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井蛙细语》(7)—— 体制内的批判与体制外的批判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井蛙细语》(7)—— 体制内的批判与体制外的批判   
程蕾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井蛙细语》(7)—— 体制内的批判与体制外的批判 (477 reads)      时间: 2003-9-03 周三, 上午9:0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井蛙细语》(7)—— 体制内的批判与体制外的批判 程蕾





我认为对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作结论。这对看热闹的观众来

说,可能有些不够刺激,但是对想真正想弄清理论问题的人,却是必须坚持的

心态。



理论批评的方法,大致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体制外的批判。二是,体制内

的评论。



任何一个理论,都是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假设之上的。这个假设,在论理者看来

是不容置疑的公理。在这一基础上,论者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包括实践的、和

理论的),经逻辑思维的编识扩建成一个有一定 规模的理论体系。



这第一种批评方法,就是通过否定别一理论的基本假设,达到否定其整个理论

体系。这是一种革命的方式。看来痛快,但却难以令人心悦诚服。因为这一建

立在别人的人生经验,与基本知识,即基本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假设,经常是根

根深蒂固,不通过人生经验的激烈变更是不易改变的。于是,这种批评方式往

往会伴随某种非理论的批评方法,比如, 政治的批评,甚至武器的批判。严

格而言,这其实 不能称为理论批评。



第二种方式,是我主张采用的方式,即不必去否定其认为是公理的基本假设。

而是,指出在论理者建构其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原质性的矛盾,最基本的就是逻

辑上的矛盾。或者说,揭示其理论体系中存在的不能自适之处。如果你能在一

个理论体系中找到很多不能自圆其说之处。那么,这个理论体系也就失去了基

本的立足点。至于,这一理论体系的问题出于原始假设,还是论证,推理那就

可以由论理者自己去思考,修正了。如果该理论体系中具有严密的自适性。但

你不能接受它。我以为这就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当从视角或习惯上称为立

场的不同作为分析分歧的出发点。这往往会导致政治的批判。政治的批判,仍

然可以是心平气和的。可以是客观地分析此理论的形成条件,这理论服务于哪

一阶层。这仍不涉及否定其基本假设的合理性。所以,仍属于体制内的批判。



今天所见的所谓批评,辩论中,很少有属于上述体制内的理论批判。所谓的批

评多是以否定对方的基本假设为前提的批评。在还未论述对方的理论上的缺失,

还未分析对方理论的产生原因,适用范围之前先自断定对方理论的不合理。产

生了必将其彻底批倒的决心。这种体制外的批判如果处理不当往往成为一种情

绪发泄,一种自以为是的独白,其中下三流者更成为丧失了理智,毫无逻辑的

泼妇骂街。当然这能在同道中获得哗众取宠的效果。但对于提高理论水平,对

于寻找适当的处理分歧的途径都有害无益,更致命的是,往往批评者所持的理

论比被批评者的理论更无自适性,逻辑上更荒谬。这种谩骂式的批评,看似立

场鲜明,但被骂倒的必定是自已,被拖累的必定是谩骂者的同道及他自以为为

之 效命的事业。



推而广之,不仅在理论批评时如此,即使对政治制度的批判,对一种文化传统

的批判,我以为看似温和的体制内的批判方式,往往会比体制外的,革命式的

批判更有效,更能取信于人,更能引起被评论者的反思。我由衷的盼望今日两

大阵营在无穷的政治争纷中,能拿出些有说服力的,从对方的理论体制内来动

摇其理论体系的理论批判,把口水战,提高到理论战的水平。



现存的,你反动,我革命。你专制,我民主,你邪教,我正统,三代表,三讲,

口号式的语言,哪有什么理论可言,在我看来尽是儿戏。中国要走上稳定发展

的正途,没有能令人信服的理论作指导是不可能的。





* * *





送交者: 启哲 2002年2月16日21:55:51 于 [天下论坛]http

能否举例来进一步说明什么是“体制内的”和“体制外的”批评?



* * *



程蕾 《试答》



我对北大《纲要》提出的质疑,便是我所认为的体制内的批评。对物质,精神的定义,是《纲要》哲学观的出发点。我并未否定他对物质,与精神的定义。而只是指出他所描术的精神也具有他为物质所作定义的一切特性。这说明,他论述的唯物主义在物质与精神的分际中存在着致命的毛病。然而,这毛病是出在他对物质、精神的定义,还是他对物质,精神关系的论述当作修正,这应由《纲要》作者自己思考。我通篇主要是揭示了他的论证过程中,自相矛盾之处。当作何种修正来弥补这种对他的哲学系统说来可能是致命的矛盾。当由纲要自己完成。



但我也不因此而作出唯物主义是错的,人们不该相信的结论。信不信由人,我只表示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哲学观。如果,纲要能通过合乎逻辑的论证,证明他的论述不存在自相矛盾之处,那么,我就得分析我们之间产生分歧的原因。例如,他的体系的适应范围。或我的观点的适应范畴哪些地方是重合的,哪些地方不重合。我认为任何理论都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具真理性。在人类社会中决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纲要所说的唯物主义,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及,有些问题或许出在,论证物质,精神的关系时是以人类作为一个统一的单一思维主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为基础的。也即他是在单一思维主体的系统中来论证他们的理论的。但这一理论的实际运用环境是一个研究人类社会内部的人际关系,即是一个多思维主体的系统。我以为这就是他的理论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发生种种偏差的主要根源之一。

我将在回答你的前文中某些问题时,试作进一步的叙述。

谢谢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482271 seconds ] :: [ 2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