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秋风、莫之许:昨天的异端,今天的信条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秋风、莫之许:昨天的异端,今天的信条   
多元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秋风、莫之许:昨天的异端,今天的信条 (1069 reads)      时间: 2003-7-28 周一, 上午9:47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秋风、莫之许:昨天的异端,今天的信条



(本报特约记者与《哈耶克传》中文版译者秋风、策划者莫之许谈哈耶克)



  译者 秋风,学者,现居北京。已出版译著《哈耶克与古典自由主义》、《知

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等。目前主要从事古典自由主

义理论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译介、研究。《哈耶克传》中文版已由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于2003年4月出版。

  策划者 莫之许 学者,现居北京。



  他曾是个孤独的先知



  记者:在中国的青年知识人群中,即使没有看过哈耶克著作的人,也对其名耳

熟能详,“哈耶克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非一日,而《哈耶克传》面市无疑又会

掀起一股热潮。就超越历史的深刻预见性而言,他当为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伟大思

想者。二战还未结束,他就写下了《通往奴役之路》。不过,哈耶克在西方社会,

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长期处于下风。那么,哈耶克在西方学术思想界的地位如何



  莫之许:当初在策划这本书时,曾准备在封面加一副标题“孤独的先知”,但

是,哈耶克活到了1992年,亲眼见证了自己长期坚持的学说在世界范围内的“

完胜”,所以就没有用这个标题。

  秋风:尽管哈耶克的晚年因他最终被证明正确而声名鹊起,但就其一生的学术

生涯而言,应当说,哈耶克长期属于西方思想界的边缘人物。因为自二战后,西方

思想界的主流是凯恩斯主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哈耶克属于日渐被遗忘的人

物,与当年写出《通往奴役之路》的盛名已相去甚远。

  记者:但是,哈耶克的思想不仅在西方复兴,事实上在东方也引起了很大的反

响,甚至就热度而言,他在东方世界的声誉要远超越西方世界,这是什么原因?是

否他的影响在两个世界意义不一样?

  秋风:事实上,哈耶克思想的最终胜出,更体现为东方国家计划经济实践的挫

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和东欧国家“哈耶克热”要

远超过西方国家。有个有趣的故事或许可作个注脚,当时还是小青年的索罗斯从东

欧跑到英国投到波普尔门下时,对波普尔开放社会的观点学说极为推崇,而波普尔

则说,你来自封闭社会,有直接切身的体验,我的观点不需要说你就可理解。

  就中国的“哈耶克热”来说,在沉寂和被遗忘了几十年后,哈耶克的“观点战

胜观点”,对西方的意义的确不如中国那么大。没有任何思想理论体系比哈耶克思

想对既往错误理论体系的批判更为彻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为中国彻底走向市场

经济提供了一种终极武器。



  他曾是撒切尔夫人的“导师”



  记者:那么,哈耶克思想在东西方社会的复兴是在同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吗?

  莫之许:哈耶克之在中国的被接受和传播,其实是整个世界开始重新认识和接

受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一部分。以往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历史进程与以西方为中心的

现代思想演变进程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体系,是一个边缘世界。事实上,二战结

束开始,发生在中国的一切变化,与整个世界潮流演进几乎是完全合拍的。

  秋风:这本书中有一个细节就说明了这一点,丘吉尔在竞选连任时为阻止工党

的上台,曾引用哈耶克刚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的观点,结果有人认为正是由此

而导致丘吉尔的下台(笑)。但是,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欧洲的福利资本主

义和带有强烈政府调控干预色彩的经济模式再也无法维持。哈耶克的思想在西方得

到了很大的回应。我个人认为,这跟哈耶克获得诺贝尔奖也有很大的关系。

  记者:那么,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否算是转折呢?

  秋风:说起来,哈耶克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些像异数,瑞典福

利资本主义正热火朝天,而宣称是哈耶克信徒的撒切尔还要几年后才上台。不过,

也正是因此,哈耶克这个快被遗忘的人才再次被广泛知晓。有意思的是,继哈耶克

之后,1976年,弗里德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此亦正是芝加哥学派蒸蒸日

上之时。两人的相继获奖,从时间上看,正是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在西方世界“全面

复辟”的先声。

  莫之许:“哈耶克主义”在西方世界登台的标志是,“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

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上台,它的社会经济背景是,西

方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滞胀,而此现象是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所无法解释

的。



  他影响了中国当代社会进程



  记者:我注意到,中国的哈耶克热其实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稍落后

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节拍,能谈一下哈耶克观点被广泛接受与中国改革进程的关系吗



  莫之许:说到哈耶克思想的传入历史,其实,中国要较苏联东欧国家更早,哈

耶克的名著《通往奴役之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译本。

  秋风:是啊,我看这本书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从图书馆借来看过之后

,激动不已,非常崇拜哈耶克。

  莫之许:是的,哈耶克的思想早就在知识圈内有了相当多的追随者,比如号称

吴市场的吴敬涟,我认为他在推销市场经济的理念时,用的主要就是哈耶克的思想

。当然,哈耶克的思想最终由知识圈子内走向更广大的社会群体,是与中国当代社

会进程分不开的。

  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先从文学、文化开始,主要是

一些文化思想被译介进来,如萨特、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弗洛姆等等,这

一时期的思想批判工具是西方的文化和文艺理论,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

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引进西方社科领域的理论工具成为一种必然。

正是这一历史背景,才有了像哈耶克、哈贝马斯、罗尔斯等大师理论的大规模译介

和传播,而随着这些理论传入社会变革的热点也相应变为市场经济、民主法制等问

题,就此而论,“哈耶克热”在中国的出现乃是水到渠成。

  记者:前面秋风说到西方知识界长期是左翼占主流地位,持批判资本主义的态

度,我想起秋风今年的译著中有本《知识分子为何拒斥资本主义》。我以为,知识

分子是社会的牛虻,他们的批判是一个健全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请问秋风怎么看

待知识分子对市场的批判。

  秋风:我同意这样的看法,知识分子的批判是一个社会健全的必要成分。在西

方社会,知识分子把批判的指针指向市场或者说资本主义,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他们

身处社会的基本常态。但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知识分子的批判其实有两种不同

的方向。一般来说,人文知识分子或我们所说的“文人”,基本倾向是从人文关怀

角度谴责市场的无情、道德失序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他们往往批评政府对市场的

放任,要求政府更多地干预市场,而哈耶克这样的人则完全相反,他们的批判则认

为是政府的过多干预破坏了市场的正常运作,要求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我注意

到,在今天,随着中国市场化的深入,知识分子阶层在社会批判的过程中,也逐渐

把矛头指向了市场。不消说,我在观念上当然对今天中国逐渐增强的批判市场的声

音持反对态度。



  他是最后的知识贵族



  记者:秋风先生,您是学历史出身的,是何缘故突然转向经济学,而且,转为一

个中国读者听来十分偏门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宣传家?

  秋风:我是历史专业的,整整读了七年历史,转向经济学则带有个人的爱好,彼

时的历史十分无趣,我读研究生时就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哈耶克等这些人的著作上,

看了他的书后就不相信历史决定论了。为什么会偏好奥地利经济学派,一是从哈耶克

开始就有较早的接触,再一个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并不要求有很好的

数学基础,它更注重在经验常识基础上的逻辑推理分析,我是学文科的,没有学过高

等数学,从这点来说,喜欢上奥地利经济学派或许是一种必然(笑)。而且,这一学

派和历史学科有很深的渊源,比如米塞斯就是学历史出身的。而奥地利经济学派之所

以让我成为它的一个热情的宣传者,还在于,从方法论上,它反对那种唯理主义的思

维方式,反对那种整体的构建主义思维,这方面历史的实践恰恰证明了它是对的,而

后者则以实践的失败反证了它的正确。这很对我的胃口。而且,我认为,在中国,这

种整体构建的唯理主义观念曾长期主导着中国的发展,我们所受其害甚烈,而今日其

影响尤深,它在中国的依旧冷门正说明了这种努力的必要。

  记者:说到奥地利经济学,我注意到,有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奥地利地处中

欧,但是,它在刚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不断产生的大师们,在思想传统上面貌迥异于

欧陆国家,倒是与英美非常相似,尤其是,其代表人物哈耶克、波普尔都先后入籍英

国。是什么原因让它诞生了诸如哈耶克、波普尔、维特根施坦、弗洛伊德乃至茨威格

、卡夫卡等面貌迥异于欧陆的巨人?

  莫之许:的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自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纳粹上

台之前,维也纳事实上是欧洲文化的中心。首先,出现这种现象有宽松温和的学术传

统这个基础。其次,是时代环境突变的刺激。具体说来,这些大师身处的时代恰好是

奥匈帝国衰落崩溃的时代,精英阶层们同时面临着一个空前迷惘的局面,这是其他欧

陆大国所没有碰到过的。原本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最后变成欧洲最后诞生

的一个民族国家。它的精英阶层不似邻居那样还有种种政治雄心,要考虑的首先是这

种巨大的冲击和命运的挑战,在完全不同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处境下,它的贵族精英和

智力阶层在思考成果上就集体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于他人的面目。

  秋风:那时的维也纳,很像满清逊位后的北平,一下从中心和巅峰的位置上跌落

下来,失去了以往那种外向的积极野心,像是颓废没落和内省。知识分子不复以往积

极的政治野心,再加上维也纳聚集了欧洲最多的犹太知识分子,独特的学术传统氛围

犹在。而外界发生巨变,迫使知识分子群体开始自我重新认知。他们不再是观念冲突

的中心,就如中国抗战爆发前一段时间上海与北平的对比,激烈的观念冲突对立,都

发生在有勃勃生机的上海,但是真正的学问却出在没落然而宽松平和的北平。

  记者:最后,想问一下秋风先生,您如何概括哈耶克和他同时代的大师们?

  秋风:正是因为这些大师,有人甚至认为,从思想的角度来看,20世纪是奥地

利世纪而不是美国世纪,当我们想起那一串光彩夺目的名字,这一说法并不夸张。我

这里有一本茨威格的书,《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一定程度上表述了这一

代大使们共同的心路历程。我认为,哈耶克这一代人可以称得上是最后的知识贵族,

我说知识贵族,是指其在关怀和兴趣上能够超越专业分化的限制,而能触及到人类文

明的根本性问题,这样的思想大师我觉得很难再出现在西方社会了,或许,全球化给

非西方社会带来的挑战,会让非西方国家产生出真正的思想大师来。

      本报特约记者 黄章晋



  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20世纪最重要的公众人物之一,被誉为

当代最伟大的自由主义哲学家。古典自由主义知识分子,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

奖。哈耶克的贡献是他对货币理论、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和政府干预的研究,但他对社

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

与经济秩序》、《科学的反革命》、《感觉秩序》、《自由宪章》等。



  哈耶克在中国



  早在上世纪40年代,《通往奴役之路》凭借其在英美获得的成功,而为当时中

国的部分高级知识分子所注视。潘光旦在1946年出版的政论集《自由之路》中曾

提到了哈耶克的这本书,并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大跃进期间,哈耶克的第一本中文版译著《物价与生产》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而在1962年,哈耶克的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由商务印书馆以“内部读物”

形式出版。

  改革开放以来,哈耶克的思想在中国得到了更广的传播。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

经济秩序》在1989年3月由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1991年5月

,《不幸的观念》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这一版印了5000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哈耶克的重要作品几乎都被翻译引进到了中国。19

97年8月,《通往奴役之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邓正来、冯克利两位先

生在翻译介绍方面所做的工作最为成效显著,邓正来先生翻译的《自由秩序原理》、

重译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法、立法与自由》,冯克利先生翻译的《科学的

反革命》、重译的《致命的自负》都是翻译得很好的作品,对哈耶克思想在中国的传

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今,哈耶克的思想已成为当代中国知识话语的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在学习其

思想和方法之后,已能运用其核心观念,而对当代中国之市场和法治问题,提出自己

的思考,并开始与中国的社会进程产生互动,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发展和深化之中。



——南方都市报   2003-07-23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74556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