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傻大少学写字──笑谈恩格斯的错乱思维 |
 |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gif)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5
|
|
|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傻大少学写字
──笑谈恩格斯的错乱思维
芦笛
写了那篇批判质量互变的文字,意犹未尽,觉得错过了重点──重要的不是展示所谓“质量互变规律”的荒谬,而该是指出恩格斯的错乱直线思维方式,而这正是“唯物辩证法”至今尚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中颇有市场的基本原因。早就说过无数次了,咱们没有清晰思维的习惯,所以不管何等荒谬的弱智笑话都照单全收。
有个中国老笑话:某土财主生了位傻大少,还特别喜欢自作聪明。到了启蒙年龄,他文盲老爹特地请了位先生,教大少学文化。先生头天教了个“一”字,次日教了个“二”字,第三天教了个“三”字。大少至此便发现了“宇宙运行规律”,跟他爹说:不用教了,我全学会了,什么字都能写。他爹目不识丁,一听大喜:我这孩子如此聪明,才教了三天就学会写所有的字,倒是给我省了不少钱。当下就辞退了西席老夫子,让孩子闲在家里作待业青年。
忽一日,土老财要请某位姓万的人来作客,命大少写个请帖。大少满口答应,次日黎明即起,在书房里忙活开了,废寝忘食,一直写到三星归西,还在书房里没出来。老财觉得奇怪,便到书房里去看,只见满地都是纸,画满了道道,大少手持木梳一把,蘸了墨往白纸上画道道,见他爹进来便抱怨道:
“这客人姓什么不好?偏要姓‘万’!我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苦干加巧干,用木梳蘸墨画道道,可忙到现在才画了三千多道!”
这不就是诸位的伟大导师恩格斯干的事么?他自己不是科学家,毫未受过科研训练,连起码的科研思维方法都没掌握,在大学学的又是哲学,整一个自然科学门外汉,连知青水平都没有,可一旦身上那建立包容整个宇宙的体系的“德意志民族病”发作起来,竟然就敢凭自己看见的那点粗浅表面现象,出来总结“自然科学的根本规律”,以为物质的量的增加能引出性质的改变!
请问这和那位学会写“一二三”就以为学会全部汉字的傻大少有何区别?那位同志犯的不正好是一模一样的隧道眼毛病么?他以为汉字运载的不同信息全由简单的笔划数量决定,恩格斯难道不也是这么想的?他在“证明”“质量互变规律”中举的那两个有机化学例子,绝对是白痴用梳子画道道。他以为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就由碳链长度决定,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功能基这回事,光加长碳链,不引入那些功能基,就绝对得不到其他族的化合物,就如同画足一万条道道也写不出个“恩”字来一般。
这就是恩格斯犯的第一个思维错误:看到简单表象就归纳出“根本规律”来。如果他生在本世纪,就会知道“数量决定质量”是何等可笑,那智力水平绝对是小儿科,而且还是精神病院的小儿科。复杂的生命高分子的性质,根本就不是什么分子量决定的。这些高分子如同文章一样,重要的不光是“文章长度”,更是其中含有的“字母”和“词汇”。
研究此类复杂化合物之时,最不重要的就是分子量。知道分子量而不知道遗传信息,就等于什么都不知道。正如咱们在坛里光看帖子的字数,便什么信息都不知道一般。哪怕知道了化学组成都没用,这就像只知道某个帖子用了哪些汉字,不知道它们的排列,便照样无法知道该帖说的是什么事一样。
其实只要随便看本科普,立刻就能知道,在复杂的生命物质中,“结构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功能”乃是最重要的规律,根本就不是个简单的“量变引起质变”的直线关系。是DNA的双螺旋结构决定了它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高保真性与稳定性,是它编码的信息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这种“信息──结构──性能”的关系精密到了这种地步,以致有所谓“点突变”导致的“分子病”:整个基因只要错了一个“字母”,则编码出来的蛋白质就失去了正常性质与功能,甚至可以因此引起死亡。这种点突变引起的分子量变化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可它引出的生理效应却是生死攸关的。
所以,大千世界如此复杂,岂是恩格斯那只知道用木梳画道道的村夫能够想像的?可恨的是至今中国科学界还要让那老村夫骑在头上,被绝对外行领导着。而可笑的是如此劣等智力笑话,至今还奉在海外华人神龛上。
老匹夫犯的第二个智力错误在中国人中也最常见,那就是使用毫未界定,弹性无穷的模糊概念进行模糊思维。那“质量互变规律”完全是诉诸劳动人民的朴素直觉,使用的根本不是清晰的学术语言,其关键概念“量变”、“质变”毫无界定,一看就知道是外行人而非受过严格训练的学者说出来的外行话。
这问题在水的物相变化上最突出。如果按学者的正常理解方式,所谓“量变引起质变”似乎应该表述为:“某物质的量的改变会导致该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改变”,这才能算是及格的学术表达方式。
但若作此理解,则水的“量变”就绝对不能用“温度变化”来偷换。哪怕是老村夫那19世纪的外行也该知道,温度反映的是物体分子热运动之动能,其升高乃是表示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增加,跟物质的量(mass,即物理学上的“质量”)有何鸟相干?真要比较水的量,最好是去比较游泳池和湖泊,看看水量从金色池塘的水平增加到洞庭湖水平后,会有什么鸟“质变”出来。
如果恩格斯那老匹夫资本家不光知道投机倒把,还稍微有点化工常识的话,那他就绝对不会闹出这笑话来。须知化工厂都是在试管的基础上,作量的千百倍放大(鬼话所谓scale up):化学家们先在试管里发现了某个化学反应,再把试管里的反应放大到工厂的反应釜里去。那量的级别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可反应还不是同一个,又有什么鸟“质变”可言?
在我知识范围之内,物理、化学中唯一可以和“质量互变规律”勉强拉扯上关系的,只有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随着原子量增加,元素的化学性质呈周期性变化,越是位于周期表左下端的元素,其金属性越强,反之则非金属性越强。所以,可以说“原子量的改变导致了元素性质改变”。可笑的是那老匹夫居然想不到这最顺手的“例证”,却去用有机化合物的例子搞笑。
但这只是现象,真正的原因,乃是原子的外层电子数:外层电子数少于4的元素倾向于失去所有外层电子,呈现所谓“金属性”,而多于4者倾向于俘获电子凑足8个,呈现所谓“非金属性”。外层电子是4个,则倾向于形成所谓“共价键”,由此导致了以碳为核心的大量有机化合物出现。如果外层电子是8个,就达到了饱和,没有和其他元素反应的能力,称为“惰性元素”。所以,准确的表达是“主族元素的外层电子数目决定了该元素的性质”才对。
可问题马上就来了:上面说的是“某物质的量(mass)”,也就是那物质种类不变,改变的乃是该物质的份量,并不是比较不同元素的原子量(或外层电子数)阿?照这么说,咱们应该比较1克碳和1吨碳的性质才是,可凡是住在煤场附近的白痴都知道,您就是把碳的数量从1克增加到1万吨,它仍然还是碳,并不会变成别的东西。
普通化学还有个“质量作用定律”,那是说,化学反应的速度和反应物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这儿假定反应物都是一价,如果不是,则为以价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这倒确实说的是物质的量(mass,在物理、化学里翻译为“质量”,此乃汉语词汇贫乏引起的混乱),但不幸的是,反应物的量只影响反应速度,并没有改变化学反应的性质,更不会改变反应物或产物的性质。说到底,那还是量的关系上的变化,谈不上什么“质变”。
因此,如果采用及格的学术表达方式,将这鸟“规律”表述为“某物质的量的改变会导致该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改变”,则该“规律”根本无法成立,连普罗大众的常识都无法通过。但如果不界定“量变”“质变”这些核心概念,这规律又还有什么确定性,还能有什么指导作用?请问那“量”到底该算谁的量?是什么量阿?莫非隔壁吃酒您也会醉?(这倒是个绝佳的“量变质变规律”──酒喝多了,就“质变”成了醉鬼,嘻嘻)
由此可见,根本就不可能把这“规律”整理成严格的学术定律,哪怕是最凑手的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也如此。
在下才疏学浅,不过是个自学老年,除了上面这些,我可是再想不起其他例子能勉强跟这伟大“规律”拉上关系了。所以,看来恩老匹夫连那傻大少都不如,人家至少写“一、二、三”是决计不会错的,而恩格斯连一条道道都画不出来就扬言他学会了天下所有的汉字。
哈哈!
作者:芦笛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好论! 不过水量从金色池塘的水平增加到洞庭湖水平后,就由水塘变成湖了. -- trout - (13 Byte) 2005-11-25 周五, 下午4:29 (144 reads)
- 哈哈,太精彩了,看来赵同学不敢再言"我的恩导...辩证法",赵的辩证法探讨(3) -- 不想多说 - (6 Byte) 2005-11-25 周五, 上午11:46 (168 reads)
- 水的温度在一定范围之量变,引起该范围物理性质(固/液/汽态)之相应变化. -- 余大郎 - (48 Byte) 2005-11-25 周五, 上午11:21 (184 reads)
- 马,恩,列,斯,毛,这几位都要给老芦给批倒批臭了.这下子什么共产主义,社会主义 -- 诚灵 - (7 Byte) 2005-11-25 周五, 上午11:19 (189 reads)
- 本来就是 -- 广东农民 - (142 Byte) 2005-11-26 周六, 上午4:31 (150 reads)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