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毛泽东对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与认识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毛泽东对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与认识
古远
加入时间: 2005/11/07
文章: 225
经验值: 0
标题:
ZT毛泽东对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与认识
(135 reads)
时间:
2005-11-16 周三, 上午10:18
作者:
古远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毛泽东对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与认识
文章出处:投稿 作者:傅义强 王其林 发布时间:2005-07-18
实现现代化,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无数先进分子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的奋斗目标,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在其八十年的历史中,更是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奋斗不已。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在他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前提。建国后,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毛泽东对现代化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探求和阐发,形成了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主要内容体现在:
一、在经济上,坚持工业与农业并举,强调"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并对中国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建国之初,毛泽东主要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理解现代化的。但是,这条工业化道路究竟怎么走?历史上,工业化的道路基本上是两条:一是以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起点的西欧道路:二是通过农副产品价格剪刀差实现高积累的苏联道路。毛泽东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显然不能走西欧道路,但也不能走通过剥夺农民、损害农民利益来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因为对于一个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业大国来说,这样做会使工农联盟受到损害,人民民主专政受到损害,工业化道路也必然受到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工业化道路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既要重视工业,又要重视农业。因此,毛泽东认为我们应当走一条既不同于西欧又不同于苏联的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把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放在了首位。1957 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①这就要求农轻重三者在国民经济中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要求实现农业内部农林牧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等。在这里,毛泽东所提出的工业化绝不只是工业化本身的问题,实际上还包含着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他在1957年10 月《做革命的促进派》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实现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此后,他又明确提出了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更进一步从理论上把工农业关系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这是关于农、轻、重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又一硕果。
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注意到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沿用苏联模式,造成生产资料所有制过于单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弊端,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思想。对于经济管理体制,他反对中央集权过多,主张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的权力,要允许他们搞一点"独立王国",即享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以此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分配问题上提出要处理好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根据上海、天津等地出现地下工厂、地下商场等经济现象,分析和肯定了它们存在的必然性,认为这是随着社会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应该使其成为地上,合法化;并进一步提出可以雇工,开夫妻店,可以开私营工厂等。毛泽东把这些思想称作"新经济政策"。②这实际上是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优势的条件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思想。此外,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毛泽东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1958年,在纠正"共产风"的过程中,毛泽东针对当时出现的反对商品生产、否认价值规律的观点,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废除商品经济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中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一个国家,商品生产不是消灭的问题,而是还要大力发展。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他又指出:等价交换在社会主义时期是一个不能违反的经济法则,稍后,他更进一步阐明了价值规律的作用,认为: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③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还特别强调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这些都是对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有益探求。
二、 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强调发扬民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服务。
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把中国现代化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不仅能够救中国,而且能够发展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现代化屡次延误的曲折历程,为其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毛泽东进一步把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体制。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之后,中国要向那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在这个问题上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一个"救"字不仅是指中国摆脱了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还包含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的思想。因此,他始终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由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来提供正确方向和根本保证,他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口号和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思想,都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坚持。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的由劳动者和全体公民管理国家、管理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最广大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即具有"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④1954年,毛泽东在主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时指出,我们的宪法原则有两个:"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治建设历来十分关注。早在抗战胜利前夕,他在同黄炎培的谈话中便提出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这条共产党的民主新路,跳出我国历朝历代"兴衰更替"的周期率。以后,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提出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应当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提出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并列举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稍后,毛泽东更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⑤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关键。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群众彻底翻身解放,真正享受国家主人的权利,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⑥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贯坚持的重要方针,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思想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建设一个具有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
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科学地预见到:"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⑦此后,他始终把建设一个高度科学文化的国家作为奋斗目标之一。1954年,他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就号召要"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⑧毛泽东在这里所指的"现代文化程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二是指文明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任务逐步提上日程,研究和推广自然科学以及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摆到显著地位,毛泽东对科学技术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在1953年就已提出"技术革命"的问题:1956年又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1958年初提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经济建设上来,并响亮地提出要来一个技术革命,认为这是向自然界开战,是一场新的战争:1963年他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正是在对科学技术日益重视的基础上,毛泽东把原来"四化"中的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并视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周恩来在阐述毛泽东这一思想时也明确地指出:"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⑨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十分关注中国的文学艺术、体育、卫生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为这是"促进艺术发展的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⑩鉴于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将会长期存在,而发展经济和文化、科学事业也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一个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的方针"。 ○11实际上,毛泽东不仅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一种方针,更重要的是把它看作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规律。这是因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身就具有他长期以来所追求的民主与科学的双重性质,是"精神世界"及"真理发展的规律",因而将它看作是建设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现代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服务的。因此,毛泽东在注重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的同时,尤其注重科学文化事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注重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他不仅在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时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一切实际工作中都提倡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精神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对于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他则提出更高要求,要他们努力保持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热情和拼搏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毛泽东坚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从更高层次上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大体经历了从物质器用的现代化,到制度层次的现代化,再到思想文化层次的现代化这三个曲折演进的阶段。这表明,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在深化。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他们认识到物质器用的现代化是最表层的现代化,单纯地发展物质器用,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器"和"用"的现代化要靠制度现代化来保障。但是,从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国尽管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体"这一层次上大大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然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流产,又使中国人认识到任何现代化都必须先由思想文化传统上的变革作准备。"五四运动"扫除了封建垃圾,通过思想文化战线的论战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制度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使中国的现代化获得了新生。毛泽东是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中国人之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史,使他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全面而深刻的内涵,不仅包含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且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来保证。基于此,建国后他强调在经济上走工业化道路,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文化上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双百方针"等等,都反映出他强调中国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这就初步勾划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富强、民主、文明的总体目标。而且他还更加注重用思想文化层次和制度层次的发展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建国以来,中国已经在制度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的中心任务应当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同时不断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完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做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相互促进和全面发展。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过于强调思想文化和制度层次的纯洁,以至于为了"纯洁"意识形态和制度而冲击甚至牺牲经济建设和发展,导致了中国现代化的停滞。但无论如何,毛泽东这一全面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思想为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不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思想文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并最终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毛泽东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事业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为中国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继续前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和思想警示。
◎热点文章
·毛主席的经济才能是实实在
·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毛泽东领导创建了中国农垦
·论毛泽东重视和发展农业的
·对毛泽东农业机械化理论的
·道路选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
◎推荐文章
·毛主席的经济才能是实
·美国新经济学家对毛泽
·毛泽东人口思想再评价
·道路选择与中国特色社
·毛泽东领导创建了中国
·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作者:
古远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76177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