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青黄杂糅〕巨 人 今 日 亦 常 人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青黄杂糅〕巨 人 今 日 亦 常 人   
皇甫茹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青黄杂糅〕巨 人 今 日 亦 常 人 (1250 reads)      时间: 2003-9-14 周日, 上午10:0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国内的小孩子都不知道毛泽东是谁了,海外瞧胞们到了9月9日仍然要争论老

毛的功过。贴篇和毛泽东告别的旧文,1994年写的。



           巨 人 今 日 亦 常 人

        ——从电视片“毛主席的秘密生活”谈起



  听人谈了一个多月的BBC纪念毛泽东诞生一百周年电视记录片,如今总算在

美国A&E频道的Time Machine专题节目里看到了。看来这是美国人

买了毛片(这个“毛”可不是毛泽东的“毛”!)后自己剪的,似乎与BBC播放

的有所不同,时间长了半小时,题目也从“毛主席——最后的皇帝”改成了“毛主

席的秘密生活”。



  这个新题目显然是摆噱头。影片中真正与毛的秘密生活有关的,只有他的保健

医生李志绥讲的两三分钟话。不过,强调“秘密生活”,大概也不是像中共外交部

去年12月21日的声明里说的那样,是要“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恐怕还是潮

流使然。二次大战后在美国兴起的繁琐史学,配合着近二十年来的泛民主化浪潮,

早把北美变成了一个没有英雄的社会。前几年,北美知识界有本畅销书,Paul 

Johnson著的《Intellectuals》,书里把不少学术巨人,诸

如马克思、托尔斯泰、罗素、萨特等,写成了生活上和性格上恶形恶状的人物。这

是一股将英雄人物庸俗化的风潮,毛泽东只不过是东方最具知名度的人选罢了。可

惜目前能搞到的有关他私生活的资料并不多,影片的主流,还是只能谈政治。



  虽说是谈政治,影片的编导们真正拿手的,大概还是为巨人塑造俗相,对他们

在政治上就不能要求太高。比如说,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准确地引用毛泽东的原话。

影片一上来,就把毛泽东说的“三座大山”改成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军阀(第三

座应该是官僚资本主义)。



  我们更不能要求他们注意到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所引用的毛泽东话里

的主语,与镜头里的主体人物对得起来,就应该算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了。

抗日战争时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文革初曾做过大陆中

央广播电台的造反派头头)不说“六个具体的战略问题”①,却讲毛泽东的“集中

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尽管毛泽东是在三年内战时期强调这一点的,而且他

自己都说这原则在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的抗日战争中用处有限②。毛泽东的名言,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是中共建国后搞合作化时,针对农民要求发家致富的

“自发资本主义倾向”而说的(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强迫入社),影片却放在三

年内战时期。红军时代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⑤”,也被后移到三年内战时期。这

大概不是李敦白的错。他在说到“十六字诀”时,前面有一句“在一年之内”,显

然是指毛泽东1927年秋收暴动后上井冈山一年之内。李敦白到底还是在大陆中

央电台当过毛泽东思想宣传员的,还不至于这么糊涂,影片是被人剪接得时空错乱。



  说来李敦白还真不容易,也只有他似乎还记得毛泽东到底说了些什么。红太阳

的最后一丝光辉也不过才熄灭了十七年,就好像已经没人记得他的“最高指示”了,

别的被访者都很少引用毛泽东的原话。



  另一方面,影片对于毛泽东一生的主要政治事件,除了建国前的党内斗争外,

基本上都叙述到了:长征、抗日、内战、建国、朝鲜战争、引蛇出洞反右派、大跃

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人为灾祸。对一般的外国人,不失为对毛泽东的相当完整的介绍;

对文革后长大的大陆青少年,如果他们有幸看到,也不失为对毛公“德政”的一次

生动的教育。



  大陆的“毛泽东热”,往往为海外的华人所诟病,其实,大陆上同样流行着将

政治人物庸俗化的风潮。只要听听一些书名就可以明白:《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等等。毛泽东本人,对此也作出了他自己的贡献。毛泽东

不敢信任有知识的人,他身边用的人,文化水平都很低,到了后期,连他的秘书都

是只有初中水平的张玉凤。这些人,没有对当时的事件提供政治解释的能力,只能

照着他的眼神画圈而已。对于毛泽东谜团最多的晚年,他当时最亲近的人张玉凤、

孟锦云等,只会写一些主席睡什么床、穿什么衣的鸡毛蒜皮,再就是漏点儿当年在

宫里含娇佯嗔的趣闻。毛泽东喜欢看书是知道的,看的是什么书,她们就搞不清楚

了。现在的“毛泽东热”,并不是“读毛主席的书”,更不是“照毛主席的指示办

事”。最多是唱唱毛泽东的颂歌,但也是“红歌黄唱”。许多从前的红太阳颂歌,

用的是民间流传的情歌曲调,现在总算唱出那些歌的本色了。



  这也就难怪中共外交部都没心思管这档事。他们弄个偷懒的办法,送个抗议,

虚应故事,能向政治局交代,就此了事。外交部是中共水平最高的部,他们当然知

道,西方政府管制不了媒体,真要不让BBC放,只能私了。英国好歹也有几个见

过老毛后大肆吹捧他的名人,找上蒙哥马利元帅的後人,或希思首相的後人,疏通

疏通,或许还有点效果。但是,当今之世,就是那些靠着老毛的余荫吃香喝辣的人,

也不会出心出力地去捍卫毛主席。何况人情也像钱一样,用一分就少一分,干吗不

留着给自己女儿孙子出国时用?驻北美的大陆使领馆就更绝了,对A&E播毛片哼

都不哼一声。要是周恩来还管事,非刮他们的鼻子不可。就是虚应故事也不该如此

草草了事嘛。给英国塞个抗议就结了?就是没法阻止,表明自己的原则立场,周恩

来绝不会含糊,哪一国放,抗议追到哪一国。



  大陆上这种将毛泽东庸俗化后的“崇拜”,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不是

对毛泽东的崇拜,而是只有对毛泽东的崇拜,那将是一个毫无人权的黑暗社会。我

们不但有文革的惨痛经验,就是从电子网络上的讨论中,也可以看出,在受过大学

教育的人里面,毛泽东的崇拜者,在统计意义上,素质要比别的崇拜者(比如说陈

冲或金庸的崇拜者)差得远,他们写的东西,一般是谩骂和发泄。但是,我们也不

必因此而忧心忡忡。偶像崇拜是人类社会自古就有的一种普遍现象,在送子娘娘、

财神爷、巩利、麦可·杰克森之间插入一个毛泽东,似乎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而且,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的诗词,毕竟也是一份文化遗产。如果中国社会活跃

开放到能够为它的成员提供彼此和平竞争的多姿多采的崇拜偶像,我们这个民族,

或许就能够爬出“江山代有英雄出,各苦生民数十年”④的历史怪圈了。



【注】



① 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三卷,1967年

横排本373页。

② 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同①,第四卷,1093页。

③ 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

④ 于右任改清代赵翼的《论诗》绝句。



〔一九九四年二月〕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6.215225 seconds ] :: [ 2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