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老伙仔講古之   龍的自裁概論篇 自序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老伙仔講古之   龍的自裁概論篇 自序   
老伙仔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老伙仔講古之   龍的自裁概論篇 自序 (950 reads)      时间: 2005-7-28 周四, 下午12:45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自序--「何以至此?」



愛讀歷史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我是其中之一。我自詡為職業讀書人,在數十年的讀史過程中,曾長期為一些疑惑所困,不只是百思不得其解,也使得所曾經讀過的歷史知識成為「麻袋裝土豆(馬鈴薯)」--一粒粒馬鈴薯裝進麻袋中,似乎是一整體的、整袋的,但事實是各自粒粒的;當中似乎不存在邏輯上的聯繫。於是,所讀了的一大堆史事、史人,由於缺乏一個有效的史觀貫串之,往往只是一堆零碎的歷史知識,無法形成整體的、有機的聯繫。於是,對歷史總只有一些零碎的、片面的理解。


當中,最困惑人的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東晉時期陶淵明著名的〈桃花源記〉說:「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於是,「避秦」這話到今天,基本上用了一千六、七百年。


不只是秦時「避秦」,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大亂,生靈遭受浩劫,人口大量南移避難;這南移避難,難道不也是在「避秦」?後來,唐朝安史之亂,再一度人口大量南移,當然也還是「避秦」。五代十國割裂天下,造成社會大動盪,生民再度大量南遷,仍然還是「避秦」。後來國民政府內戰失敗播遷台灣,人們也說那是「避秦」。


而史學家李恩涵博士巨著《東南亞華人史˙第一章˙總論》開宗明義說:「從確定地唐代華人定居『群島東南亞』的第九世紀算起,一直到現在,已經有1千1百多年的歷史了」(五南出版,2003)。長期的移民史,固然有人口上、經濟上的因素,但「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卻是長期的內在迫力,也是無可諱言的事實。由此看來,毛澤東所說「百代都行秦政法」(註:毛澤東〈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云:「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一語,果然不是無的放矢。


基於以上,我們若說秦漢以後的歷史中國就是一部「避秦」史,應該符合歷史事實。


問題是,文明古國的中國何以至此?


二、大概是我個人愚昧,從小聽老師說:中國人愛好和平,當歷代王朝力量衰頹,而四周胡蠻各族,因為游牧的關係所以善於騎馬打仗,所以就數次發生異族入主中國的歷史紀錄。


我們是可以想像古代騎兵的攻擊力驚人,但我總覺得奇怪;當年年幼,不懂所謂「理國之要,在文與武。今言文者則以辭華爲首而不及經綸,言武者則以騎射爲先而不知方略,是皆何益於理亂哉!」(《資治通鑑˙卷第二○二》)這樣的道理。


但老師所說,以中國領土之廣大、人口之眾多、文化之高與經濟之強;曾經入主中國的所有異族,卻無一不是領土狹仄,不然就屬荒漠、奇寒之地,人口稀少、文化落後、經濟孱弱。這樣的孱弱異族,甚至還只是剛剛脫離部落型態,建立起政府的統治形式,怎麼可能只靠騎兵,就數度將中國的統一王朝,打得毫無招架之力,甚至還入主中國?


就其中之大又明顯者言,有五胡亂華的漢趙王朝滅西晉、金滅北宋、蒙古滅南宋,與滿清之滅明。就其隱而不明者言,隋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所有這些群雄,包括後來建立唐朝的李淵、李世民父子,也向突厥稱臣、進貢無數。


後來,當我讀到西晉末年漢趙王朝的創建者劉淵,以二萬之眾起兵(註:《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五》,劉宣對他的匈奴族人說:「今吾衆雖衰,猶不減二萬,奈何斂手受役,奄過百年!」),竟然打得西晉成為東晉。我更是無法理解歷史為何會如此發展。


一個二萬之眾的低文化部落,竟然可以打垮一個天下一統的王朝!至於北宋軍隊,最高時超過一百四十萬人,卻讓遼、西夏、金這樣的部落型國家,打成南宋。蒙古於鼎盛時期的總人口數,恐怕都不超過一百四十萬人(註: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P252說:「據中外學者的研究,蒙古勢力最高潮時,其人口亦不過一、二百萬之間,可能近於百萬。」(中時出版,1989)),卻將人口超過六千萬的南宋滅了。至於宋,素稱是歷史中國文明最昌盛的時期之一,就更加令人難以理解。至於明朝,當時明朝人口上億(軍隊數量不明),卻讓十八萬多的入關滿清軍隊(註:李文治,《明末流寇》,P216,食貨出版,1984。李文治是著名中國明史、經濟史學者;《明末流寇》:「清初入關的兵數,計滿州八旗三百二十佐領共九萬六千人,蒙古八旗一百七十一佐領共五萬一千三百人,漢軍八其一百七十一佐領共五萬一千三百人。以上滿、蒙、漢兵合計,不過十八萬六千六百人。」),殺得毫無招架之力!


這樣的難以理解的歷史紀錄,反覆出現,卻始終不曾看到個合理的解釋,就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一個理當永為歷史超級大國的中國,怎麼可能再三、再四淪落為弱小異族統治?而且,局部、全領域受到弱小異族統治的時間還非常長:


自秦一統天下(西元前221年),到滿清王朝結束(西元1910年)共2131年當中,中國受弱小異族部分統治、全領域統治的時間,長達803年,為37.68%。即:


從漢趙王朝於西元304年興起,到北周王朝於西元581年為隋所篡亡為止,共277年。這屬局部統治。


從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算起到元順帝離開北京止(西元1386年),共259年。這屬局部(金)、全領域統治(元)。


從滿清入關(西元1644年)到宣統遜位(西元1911年)共267年。這屬全領域統治。

以上277+259+267=803年。

並且以上計算係以最保守的方式,比如金、遼、西夏入主中國局部地區,在北宋滅亡前的時間並未納入。而且,隋唐俱係胡漢混血(《朱子語類˙卷第一三六》:「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這裡也將隋唐視為漢族。


是以,若扣除這些「保守的部分」,漢胡大致平分秋色!


於是閱\讀再多的史書,也不過只是增加更多的零碎知識,無助於理解整體的歷史。問題還是:文明古國的中國何以至此?


三、大概就是長期處於「增加更多的零碎知識」的階段的緣故,始終得不到一個有機的、整體的、合理的解答,反而激起我對歷史更大的好奇。所以,作為一個職業讀書人、業餘的歷史愛好者,我在歷史的閱\讀被迫逐步上升,漸漸擴及於一些史學原典;比如《史記》、《資治通鑑》,以及網路隨時可以搜出的好多好多史籍、史論,包括二十四史原典在內。這一來,我受到的驚嚇反倒更大了,也更糊塗了!


歷史中國自秦漢以後,密集地出現「秦兼諸侯,所殺三分居二」、「及王莽篡位,續以更始、赤眉之亂,率土遺黎,十纔二三」(杜祐,《通典˙食貨七》)˙˙˙等等這樣的紀錄。「所殺三分居二」,意思是說66%的人口被殺了;「率土遺黎,十纔二三」,等於是70%-80%的人口蒸發了。這種人口鉅量殞滅的紀錄,後來花了我不少精神整理,發現自秦痛一天下起至滿清遜位止,歷史中國至少出現了十一次!


從秦於西元前221年統一天下算起,到西元1910年滿清遜位為止,共計2131年;2131÷11=194年。等於說,平均每194年就出現一次人口大殞滅(註:詳表請參閱\本書〈從人口資料看極私統治哲學〉。)!這是何等嚇人的事!


以上計算,是排除了西晉太康元年至隋滅陳期間兩晉南北朝(西元280-589年),計309年;又排除五代十國(西元907-979年),計72年。因為這兩期間的人口數缺乏詳細紀錄,只好姑且當作沒發生人口鉅量殞滅的事。


事實,我們都知道兩晉至南北朝、五代十國,正是歷史中國最亂的兩段時期,人口受到嚴重摧殘,那是極可能的。若各計為一次,那2131÷(11+1+1)=164年;意即平均164年出現一次大殞滅。


若扣除上述309年、72年,即(2131-309-72)÷11=159年。換句話說,歷史中國平均160年左右出現一次人口大殞滅,也是個合理的估算。綜合來說,歷史中國平均每160-190年,就因政治混亂,出現一次人口鉅量殞滅。


但,以上仍然排除了比如明初靖難之役、甲午、庚子等等許\多的大型戰爭;又如李自成、張獻忠等事件,也未獨立計算,併入清初入關時計之。這些戰爭所造成的人口損失,應該也不會太少。所以,上述的估算,係以最保守的態度計之的。


人口大殞滅如此密集發生,也就難怪會出現上述「避秦」、反覆亡於弱小異族的歷史紀錄!


但,問題仍然還是:文明古國的中國何以至此?


如果說,古今世界歷史都無一例外,不獨中國如此;那麼,我們或許\可以歸之於人性好貪、好鬥,所以到處血流成河、殺人如麻。但,請看倌恕我孤陋寡聞,在我所曾閱\讀過的數千本中外書籍中,除中國之外,似乎不曾有過類似或相同的紀錄:如此鉅量,而又密集!


眾所週知,自西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起,儒學成為唯一官學,也是唯一顯學。而儒學最重視的便是「仁政」;那豈有重視「仁政」的歷史中國,竟然會密集發生這樣的人口大殞滅的道理?


至於,大家所熟知的歷史上密集出現的農民起義,為何會長期接踵出現,這裡就暫時不討論了。當然,我的疑問還是「何以至此?」


四、延續前一問題。眾所週知,歷史中國的文化高峰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自秦漢連續一統中國之後,漢武帝納董仲舒之議,開始「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照說,此後應該儒學大盛,文明日昌一日,卻怎麼只隔四百年左右,就走上神秘主義與虛無主義橫行的魏晉玄學、清談?甚至為務虛的、務來世的佛教所取代?


甚至,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還說:「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註:房、杜、姚、宋;前二者是貞觀名臣,後二者是開元名臣。)而不能救。」這話意思是說,中國文化從「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開始,才約經兩百年,歷史中國就已經「道喪文弊,異端並起」了。甚至,雖歷經貞觀、開元這樣的盛世,也毫無起色!我們不免要懷疑,蘇軾寫這篇文章時是否正在發燒?


蘇軾一代文宗,這種事當然錯不了。我們要知道,儒家學說是完全務實的、務現世的;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等等。兩漢獨尊儒術的結果,卻使得整體的意識形態從務實、務現世,轉化為務虛、務來世的佛教,這是多大的轉變!甚至,這可以說是質變,而這樣的質變是如何在四百餘年中完成的?


尤其,如果我們將這種意識形態上的轉換,與前述第二點一起觀察;就出現一個非常詭異的現象。那就是,當時中國國土為五胡所佔,而意識形態則為胡文化的佛教所征服!基本上可以說,那時的中國,無論時空、意識形態,都完全淪喪於弱小異族!除了南方的宋、齊、梁、陳小朝廷之外(註:到隋併陳時,陳朝地狹、人少,人口僅約二百萬;而北方的隋,則有人口三千多萬。稱之為小朝廷,是合於史實的。請參閱\本書〈從人口資料看極私統治哲學〉文中表。)。於是,我們不得不再次質疑:文明古國的中國何以至此?


就算由於胡人善騎射,國土淪喪於胡人的鐵騎那也就罷了,怎麼連文化也都給胡文化征服了?


以上四點,是我數十年讀史中所遇到的最大的困惑。當然,困惑決不只這四點,書中內文,我們將隨時談到太多太多的歷史現象;比如「太廟現象」、「厲雲現象」、「自穢現象」、「丹鐵現象」、「自壞長城現象」˙˙˙,我們就此打住,否則這篇序文就寫不完了。而,以上主要四點,困惑我數十年之久,可能也困惑多數愛讀史的朋友甚久。可以說,就是這個「何以至此」的疑問,糾纏我數十年,終於逼岀了本書系這八本共一百多萬字的「巨著」。


我自以為,我已經可以合理解釋歷史中國的所有史事、史人,當然包括上述四點在內。至於是否真作到,當然還得有勞看倌們親自檢驗。


說這書系共八冊百多萬字是逼出來的,確實如此。「何以至此」始終緊緊壓迫著我,數十年如一日;於是大量閱讀乃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閱讀時,胸口始終是緊繃的;因為我不得不反覆思考每一件史事、每一位史人。反覆自問:「何以至此?」


後來自以為想通了,開始寫作了,心頭也是緊繃的;如果本書系得能出版,那我將面對看倌們的檢驗,但首先我必須能徹底說服自己。因此,每個細節都得反覆再百||不是反覆再三||地推敲;我被迫更廣泛地閱讀史籍原典,尋找每個歷史演化的關鍵點。尤其必須將史事演化,與史事演化所遵循的邏輯完全弄清楚,證明史事之演化有其必然的邏輯,而非偶然。否則,我的論述將一無是處。


論真,這些工作應屬歷史家、思想家的大任,決不是我這樣的業餘歷史愛好者所能輕作妄想的。這,遠遠地超岀我的能力;輕作妄想甚至還可能誤解、錯解歷史。


《孔子家語˙在厄》記載:孔子在陳、蔡之間被圍困,學生們連續七天吃不上一口飯,子貢設法突圍向人買了一些米,由顏淵與子路負責煮熟。不慎有灰掉落到飯中,顏淵伸手到甕中把沾灰的飯挖出來吃了。正好讓子貢看見,以為顏淵偷吃,很不高興,進到室內對孔子說:仁人廉士遇到困境時會放棄節操嗎?孔子回說:要是放棄節操,那還叫仁人廉士嗎?子貢說:若是顏淵,也不會改變他的節操嗎?孔子說:對,我相信他不會。


於是,子貢將顏淵偷挖飯吃的事情說了。孔子說:我相信顏淵是仁者已經很久了;你雖然這麼說了,也不致於動搖我對他的信任。當中或許還有其他原因。你等一等,我會問他的。於是,孔子叫顏淵入內,說:我夢見了先祖,或者先祖將對我有所啟示,協助我們脫離這個困境。你把煮好的飯端進來,我要祭拜一下。顏淵說:剛剛有灰落到飯中,留著,看起來不乾淨,丟了又可惜。所以我把那團飯吃了。其實飯是不乾淨,不能用來祭祀。


孔子說:是啊,要是我的話,我也會挖出來吃掉。顏淵出去後,孔子對學生們說:我相信顏淵,並非從今天才開始的。


同一故事,《呂氏春秋˙審分》加了一段話:「孔子歎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難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難也。」意思說,人們都說親眼目睹才可信,但親眼目睹還是不可信啊;依賴思考來判斷真偽,但思考還是不可全賴。


談這故事的目的,主要說明我雖然對歷史中國的種種記載,反覆再百思考、多方推敲,自信對歷史中國的解讀不會有錯。但,看倌們自有智慧作下您自己的判斷,現在就交給看倌們了。


唐代史學巨擘劉知幾云:「嗟予小子,敢當此任!」、「以無夫子之名,而輒行夫子之事,恐將致驚末俗,取咎時人,徒有其勞˙˙˙」(《史通˙自敘》);這也是我寫作本書系的一貫態度。


本書系文中,到處引述歷史典籍記載與論述,今人而閱讀古文,自不免於詰屈謷牙。為閱讀順暢故,大多數的引述,我都盡力忠實地改寫成今文。但還有不少較平順易懂的,我們就原文保留。看倌們應該會發現,讀文言文沒想像中那麼艱難。是為序。

原載於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2687586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6888 seconds ] :: [ 24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