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候选政论高手代表作】化外:我给朱熔基打打分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候选政论高手代表作】化外:我给朱熔基打打分   
评委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候选政论高手代表作】化外:我给朱熔基打打分 (692 reads)      时间: 2001-11-05 周一, 上午4:11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我给朱熔基打打分



化外







  引言、世态炎凉



  朱熔基原本不是江的嫡系。江也忌讳朱抢了风头。邓南巡迫使江总右

转弯,给了朱一个表现的机会。当时还是靠着邓小平撑腰。朱老板上任伊

始,硬话先甩了一堆,比如"做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给贪官们,一口留给

我自己","三年完成国营企业改革"等等。当时我就打了一个寒噤:怎么,

又要搞大跃进了?还是柯云路笔下的李向南原来就是老朱?



  但老百姓爱听这样的豪言壮语,一时间,朱老板的声望如日中天。后

来朱老板把钱袋子收起来了,虽然银根紧缩,但价格下跌对老百姓来说是

件很愉快的事;九八年金融危机以后充冤大头,人民币不贬值,退税硬撑

出口,老百姓没有纳税人意识,以为政府的钱不是他们的钱,而且人民币

不贬值,听起来舒坦,还认为是好事;直到朱老板到美国消气外交,从几

代谈判家苦苦坚持了十几年的底线全面撤退,最后还是被克林顿涮了一把

,灰溜溜地回去,这下伤害了中国老百姓最最要紧的"面子",又加上时不

我与,驻南使馆被炸,下岗工人们千仇万恨涌上心,一夜之间老朱成了卖

国贼。



  首先,老朱就是老朱,既不是清官老爷大救星,也不是卖国贼,老百

姓先捧后贬,是社会缺乏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和新闻监督必然导致的片面

和情绪化一边倒。



  但老朱算得上一个称职的总理吗?



  他锋芒外露,敢说敢干,和中国传统标准的四平八稳、哼哼哈哈的官

老爷不一样,让人耳目一新,这是当初中国老百姓和访美时美国老百姓为

之倾倒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政界确实需要这么一种新风气--想干事,敢干

事。



  但中国更需要一位能干成事的总理。从现政府的历史看,中国的总理

,其职能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模式:对外是外交战略的主要制定者之一

和战术上的主要执行者,对内则总管经济各方面事务。



  那么我们试著给朱老板评个分。



  从公开能看到的迹象推测,这届总理在外交战略方面似乎作用不大,

执行方面也只有两个大动作:访美和访日。访美的主要目的是加入世贸。



  一、对美外交:将世贸进行到底



  从长远看,加入世贸对中国的发展有益,既是世贸组织解体的话也必

须加入某种国际性贸易组织。问题是时机。目前国企改革远未完成,失业

严重,劳动力总体知识、技术水平很低,工业结构仍然存在结构型失衡,

除了若干轻工、制造行业(如电视、冰箱、造船等)以外,大部分行业还

没有足够的技术基础在国内市场和发达国家平等竞争,更不用说在国际市

场竞争。若干具有战略意义的国民经济支柱性行业,如通讯、交通、航空

、计算机CPU、软件开发、精细加工制造(如特种钢、特种合金等)、农业

机械化及产品研发、金融等,发展仍很不平衡,缺乏总体、独立生存能力

(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很多原因是宏观指导调控有问题,但那主要是李

鹏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坚持了十几年的谈判底线全面撤退以求

速成,民族工业有足够的时间打基础吗?会不会加剧工业结构失衡?由此

导致的失业、劳动力全面再教育和技术提升等问题如何解决?世贸是把双

刃剑,一付猛泻药,中国的工农业现在有足够的功力使好它而不伤自己吗





  从政治上看,六四后,鉴于中共虐待本国公民,严重损害了国际形象

,美国国会每年一度的关于中国最惠国待遇与人权的争论和由此引发的对

中国政府的“攻击”,一方面是美国国会政治的必然,而另一方面,美国

国内政治由资本家大财团的利益掌控也决定了必然维持最惠国待遇,除非

出现象"六四"那样的特殊情况。而如果两国关系出现大的恶化的话,永久

最惠国待遇和国贸组织成员都于事无补。美国的一贯原则是国内法高于国

际法,除非她落魄到到第二三流国家,否则这点不会变。让美国总统、国

会和各方游说家每年去花钱、打架,你该干什么干什么,何乐而不为?与

其它主要贸易伙伴分别双边谈判,当然比世贸"一揽子解决"要多费些力气

,但外交部、外贸局的人从税收里拿工资不就是干这个的吗?出现贸易纠

纷时,如果事情不大的话世贸的规则能省事、省时间,但出了大问题的时

候还是必须通过双边谈判和综合外交手段解决。世贸是个破屋顶,大风大

浪的时候不能指望它。有必要为了这个破屋顶作那么大的让步吗?



  土地爷保佑,让克林顿误判,天上掉下个金元宝还嫌不够,导致老朱

压下大笔政治资本的访美之行无功而返。等到他追著老朱打电话的时候,

黄花菜已经凉了。后来驻南使馆被炸,在世贸问题上中国是因祸得福(也

算那三位没白死),才得以稍微挽回一点。但在通讯、金融、农业等方面

仍然让步太多,"入世"以后的情况很让人担心。



  推动"入世",老朱显然是从赵紫阳以来最积极的总理,其程度不亚于

李鹏推三峡工程。这件事上,从经济和外交两方面都有严重的战略误判和

执行失误。



  二、中日关系:脸赔笑者,不是系铃人



  中日关系,本就是一大难题,可见的将来恐怕没有本质改善的可能。

偏偏现政府在中日关系的处理上从来缺乏足够的一致性,一直在深层心理

决定的敌视态度和现实政治需要的亲善表情之间大幅摇摆。其中的根本原

因在于中国人,而不是共产党。朱熔基访日的时候,据说有媒体文章问:

二十几年来日本一直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帮助,中国现在索赔的呼声却

越来越强,到底什么时候才算完?日本人不愿面对的事实是,对很多中国

人来说,近代一百年来日本政府对中国坚持不懈的侵略、分化和敌视,欠

下的"债"不是钱能还得了的--只是在没法打仗的前提下只好要钱。要解开

中国人心中的这个日本死结,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对日本作战至少胜利一

次,或者在长期、总体合作的环境下逐渐达到心理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现政府在中日关系上不是通过具有一致性的战略化解

民族情绪,反而用民族情绪作为对日关系的工具。八十年代初期的中日蜜

月期,中国政府垄断的影视媒体中了日本宣传的计,鹦鹉学舌地把日本人

民写成了侵华战争的最大受害者,到处是中国老百姓照顾日本寡妇、收养

日本孤儿的故事,中国人和日本人看著都恶心。那一段因为组织纪念南京

大屠杀、索赔等活动而被捕的人每年都有。因为政府官员的无知、没经验

、腐败和日本人的精明(后者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值得学习钦佩),吃了几

次大亏,民心躁动,政府一变脸又把民族情绪作要挟。八五年以后,只要

报纸上报道某地举行有关抗战的活动,准是日本某人说了什么混帐话或者

和日本的外交、商贸谈判出现了困难。整个九十年代,中国在对日外交上

没有任何可见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动作。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又加上江泽民准备不足、一厢情愿访日全盘失

败,以及最近在公海的对峙,老朱访日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所以说他决

定访日恐怕是个错误。而且低调赔笑脸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不过是自

取其辱而已。倒不如坦坦荡荡正视问题,不卑不亢讲实话,至少还能保持

一致性、取得一定程度的理解、信任和尊敬。



  说起第三代领导的外交智慧,真是让人觉得生活很灰色。在这方面败

事的主要是江泽民、李鹏和唐家璇,六四之后持续几年的孤立困境是客观

因素,但说老朱没有起作为总理应起的作用,大概也不算太苛刻吧。



  三、国企改革:第二次大跃进



  中国国营企业的烂摊子,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已经远非单纯的经济

问题,而是牵涉到全社会各方面的总问题。可以说,如果国营企业私有化

、公有化顺利转型,扭亏为盈的话,中国经济改革的结构性瓶颈就已经通

过了,而且说明若干方面的社会转型已经完成。



  搞市场经济,西方是有很多现成的经验和教训。但除了放之四海而皆

准的毛泽东思想以外,其它一切教条都是有条件的,更何况腐朽没落的资

本主义的经验?前苏联国营企业私有化死背硬记西方宝典,又操之过急,

经济几乎全面崩溃,这个教训还不够生动、隔得还不够近?



  比如公司上市把所有权卖给公众,看起来很简单,搭个交易市场,吆

喝一嗓子,大家来买卖就完了。但是在美国你买卖一批股票,后面有多少

无名英雄在默默奉献?Underwriter在上市前作评估、预先宣传推销、联系

机构投资者认购,公司的CEO上华尔街全力推销本公司的成长前景,若干员

工一年到头不停地整理出版季度、年度报告、落实五花八门的管理政策,

SEC监控政策落实情况,信用评估公司和股票分析师夜以继日地搜集有关信

息、核实再核实、分析再分析、计算再计算,媒体尽最快的速度搜集、广

播信息,无数的程序师、系统管理员创造维护无数的信息系统,券商的系

统把你的指令及时传到交易市场,交易市场的庄家们目不转睛的盯著买卖

差价,交易市场的系统每天结算,券商向你报告指令执行情况、备份存档

、和交易市场结算转帐、向税务总局报告,等等等等,等等等等。任何一

个环节缺失或不顺畅,市场就多一分风险、多一个投机或不法操纵的机会

。中国的股票市场黑手无限,人所共知,只是大部分人不知道黑到什么程

度。也有不少人知道如何操作,但苦于资本不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有钱

的大款越来越有钱。



  当然,瘦子不是一天减下去的,万事总得有开头。但在现在这个阶段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把国企的巨额债务压到基础如此薄弱的股市上,帐面

上自然是漂亮,但实质上不过是把烂摊子强制卖给银行(再转给各银行的"

资产管理公司"藏起来)及其它债主企业(让烂摊子们互相拥有),然后在

若干年内悄悄地再卖给公众。前者是强盗逻辑,后者是骗子行径。唯一真

正解决的问题是企业间三角债,解开了不少互相牵制的死结、绳索。



  国营企业的根本征结在于宏观工业结构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社会

劳动力总体技术知识水平提升、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实质性分离、管理层的

专业化、独立的产品研发能力、业务全流程的精细分工及市场信息的及时

搜集、反馈、分析、利用等大的方面。这些目标必须要时间和政府的扶持

、指导才能达到。但是,到目前为止,在这些关键的方面政府基本上是放

任自流,让企业和社会自己摸著石头过河、付学费,没有可见的总体扶持

、指导计划。



  中国的经济改革,头几年是搞活农业,然后到八十年代中期为止主要

是疏通流通渠道,九十年代进行了一些成功的结构性调整和通讯、交通、

能源等方面的基本建设。下一步的大目标是一方面提升总体管理水平和企

业管理结构,以提高经营效率和生存力,另一方面提升总体技术知识水平

,使企业获得长远的活力和独立竞争力。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和在国际、区

域政治框架中至少在短期内无法避免的边缘地位,靠日、韩和四小龙的出

口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卖自己的市场也绝非长久之计,而必须利用、占稳

自己的国内市场,建立自己完整、有竞争力的工业体系。这应该是一个深

化基础、扎实干实事的时期,民族工业存亡、综合国力长远后劲的百年大

计,在此一举。



  国企三年内扭亏为盈,靠帐面魔术总是能兑现的。但这样的口号充满

假大空的味道,和当年放亩产万斤卫星、把别处的禾苗割下来放在首长能

看到的田里等光辉历史有什么区别?



  四、面对金融危机:人民币贬值等于中国人阳痿?



  说到运气,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总理之中,李鹏赶上了黄金时期

(除了六四的特殊因素以外),而老朱则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倒霉蛋。穿林

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上任伊始,迎面便撞上一群大老虎--亚洲金融危机。



  泥菩萨过河,度人济世的雄图大业本该暂时先放进抽屉,但求自保。

但中国政府却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似中流砥柱,敢一手擎天,向世界骄

傲地亮出了坚挺如故的人民币。老朱更是三番五次表红心,“至少再挺一

年”之类的保证随着红色电波传遍五洲四海,让竞争者们放下心踏实干,

誓把中国挤出场。一时间,赞誉之声四起,中国政府有志气有能力,山姆

大叔不愿出血?没问题,中国有的是血,兄弟们放开了喝,哼哼,看见没

有?真有事的时候还得靠咱哥们。



  可惜,国际事务里大家都是白眼狼,只有实利而没有感恩戴德。国际

市场的主要竞争者们的生产成本陡然降低40%,中国经济的主要发动机--出

口--马上便缺油缺氧。虽然临时出了个“堤外损失堤内补”的出口退税措

施,但第一,退税必然加重图章旅行负担,有一定的时间差,从而影响企

业的资金周转,第二,广大人民群众从以往的经验里知道,不在自己手里

的钱就不是你的钱,而这点当钱在政府手里的时候尤其正确--因为他说什

么时候给就什么时候给,你没法跟他要。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大家的不信

任是非常正确的,退税拖延情况极为严重。结果是,从1998年到2000年,

中国三年的总出口量才达到1997年一年的水平。



  另一方面,产商出口销量受压,资金周转不灵(除了退税拖延之外,

更不幸的是同时银行放贷紧缩),必然加大在国内市场的推销,包括不得

不为了维持短期资金周转进行亏损性的倾销。至今方兴未艾的恶性压价竞

争便是明证。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人民币强行输血维持坚挺,导致整体

经济批量、长期出口转内销,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西方人老说中国人神秘、读不懂,外交家更是如此。曾有和中国经常

打交道的外交家多次公开、半公开地对此表示困惑:大部分时候中国人是

极难缠的谈判对手,寸土必争,但有的时候却又莫名其妙地把好得难以置

信的交易和盘托上,真个是“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一是亚洲

金融危机肆虐之时,中国主动挺人民币托天,一是老朱访美在入世条件上

给山姆大叔送厚礼,这两件事情对除了中国人以外的世界人民来说简直是

金元宝砸在头上,挡都挡不住。当然,实际上也没人去挡,嘴上表扬称赞

,手上脚下自是加紧抢大饼。



  我从一开始就认为中国在那场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威胁与周边国家有本

质区别。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有严格监控,投机资本再大,毕竟也

不能像当年的殖民军那样逼着你放开控制。外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很

小,结构也基本平衡,不存在象南韩那样的现金流问题。银行呆帐、坏账

和企业间三角债的问题确实很严重,但主要借贷者是国营企业,和银行是

一个妈妈的手心手背,虽然也是大隐患,但和国外贷款及来自公开资本市

场的债务相比之下,冲击力和解决难度都小得多,缓冲余地较大(荒诞的

是,缓冲余地的另一重要来源是有关法制不健全)。同样重要的是,中国

有相对比较大的国内市场,可以起到危难时急需的缓冲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从经济金融的角度看,中国没有任何理由不让人民

币下浮至少20%,减缓出口竞争压力及由此而来的对国内市场的通货紧缩压

力。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贬值只是对汇率而言,而不一定导致国内消费涨价

。大部分国产商品可以维持原价,进口商品及含有大量进口成分的产品会

涨价,但也可以通过临时降低进口关税来减缓。中国的进口关税高得惊人

,从汽车到口红、从CPU到佛罗里达香蕉,消费者掏的钱多至50%都是进了

海关的血盆大口。所以这里的缓冲余地比较大,同样是中央政府出血,但

和出口退税比,为企业消除了不必要的资金周转困难,从而也减缓了国内

经济紧缩的压力。因为外资在中国各方面都受到比较严密的监控,人民币

贬值以后也完全可以避免大量国有资产(公司、市场、技术、房地产等)

被吐血贱卖的现象。而有控制地吸引外资接管国营企业,对国有企业改革

的长远目标来说正是求之不得,一箭双雕。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样还是贱卖

,还是可惜。隔远了看也许难免有这种看法。但真正了解几个国有企业情

况的人知道,绝大部分的国有企业从管理、技术、设备、生产、市场到人

员素质,已经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烂透了,最多还有点帐面上的不动资

产。房地产也许还有点价值,但算现值自然也必须打很大的折扣。而除了

个别的例外,所有的国有企业的“不动资产”里都必然包括大量的过时设

备和没有销路的库存积压,不但一文不值,反而还耗费维护管理的资源。

这样的烂摊子,只要有人愿意接过去,挑起还债、维持和改造的担子,就

是老天开眼了。



  从经济、金融的角度看,当时香港是软肋,因为她的资本机制的自由

化、公开化程度在亚洲首屈一指,经济大量依赖进出口及转口贸易。港币

是必须保的,否则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不稳,复局可能需要十几年的好收

成。但是,保港币和人民币贬值没有必然冲突,人民币对美元和港币的汇

率同步调整即可。根子在于人民币汇率由中央政府说了算,因为市场没开

放,投机资本冲不进来,又有巨量的外汇储备及可观的经济总量作后盾。



  汇率是个极为复杂的政策问题,经济虽然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但不是

唯一的。但回顾之下,中国决定挺住人民币,国内、国际政治的考虑明显

占了过分重要的比例。国际政治方面这样做得不偿失,如前所述。而国内

政治方面,虽然可能有短期、条件反射性的恐慌和阻力,但因为上面陈述

过的理由,如果适时辅以不同层面的解释、教育和预防性、补偿性政策,

一次性贬值到位,完全可以把负面影响控制在很小的程度以内。



  汇率失策,造成三年出口低迷、通货紧缩,把责任完全归在老朱头上

显然不公允。但从他前后的言论看,老朱显然是这个错误政策的积极支持

者和推动者。



  五、邯郸人民银行



  朱熔基抓钱袋子,毁誉参半。央行改制,退出与商业性银行的竞争,

而相对独立于中央财政,汇入现在国际流行的中央银行模式,集中精力进

行金融宏观调控,大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休掉地方政府这批恶婆婆,更

是抓住了要点,尽管实施过程照例还是艰难曲折。



  但是,回顾朱老板的金融政策,有两个宏观失误。



  首先是处理银行呆帐坏账的时机和进程掌握欠妥。国企改革,从所有

权转让、经营方向转变、管理提升、员工培训安置、技术更新到设备改造

,需要巨大的资金。这个目标和紧缩银根的政策是不相容的,必须分清主

次先后。搅在一起一口吃两只狗,也许符合朱老板雄心勃勃(好大喜功?

)、雷厉风行(独断专制?)的性格,听起来响亮,但实行过程中必然造

成很多可以避免的痛苦。过去几年的现实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处理呆

帐坏账,没有适当、可靠的定量贷款监控评估系统,只好用行政手段,搞

责任制,搞得银行人人自危,有钱不敢贷,而另一方面,因为通货紧缩,

人民币储蓄量持续增加,给银行造成沉重的付息压力。其结果,除了银行

的经营压力巨大以外,更严重得多的是社会资金流通量减少,整体经济效

益降低。从去年以来表面经济得力于外资的回升和出口的缓慢恢复开始好

转,但根本性的金融供需脱节和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依然故我,只是暂时

被扫到了地毯下面。资本求大于供,如果控制太松的话很容易造成通货膨

胀、债务失控,而如果过紧的话又可能在大批国企骆驼的背上加上压垮他

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那时再退就很难了,或者只能

废除金融调控,回到行政管制恶性循环的老路上去。



  至于把四大国有银行的呆帐坏账转到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如本

系列第一篇开头所说,是帐面魔术,解决了部分企业间三角债问题,但这

些资产造成的资本积压和浪费问题则毫发无损,至于半途而废的项目哪些

该停、哪些值得继续注资,已基本成型的资产如何处理等具体但是最重要

的问题,别说解决,连思考它的人都不多。这些资产管理公司根本就没有

明确的经营目标,而且只要处理资产,就必然实现亏损,而无所事事也就

无懈可击,所以他们没有任何办实事的动力。这些资产管理公司,说穿了

,玩的是等死游戏。



  老朱的金融政策的另一大宏观失误,是在建立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

市场方面因噎废食,犹疑不决,耽误了大好时光。股票市场曝光率高,但

股票的性质决定了它在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里不应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

而主体是各种类型的债券和信用产品。后者的回报率和风险比较适中,能

够也应该作为社会资本的主要流通渠道。但95年前后公司债券的发行因为

缺乏适当的申报监控机制,出现了几次高曝广度的诈骗和非法集资案,从

此因为担心引发社会问题而成了禁区。而地方政府债券,因为牵涉到中央

和地方抢钱及分担责任的敏感政治问题,短期内没有显著发展的可能。只

有国债一直在发展,并在伦敦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二级市场,总体情况不错

。商业银行以自身放贷为基础转卖债务、由投资银行包装进入二级市场,

实现间接融资和风险分担,在发达国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本渠道,从技

术上讲这是在中国比较容易在短期内实施的办法。正因如此,刚看到四大

银行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时候我着实高兴了一阵。可惜,如前所述,至少

到目前为止,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两年了,看不出任何往那个方向走的迹象





  一方面股票市场风险太高,社会资金过分集中在股票市场对投资人和

社会总体来说都是危险的;另一方面中国一直未能形成有规模的债券市场

;兼之国企改革前途未卜,老百姓对经济前途缺乏足够的信心,消费动力

不足。综合结果是大量的社会资金集中在银行,而因为银行不敢放贷,这

些储蓄最终是死钱,既不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又不作为消费成为企业周转

资金,而且还得中央财政补贴利息。由此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贪官们

卷走的那点钱相比之下不过是九牛一毛。



  至于两年前照美国联储的葫芦画瓢,为了解决通货紧缩降低存款利息

,更是邯郸学步。美国联储之所以能用银行间储备款隔夜拆借的利率,动

一发而至全身,几秒钟之内影响股市,几个月之内调整整体经济发展速度

,是因为其经济金融体系存在着一个高效的连环套。从联储银行成员制度

的广泛参与、银行现金留存管理的高效、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多重联系

、其总量的巨大、整体资本市场的相对高效和健全到整体经济对金融杠杆

的广泛利用,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在当今中国大陆则是连半个环都没

有。因为以上所述的诸多原因,降低储蓄利率,根本没有达到刺激消费的

的效果,只是替银行减轻了付息压力。而银行老总们轻松的代价,无非是

老百姓在各项福利系统、保险业务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社会里,省吃俭用攒

下来的一点用于应急养老的钱更加单薄。



  当然,近年来的金融政策并非全无是处。个人消费贷款近一年来呈现

很好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房屋贷款,五年之内有可能以此为基础形成初具

规模的二级市场,并在这个过程中造就几个比较全面的投资银行,建立初

步的个人信用系统。



  总体看来,朱熔基的金融政策显示了明显的欧美影响,但有的地方只

抓住了皮毛,而且由于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而造成了时机掌握上的严重失

误。把中国的一切交给一个人本身就不对。第三代领导人本身就是毛文革

愚民的牺牲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望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泣下!



(2/17/2001)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301381 seconds ] :: [ 2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