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關於本書||發現了歷史的一些公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關於本書||發現了歷史的一些公式
老伙仔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關於本書||發現了歷史的一些公式
(596 reads)
时间:
2005-7-28 周四, 下午10:41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關於本書||發現了歷史的一些公式
著名史學家黃仁宇提出「大歷史」史觀,又提出「長期歷史上的合理性」(註一)一詞,並說「從技術角度看歷史」(註二)、「道德主義者必讚揚英勇,譴責殘酷,可是他不能解釋事故」(註三),這等等研讀、解析歷史的觀點。當然,黃教授提出的相關歷史概念遠不只這幾個;以上只是與本書有著較密切關係的幾點。
說與本書有較密切的關係,不免有攀附名人的嫌疑;不過,我們就不管那麼多了。
我是個歷史迷,黃教授的許多著作看過不只一次;但我當初讀他上述那些概念時,其實只是似懂,而事實不懂。如今看他的這些概念,我認為他不只已將歷史「技術性化」,他甚至有「公式化」的潛在傾向;雖然,我認為他並不曾這樣做過。
我讀史三十年以上,但卻長期為史所困;我實在無法理解中國歷史為何是這般開展的。意思也是說,我雖然長期讀史,對許多的歷史事件都不算陌生,卻始終不理解中國歷史開展的邏輯,與中國歷史演化的動力。這種窘境到大約十餘年前,那時我已經動手開始寫作《台灣老兵三國志》(前衛出版);寫作過程中最大的困擾,還是在於中國歷史的發展邏輯與動力。那種困思橫慮的感覺,如今都還清晰得很;關於史事,我大致都清晰無礙,但史事演化所遵循的邏輯則一無所悉。
但,那時已經開始興起一些不同於以往學者們的解史觀;當然,那都還是非常模糊的概念。後來,到《台灣老兵三國志》出版,困思橫慮如故,不過已經有建構自己的一套解史理論體系的念頭。乃下定大決心又讀又寫,希望在一連串讀、寫與思索下,能破繭而出;成功建立屬於自己的一套史觀。說來還算幸運,直到大約三數年前,這套解史觀終於逐漸成熟,不只在體系上能自圓其說,運用到史事解析上,也都能無往不利。我的史觀逐漸成熟。
因為這段期間中,我以自己這套逐漸在萌發、成長的史觀,在某網站與朋友們互動||自然不免有反對、也有贊成的||在相互攻防、應對中,似乎都可以順利、合理地解析歷史的發展何以如此這般。意思是說,我似乎已經掌握住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邏輯與基本動力。
對許多喜歡閱讀歷史的人來說,最奢侈的夢想,是有朝一日能夠發展出一個足以涵蓋、解釋長時期史事變遷的巨型理論架構,將零碎雜散的史料堆疊,御繁化簡為一套統整的知識系統。事實,這種巨型的解史理論架構非常罕見;孔夫子在《禮記˙禮運》中就提出了他的史觀,此後陸續有其他的思想家提出。這以後我們會陸續談到。我寫作此書的目的,其實正懷抱不讓前賢的意思,但動機則單純只是因為自己不懂,所以「拼命」又讀、又寫、又思考了這數十年,希望自己能懂。
經過長時期又讀又寫又思考,拼命了許多年的成果,等寫好之後經第一次修稿,才發現自己雖僥倖自觀念困境中脫繭而出,卻又掉入了自己的文字魔障中。我因為不懂歷史,所以努力著要懂;等自認為懂了,檢索努力過程中所寫下的文字,這才發現過去所寫下的這些文字,實在不能讓讀者看懂。是以,這個文字魔障是我自己耗盡心力,經數十年困學、思索,再經六年時間又讀又寫又思考才建好的;當初開始寫作時,當然不以建魔障為目的。等到檢驗成果時,才發現這累積下來的龐大文字,不能讓人看懂。除非經過高程度的瘦身;否則,讀者將不勝其煩。
說實話,寫這書最大的挑戰不在於最大篇幅能有多大,而在於最小篇幅能有多小。要將這書寫成龐然巨物,一點都不會是挑戰;因為中國史學本來就發達,可用的史料非常之多。但要將這書寫得精簡,而看倌們又能輕鬆、愉快地看懂、接受,並能自行演繹,這才是難處。
但著手修稿時,我發現臃腫的文字竟讓我不知該從何下手。因為每一段文字,在我看來都覺得是不可少的;要改掉,跟割肉沒什麼不同。重新寫作幾乎成為唯一的選擇。換句話說,過去六年留下來的百多萬字完全派不上用場;唯一可用的就是已經確立的那套史觀。若我要讓自己的史觀廣為人知、廣為人用,唯一的選擇,那就是重起爐灶!
過去的閱讀過程中,我就經歷過數次相同的經驗。我下過多次決心要讀畢《柏陽版資治通鑑》,但每次都半途而廢;原因只為著自己受不了書中幾乎每頁都出現戰爭、內鬥、人相食等等悲慘的記載。戰爭、內鬥、人相食等等記載反覆出現,讀史成為酷刑;實在引不起繼續往下讀的動機,如是者共四次。
等第五次,我決心一氣呵成、不讀畢決不中止,並對照司馬光原著;這時卻發現讀來毫無困難,也無情緒困擾。東坡先生所謂「也無風雨也無晴」,差足以形容之。後來,我發現這大概就是黃教授所說的「道德主義者必讚揚英勇,譴責殘酷,可是他不能解釋事故」;道德、情緒不只不能解釋歷史,連讀,都讓我讀不下去。
現在,我再度面對到「重新開始」的問題;過去是「重新讀起」,現在是「重新寫起」。當然,心境上的感受已經大不同於前。這時,歷史之於我,只是歷史。讀史、寫史單純只是讀史、寫史,雖然胸口緊繃、態度恭謹,卻已經不存在任何情緒上的困擾。說自己無喜無樂、無悲無苦,也許太誇張了些,但面對歷史則大致如此。
所謂「以史為鑑」,「鑑」者鏡也;鏡,無喜無樂、無悲無苦。不因鏡中人是個美女,所以鏡子就成為美女;也不因鏡中人是個彪形大漢,所以鏡子就變成彪形大漢。鏡子不過只在反映鏡前之物。至於喜樂悲苦,那是鏡前人與觀看鏡中物者的心理過程,與鏡子無關。從這角度上看,純粹技術性解史,當然有它的立足空間。
並且,我這話不在於反對帶著情緒讀史,毋寧說這是人之常情。問題是,如果我們意圖完善、客觀地解讀歷史,那讀史情緒是應該排除的。否則只是自陷於自己所建構的情緒陷阱之中而已。
回想純從技術性解讀歷史,那是我在長期閱讀歷史中,早就不斷歸納出一些概念;原來我也早就有這些傾向,只是當時情緒不能沉澱,所以不曾發現。等情緒逐漸沉澱後,逐漸理解這些概念彼此間存在一些必然的互動關係。拿個比方,我們常用的語詞中有所謂「民不聊生」,這是我所歸納出來的概念之一。當然我們都知道什麼是「民不聊生」,這絲毫不足為奇,完全不待我去歸納之。但,平常我們很少看到「官不聊生」這話;這也是我歸納出來的概念之一。
事實,歷史上不只時常出現「民不聊生」的現象,也時常出現「官不聊生」的現象;尤其是對那些以民、以國為重的官僚,最容易碰上「官不聊生」的窘境。並且往往以身殉之。
拿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岳飛當例子。岳飛要直搗黃龍,被宋高宗急急如律令給從前線調回,然後以「莫須有」(註四)罪名下獄死。岳飛是官,岳飛死,當然是「官不聊生」;而韓世忠等等能臣、忠臣相繼被奪兵權,雖沒曾被害死,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官不聊生」。當時得意的是被後世罵慘了的秦檜一批人。
當「民不聊生」與「官不聊生」同時發生時,就要出現「王朝自毀」;「王朝自毀」也是我的讀史所得的概念之一。「王朝自毀」在書中有詳盡的界說,這裡不談。但暫時望文生義也無不可:意思是說王朝自己將毀壞、毀滅自己。自毀,正與自殺差不多一個意思;意思是說,不只是人會自殺,連王朝一樣也自殺。而事實,我發現歷史中國的所有主要王朝,基本上無一不以「王朝自毀機制」自了!我們姑且將以上三個概念,「公式化」如下:
「民不聊生」+「官不聊生」=「王朝自毀」
大宋北面江山不就在「民不聊生」、「官不聊生」中斷送的嗎?北宋如此,南宋也沒例外。
再拿清末百日維新至庚子事件時期為例。那時期大清早經列強侵略、朝廷苛稅所迫,民不聊生那是早就出現的了;若不是民不聊生,義和團怎麼可能大盛?雖然這時的民不聊生不單純因為苛稅引起,列強侵略扮演著重要的關鍵;但總之民不聊生了。
然後,在戊戌政變時,清廷砍了「維新六君子」;在清廷對列國宣戰之際,又砍了袁昶、立山、徐用儀、許景澄、聯元等「五忠臣」。前後兩次砍了十一個「君子、忠臣」,外加戊戌政變時被譴戍新疆的張蔭桓共十二人。除此之外,戊戌、庚子又各自罷黜了一大批人;所有這些被砍、被罷黜者基本上也都屬能臣、忠臣,這當然也是「官不聊生」。於是我們上面的公式:
「民不聊生」+「官不聊生」=「王朝自毀」
在歷史上重新演算了一次,大清步上覆滅的不歸路。這是否說明上述這個「公式」可以成立?
事實,如果我們詳究其內涵,就會發現這公式確實是可以成立的。原因很簡單。民,是王朝組成之主要基礎;官僚是王朝統治之基礎。這兩個基礎都「不聊生」了,那王朝怎可能「聊生」?
如果看倌們還不相信這「公式」確實可以成立,那麼將這「公式」放在明朝、唐朝、三國兩晉南北朝、兩漢、秦逐一驗證。看看是否所有這些王朝之滅亡,都符合這「公式」所敘述的內涵?不會有錯的。
看倌們還不能相信?我再舉個例子。
《孟子˙告子》:「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事實,孟子也在向我們宣示「歷史定律」;我們將這「歷史定律」「公式化」如下: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孟子這「公式」與我的「公式」,看來毫不相同;其實有共通處。我「公式」中的「官不聊生」,不就是孟子所說的「入則無法家拂士」嗎?不正因為能臣、忠臣都被砍了,所以才使得國家「入則無法家拂士」嗎?
至於「出則無敵國外患者」,所以為政者可以不恤民力,予取予求;這不就造成「民不聊生」?所以:
「入則無法家拂士」=「官不聊生」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民不聊生」就能成立。既然上述兩式能成立,那麼,
「民不聊生」+「官不聊生」=「王朝自毀」自然能成立。
如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因果律,在今日還仍然成立的話;那麼,種秦法得秦果就應該仍然成立。不因讀史者的喜怒哀樂而有所改變。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確定什麼是秦法。其實,歷史的邏輯都非常簡單;只是過程複雜。我們必得在複雜萬端的歷史事件中,找到它簡單、樸素的邏輯。
本書一系列共八本,是純從技術觀點來解讀中國歷史的。第一書為概念性解說,重點在有系統地介紹我的史觀。並且我自認,我的史觀可以完全合於邏輯地解讀中國歷史上所有的詭異現象。
歷史中國存在許多難解的史事;比如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該怎麼解讀?是尊儒,或毀儒?看倌會說老伙仔開玩笑,連百家都罷黜了,還能不是尊儒?好,那如果是尊儒,那為何經兩漢尊儒之後,卻出現蘇東坡〈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的「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務實的儒學,到東漢之後卻反轉化成務虛的清談世界?這是怎麼轉化的?
又比如,既然歷史中國獨尊儒術二千餘年,那怎麼可能常態性地出現為了權力而篡弒、骨肉相殘,以及「勝王敗寇」的觀念?儒家不是特重倫理的嗎?
再比如,一統天下之後的歷史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亙古所無的超大型王朝,那這樣一個領土、人口、經濟、文明都遠遠領先四周夷狄蠻貊的弱小異族,但為何歷史中國卻多次淪喪於弱小異族?並且,總的時間還相當長(註五)?光因這些夷狄蠻貊善於馬背功夫,所以中國就可以為他們所入主,那孔孟之道有什麼理由給誦讀二千年?
其實,這種基本的、詭異的歷史現象太多了;當然,中國歷來史學發達,史書之多,如天上繁星;太多的史書都曾經對某些歷史事件提出解讀,也都會有它們一定的價值。但就我們所已知,殊少有能對整體歷史做出完整的、合於邏輯的解讀。這是我們在第一書所要做的努力:發展出一個足以涵蓋、解釋長時期史事變遷的巨型理論架構,將零碎雜散的史料堆疊,御繁化簡為一套統整的知識系統。
至於第二至第七書,我們以第一書所陳述的概念,對歷史上的主要朝代,逐朝逐代一一解讀。一面檢驗第一書的理論是否足以成立,另一面也要詳盡理解何以歷史是如此發展;換句話說,這是中國政治史與思想史,通史式的解讀。因為,如此思想,所以如此行為;我們要理解歷史中國人如何思想,才能理解他們為何如此行為,理解他們為何如此行為,自然能理解何以出現這樣的歷史結果。思想、行為、結果是一致的,是不可切割的。
最後第八書,則是從綜合的觀點回顧第一至第七書。全書系共八冊,希望能給喜歡閱讀中國歷史的看倌們,一套實用、好用,沒有罅隙的解史體系。「公式」只是本書系的解史工具而已。
當然,我從歷史挖掘出來的「公式」,並不只以上兩個;蠻多的。我從歷史閱讀中,發現了不少的史事概念;將這些概念,透過最基本的邏輯推演,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理解歷史中國為何會如此演化。這應該就是黃仁宇教授「長期歷史上的合理性」的合理解說。
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我們首先必須有足夠的時間縱深來觀察歷史,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一解析出來,將之概念化;那麼這些概念,就可以宛如數學計算一樣來推演歷史。而且只需用最基本的邏輯。
我能有這個發現,部分功勞不能不歸之於好多在網路上與我互動的朋友。
多年前我開始上網時,所到之處好像都是十幾、二十來歲的小朋友。我心中覺得蠻孤單,顧影自憐,就取個老伙仔的暱稱與小朋友們互動。誠實招來,免得小朋友們誤會。這個網名伴我多年,我從來也只以這個網名與朋友們互動。如今,就以《老伙仔講古》與看倌們見面;我希望本書能以簡單、生動的方式出現,讓每位有興趣讀本書的朋友,都能從閱讀中得到讀史的樂趣,並且還能深刻理解歷史。
歷史應該是有趣、生動,就在我們身邊似的親切;而不是遙遠的、古老的、不可及的冷漠記載。我們都是人,人讀人的過往紀錄,不該如此嗎?
我們所讀的歷史,從來就是零碎、割裂的歷史;必須強記、死背,一點都不輕鬆。事實歷史絕非如此。歷史有它自己的理路,有它自己的邏輯;而它的邏輯、理路都是最簡單易懂得。掌握住歷史的理路與邏輯,歷史不只是輕鬆易讀,還充滿著樂趣。
當然,在我們推演歷史的理路、邏輯之前,不能不做一些的基礎分析與歸納。而我們就一面作歷史的基礎介紹、分析,一面歸結出「公式」;希望能讓歷史邏輯裸裎相見,使我們能深刻理解歷史事件的意義。我想,看倌們以後將發現,惱人的歷史原來不過爾爾。
本書中,凡是「新細明體」,都是老伙仔的「一家之言」;而「標楷體」,則都是引述之言,也都註明出處。謹此說明。
註釋
註一: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允晨,p87、89。
註二:黃仁宇,《地北天南敘古今》,時報出版,1991),p215。
註三:黃仁宇,《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p340,聯經出版,1991。
註四:見《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岳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時洪皓在金國中,蠟書馳奏,以爲金人所畏服者惟飛,至以父呼之,諸酋聞其死,酌酒相賀。」
註五:自秦一統天下(西元前221年),到滿清王朝結束(西元1910年)共2131年當中,中國受弱小異族部分統治、完全統治的時間,長達803年,為37.68%。即:
從漢趙王朝於西元304年興起,到北周王朝於西元581年為隋所篡亡為止,共277年。這屬部分統治。
從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算起到元順帝離開北京止(西元1386年),共259年。這屬部分(金)、完全統治(元)。
從滿清入關(西元1644年)到宣統遜位(西元1911年)共267年。這屬完全統治。
以上277年+259年+267年=803年。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欢迎老伙仔网友。敬等先生大作来贴本坛。
--
斑竹02
- (0 Byte) 2005-7-29 周五, 上午2:50
(181 reads)
老先生能否把你的大作在这里贴一下?
--
老杜
- (0 Byte) 2005-7-28 周四, 下午11:51
(199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404656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