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转贴]古代人类最伟大的朝代——南宋(2)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贴]古代人类最伟大的朝代——南宋(2)   
skyhole






加入时间: 2005/02/09
文章: 173

经验值: 93


文章标题: [转贴]古代人类最伟大的朝代——南宋(2) (200 reads)      时间: 2006-5-03 周三, 下午6:31

作者:skyhole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许多国内学者都注意到南宋人民在抵抗蒙古侵略时的顽强,但很少问为什么这个一向以军事软弱为特点的帝国在抵抗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所表现出的坚韧顽强?为什么在两晋、五代时汉民族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就没有这样持久和猛烈?

这应该是历史学家正视的历史事实:南宋继续北宋在生产技术上的发展,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以及繁荣的文化。同时,两宋的政治比较以前的朝代相对开明,南宋社会在集会活动上开始出现了公民社会的雏形,这从周密的《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梁录》、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胜录》里所记载的“社会”条里可以读到。朱程理学在知识界中的盛行,一个方面加深了民族道德意识。因此,面临着落后文明的侵略,一个在较先进的文明里生活的人民,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也就焕发出更大的为保卫文明成果的决心和前赴后继的精神(注 13),只有在北宋末和南宋时,中国才开始有了自觉的民族意识,这也许可以提供我们今天用新的眼光去理解邹智《吊钓鱼城诗》(注 14)的进一步含义:

宪宗神勇世无双,黑子孤城死不降。莫道尽由天作险,宋家德泽也深长。


让我们把眼光从宋末四川战争放到南宋蒙宋战争上面,试图由此得到进一步的启示。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蒙古侵宋战争的各个详细进程,就会发现面对当时世界第一军事力量的全力进攻,南宋并不必然要被蒙古灭亡的。

蒙古侵宋战争的过程大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228年蒙古对四川的首次入侵起,迄1260年忽必烈从鄂州撤军。这一时期是窝阔台、蒙哥执政时代,蒙古帝国的军事扩张正处于从上升到颠峰的阶段。南宋方面,前期理宗较能清醒认识形势,也较能虚心采纳下面官员对防卫的意见,起用能力强的将领,如荆湖方面的孟珙,守住荆湖的战略要地襄阳;两淮方面的赵范、赵葵、杜杲,发挥宋军擅长水战的优势,使敌我战争形势处于胶着状态,由此使凶悍的敌人无大的进展。但四川前线的宋方守卫较弱,吴玠、吴麟所建立起的以步战为主的秦岭山地防御体系,对于善于快速集结的骑兵和大量火炮支援的蒙古军队来说,几乎毫无抗拒之力,蒙古之所以不能在四川久呆,是因为它的屠杀政策,征收不到充足的粮草,而秦岭山路运粮又困难重重,所以每次军事行动总是尾随着一次疯狂的抢掠,然后撤军。然而蒙军新式骑兵战术毕竟厉害,即使象曹友闻那样头脑冷静的优秀指挥官,虽然计谋正确,却由于少量的步兵(两、三千人)碰到了快速集结到上万人的骑兵部队的临时反袭击,从而使周密计划的行动功亏一篑,所以曹友闻才会在英勇牺牲前悲愤地说:“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注 15)

这期间敌人的五、六次长驱直入四川腹地,基本上处于如入无人的境地。在这样的存亡危急关头,由于理宗能大胆起用余玠治蜀,余玠又能广泛征求四川各界的意见,采纳了冉氏兄弟的正确建议,针对四川的地形特点和蒙古骑兵的弱点,建立起堡垒防御体系,使蒙古企图在上游突破受到遏制。余玠治蜀末期,蒙古方面在四川已经处于从进攻转为防守阶段,战场上的主动权业已转到宋军手里。此时长江中下游则以孟珙收复襄阳,杜杲在庐州、安丰击败来犯蒙古八十万大军为整个战场形势的转折点,如果理宗能继续坚持执行这样的用人政策,则南宋方面可能象绍兴初期那样,挺过敌人最强有力的打击,继续和敌人隔江对峙并将这一形势保持到蒙古帝国由于典章制度不能有效建立起来,所出现的内乱以至于被削弱的将来,则蒙古对宋侵略将会象辽、金那样停止下来,同时也就能影响蒙古帝国内部制度、文化进一步的文明化。而事实却是,理宗没有坚持执行前期的政策,他撤换了余玠,南宋方面的防御开始走下坡路,其结果是四川蒙军转入积极进攻,华中蒙军的攻击逐渐全面推进到长江北岸,为后来敌人渡江灭宋准备好了条件,要不是蒙古方面的战略错误和蒙哥突然在合州死亡所引起的王位争夺与内部决策的不一致,蒙古应该灭亡南宋更早一些。

也就在第一时期的末期,蒙哥在战略上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他迷信于蒙古的骑兵威力,仍然固执于传统南征的典型路线,即从长江上游向中下游进攻,而不倾其全力配合忽必烈解决鄂州围城战役,消灭华中宋军主要军事力量,特别地,他把一个南宋在四川行使政治统治的象征--重庆府及其大门--合州当成了终结目标,这个错误很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希特勒把斯大林格勒看成一个领袖个人名誉的虚幻目标一样,结果顿兵坚城之下,英雄无用武之地,身死异域,死后的王位争夺问题激化了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延长了灭亡南宋的时间。

第二时期从1260年到1279年,虽然整个蒙古帝国的内斗加剧了,以至于分裂,但此时忽必烈掌握了中枢权力,暂时停止了蒙古贵族在中国地区的内斗。忽必烈调整了战略方向,把对南宋的主要军事进攻从四川转向到对襄阳的攻取上面。四川变成了次要战场,蒙古的主力军现在在华中作战,因此虽然华中吃紧,但四川宋蒙双方却互有消长,局势形成了胶着状态,如果南宋方面不是贾似道掌权,四川宋军能够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堡垒战攻势,同时破坏蒙方的屯田行动,则蒙古从四川撤退是很有可能的。在华中地区,如果能推广余玠堡垒防御体系,则襄阳更难被攻取,整个战争将继续旷日持久地延长下去,直到双方都没有能力再维持战争经济的时候,极有可能的情况是,蒙古方面的战时经济体系将首先崩溃。

贾似道排挤异己的行为造成了许多优秀将领不是被诬陷致死,如向士壁、曹世雄,就是靠边站,如赵葵、高达,结果许多将领向蒙古投降,这是第二时期的一个特点。投降的南宋将领成了蒙古方面的参谋,为蒙军提供宋军的攻防虚实,宋方在四川的经验反被蒙方推广到华中,结果是襄阳被蒙军的堡垒所扼杀,南宋四川官员建议抢先在荆湖地区筑堡计划却被贾似道压住不发,这当然加速了南宋的败亡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南宋最后的灭亡,根子并不在军事上,而在政治上,如果第二时期南宋政权不是由贾似道掌权,即使掌握中枢权力的人无能,还不至于葬送掉整个对蒙战争体系,从下面我们分析的蒙古政权迅速腐败的必然性,可以看出,蒙古的灭亡南宋,并非历史的必然。

不管最后结局怎样,几十年南宋军民的英勇抵抗与余玠堡垒防御体系的卓有成效,还是推迟了蒙古灭宋三十多年,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虽然推迟了三十多年,南宋毕竟最后还是被蒙古灭亡的,其负面结果是加强了元朝统治集团迷信武力,在迷信武力的观念推动下,忽必烈在执政三十二年时期里,不间断的对外穷兵黩武(注16)。蒙古上层集团由于沉湎在对南宋的军事胜利上,看不见从南宋一灭亡开始,他们的王朝就走向了衰落之路。这在军事上已经现出端倪。事实上,元平定中国本部以后,其对外军事征讨行动并不顺利,几乎都以失败告终(注 17);在政治上,则阻碍了从传统落后的游牧军事酋长制度向更高一级精致化的农耕文明制度的转化。这两者都反过来说明了,平定中国本部的军事行动,耗尽了这个游牧文明的内在创造性活力与资源,同样也反过来说明了:只要南宋能再坚持抵抗二、三十年,则它将迎来元帝国迅速走向败亡的时代。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到,平定中国本部的一个负面结果是,一方面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体系与最多姿的文化受到了严重摧残;另一方面是,军事胜利使元统治集团不思在制度上面的改革进取。元统治者在其所治理下的帝国内搞所谓族分四等的民族歧视等级制度,蔑视知识分子的反智<化倾向,继续优容军事贵族落后的庄园奴隶制,甚至愚昧到试图把黄河流域开辟为牧场,可见由于灭掉了一个先进文明帝国的结果,也就灭掉了示范作用,也就必然对元帝国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八十九年以后,当元顺帝半夜悄然开大都健德门,离开中原的时刻,从此消失在茫茫大漠里,我们依然看见的是一个差不多还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时代的草原文明,要是他们的君王一如北魏鲜卑拓跋氏,或者后来的满清爱新觉罗氏那样,即使宁愿被封为屈辱的“归义侯”,或者“崇礼侯”,(注 18)也不至于再投入朔风怒号,飞沙走石的漠北荒原,虽然在文人笔下,这样的逃跑,可<以被歌颂成一种淳朴的天性,但淳朴归淳朴,日子过得要更舒服一些,生活享受要更精致一些,却是已经习惯了新生活的人们更普遍的要求,那么,难道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中原衣冠化百年?而仅仅只是在皮毛上礼仪化些许?元顺帝走了,身后留下的是一道经过正午般阳光灿烂的中原文明以后,夕阳下长长的阴影。

作者:skyhole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skyhole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51712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