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金融腐败还是策略失误?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金融腐败还是策略失误?   
bystander
[博客]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933

经验值: 20139


文章标题: 金融腐败还是策略失误? (1022 reads)      时间: 2005-11-18 周五, 下午7:37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金融腐败还是策略失误?


近日市场上流传消息,指中国国家储备局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大手承接了二十万吨的期铜空仓。但由于国际铜价不断走高,国储局将极可能面临巨额亏损。其后又有传闻说国储局负责伦敦市场的期货交易员刘其兵(音译),突然神秘失踪。更耐人寻味的是,国储局的发言人较早前曾一度否认刘其兵替该局工作,甚至声称从未听闻此人名字,令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留意市场动向的人大概都知道,铜价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始于二零零三年。仅今年的累计升幅,就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十一月十五日伦敦期铜,更创下4,173美元一吨的历史新高。有专家认为,铜价已经进入所谓“牛市第三期”,除了机构投资者外,愈来愈多散户受上升趋势吸引,积极投入炒卖活动,令价格疯狂地大幅飙升,不再受供求关系的基本因素制约。

近年中国工业发展步伐迅速,对铜的需求非常殷切。大量铺设电缆、电线等供电设备,更进一步加剧供不应求的状况。国际炒家看准中国愈来愈依赖进口供应,故意将铜价推高,从中渔利。正所谓形势比人强,中国企业只有挨打的份儿,不管铜价有多高,都只能默默忍受。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令不少用铜企业的边际利润下降,被迫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下挣扎求存。

不久前,国家储备局公布将因应市场需求,逐步出售国家的铜储备。国储局物资调节中心负责人王会民透露,此举主要有两大目的:首先是缓解铜需求紧张的局面;其次是抑制冶铜业过快的产能增长,以配合国家对铜产业的宏调政策。从有关官员的言论看来,缓解需求紧张、平抑铜价、以及压抑冶铜业的快速膨胀等,都是宏调政策的既定重点指标。

高增长和繁荣的背后,暗藏着发展失衡的隐忧。国家发展及改革委员会的官员表示,必须正视国内钢铁、电解铝、水泥和铜等行业的恶性发展势头,并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阻止盲目投资造成产能过盛和资源错配等问题。以冶铜业为例,尽管短期内产量不足以应付燃眉之急,但由于过去数月资金一窝蜂地拥入,估计到二零零六年,便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随着过去两年国际铜价回升,世界各地铜矿纷纷增产或加强勘探。汇丰银行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铜矿产量明年将增加百分之八,届时全球总产量将出现过剩。然而,由于铜市正步入上升周期的非理性亢奋阶段,国际基金疯狂炒作“中国因素”,吸引散户加入短线投机炒卖,长远供求关系的基本因素被忽视,令国际铜价在二零零五年底,仍然持续不断攀升。

国家储备局显然非常关切铜价走高的趋势。为了平抑铜价,国储局宣布在十一月十六日推出首批二万吨铜储备,在国内公开拍卖,并向路透社发放消息,声称国储局持有超过一百三十万吨铜的现货储备(约等于全球百分之八的铜产量,远高于先前市场估计的二十至四十万吨。)现正计划陆续释放另外八万吨的储备,以求纾缓紧张的需求。

不幸的是,在消息发放之前,市场上早已流传有关国储局在伦敦大量空头被套的传闻。市场人士不禁怀疑,国储局是否想通过国内的拍卖来影响伦敦的价格,企图以“出口术唱淡”的招数压低铜价,为炽热的炒风降温,希望减少亏损。市场普遍质疑国储局公布的资料,认为铜储备总量有被夸大之嫌;雷声大雨点小的所谓拍卖行动,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

国储局高调抛铜的行动没有产生预期效果,原因是基金大户不相信国储局有大量剩余储备,决心要跟国储局对着干。结果国际期铜价格不但没有下跌,反而屡创新高,并带动国内现货价持续飙升。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国储局推出市场拍卖的铜储备数量太少,相较于庞大的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影响很快被市场消化,故未能对铜价产生稳定作用。

更大的问题是,假如国际期铜价格在十二月二十一日结算前继续上升,国储局将会成为大输家。根据伦敦金属交易所的规定,国储局必须在结算日前,把铜现货送交金属交易核准的仓库内,以完成交割。可是,由于交易涉及货量较大,加上中国当局的铜储备,大部分并非储存于伦敦交易所认可的交收仓中,国储局要在结算日履行期货合同,恐怕会有一定困难。

据说国储局正试图说服国务院,批准其出口二十万吨铜现货储备。铜价曾一度受消息影响而急跌,但消息瞬间即被市场消化,基金买盘再度涌现,又一次将铜价推高。倘若一如市场早前所料,国储局没有足够可动用的铜储备履行期货合同,需要在公开市场购进现货,铜价必定进一步攀升。打压铜价之举不但弄巧成拙,有关部门更将蒙受上亿美元的巨大亏损。

根据英国《泰晤士报》及《金融时报》的报导,事件中的关键人物,怀疑未获国储局授权而进行期铜买卖、事后销声匿迹的期货交易员刘其兵,是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常客”,也是合资格代表中国政府进行金属现货及期货买卖的交易员。报导指近月这名有十年金属期货买卖经验的交易员,涉嫌非法挪用总值约八亿美元属于中国政府的资金,进行高风险的投机活动。

为消弭铜价上涨对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打算出售国家铜储备的计划,相信刘其兵早已得悉内情。由于国储局此举很可能导致铜价下滑,刘其兵便趁机利用职权上的便利,盗用公款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卖空期铜,待铜价走低时平仓获利,中饱私囊。可惜事与愿违,国储局抛铜的消息公布后,铜价不跌反涨。看错市的刘其兵,见势色不对,索性一走了之。

这次事件相信只是金融腐败问题的冰山一角。较早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航油巨额亏损事件,就证明有关当局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有待改进之处。去年十二月一日,中国航油集团属下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层,涉嫌进行违规的石油期权买卖,招致高达五亿美元的亏损,最终更因资不抵债,要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内地官员缺乏道德操守,瞒上欺下,以权谋私之类的事情时有发生,可谓见怪不怪。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路透社引述中国证监会官员的说话,指中证监已获悉国储局交易员涉嫌进行违规买卖,惟职权有限而无权查核。中证监之所以不能插手,是因为国储局与中证监同属国营机构,中证监无权过问国储局的内部事务,只有国务院才有查处的实权。

即使有再完善的监管,也不一定可以排除出现漏洞的可能。以新加坡和日本为例,尽管对金融业有非常成熟的监管指引,可是仍然不能有效阻止违规交易行为。九五年轰动一时的霸菱银行事件中,交易员李森的违规交易,就导致银行亏损八亿五千万英镑,并因此而被迫关门。九六年日本住友商社丑闻的主角,期货交易员滨中泰男,更令公司损失了二十六亿美元。

不过,也有资深市场人士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向来在资金管制方面,实行严格的监控,有一套相当清晰的指引和规则,监管及约束驻外机构、部门或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况且交易员必须提交已获授权的证明,方能进行期货买卖。因此有市场人士猜测,抛空期铜事前已得到有关当局授意,很可能是配合中国政府打压铜价的策略之一。

来自路透社的消息说,国储局数天前向他们透露,刘其兵正在休假,并声称国储局对他的交易状况毫不知情。一位匿名官员更表示相信刘其兵是以自己的私人户口进行期货买卖,具体细节要待他回来时再作交代。十一月十七日的英文《中国日报》,再次引述国储局官员的话,说伦敦铜期货买卖引致的损失,“完全与该交易员的个人行为有关,并不涉及中国政府。”

国储局交易员涉嫌进行违规期货买卖,导致巨额亏损,最终责任应由谁来承担?一般认为,倘若刘其兵确实获得国储局授权进行买卖,有关交易的损失应由内地负责。相反,假如他是以另一个户口作交易,要追究责任,就必须先找来当事人问个明白,再作定论。总之,这次事件不管是“金融腐败”还是“策略失误”所致,对于有关当局来说,都只会是惨痛的教训。

如果中国政府选择承担所有责任,便要输出大批本来留作储备用途的铜,或损失一笔数额可观的钱财,还助长了国际炒家的气焰。但若然中国政府坚拒承认责任,在国际间的形象将会大打折扣。最近美国政界抛出所谓“中国责任论”,间接承认中国崛起的事实,但又强调中国要尽大国应有的责任。金钱事小,面子事大,相信中国政府最终还是要“愿赌服输”的!

作者:bystander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bystander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642997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