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看大家继续吵之前,先发篇李零教授的旧文,嘻嘻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看大家继续吵之前,先发篇李零教授的旧文,嘻嘻
利士多
[
博客
]
[
个人文集
]
游客
标题:
看大家继续吵之前,先发篇李零教授的旧文,嘻嘻
(355 reads)
时间:
2003-10-10 周五, 下午6:50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文人相倾
李零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人本是知书达礼识大体的角色,但实际上它也是
一种排外意识很强的的集团或个人。
"文人相轻",互相看不起,白眼一翻,嗤之以鼻,倒也罢了。但更进
一层,则还有"文人相倾" 不但"党同伐异",有时就连"同"也要"
伐",而且更其要"伐"。手段毒辣起来,并不一定比奸商政客差。比
如文革中,知识分子挨整,被人整得死去活来,直接打他骂他羞辱他的
人是谁 很多正是同类(学生害老师、同学害同学、同事害同事)。所
以我是不大愿意以"知识分子"自居,让他们来代表我或我来代表他们。
哪个是脊梁,哪个是混蛋,全得另著说。
知识分子排他,首先是以集团。正象同业有行会,流氓有黑帮,知识分
子也有许多同气相求的圈子。比如"清浊"、"雅俗"之分便是两种较
大的圈子。文人为了对付来自圈外的威胁和取得圈子内的认可,"清"
有时还不是十分必要, 但"雅"则一定不可少。例如我们有各种从国
外翻过来、港台传过来和古书查出来的"黑话",可作识别标志(或防
伪标志),一对暗号,则友敌自分,这就是"雅"。前一阵 ,商业文
化和"痞子文学"抢了我们的地盘,他们对知识分子理不睬,而知识分
子对他们则不依不饶,非要"绝地大反攻",谋东山再起,"嫉俗"嫉
到毫无"雅量",即使宽容者各打五十大板,临了也忘不了抢白一句,
曰"阶级仇,民族恨"(没上过大学,没出过国),照样蔑视其"出身"
,那原因也在于"难伸雅怀"。再比如为了对付早晚要爬上来的年轻人,
职称头衔也是一种圈子。评上了是"罪有应得",评不上是"死有余辜"
。教授上面有博导,博导上面有学 委员,学 委员上面有院士,以及
各种会长、理事。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张名片递上来(正反两面都
印不下),也是贵贱立明。 特别是近来我们还有许多钦点或自封的"
大师"或"学 带头人"(又名"跨世纪人才"),"老有所养"(论
资排辈评自己或自己的朋友),"幼有所归"(破格提拔评自己的学生
或朋友的学生),爵衔後面密布著师生、同学和校系出身的网络。虽然
从道理上讲,学者也有按学 观点不同划分的各种"流"与"派",但
它们不是太少,就是淹没于朋党宗派,有时难以分辨。
在"文人相轻"或"文人相倾"这件事上,知识分子排他,可以从大圈
子到小圈子,一层层排下去,直到个人(所谓"一条板凳坐不下两个先
生")。这对了解"轻"与"倾"的实质很重要。孔子曰 "三军可夺
帅,匹夫不可夺志","当仁不让于师"。知识分子唯真理是从,不苟
合于世,虽"千夫所指"也敢"横眉冷对",这本来是他们最可宝贵的
地方。但这种"特立独行"也有它很可怕的地方 如果"真理占有者"
认死理,一直认到"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绝不能与他人分享认
知上的自由(谬误千百种,真理只一个,二者岂能共容 ),一定要义
不容辞地挽救他人于"荒谬"之中,则其专制和侵略性可以超过任何暴
君和战争狂。因为政治家还懂得权力平衡,商人也懂得利益均沾,而知
识分子却很难在真理的问题上让利分权,实行民主集中,或损有余而补
不足。这往往是他们从"独立"走向"孤立","一字之差"可以"谬
以千里"的深刻原因。
知识分子当然不是孤立的,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也是生活于人群之中。一
般地说,他们的"自由"或"不自由",总要受到三种人的限制 一是
他们之上的统治者,二是圈子内的同行,三是他们之下的读者或 众。
比如战国时代,大家都说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一段,当时有诸
子蜂议、百家争鸣,一切很自由。春秋末到战国初,礼崩乐 ,大家可
以"乱说",主要是第一种限制被放松。但那个时期,儒、墨、道相互
诋非,还只限于打嘴仗,因此"自由"的含义只是随你怎么讲,"说说
而已"。这是"文人相轻"的阶段。但到了战国中晚期,知识分子不只
是"乱说",还要"乱动",当然广告竞争式的"自由"也就式微。这
时,人们会感到"自由"的限制主要是来自同行,特别是自己的老同学
。孙膑与庞涓同师鬼谷,庞涓恐膑贤于己,非把孙膑的膝盖挖掉不行;
韩非与李斯俱事荀卿,李斯嫉非重于秦,也一定要把韩非害死于狱中。
在"位子"和实行主张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老同学对老同学不但不
必客气,还往往会直接向君王建议 为国家安全计,莫如把他干掉(以
免被敌国利用)。这是"文人相倾"的阶段。
文人受其读者和 众的限制,一般地说在古代不是大问题。因为比如在
上面所说的时代,知识分子鼓如簧之舌,他要打动的只是个把"人主"
;就是传播主张,也仅限于同一师门,手抄本已足以对付。大众不懂也
不关心他们的高谈阔论。这类事在现代成为大问题,原因主要是有各种
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文人在学 的圈子里还可以借学 训练和文凭为
壁垒,但在通俗音乐、影视娱乐方面好象还没有什么好法子。北大中文
系虽然有个作家班,可以给作家发文凭,但它毕竟不是工商局。"痞子"
的"无照经营"谁也管不了。
在"执照"的问题上,我们中国有一大发明,那就是科举制和八股文。
这样的制度,在西方看来是很有"现代"意味的创设--尽管它的考核
内容是另一会事。古代的知识分子曾以此为进身之阶,功名利禄所在,
士人趋之若 ,除了抽疯,几乎没人敢怀疑它。况且它所包含的理性设
计就是今天也还管用,砸不烂,捣不毁,绝不是"张铁生罢考"所能替
代。然而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觉得《儒林外史》特别可贵。吴敬梓以科
场蹭蹬,屡试不第,起而抨击科举制,"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不但
会被圈中人视为"叛逆",还会招来"酸葡萄"之讥(其实吃到葡萄的
人才不会说葡萄是酸的)。但他不在乎这些,反而以亲身体验为我们描
画出,在这个堂皇的"儒林"之中,作为制度的"效益成本",有很多
人不得不被牺牲,他们明明已被推搡到圈子的边缘或干脆排挤出圈子之
外,却还要挣扎著爬回圈子之中的可笑与可悲。他的这种"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精神,在我看来,意义都不只是在于"反封建",还很有"後
现代"(套用时下的时髦 语)的意味。
吴敬梓笔下的"可怜虫",按很多朋友的说法,搁到现在简直算不了什
么,就是其中最无行者,与今相比都反见其忠厚。所以当人们言必称"
我们知识分子"时,我在想
"儒"这个"林"大了,什么鸟没有
1995年8月2日写于美国
西雅图
注释
古之"清浊"是以对统治者的态度而分,有时虽然也可以是一种时
髦("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但圈子总是比较小。它往往只
限于接近上层和热衷政治的少数士人,并不是整个读书人的圈子。
现在时兴讲"与国际接轨",但"博导"一职乃国际所无,近始废
之。
作者:
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学部委员后来改叫院士,2年一增选,今年有
--
认真
- (44 Byte) 2003-10-10 周五, 下午7:07
(98 reads)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28252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