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 作者 |  对芦笛文的部份证言:一个少年眼中的五十年代中苏关系点滴 |    |   
		| 余大郎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代.
 
 上幼稚园时,很喜欢东欧集体舞.后来是读苏联和东欧的民间故事.
 好学生被选去欢迎苏联学生,集中陪训.我用中文背着:
 "士...特拉斯特惟齐,读书伪大你呀!"好新奇.还有少年宫的圣诞,穿红袍挂白胡的宫主任自天而降!
 初中欢迎苏联专家,我赶练"哪里有这样的国家,比我的祖国更美丽".
 一曲高歌"美丽的俄罗斯",得了专家喝彩,音院附中马上来要求"转学".
 上一代念念不忘的是好莱坞的[乱世佳人],到我这代是苏联的彩色动画片,外加参观新落成的"中苏友好大厦".噢,金碧辉煌的苏联阿.
 我叔从部队去苏联学炼钢(后来主持建宝钢),我姑去苏学土壤.
 我做梦也想"留苏",后来就学了俄语(但英语未禁).哦,那是天堂阿.
 到了美专,从恰斯卡诃夫体系到巡回画派,从老托尔斯坦到屠格涅夫,从柴可夫到格林卡到别车杜,全套.甚么时候能周游银灰色的西伯利亚才好呢,这是一个艺术少年的梦.
 
 当我从收音机听到"国际歌",播送斯大林逝世的消息,脑子里浮现出
 卓亚和舒拉的爸妈在听到列宁逝世时的对话:孩子们见不到列宁了.
 小学我见到教科书上的阿芙乐尔巡洋舰,说了声土(因为我见过访上海的那艘),就被"留下来谈话",因为是大队长,就饶了.这使我警惕起来.
 到了初中,因为一个同学在历史课说了声"糖乌葱友好条约",立时教师大怒,说是反苏,要查他爸妈.后来,是我到教师办公室证明"那是同学间起绰号玩的",还因为我仍是"三道头",才算了事.我知道一些老师因"反苏"(实为反对苏联教育十年制)被打成右派,有的去宁夏劳改,所以大家见苏就颂,闻"反苏"色变..生物只讲巴甫洛夫/米丘林/李森科学派,其它是禁区.数理化各科教本,都有俄罗斯科学家画象,要大段讲解,如罗蒙诺索夫就要讲一堂化学课.
 
 到现在,你翻开中文辞海,"民族主义"的解释还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但老毛是杂乱的,因为他是"人造黄油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以骨子里仍然有着民族主义.中国的强人,哪怕一时当了石敬塘,一旦气候成熟,即使只为自己利益,也会冒出民族主义来.张作霖尚且如此.文人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芦笛时而片面,也是源于此病.
 
 可惜啊,吾D无能摆脱传统为中国文人所留下的铅灰色天光.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 返回顶端 |  |   
		|  |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