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八二三炮战前后(一)----重要决策,炮击金门。。。。。。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八二三炮战前后(一)----重要决策,炮击金门。。。。。。   
须弥山主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5
文章: 1865

经验值: 0


文章标题: 八二三炮战前后(一)----重要决策,炮击金门。。。。。。 (284 reads)      时间: 2003-8-24 周日, 上午10:21

作者:须弥山主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对不起,主要是看见有些人什么事情都想歪曲一下,看着不公才弄点资料,让

大家看到不同的观点和真正的事实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台湾海峡一直是国共双方斗争的战场。解放台湾,统一祖国,

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解放战争后期确定的一个基本方针,并视为人民解放战

争和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最后一战。按照毛泽东的设想,首先,组建海军、空

军,掌握制海、制空权;其次,解放东南沿海诸岛,建立攻台的前沿基地;最

后,实施渡海作战,武力解放台湾。但在中国刚刚解放的时候,许多干部和战

士怀着对蒋介石反动派的强烈仇恨,形成了一股很强的立即着手解放台湾的激

情,在这股激情的压力下,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三野的三个团登陆金门岛,

与国民党的三个军激战两昼夜,因后援不继,全部壮烈牺牲。这个教训使许多

人认清了,如果想要解放金门、台湾,“必须充分准备,周密部署,须有绝对

的把握,再行发起攻击”的道理。1950年5月,人民解放军三野成立了以粟裕为

总指挥的前线指挥部,投入了3个兵团、12个军,共50万人的兵力作全面准备。

同时,海军、空军也全面地投人了准备工作,计划在1951年春夏实施渡海作战

。然而,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



“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7月31日,远东美军司令麦克阿瑟抵台,

与蒋介石达成“共同防卫协定”。这就成为解放台湾的最大障碍,从而使解放

台湾的任务被搁置了下来,成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及毛泽东等一项未完成

的任务。



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是1949年12月10日下午2时。从此,这位叱吒风云的

蒋总统永远离开了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孤守于台湾一隅,虽有了安身之

所,但年已花甲的蒋总统一听到共产党喊“解放台湾”的口号,就心惊肉跳。

校长的心病,做学生的胡琏是最清楚的。

胡琏是陕西华县人,黄埔四期生,1927年跟随蒋介石。凭着自己的忠心耿耿和

骁勇善战,从营长、团长,很快升到师长、军长、直至兵团司令。1949年10月

的金门之战,他动用手中所有的海陆空力量使解放军9000官兵饮恨金门。胡涟

因此由中将提升为上将,蒋介石亲自点将让他坐镇金门。金门,是福建沿海一

个直径约380公里的岛礁,距大陆约3000米。虽是一块弹丸之地,但在蒋介石的

心里它的位置是这样的:

“今日东南亚的金门,可比之如今日欧洲的西柏林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马

尔达岛,这是一座反共的堡垒”,“如果金门失守,马祖亦势必难保”,而台

湾的“堤防亦将崩溃”。对于1949年10月,中共发起的金门之战,蒋介石一直

心有余悸,他时刻担心着中共军队会再次发起进攻。为了加强金门防御,台湾

在这里特设金门防卫站,蒋介石把他的陆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兵力部署在这里,

其中有6个步兵师、2个战车营,以及各种特种兵共计总人数8.5万人。也就是

说,金门每平方公里有700多名官兵。这样的布兵密度为中外所罕见。经历了

1954年第一次“台海危机”,金门岛上又新增了31个营又2个连的地面炮兵,

75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达380门。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到1957年底,金门这块

弹丸之地已成为一个巨大的战斗堡垒。坑道、战壕、密如蛛丝,兵力、兵器已

超饱和囤积。岛上的指挥及补给系统全部从地面移到地下。指挥所的总指挥胡

链是蒋介石亲自点中的。总指挥下面的军官人选蒋介石全权交给了胡链。这样

,保证了金门岛上的各级指挥心无二念,忠心耿耿。

实际上,自1954年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定之后,蒋介石的胆子就大了起来,

经常用他那75毫米口径的火炮在东南沿海小打小闹。相比之下,北京却显得有

点“儒味”。

到1957年前后,根据国内的形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利用各种场合,提出了

和平解放台湾的建议和构想。毛泽东带点学究的口气向他的身边人员谈起了他

多年的心得:那就是所谓的“鬼论”。他说:不要怕鬼,你越怕鬼,你就不能

活,他就要跑进来把你吃掉,我们不怕鬼,但打鬼我们要等待时机。



1958年,中东事件爆发,时机来了。

5月9日,黎巴嫩国内发生武装暴动,意在推翻亲美的夏蒙政权。7月15日,美国

借口保护其在黎的侨民安全,公然派遣海军陆战队5000人在该国首都贝鲁特附

近登陆。

美国在中东地区玩火。台湾当局趁此机会跳了出来,号令三军处于特别戒备,

“要加速反攻大陆的准备”,并频繁出动飞机对大陆沿海地区军事目标进行侦

察挑衅。8月4日,蒋介石在台北阳明山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金、马作战间

题。次日,台湾 “国防部长”俞大维向美国提出三项要求:

1,就金、马等外岛立场发表声明;

2,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进行武力示威;

3,赶紧运“响尾蛇”导弹至台湾。

接到俞大维的三项请求报告,美国军方进行了认真研究,为了防止毛泽东攻台,

首先派人将F-l00型战斗机运抵台湾,其后又派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进行武力大

示威。蒋介石有了美国靠山,便底气实足地宣布:台湾金马地区进入紧急备战

状态,意图与毛泽东一决胜负,对大陆进行骚扰和破坏的各种挑衅活动更是愈

演愈烈。



在这之前的7月,北戴河往年正是避暑旅游的高峰,可这一年却有许多地方不对

外开放。因为,中共中央的高级人物都聚首这里,举行重要会议,讨论骤变的

台海局势和国际风云,而且联系起近些年来蒋介石以为有美国人撑腰而越来越

频繁的挑衅行为,毛泽东认为,如果不予坚决的斗争,将会挫伤中国人民的志

气。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为了反对美国侵略台湾、加剧远东紧张局势的阴谋、

打击蒋介石的反攻政策,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炮击金门*****”。

毛泽东解释说:这种战略,同时也是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战争,而且不能

仅限于道义上的支援,还要有实际行动的支援。所以这次斗争的性质是:

“*****直接对蒋,间接对美*****”。

这就是“炮击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整个决策的最初过程以及目的

和意义,为什么说是最初过程?难道还有其它的什么更为深奥的东西吗?是的

,而且非常的明确,建议网友们不妨把这篇文章看完,看是否对所谓的“八二

三炮战”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呢?或许你真的会改变许多看法也未可知!而网

上有些人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胡乱联系,有的甚至说是中国怕美国而只敢

打蒋介石不敢打美国,说明他们不仅是胡编乱造,而且还对当时的历史非常无

知。



毛泽东炮击金门的方案一提出,与会人员立即表示赞成。这次决策与抗美援朝

决策时的艰难相比,显得比较轻松,没有太多的争辩,也没有激烈的反对声。

有了在朝鲜同美国打交道的经验,中共的决策者们胆子更大了些。

在决策炮击金门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当时有无夺取和解放金门的意图?目前

国内外史学界看法不一。据说在一年后,林彪在一次军委会议上明确提出,炮

击金门时原准备用围困的方法把国民党军队从金马赶走,并不使用全歼的办法

。这个说法是值得重视的,也许是最初的设想之一。攻占金马、台湾,一直是

中共中央的既定决策,运用威慑的手段迫使国民党撤军,也有1955年大陈岛的

先例,何乐而不为?不过,历史的许多关头,毛泽东历来是随机应变,灵活用

兵,战略战术,不拘一格的,他决不会把这些意图固定化。在中共中央的决策

思考中,这次炮击金门,一方面是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美斗争,另一方面是出

于中国统一的需要,希望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来摸清美国对新中国的战略意图

。特别是想要摸清1954年12月美台 (共同防御条约)的底牌。不久,毛泽东指

出:是否考虑登岛作战,视情而定,走一步,看一步。

7月18日夜,毛泽东召集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海、陆、空三军统帅,围坐在一起

,研究东南沿海军事斗争任务,以及各兵种协同作战的问题。他指示说:这次

行动,要以地面炮兵为主,准备打二三个月;两个空军师于炮击同时或稍后,

转战南下,分别进驻汕头、连城,保证随时投入战斗。毛泽东走后,夜已经很

深了。国防部长彭德怀又连夜主持召开了申央军委紧急会议。一夜的不眠,一

夜的讨论,中央军委最后预定对金门、马祖实施大规模炮击的时间是1958年7月

25日。

1958年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炮击金门的决策时,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正在下

面检查工作的叶飞被要求火速赶回福州作战室接北京来的保密电话。。。。



叶飞,福建南安人。他的履历表记录下了这位职业革命家不平凡的业绩。1928

年入团,1932年入党。先后担任过中共闽东特委书记,红军闽东独立师政委、

师长,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团长,江南抗日救国军副总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

部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

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第三野战军十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福

建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

司令员兼第一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凭借一个久经沙场军人的直觉,叶飞感到军队可能有大的动作。他火速赶回福

州军区作战室拿起红色保密电话,听筒里传来了王尚荣部长的声音:“中央决

定炮击金门,军委决定由你负责统一指挥。”还告诉他这是毛主席的决策。

眼下叶飞已不是福州军区司令员,接替他的是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韩先楚。叶

飞在军队虽仍挂福州军区第一政委之职,但他的工作重心早已转到了地方。炮

击金门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一般是应由军区司令员来担负的。这一点,中央军

委负责人当然清楚。而毛泽东所考虑的可不是这些,他认为用兵打仗要的是一

个对敌人要有足够了解的将领。

叶飞是三军之中唯一同金门国民党军有过多次较量的指挥官。1949年10月,那

次悲壮的金门之战,解放军就是他的总指挥。战后,胡涟在老蒋那里升了官,

叶飞却痛不欲生,电请毛泽东、陈毅给予他处分。毛泽东当然是战略大家,金

门失利,责任在谁他是有数的。叶飞没有受到处分,但毛泽东要他吸取教训。

1954年,第一次 "台湾危机",胡涟和叶飞又狭路相逢,再次成为对手。这一

次,叶飞吸取了金门战役的教训,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反偷袭战,受到了毛泽

东的通令嘉奖,胡链却因此倒了大霉,栽倒在叶飞手里。

当夜,叶飞便召集省委负责人开会,安排工作,将自己肩上的担子一卸,交给

了江一真。第二天一早,便带着军区副司令员张冀翔和副政委刘培善奔赴厦门

,组建福建前线指挥所,走马上任,自己任总指挥,张翼翔任副总指挥兼参谋

长。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

7月19日,彭德怀在军委会议上传达毛泽东指示的第二天,总参谋长粟裕大将召

集海、空军和炮兵及总参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了炮击金门的具体作战部署。会

后,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签发了空军部队入闽作战的命令;海军司令部也同

时向东海舰队下达了准备行动的号令;炮兵司令部命令驻防华北的3个加强炮

兵团做好入闽参战的准备。

作战方针确定后,叶飞命令各部队当即向集结地域开进。

命令下达后,三天之内奉命参战的陆、海、空三军全部到达预定位置。5万发炮

弹静静地排列在各炮群的阵地上。。。。。。

福建前线指挥所里,通宵达旦,灯火昼夜不熄,三军聚集,一个个指示,一道

道命令都要发自这里。自受命以来,整整五天五夜了,叶飞还没有上床休息。

所幸,准备工作总算按照军委的要求,赶在7月24日前完成了。

就在厦门前线忙碌不堪时,在北京的毛泽东也辗转难寐。离军委会议预定开炮

的时间7月25日越来越近了,但毛泽东总觉得这不是最佳时机。原订的7月25日

炮击被推迟了。



58年7月27日,毛泽东给彭德怀、黄克诚的一封信中说:



“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等彼方无理进攻,

再行反攻。中东解决,要有时间,我们是有时间的,何必急呢?暂时不打,总有

打之一日。彼方如攻漳、汕、福州、杭州,那就最妙了。这个主意,你看如何?

找几个同志议一议如何?政治挂帅,反复推敲,极为有益。一鼓作气,往往想得

不周,我就往往如此,有时难免失算。你意如何?如彼来攻,等几天,考虑明自

,再作攻击。以上种种,是不是算得运筹惟惺之中,制敌千里之外,我战则克,

较有把握呢?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个原则,必须坚持”。



炮击金门的时间推迟了下来。彭德怀自然把信的内容电告了厦门前线的叶飞,叶

飞见信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张的部署使他总感觉到准备工作进行得十分仓促

,部队昼夜兼程,人困马乏,推迟炮击时间自然对下一步正式实施炮击更为有利

,也更有把握。



8月18日,毛泽东决定发动打击。他在一个报告上给彭德怀作了这样批示:



“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因此不要在广东深圳方面进行演习了,

不要去惊动英国人。”

“请叫空司注意:台湾方面可能出动大编队空军向我反击,夺回金、马制空权。

因此,我应迅即准备以大编队击败之。追击不要越过金、马线。”



8月20日,中央军委派去的专机将叶飞接到了北戴河。翌日下午3时,毛泽东在住

处召见。叶飞将金门炮击前的准备和部署一一向主席作了汇报。汇报时彭德怀、

林彪、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均在座。

毛泽东一面听汇报,一面查看地图。突然,毛泽东问叶飞:“你用这么多的炮打

,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

叶飞知道,金门岛上,美国顾问配备到了国民党部队的营一级,炮弹又没长眼,

岂能分辨出高鼻子和黄皮肤来。叶飞诚实地回答:“炮能够打到美国人”。

毛泽东紧锁浓眉,思考了十几分钟,又问叶飞,“能不能避免不打美国人?”

叶飞干脆地回答:“主席,这无法避免”!

毛泽东再没有说什么,宣布休息。(网上的有些人可以根据这些对话好好的发挥

一下,认为毛泽东是如何的怕美国,以至於特别害怕炮弹打到美国人,就象毛泽

东曾经在接见日本人说的“感谢日本侵略中国,才使共产党得了天下一样。。。

唉,有些人那点智商啊!)。。。

毛泽东这一古怪的问话,聪明的叶飞马上联想到了毛泽东在给彭、黄信中所讲的

那句话:“政治挂帅,反复推敲,极为有益;一鼓作气,往往想得不周。”很显

然,在毛泽东那里这次台海军事行动,首先不是军事内容,而是政治涵义。

第二天,毛泽东宣布:照你们的计划打。但他没有让叶飞去厦门,而是把他留在

北戴河,留在自己的身边。前线的事则交给张翼翔、刘培善负责。

深思熟虑之后,中央军委最后确定:8月23日开始,对大小金门实施一次大规模

的炮击。着重打击指挥机关、炮兵阵地、雷达阵地、料罗湾码头的国民党军舰,

先打三天,走出第一步,然后视台湾当局态度和国际反应,再走第二步。



1958年8月23日17时30分,随着一串串红色信号弹的跃上天空,福建前线炮群阵

地顿时掠起一片闪电般的火光,2600余发炮弹从不同方面铺天盖地似地落到金门

北太武山国民党军核心阵地上。金门岛立即陷入火海之中。据台湾国防部长新闻

局的刘毅夫追记:

“下午5时30分,我金门太武山下的翠谷湖心亭中,餐会已散,胡司令官(指胡涟)

陪着俞大维在张湖公路的山下步回司令部,赵家骤、吉星文、章杰3位副司令员

站在翠谷湖与岸的桥头上谈天。突然有些嘶哮声,掠过太武山头,驰落翠湖,紧

接着是山摇地动的不断爆炸声,整个翠谷烟雾迷漫,弹片横飞,。。。在小桥上

的3位副司令官,于第一群炮弹落地爆炸时,就都牺牲殉难了。

胡琏回到司令部,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要用电话指挥炮兵指挥官下令金门炮兵

全面还击,但他懊悔极了,电话线已被共军炮弹打断。”



从这个资料看出,大陆第二次炮击金门打了金门防守核心一个措手不及,直到20

分钟后,金门才开始自发地反击,但很快被人民解放军的炮火压下去了。当日炮

战,国民党承认中将以下官兵600余人伤亡。机场、弹药库、油库、炮兵阵地均

受到重创。

叶飞谈到这个胜利时感慨地说,解放军的行动意图隐蔽得如此好,推迟炮击时间

的决策是关键性的。这次炮击金门行动被称为:“八二三炮战”。



然而,直到这次炮战胜利以后,“八二三炮战”的更重要的目的还没有开始!而

八二三这一天也只是一个更大的战略性决策当中的一个基本事件而已!这就更是

许多靠一点肤皮了草的表面事实而大发议论的人们所根本无法理解的。



(未完待续)

作者:须弥山主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须弥山主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330122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