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哈佛校園有批中國官員教授稱其是最尖銳的學生 (中國官員的思想比俄國家杜馬議員活躍多了)zt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哈佛校園有批中國官員教授稱其是最尖銳的學生 (中國官員的思想比俄國家杜馬議員活躍多了)zt   
黄河浪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哈佛校園有批中國官員教授稱其是最尖銳的學生 (中國官員的思想比俄國家杜馬議員活躍多了)zt (169 reads)      时间: 2003-7-15 周二, 下午6:4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哈佛校園有批中國官員教授稱其是最尖銳的學生





環球時報駐聯合國特約記者肖岩/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坐落在美國名城波士頓西北部的衛星城劍橋,隔著靜靜的查裡士河與哈佛另外一所著名學院───哈佛商學院───遙遙相望。比起商學院高大而有氣派的建筑,肯尼迪政府學院在外觀上要朴素得多,但其名望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2002年起,這裡成為哈佛大學培訓中國政府官員的基地。根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和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簽訂的三方協議,在從2002年起的5年內,政府學院將為中國培訓300名廳局級以上中高級官員。有報道稱,這是歷來最大規模的中國官員海外培訓計劃,將對中國公務員隊伍素質的提高產生積極作用。日前,本報記者來到哈佛校園,採訪了肯尼迪政府學院負責此項培訓的主管官員賽奇教授。



  政府學院的畢業生大多選擇了從政



  賽奇是哈佛最有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這兩年來,他主講的“中國政治經濟改革”課程是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生們最愛聽的課之一。不過,賽奇現在忙碌的原因還不僅是教學,他是肯尼迪政府學院與亞洲有關的所有培訓項目的負責人,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對中國官員的培訓。



  賽奇的助手、肯尼迪政府學院亞洲部副主任張伯賡對記者說,除了在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外,每年在政府學院進修的學生超過3000人,其中中國人不下200人。由於來自中國的學生以及與中國合作項目增加較快,政府學院從2000年初設立亞洲部,專門管理以中國為主體的亞洲學生。據張伯賡介紹,政府學院的畢業生很多選擇了從政,在2002年下半年美國中期選舉中,73名肯尼迪政府學院的畢業生參加了國會眾議員競選,19人入選。



  為一個國家舉辦這麼大規模的培訓班,在肯尼迪學院還是第一次



  賽奇教授說,早在20世紀90年代他擔任福特基金會駐華首席代表時,就有過安排中美官員交流培訓的想法。1999年,來到政府學院任教的賽奇教授開始籌劃這一項目。據介紹,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有一位官員就曾於90年代初在政府學院進修過,此次中央有關部門下定決心要對地方官員進行大規模培訓時,立即就想到了在這方面經驗豐富的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2001年,雙方最終簽訂了為期5年的培訓協議。協議規定,從2002年起的5年內,哈佛大學每年為中國政府培訓60名地方和中央的官員。這是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第一次為一個國家舉辦這麼大規模的培訓班,也是中國政府政策研究咨詢機構和中美兩所著名大學在培訓官員方面的首次合作。



  據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為此次培訓官員確定的條件是,必須是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在本崗位至少有兩年工作經驗、年齡在45歲以下的地市級或司局級以上國家干部,且將以中青年、地方干部為主,而副部級干部年齡則可適當放寬。對此,賽奇表示,據他了解,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之后,中央政府目前無論在執政經驗上,還是在決策能力上都有了長足進步,但與此同時,地方官員的問題相對多一些。往往中央三令五申的政策到了地方卻無法完全實施或在實施中走了樣。在最終確定的60名參訓官員當中,11名來自中央國家機關,其余則來自地方政府機關。



  哈佛七大學院及麻省理工等27名教授願教中國官員2002年6月30日,經過考核和選拔的首批60名官員來到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進行為期6周的前期培訓。按照協議,肯尼迪政府學院從美國派來了一些教授參與前期授課。據說這些教授在接受這項工作時有些猶豫,因為他們中的一些人幾年前曾接觸過部分赴美進修的中國官員,對其印象是“內向”、“不愛提問”、“不愛發表意見”,教授們擔心交流不好會影響教學效果。但教授們很快就發現自己錯了,在講課中,當他們提出一個觀點之后,學員們提出的不同意見竟達五六種之多。由於有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學員們對一些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有時連教授們都覺得很有啟發。回到哈佛之后,對中國學員有了全新認識的不少教授來到政府學院,主動表示要繼續執教他們在美國的課程。在整個培訓過程中,來自哈佛七大學院及麻省理工學院等周邊學校的27名教授參與了授課,這也創造了肯尼迪政府學院培訓班歷史上的一項紀錄。



  教師陣容非常“豪華”,住宿條件比較一般



  2002年8月,盛夏的哈佛校園迎來了60名中國學生。雖然中國留學生以及交流學者在哈佛早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如此大規模的培訓,還是引來不少學生和教授們關注的目光。



  據介紹,肯尼迪政府學院在離校園不遠的查理士河邊為中國學員們租了公寓,學員們的一日三餐也由學院統一安排,大多在政府學院周邊的一些餐館用餐。記者隨后參觀了一位進修的中國官員所住的公寓,雖然窗外風景不錯,不過室內除了些桌椅、電視等必需品之外,並沒有什麼地方體現中國學員的“高官”身份。朋友說,以美國標准來看,其條件隻能算是中等.



  哈佛大學所在的波士頓,是美國歷史名城,風景秀美,離紐約和華盛頓等美國東北部大城市也很近。但在培訓期間,所有中國學員幾乎足不出戶,連哈佛校園都沒看全,波士頓的名勝什麼樣更是沒幾個學員能說得上來。在政府學院,記者看到了進修班的課程表,即使按一位普通大學生的標准,學員們的作息時間也夠緊的。每天上午6時,哈佛還在睡夢中時,中國培訓班學員已經起床早鍛煉,7時整,早餐開始。上午8時,學員開始在教室裡就教授布置的案例展開討論。而從上午9時到下午5時半,學員們則要上4節各一個半小時的大課。



  與普通的食宿條件相比,這次培訓班的教師陣容卻可稱得上“豪華”。記者在課程表上看到其中有政府學院的院長約瑟夫﹒奈,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素有“中國先生”美稱的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有前克林頓政府的高官,也有哈佛各學院的著名學者.



  負責具體安排課程的張伯賡說,中國官員在美國的培訓重點是學習公共管理的最新理論和工作方法,所有課程被穿插在60個具體案例中展開。此外,非政府組織作為社會管理的第三種力量,也向學員們作了介紹。賽奇教授表示,培訓內容主要有四項:一是公共管理的戰略性分析,即如何圍繞目標安排財政預算和各部門合作等問題﹔二是改革過程中政府職能的轉型問題﹔三是公共財政問題﹔四是城市信息化問題。



  中國官員的思想比俄國家杜馬議員活躍多了



  在哈佛,中國學員們的求學精神再次讓教授們驚訝。賽奇教授介紹說,60名學員當中,約有一半能聽懂教授們用英語進行的講課。為了讓所有學員們聽懂,培訓班特地安排了現場翻譯,大部分學習材料也都被翻譯成了中文。學員們在課堂上討論氣氛相當熱烈。有一節課的案例是阿根廷的收費公路問題,教授讓大家提自己的看法時,很多有實際行政管理經驗的地方官員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談及中國在這一問題上的經驗和困難,讓教授深受啟發。在中國官員進行培訓的同時,政府學院還在替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舉辦一個30人的培訓班,許多教授身兼兩個培訓班的課程。他們發現,美國人認為更接近西方的俄羅斯議員們在課堂上思想保守、腦筋陳舊、毫無生氣,反而是來自中國的官員們提問積極,發言踴躍。賽奇教授說:“中國學員培訓班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所經歷的最成功的一屆培訓班,也是哈佛教授們遇到的最尖銳的一班學生



  顯然,學員們也受益匪淺。在去年9月底清華大學舉行的該培訓班結業式上,學員之一的北京一位副區長在談到自己的感想時,將培訓當中的60個案例比作是“60道菜”,一道道吃下來不僅強身,而且醒腦。他說:“在基層工作最大的難題是水、電、煤、氣、路等樣樣都要解決好,但基層財力往往不足,到底該先干哪樣,缺乏一個完整而有效的項目評價、組織決策與風險承擔體系,經過案例分析及實地考察后,對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及公共財政體制改革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也得到了新的啟發。”



  記者隨后採訪到了在肯尼迪政府學院進修的幾位中國官員。老劉是國務院某部委的局級官員,其具體職責是網絡媒體的管理。與“高官培訓班”不一樣的是,他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習,研究的題目是“美國的互聯網政策與立法”。半年多時間,他翻閱了有關美國互聯網政策數不清的資料,寫出了長達30多頁的英文論文。他認為,美國政府對網上隱私的保護、關於網絡安全的規定、網上知識產權的保護、網上稅收的管理、電子商務的規范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經驗,對中國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今年的培訓中國不少地方准備派“一把手”前來

  記者到哈佛採訪的時候,賽奇教授剛從北京回來不久。他帶來的消息是,中國政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等合作單位對上次培訓都很滿意。本來,新一期中國官員培訓班將於今年6月份舉行,但因為非典的原因,隻能往后推遲一個月。據悉,目前新一批培訓人員正在中國清華大學接受培訓,估計再過不久,中國高官的身影又會出現在哈佛校園內。(chinesenewsnet.com)



  由於去年學員們收獲頗豐,今年不少地方打算派“一把手”參加培訓。賽奇說,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打算通過三到五年的合作,將整套培訓機制“克隆”到中國國內運轉,幫助中國整個公務員培訓機制走向經常化、國際化。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46029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