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秋实:书生大使胡适 |
 |
云儿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书生大使胡适 - 兼答楼下黄书记质疑
送交者: 鱼 于 October 05, 2002 10:30:37:[新观察/xgc2000.net]
楼下黄书记20463贴疑心我评价胡适作为驻美大使所取得成就的
一句话,用的是某种春秋笔法,将没有成就说成有成就,或将微
不足道的小成就,说成有重要的大成就。其实那句话我本是想把
事情说得谨慎一些,不想行文不周,竟会引起误解,以为这种说
法背后隐藏着什么猫腻。为回答他的质疑,本文想简单谈谈胡适
使美的成功和失败都有那些。
让我们从胡适作为驻美大使最不成功的一面谈起。
胡适使美的表现,当年曾经很遭到国民政府内一些人的非议,其
中意见最大的就是外交部长宋子文。珍珠港事变前,中国几乎是
在孤军抗战,急切需要美国的军事和物资援助。但是胡适在要钱
要物要援助等等方面的成绩,无法达到国民政府对他的期望水准。
这固然有客观上的原因。胡适1938年来到美国就任大使的时候,
正值美国孤立主义思潮占上风,主流民意反对卷入亚洲和欧洲的
战争,所以美国政府虽然同情中国的困境,却仅仅只限于史汀生
式的“道义制裁”立场,不能有大的援助动作。但胡适个人的因
素,显然也不能忽视。那种讨价还价死缠硬磨式的交际、应酬和
谈判,显非胡适专长之所在,也非他所能为。他到美国两年,只
谈成了两笔不算很大的贷款。蒋介石非常失望,干脆于1940年秋
派宋子文长驻美国,专门负责要钱要援助的谈判事务。
鉴于当时美国局势,胡适认为美国政府受到选民和公众舆论的制
约。要让美国政府能够放开手脚援助中国,先要设法影响美国公
众舆论对中国的看法。只一味要钱要物是目光短浅的。于是他把
主要精力都用在美国公众舆论的工作上。为了促使广大民众支持
中国事业,他走遍美国,在宴会、俱乐部、群众集会和学生毕业
典礼上发表了数百次演说,他频频参加会议,招待记者,上广播
节目,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
胡适用美国人特别易于了解的语言,介绍中国的传统,谈论中国
的反侵略战争。他把从老子、孔子一直到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化,
形容为一种东方的自由主义传统,他把中国与日本的斗争,解读
为自由主义与武人专制之间的搏斗,他把中国的抗战,最终归结
为捍卫一种自由生活方式的战斗。通过许许多多充满东方悠久典
故智慧的演说,他在美国人当中树立起一种古老而自由、神秘却
又不乏开明进步的中国形象。他的宽广的眼界,诚恳开朗的笑容,
与当时日本外交官拘谨、封闭与保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1939年夏,胡适敦促华盛顿的官员们废除1911年的美日通商条约,
他的努力无疑是有助于美国在那年秋天中止这一条约。公众舆论
也迅速向有利于中国的方面转化。过去的民意测验表明,美国人
对中国的困境是漠不关心的,到1938年夏季,大多数美国人对日
本侵略中国的关心己超过了对德国侵略奥地利和西班牙的关心。
国务院也在改变对中国抗战的态度,虽然仍避免明确提出会导致
战争的对日制裁,只在战略物资和技术资料方面提出了“道义上
的禁止”。但实际上,许可对日本出口的武器和军需品,从1938
年的8799219美元,下降至了l939年的761684美元,这表明了制裁
措施的有效性。
伯思斯、爱德华合编的《危机中的外交官:美中关系,1919-1941
年》一书中,这样形容胡适的成就:
“在他离开这一工作岗位时,他己促成了美国对中国斗
争的同情,这是全美国对中国物质需要的一种理解,也
是对于向中国提供租借贷款的一种支持。”
“他所发表的言论被广泛阅读、热情接受,美国报纸对
中国这一盟友充满赞美之词。尽管中国通过对外宣传建
立广泛联系的工作从未好转过,但美国却放弃了长期伤
害中国的耻辱性的不平等条约。而已有人把中国作为第
四个‘强国’来谈论了。”
美国对中国热情的不断增长,可以说是胡适的成功。虽然其他许
多因素都有助于他取得成功,但他的个人影响是如此明显可见,
以致于美国一位历史学家在战后不久写作《罗斯福总统与大战之
序幕》时,对此记忆犹新,甚至把罗斯福不与日本妥协,引来日
本偷袭珍珠港,说成是上了这位颇为干练的中国大使的圈套。
但是宋子文却认为胡适不去磨着美国财长要钱,却马不停蹄地四
处发表演讲,是不务正业。历史学家唐德刚也说这是“打鱼捞虾,
耽误庄稼”。就连蒋介石,因为胡适在演讲中谈到中国战况时,
往往不按国府口径去夸大战果谎报胜利,拒不按国府口径宣传战
争的大好形势,也因为胡适不知道奉迎,打给蒋的电报,无意中
常有直言顶撞,有时也不免感到十分恼火,几乎要将他召回。
然而,胡适的正直,他的拒绝发表有偏见的、歪曲的或宣传性的
意见,老老实实说出中国人在流血死亡的事实,为他赢得了美国
朝野的尊敬。他成了美国政府内最受欢迎的外交官,人人乐于同
他交谈,他的意见受到重视,他的话在国会辩论中也被引用。
1941年11下旬,恐怕是胡适外交生涯中最为黑暗和紧张的时光。
当时美日协定几乎要达成,胡适每天都会见美国国务卿赫尔,表
达中国对美日协定的反对意见。一连串的努力,直到11月27日才
出现一线曙光。这天,赫尔在通胡适会谈之后,终于作出决定,
取消日本提出的临时妥协方案。
紧接着就是那个胡适难以忘怀的日子。12月8日,上午胡适去见罗
斯福总统。罗斯福一看到胡适就说:“胡适!那两个家伙(指日本
的野村和来栖)方才离开这里,我把不能妥协的话坚定地告诉他们
了。你可以即刻告诉蒋委员长。” 等胡适告辞后回到使馆,罗斯
福总统又亲自打来一个电话,“胡适!方才接到报告,日本海空军
已在猛烈袭击珍珠港!”
胡适叙述他当时的心情:“这使我为国家民族松了一口气,太平洋
局势大变了!” 中国终于有救了!
中国有救了,胡适的外交生涯却不能不划上句号了。美国既已参战,
蒋介石、宋子文对胡适的容忍似乎也已到了尽头。不到一年,胡适
被免职,驻美大使由魏道明接任。
美国援助源源不断地来了,然而随着胡适的去职,他的广阔视野和
长远目光被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所取代,他苦心经营好不容易才在
美国公众舆论中建立的中国良好形象,年复一年地被败坏。在1944
年蒋介石与史迪威之争中,国府形象败坏到了极点。这时政府中人
突然想起被冷落多年的胡适来了。蒋介石嘱周鲠生致信胡适,请他
利用他的声望,在美国政界中多为政府斡旋。然而胡适当时正在大
病中,加之长期未得国内通报消息,对国内情况早已隔膜,只好婉
拒。
这令人不能不想起胡适任大使的时光。那个时候中国在美国舆论中
形象之佳,直到今天仍无人超过。美国国务卿赫尔对胡适的评价,
直到今天仍未过时: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使,是“中国政府派
到华盛顿的外交使团中的最能干最有效率的政府官员之一”。
-----------------------------
谈不上质疑
送交者: 黄书记 于 October 05, 2002 13:41:51:[新观察/xgc2000.net]
回答: 书生大使胡适 - 兼答楼下黄书记质疑 由 鱼 于 October 05, 2002 10:30:37:
我说过不必当真,你还写这么多拜字,这不是成心跟我过不去吗?
再说我也没有否认胡适大使在米国所起的作用,只是对你引用那位历史学家
夸张的话的话来说事不赞成,吹毛求疵责备闲者,嘟囔两句,反应一
下群众意见而已。你不接受俺的意见就算了。
重申一下:我没有说你写错了。(^.^)
-----------------------------
OK,算我会错意了,说件胡适趣事给老黄消气 :-)
送交者: 鱼 于 October 06, 2002 05:44:29:[新观察/xgc2000.net]
回答: 谈不上质疑 由 黄书记 于 October 05, 2002 13:41:51:
却说50年代胡适老头儿闲居纽约时,与唐德刚一
班小辈常有来往。有一回,唐德刚读到毕尔新书
《罗斯福总统与大战之序幕》一段,说美日之战
本可避免,但罗斯福总统为着维护美国资本家在
亚洲的利益,不幸地上了那位颇为干练的中国大
使胡适的圈套,才惹起日本来偷袭珍珠港,就跑
去告诉胡适。
胡老头儿一听,特兴奋,“在哪里,在哪里?”
他让唐德刚把这本书找来,看了好几遍,还在提
到他的段落下面,划上红杠杠。
看到老头儿很来劲的样子,唐德刚就问了,“你
当时究竟怎么下的圈套,竟让罗斯福总统上钩,
可以讲来给我们听听吗?”
可怜这老头儿仔细回忆了半天,将从前他做过的
事情数来数去,还让唐德刚帮着参详,怎么也找
不出几件象是用机心下圈套的事儿来,最后只好
尴尬地笑。
其实,象胡适这样实诚书生,哪里懂得用机心下
圈套?只不过他那几百篇讲演和文章,既充满智
慧却又是再平实不过的大白话,自有一种令人信
服、足以撼动人心的力量。以至于看在外人特别
立场敌对者眼中,还以为他是老谋深算呢。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