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过去政府的急功近利与医疗改革的借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过去政府的急功近利与医疗改革的借鉴   
蓝色天空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过去政府的急功近利与医疗改革的借鉴 (176 reads)      时间: 2003-9-17 周三, 下午5:12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过去政府的急功近利与医疗改革的借鉴



Sars的爆发与法轮功问题,都严重的暴露了中国医疗方面的弊端,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虽主要是由落后的生产力所决定,但它与政府的行为却紧密相关。朱镕基的是非功过自会或说早已有人评定,但他对中国的贡献,尤其在经济领域,是值得相当肯定的。有人爱钱,有人爱权,朱镕基爱名,有限的总理任期,加上高层的斗争带来的束缚,必然与其心中的抱负产生矛盾,其独特的个人作风,在相对封闭的中国大陆,得以充分的展现,而其有别于传统中共官员的形象与魄力,带来了国际的好感与关注。



朱镕基在任职期间应用总理的特权,对中国各个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可能因为上述矛盾等原因,诸如盲目追求所谓的经济增长、结构转型等,使其政府当时的许多行为表现得“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知他到底是爱名还是爱民?朱镕基在社会保障体系根本没有建立与完善的情况下,对国企进行所谓改革,导致几百万国人的下岗与失业,对政府部门的大裁员亦是如此,而且在时机毫不成熟的情况下,对分房与医疗政策进行盲目改革,直到现在,房价过高,药品过贵、医院乱收费等等改革前的“预备性”的问题政府都没能有效解决,在当时,他便把这一大摊子扔给了单位与个人,口口声声是为了减轻政府负担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有甚者“优胜劣汰”“贩卖国企”进行所谓的脱困改革。当时种种极端不负责任,丝毫不分先后的政府行为,可能连李鹏都要自叹不如。



可以说当时朱镕基没有被迫下台完全要归功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与对民众言论、游行等“有效约束”,(98年时)也应归功于对远华案的查处,即扩充了国有资产,又转移了国内视线,树立了个人及政府形象,更是借此来打压政治对手贾庆林等人,稳固了其总理之位。也不知多少政府官员、普通职员及其家庭因此受到了无辜的、非法的牵连。宪法精神一天不贯彻,“双归”、“非法拘留”、“劳教”制度一天不废除,民众包括广大的政府官员、职员,中共党员的正常权利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保障。相信,过去被批为右派的朱镕基自己应该有切身体会。



“建国后,(毛主席的领导下的)政府在非常重视公共卫生事业,曾给予了大量的人、财、物上的有力支持与保障,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全国行政村的90%,合作医疗与农村保健站及数量巨大的赤脚医生队伍,成为解决中国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有效力量。”“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 “然而随着医院的市场化,到90年代初期,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中国90%以上的农村地区成为空白。90年代末,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而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总投入中,农村卫生费用仅占20%,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分配不平等状况。”(阮煜琳,2003)“目前全国对卫生经费的投入只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4%左右,在世界上的排名非常靠后,远远低于美国的14%和欧洲国家的近10%,甚至还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的5%-6%”(梁浩材,2003)



种种数据文件都表明: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卫生、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的不够,许多官员盲目的追求着种种经济指标与任务。人民需要的是政府的有效行为,而不是一份份自欺欺人的文件与口号,更不需要那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试问:“耗资巨大且颇具争议的三峡大坝、磁悬浮列车、各种跨海大桥等工程是否到了非建不可的地步?房是否到了非拆不可的地步?而社保、医保、教育、卫生、三农等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处理与解决?”



还好,当前中国政府在医疗方面已有所意识与改变,已决定从国债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全国省市县三级疾病防控体系;而且胡温政府已开始在农村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取消农业特产税及各种乱收费,并打算斥巨资补助地方政府,用大约5年时间,直至全面取消农民的税收负担。



目前,中国在城镇职工中采用的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路,

这“低水平、广覆盖”基本要保证城镇职工“小病”问题,而对于“大病”基本无能为力,只能靠“大额医疗互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社会医疗救助”(北京方面)及“鼓励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来进行某种程度的解决。但由于这种医疗新制度是与城镇职工的“工资”直接挂钩,所以,小孩、无业人员无法得到保证;而且,乱收费、药价过高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现在许多农村已进行了医疗试点改革,但仍有许多问题,尤其是在投保人少、筹集资金不足与赔偿数额低方面。不知为什么,或许中国人习惯了“一刀切”的习惯,城镇已搞(基本各地都是个人出工资2%,单位6%左右),连许多农村试点也搞“一刀切”,每人每年定交5元(有的地方10元,20元),镇政府3元,乡3元,采用“政府引导和支持,农民互助共济、大病统筹为主”的办法。所以,小病多不能报销,大病也只限在1000到4000之间。投保额与赔偿额之少,真是罕见与令人惊讶,但这在中国农村算是不小进步,许多地方政府只能做到这些(这点也是可想而知的,国外的医疗保险品种繁多,根据投保人的个人具体需要来选择,有的每年高达上万元,人数多,投保金额高,自然赔偿的数额也高)。有趣与可悲的是,据报道,许多农民并非每年拿不出几十元来投保,一些人除了经济、观念保守方面的原因,而许多人是因为地方政府过去对农民的各种“欺骗”,各种乱集资、乱摊派使他们对政府失去了信任。



目前,发达国家主要有五种医疗保险模式:国家医疗服务模式(英国);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加拿大);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德国);社会医疗保险与私人医疗保险相结合的模式(澳大利亚);私人医疗保险模式(美国)。其中,澳大利亚比较类似于中国目前的情况,每个公民都有享受同等机会的医疗保险,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所有居民均可免费在公立医院得到基本医疗服务。但由于收入不同,所缴纳的医疗保险金额也不同,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富者多出”和“尽力而为”。其做法是每一个参保人都要缴一笔费用作为“保险基金”,缴纳工资的3%为“基本保险费”,另外,根据收入不同,再缴纳数额不等的“累进保险费”,高、中、低收入者分别交纳5%、3%和1%的工资,然后政府补助30%的健康保险费用。虽然澳大利亚实行全民医疗保险,但由于《健康保险法》明文规定,在公立医院就诊时病人无权选择医生和病房,也不享受优先住院和治疗。因此,在澳大利亚,大约有40%的居民同时购买私人医疗保险(注:项目取决于投保金额,而非与“工资”挂钩)。私人保险形式有两种,一是单人保险,一是家庭保险。私人医疗保险只提供医院服务,既可去私立医院看病,也可到公立医院以自费病人身分就医,但可选择医生和优先住院,政府负责支付75%的费用。(摘自:澳大利亚——医疗保险 尽力而为)



因此,加大宣传,改变地方政府的形象问题,都是十分需要的。而且,应该认识到,不同企业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甚至同个村的不同人,都存在着很大的经济收入、健康需求差异。中央及地方政府应该尽量模仿商业医疗保险体制,在城镇和农村,在较大范围内建立基金(类似于中国银行及各级分行),设立数十(百)种医疗保险,不仅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更能有效的吸收各种“闲散资金”,弥补东西部城市、城乡、个人、单位之间存在的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尽量如澳洲的“富者多出”和“尽力而为”,而不是靠目前的“一刀切”,只停留在某个行政地区单位(市、直辖市等),也不应总是“只”与“工资”挂钩,(注:中国人的工资通常只占个人收入的一部分)当然,乱收费、医药贵等问题也很重要。总之,要充分吸收更多的资金,来搞好各种保险,尤其是在农村,这些都与各级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让比尔盖茨投保100万元,或许要比让一位并不富裕的人投100元容易与情愿得多,而且盖茨投得多未必花得多,反之亦然;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亦是如此。“尽量做大”,“富者多出”,“尽力而为”。







蓝色天空

2003-9-17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45301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