鞋的财富不是一会事。他的钱只有不给大伙买鞋的时候才值那么多,一但真的想兑现,连6亿人的鞋都买不起。比尔盖茨的真实财富和纸面财富的差距怎么衡量?到底有多少?

仅仅以比尔盖茨作为一个例子。俺的真正想问的是:整个金融体系,这种虚假的财富到底有多少?

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俺认为撰写一篇《从“信念经济学”到“欺诈经济学”》很有必要。众人拾才火焰高,外行提的问题内行要思考,外行的胡说八道也很有价值。如何衡量这种价值?如果老by得到炸药奖,应该分给俺10万




作者:游客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游客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25015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