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东北:到底被谁“抛弃”了? -----和我的印象差不多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东北:到底被谁“抛弃”了? -----和我的印象差不多   
人之初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326

经验值: 160


文章标题: ZT:东北:到底被谁“抛弃”了? -----和我的印象差不多 (498 reads)      时间: 2003-8-23 周六, 上午2:38

作者:人之初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在南方人眼里,东北除了一个“冰天雪地”之外,似乎再没有别的印象了。殊不知,正是这冰天雪地孕育了五谷丰登的黑土地,这三个月的寒冷季节,恰好给了土地以休养生息的绝佳机会,一旦春风吹来,那黑黝黝的土地便以其天然的养分催生着各种植物,用籽粒饱满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令东北人津津乐道,最为自豪的也莫过于此了。



  在采访中,不管是官员还是老百姓,都会不由自主地冒出一句话:“东北是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他们似乎还沉浸在计划经济时代老东北的荣耀中。可是他们却想不明白,进入市场经济了,东北怎么忽然就不行了呢?



有的老年人感慨说,计划经济的时候,东北提供了差不多全国三分之一还多的商品粮,可是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国家却不管了,南方人也没良心了!?



言外之意,东北被国家抛弃了,东北被南方抛弃了。



  东北:被别人“抛弃”了?



记者采访过几位县政府的干部,也采访过乡长,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要想发展东北,国家要给政策,但问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政策的时候,他们却回答不上来,也没什么可回答的了,最后他们只好说,国家要给钱啊。



  其实,国家也不是没给钱。据专家介绍,现在国家仅仅是粮食补贴的钱,每年中央财政就要给东北拿出500多亿,这还不包括各种专项性质的资金投入。



  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丁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国家在千方百计地增加东北的项目,比如,东北玉米多,国家便拿出钱来搞玉米的项目、搞淀粉的项目,但有几个真正是赚了钱的?还不是白白打了水漂?没有优秀的管理者,有好的项目也没用,很多干部是当官从政的人才,但却不是搞企业管理的人才。”



  丁力说,其实在粮食主产区,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是有工作可做的,但现实是,东北很多这样的地区,政府人员臃肿、超编,而且还都吃着一份稳定的“皇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官员如果不是为了老百姓增收盈利,而是为了他们自身盈利,那就麻烦了,这就必然导致这些人滥用自己的权利,如果这种作风上行下效,不但致富不了一方百姓,反而是带坏了整个的环境。也就是说,人们都不去考虑劳动致富,都考虑去托门子、找关系,设法当个小官,因为这种人有地位有收入,这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且这种危害是不可想象的。



  记者在东北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7000多人的大企业,在国营企业的机制下难以运转了,便想到了招商引资,但当外商前来考察的时候,提出了一套人家自己的用人办法,而政府部门却不干了:你提什么要求都可以,就这用人的事情得我们管,2000多科长、处长以上的人,都是国家的干部,下岗了让我们怎么办?



还有一件事,东北一个小镇拿出一个很不错的项目搞招商引资,外商也愿意为此投资3个多亿。在考察时,这个镇政府官员研究后认为,人家外国人来了,咱这小镇也没什么好招待的,多没面子,干脆领着外商到省城去消费吧,没想到外商反而不干了:我是来投资的,不是为了消费的,拜拜!一个很大的项目就此没了音信。



  这也许是些非常极端的例子,但却从中让人体验到几多的辛酸。



  东北:被自己“抛弃”了



说起南方,东北人往往都是这样的印象:南方人狡猾,不实在——他们因为自己的“忠厚”而这样评价更加适应市场搏击的南方人。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许多老百姓都说,同样是玉米,在东北做成的饲料、淀粉、玉米花、食品等就没人来买,可同样是这里的玉米,运到南方制成同样的东西,就能卖到北方来——他们甚至知道这是市场不对称的结果,可到底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市场不对称,他们就说不清楚了。



  有一个叫王治国小伙子,跟记者聊天时,他振振有词地说,我也知道江浙人的富裕,广东人的财大气粗,温州人的不嫌蝇头小利,但我出去干什么?我又能去哪里呢?记者问他,你打算过出去吗?他憨厚地笑了:没想过。



  还有一位女士,她跟记者讲,她先生是教师,教课非常不错,但因为是民办教师,被解聘回家了,县城里有几所私立学校,她很想让她先生到私立学校去教书,问记者能不能给说个情。记者问她,既然知道自己教课教得很不错,为什么不自己到学校去应聘呢,她笑了:从来就没这样想过。同时补上一句,现在没关系哪行啊,总得有个人先说一下吧?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给东北农民细算了一下时间账,一年种地不过用2-3个月的时间,其他的时间呢,都在家里呆着,聚在一起喝喝酒、打打牌什么的,同行的记者很不理解:男人、女人宁肯受穷也不做点什么?



村里的人笑着说:没什么干的。



  有的村民告诉记者,都在家呆着,无事便生非,谁家养鱼,保证有人往鱼塘里扔毒药,把你的鱼毒死,谁家养牲畜,也指不定哪一天会被放倒在地上。



  在记者的印象里,东北人高大、豪爽、勤劳,那富庶的土地无疑是上天赐给的财富。在东北家庭的对联中,“五谷丰登”从来都是最主要的词句,正是这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东北人,如果说“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民生活真实写照的话,那么,到底是谁造成了东北人今天饿不死也富裕不起来的局面呢?



一位在东北农村当过教师,后来到北京发展的朋友对记者说,现在哪怕给他一官半职,他也不愿回去,为什么?回去没有发展,没法做出事来。



  一句话,东北被市场抛弃了,被观念抛弃了,被自己抛弃了。(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人之初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人之初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91928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