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zt《人民日报》号外与吴学灿 |
 |
酋矢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人民日报》号外与吴学灿
·胡 楠·
或许是海外民运真的陷入了低谷,吴学灿月前被中共当局判刑四年,似乎未曾引
起民运组织多大反应。或许是因为吴学灿知名度远不及王军涛、陈子明,难为外人
所注意。唯有香港《开放》和《当代》杂志对此有所报道,但仍语焉不详。其中发
表在《开放》杂志那一篇虽系笔者所推介,原文作者也对《人民日报》近况相当熟
悉,自然掌握部分第一手材料,但文章发表之后,却被几位原《人民日报》记者指
为流于空泛,对原《人民日报》社长的奚落更不公平。笔者依据这几位记者的口述
,撰成此文。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涉及的人与事以中共当局已经掌握的为限。
《人民日报》号外成了珍藏品
笔者八九年学运期间坐守北京饭店,为境外某大报撰写《局势分析》,竟未见过
一份《人民日报》号外。几位学运期间的重量级人物也对笔者说,他们只听闻《人
民日报》出了号外,却未见过报纸。笔者后来又托人到北京查询,亦无结果。
原来《人民日报》号外总共印了不到一千份,刚拿到游行队伍里就被抢光了,获
得者无不视之为珍品,不肯轻易转让给别人。
一位目睹此事经过的《人民日报》记者说,《人民日报》号外是五月二十日早晨
九时开始排版印刷,十一时左右印出散发的。当时吴学灿等人找到《人民日报》印
刷厂,工厂的主管胆小怕事,婉言拒绝。吴学灿便找到《人民日报》劳动服务公司
的小印刷车间排版印刷,用的是《人民日报》毛体报头,旁加“号外”,十六开(《
人民日报》是对开)。排版时,正好《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张大农到印刷车间。张
提出一条编辑意见:应注明消息来源。所以吴学灿在文章结尾处加上“据北大传单
”几个字。
“号外”是翻译“北大传单”
“号外”的确是翻印北大的一份传单,主要内容是:“赵紫阳总书记主持工作权
力已被剥夺,由李鹏主持政治局工作并决定今晚对绝食学生采取强制措施”。同时
披露了:五月十三日,赵紫阳总书记在政治局常委会上主张立即否定四月二十六日
《人民日报》社论,被四比一多数票否决。五月十五日,赵决定去天安门广场向社
会和公众宣布他个人的意见,被中共中央办公厅以违反党纪理由阻止。五月十六日
,在邓小平出席的政治局常委会上,赵提出五条意见:⑴否定四·二六《人民日报
》社论;⑵由他本人承担发表社论的责任;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机构,审查高
干子弟(包括他的两个儿子)的官倒行为;⑷公布全国副部级以上干部行为背景;⑸
公布高干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取消特权。以上意见又被四比一多数票否决。五月十
七日,政治局召开会议,以微弱多数同意赵下台。总书记职务由李鹏兼任。军管迫
在眉睫。
“号外”还报道:据悉,曾召集人大常委会议,几乎全体副委员长决定拒绝接受
政治局的以上决定。李鹏威胁要以党纪处理他们。体改委等十部委决定开展静坐、
绝食斗争。
“号外”呼吁社会各界:⑴我们应尽量避免暴力对抗,绝对避免流血;⑵社会各
界团结起来,捍卫宪法;⑶解放军是十亿人民的子弟,我们绝对不能自相残杀;⑷
我们强烈要求立即召开人大常委会;⑸立即召开中共全国代表大会。共和国和中央
面临生死存亡关头。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以一切有力的、合法的、非暴力的方式
进行决死抗争!我们坚决反对李鹏的讲话,建议人大立即罢免李鹏总理职务!
保育钧吓得筷子掉到地下
《号外》尚在印刷中,《人民日报》社门口已聚集了近百名编辑记者。社长钱李
仁闻悉急从办公室走出来,说“既然戒严令都下了,你们就不要上街送死了!”尽管
当时大家并未尊重社长的苦口婆心,但大多能理解钱李仁当时的处境。事实上,他
当时处在一社之长的位置上,已尽力而为了。戒严令之后,他称病住院,但后来引
起李鹏等强硬派震怒的《人民日报》一系列《戒严第×天》,便是钱李仁亲自签发
的。钱李仁原本是乔石的亲信,乔任中联部长时,他是副职,乔石升任后,他便继
任中联部长。可六四之后,乔石也未能保住他。
虽然散发出去的《人民日报》号外数量不多,在社会上激起的反应却是空前之大
,成了仅次于戒严令的第二大新闻。境外报刊、电视、电台纷纷发表揣测评论,认
为这是赵紫阳人马组织的反击行动。
当天中午,公安部致电给《人民日报》,问《人民日报》号外是怎么回事。正好
是不久前由科技部主任升任为报社秘书长兼副总编辑的保育钧值班。他正在吃饭,
听到电话吓得筷子都掉到地下。在《人民日报》这架高度灵敏的机器里绞绊久了,
保育钧立即意识到这是灭顶之灾。
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播发了《人民日报》社
一则声明。就像《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上街游行高呼:“四二六社论不是我们写
的”一样,《人民日报》官方说:“《人民日报》号外不是我们出的。”
次日,《人民日报》的第一版也出现了同样内容的声明。
公安部与高狄合作追查
《人民日报》号外的出版,虽令有关人员十分震怒,但随后十多天时间局势混乱
,直到原《人民日报》社长钱李仁和总编辑谭文瑞被撤职,接替者高狄和邵华泽上
任之后,公安部才对此事“认真”起来。
曾任吉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的高狄,是李鹏推荐出任《人民日
报》社长职务的。他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宣布撤去陆超琪、保育钧、余焕春、范荣
康等人副总编辑职务,对二十七位部主任(司局级干部)予以“停职审查”,并组成
专门小组进行“彻底清查”。他在社务会议上声称:“《人民日报》是动乱、暴乱
的策源地之一,是赵紫阳、胡启立造成的重灾区。”
暗地里,他则与公安部、国安部联系,调查《人民日报》号外事件的主事者。但
高狄的极端表现在《人民日报》造成天怒人怨,新调来的一帮打手又不了解情况,
查了很长时间,竟未查出个所以然。
后来高狄建议分两手进行,一手是散布“内部消息”,说“号外”事件不会追查
下去;一手是由公安部派人从印刷工人身上突破,只要印刷工人供出具体编辑的姓
名,就可以不予追究任何责任。
这一招果然真奏效。印刷工人供出两名“主犯”,一是海外版负责“港澳台新闻
”的编辑吴学灿,一是国内版科教部体育组记者张抒。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张抒,是《人民日报》正在崛起的“名记者”之一。八八年他
随同喜马拉雅山登山队进行登山采访,是数十名参与采访的记者中攀登高度最高的
人,因此他还获得通报表扬。八九民运中,张抒是《人民日报》社内最积极的参与
者和支持者之一。六四之后,他一度回南京老家避风。七月初回到北京家中时,高
狄即指使科教部主任打电话给张抒:“有一个文件传达,希望你到报社来一下。”
结果等待他的是公安部的“便衣”。
张抒的妻子叫赵蓓蓓,北京大学七七级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生,也在《人民日报
》内群工部当编辑,育有一子。张抒被捕后,社内编辑记者纷纷伸出援手,为之募
捐。现在张抒虽已被释放(取保候审),但职务已被开除,经济无疑拮据。但高狄还
想再踏上一脚,将张抒的妻子也赶出报社。如今自身也有不少麻烦的高狄,恐怕是
有心无力了。
公安部的通缉令
当时高狄最为恼怒的是:吴学灿到哪里去了?是否像吾尔开希、严家其一样逃到
了西方“自由化”世界?追查之下,原来吴学灿“擅自”到外地考查去了,临行之
前留下的话是:“我走绝不是为了出国,我要去各地调查,了解和研究这场运动的
作用和意义。”但熟悉吴学灿的人死死咬住一句话:“吴学灿没说具体到什么地方
。”
八九年十月,公安部第五局发出《通缉令》:“吴学灿,男,38岁,江苏省溶海
县人,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兼记者。身高1.69米,体形稍胖,头发较长,留一边倒
发型,椭圆脸,尖鼻头,戴茶色变色镜,苏北口音,携带《人民日报》工作证,号
码:0537;记者证号码:870274。”
得承认中共“天罗地网”的严密性和有效性,有幸逃出虎口的毕竟是极少数,绝
大多数的人还得经过真正的“狱炼”。八九年十二月七日,吴学灿在天涯海角三亚
市被捕,迅速经海口、广州,押往北京,投入秦城监狱。
吴学灿拒不认“罪”
如同中共当年宣传的那些“坚强不屈”的共产党先烈那样,吴学灿也是屈打不成
招。在公安部、国安部派出的专案组审讯人员面前,吴学灿不仅没有“供认”出高
狄之流希望供出的什么“后台”(事实上没有后台),而且拒不承认自己有“犯罪行
为”。
案子只好一拖再拖,但有关领导者下达命令:“承认悔过可以考虑从轻发落,不
承认则从重处置。”吴学灿仍不为所动,九0年九月四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便签
发了正式的“逮捕令”,并向法院提起“公诉”。
九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吴学灿被判刑四年,是《人民日报》唯一被判刑的编辑记
者。
一位吴学灿的挚友对笔者说:吴学灿的坚强表现并不出人意料。他从小性格就异
常刚烈、耿直,即使在纪律严明的部队也敢于与“首长”顶撞,在《人民日报》同
样敢说敢做。结婚了,分不到房子,他扯开嗓子大骂一阵,却又不忘埋头干活。
八九民运中,吴学灿是《人民日报》内的“激进派”人物,曾经作为中青年记者
的代表,与社里最高领导层对话,要求钱李仁、谭文瑞等人勇敢地站到学运一边,
真实报道学运。尽管钱、谭等高层人物由于其位置或思想的局限,不可能像吴学灿
要求的那样“大胆”,但《人民日报》在学运中的“曲线报道”,如“戒严×日”
的系列报导和利用国际新闻讽刺、嘲弄强硬派,如果不是钱、谭两人的“放手”,
就不可能“出笼”。
六八年,农家子弟吴学灿参军到海军潜艇上当了水兵,四年之后被推荐到广州中
山大学攻读哲学。那时是文革后期,作为工农兵学员,吴学灿所学自然有所限。但
七五年分到北京人民出版社后,刻苦自学,获得社里领导人的赏识,将他从政治处
调到了业务部门——经济编辑室当编辑。八0年底调入《人民日报》理论部,后来
进入中国社科院与《人民日报》社合办的研究生班。八五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创
刊伊始,他即被调任第五版(港澳台新闻)任编辑、记者。
除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些见解独特,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文章外(如八五年七月
二十三日在海外版发表的“相信人、关心人、尊重人”),他的一些随笔和论文也见
诸国内水准较高的杂志,如发表在《读书》创刊号的“怎样正确理解生产关系”、
《读书》第二期的“按需分配与各取所需”和八二年第二期《晋阳学刊》的《黑格
尔哲学批判》等等。
北京来的消息说,吴学灿笑对四年刑期,心态极为平静,四年时间正好完成一个
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也可以毫无干扰地著书立说。这一段“狱炼”过程,不就是为
未来编辑出版真正振奋人心的、“合法”的《人民日报》号外打下根基吗?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test -- dittos44 - (164 Byte) 2003-6-16 周一, 上午6:58 (89 reads)
- test -- dittos44 - (162 Byte) 2003-6-16 周一, 上午7:07 (82 reads)
- test -- dittos44 - (166 Byte) 2003-6-16 周一, 上午7:09 (80 reads)
- test -- dittos44 - (166 Byte) 2003-6-16 周一, 上午7:11 (82 reads)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