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挑战的序幕
重新回到议会的威伯福斯,整个人好像得到了释放,他开始积极寻求在立法工作中见证神的机会。虽然议会里到处可见蝇蝇苟苟的政客,威伯福斯却也遇到了几位真正的主内弟兄。他与其他七位议员,来自不同的背景,隶属不同的党派,却因为共同的信仰,团结在一起,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克拉朋联盟”。
随著来自殖民地和贩奴船的消息陆续公开化,黑奴的呻吟成为扎在这几个人心头的一根刺。一个号称“尊基督为大”的国家,怎麽可以对别人的痛苦如此麻木,甚至从中汲取丰厚的利润来满足自己的享乐?
但若想废止这项交易,难度却有如登天。首先,由於长期的误导,整个社会对黑人有著明显的歧视性认识,认为他们尚未开化,野蛮落後,甚至等同一般的商品。如果他们仅仅是一些会说话、会干活的“商品”的话,哪有对商品施行怜悯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奴隶交易的既得利益者,根本不容许别人对他们的生财之道“说三道四”。他们在议会广有代言人,特别是威伯福斯所属的托利党,与贩奴分子之间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废止贩奴交易法案,等於是宣判了他个人仕途的“死刑”。
威伯福斯和克拉朋联盟的弟兄们却“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他们相信以神的信实和公义为後盾,没有什麽困难是不可以克服的。1789年,他们第一次在下议会院提出了“废止奴隶交易法案”(Abolition of the Slave Trade)。果然不出所料,贩奴分子在议会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威伯福斯的议案就像是在狂涛巨浪中行进的一叶小舟一样,被轻易地打翻了。
奴隶制度的瓦解
对於克拉朋联盟来说,废止奴隶交易绝对不是全部,仅仅是一个开始。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消除罪恶的奴隶制度,使每一位奴隶都有机会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接下来的几年时光里,克拉朋联盟继续推动英国废奴运动,并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推动其它欧洲国家放弃奴隶交易。他们後来成立了一个组织,叫做“废奴之友”(Friends of Abolition)。通过这一组织,克拉朋联盟发动全英国范围的连署请愿活动,要求欧洲各国共同废除贩奴交易。由於他们几十年的努力,英国民众对贩奴活动大都已有明确的认识。短短几个月之内,他们就收到了近一百五十万封连署信。
随著年岁的增加,几位弟兄相继过世。克拉朋联盟又有年轻议员加入,他们渐渐成为这场运动的主角。1825年,威伯福斯从议会退休,年轻一代的议员托玛斯.巴克斯顿(Thomas Buxton),成为废奴运动的新领袖。威伯福斯虽然不在第一线作战,却仍然积极参与其中,为最终废除奴隶制度出谋划策。
1833年7月25日,议会传来喜讯,奴隶自由法案通过二读,英国政府采用赎买的方式,由政府出资两千万英镑给奴隶主,以每位奴隶二十五英镑的价格,给所有英国本土及殖民地的奴隶自由。
这时,距离威伯福斯第一次提出废奴法案,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四年。这位为神所重用、一生虔敬的老仆人,就像使徒保罗所讲的那样,“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後》4:7)。四天之後,威伯福斯含笑离开人世。为了表达人民对威伯福斯的尊敬,英国政府将他葬在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内,并在其墓前竖立雕像供後人瞻仰。
结语
延续了三个多世纪的贩奴和蓄奴活动,在以威伯福斯为首的克拉朋联盟的带头反对下,经过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议会立法斗争,被迫划上了句点。而这些基督徒政治家凭著对神公义的执著,放弃自己属世的追求,忍受别人的诽谤和诬陷,百折不挠地从事一项於已毫无利害可言的工作,几近半个世纪之久。
随著时间的流逝,这些人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获得历史的肯定。正如美国马里兰大学历史系教授韦伯(R. K. Webb),在《英格兰近代史》中的评论,克拉朋联盟是一群“基於对永恒信仰的认真,视政治为奉献信仰的祭坛,执行理性、宽广和公平的政治理念”的属基督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