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中国汽车产量今年增长47%.迟早抢占世界第一.(附中国私营汽车集团LINK)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中国汽车产量今年增长47%.迟早抢占世界第一.(附中国私营汽车集团LINK)   
一剑封喉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中国汽车产量今年增长47%.迟早抢占世界第一.(附中国私营汽车集团LINK) (456 reads)      时间: 2003-7-03 周四, 上午6:3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在世界汽车市场消费不振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几乎是“一枝独秀”。在同一份报告中,我们的分析团队预测2003年韩国汽车业增长不会超过2.7%,日本国内汽车销售将会出现零增长,而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市场也难有起色。2002年上半年,美国车市同比下降2.6%,欧洲车市下滑4.5%。美国、欧洲、日本等全球几大汽车生产基地缓解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抢占中国市场,向中国转移生产能力。



 海外汽车厂商有充分理由对中国汽车产业的长期增长充满信心。200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这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其它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一国GDP达到1000美元时,国内对汽车的市场需求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目前城市地区汽车拥有率仍低,轿车拥有率更仅为1%至2%,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此外,中国购车一族年龄主要在26岁到45岁之间,这正是中国人口结构中人数最为庞大的人群,他们必将持续拉动中国汽车消费的增长。



 当然,跨国汽车巨头在争先布局的建厂热潮和合资热潮中,也不可避免地将遭遇一些“成长的烦恼”。中国车市在今后几年的确可能出现一些风险,比如汽车供过于求,尤其是在非轿车领域;汽车厂商争相降价,价格战可能导致全行业利润降低。再如政府政策给行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有可能出现产业政策滞后于行业发展的情况,如针对汽车消费者的保护措施、降低汽车融资杠杆的信贷政策等等。我们还注意到,中国消费者的眼界在提高,汽车质量问题的重要性也正日益凸显。但是,随着汽车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出口的增加,这其中的一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不过,即使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我们并不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存在“过热”危险。我们预计,在2003年,随着居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关税继续降低,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大量涌入,必将进一步驱动中国汽车市场需求。



 今年中国轿车产量将增长47%



 记者:具体地说,你们认为2003年中国汽车产量是多少?



 苏国坚:我们的报告预测,2003年中国汽车产量有望达到390万辆,轿车产量将从去年的109万辆上升到154万辆,增长47%。与此相关的数字是:2000年中国年生产汽车200万辆,列世界第11位;2002年中国汽车产量已经超过300万辆,比前一年增长38.5%。而美国、西欧、日本和韩国去年则分别生产了1600万辆、1700万辆、580万辆和310万辆汽车。



 去年平均每两周就诞生一家汽车合资企业



 记者:在中国加入WTO之前,汽车行业被认为是中国最脆弱的行业,而外资的进入被媒体惊呼为“狼来了”。在中国汽车元年--2002年过去之后,我们如何看待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中外合资企业格局是否会在2003年发生变化?中国汽车产业和国外汽车产业的实力之争是否会升级?



 苏国坚:根据2000年8月中国国家统计部门的数字,中国已有600多家汽车合资企业,合资对象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吸纳外商投资超过200亿美元。我们预计,2003年外资还将继续大量注入中国汽车产业。



 谁在合资中获得利益?我们的答案是“所有的人”,但与外方合资的中国企业则是最大赢家。他们不仅获得了资金,还正在获得不断升级换代的技术,日益具备生产更多质量很好的汽车的能力。当然外资企业也得以迅速渗透中国市场,建立品牌知名度和企业形象,并在中国这个仍然相对封闭的巨大汽车市场中不再受到配额制度的制约。同时,中国的消费者也得到了更新、更好的汽车和更完善的服务。



 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纷纷增加在华投资,争先扩大生产能力,是中国之所以有实力展望全球汽车制造业“前五”地位并飙升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的重要原因和标志。我们认为这一趋势在2003年正变得非常明显。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去年平均每两周就有一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诞生。中国汽车市场的大门才开了条门缝,跨国汽车巨头们就已经蜂拥挤入,力图在第一时间抢占市场份额。



 可以说,目前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汽车巨头已经基本进入完毕,德国和日本是到目前为止角逐中国汽车市场的最大赢家,不过其它国家也在奋力追赶。广州本田预计其2004年生产能力将翻两番,达到24万辆,日产汽车和东风汽车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也不约而同将2006年的产量提高到55万辆,韩国两大汽车生产商--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分别计划在2005年和2006年向其中国合资企业投资4.3亿美元和3亿美元。



 其它正在酝酿中的合资项目也引人瞩目。华晨汽车将与宝马成立合资公司,一汽与福特的关系在1月21日一汽马自达联合推出M6之后显得更加微妙,而吉利汽车不仅要在香港及内地A股上市,还宣称要将吉利汽车、杰士达汽车、跑车和汽车零部件进行并购,与其它企业全方位合作。



 中国汽车市场将发生四大变化



 记者:你们预测,在未来几年中,中国汽车市场将发生哪些变化?



 苏国坚:我们的报告认为,在未来几年中,中国汽车市场将发生四大变化:



 一是国外汽车厂商在中国生产销售日益本地化,而其服务也将增添本地化内容。



 二是国外汽车厂商和中国汽车企业战略联盟方式将更趋灵活开放。2002年10月,东风集团与日本本田公司、广州汽车集团合资,准备在广州出口工业加工区兴建一座新的汽车制造厂,生产本田经济型轿车,起步规模为年产5万辆,产品100%出口,主要面向欧洲和亚洲市场。这个项目的最大意义是外方首次突破了50%的股份,标志着外商在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中的首次控股。在投资总额16亿元人民币中,日本本田出资高达65%。



 三是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鉴别能力日益提高,国外车商不得不将最先进的车型同步引入中国生产销售。



 四是部分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产能升级,并开始进行以出口为导向的汽车生产,这无疑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生产汽车的技术水准,进而带动中国汽车产业全面升级。



 中国汽车市场将进入“质量为王”时期



 记者:您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进入兼并重组时代?



 苏国坚:我们的报告认为,与其说中国汽车产业在进入兼并重组时代,倒不如说接下来中国汽车市场将进入“质量为王”的时期。我们认为,汽车厂商要想在中国这样巨大而成长迅速的市场中确立长期成功的策略,现在已经到了要把品牌、质量和售后服务提高到首要地位的时候了。在进口车市场,这一点相当明显;而对中国汽车企业而言,其重要性也在提高。对于外资汽车企业来说,在中国急速扩张产能,已经让他们在中国的战略部署显形,接下来将是在销售、服务和金融信贷方面把渠道建立起来。



 中国汽车的出口时代还远未到来



 记者:正如您刚刚说的,一些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生产汽车并出口到其它国家,也是外商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新动向之一。中国汽车的出口时代是否也能加速到来?



 苏国坚:我们并不这样认为,至少从目前来看,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进行以出口为导向的生产数量仍然相当微不足道。中国汽车产业的爆炸性增长可能会对亚洲其它国家,如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造成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推动这些国家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向上游发生改变。(


http://www.geely.com/ >Link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0611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