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六四讨论纲要(0-安兄小左请进)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六四讨论纲要(0-安兄小左请进)   
封从德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六四讨论纲要(0-安兄小左请进) (635 reads)      时间: 2003-5-03 周六, 上午5:02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六四讨论纲要(草)



(将根据讨论情况逐步修订)





1/常见的误会

2/外界不太了解的事实

3/正在形成的共识

4/尚未达成共识的焦点问题

5/需要进一步查证的资料





4/尚未达成共识的焦点问题



先对安魂曲和北京小左说几句:



很高兴这两天的讨论,许多角度和情况对我是新的,以前没想到的。总体而言,安兄最近出於战斗状态,说话不免处处“从SARS和拥胡倒江的现实出发”,希望以89的经验教训指导革命的现实斗争。这很好,所谓理论联系实际----老天爷,我们什么时候能脱离党妈妈的话语霸权?----好吧,那就先对党妈妈的话语体系说几句。党妈妈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维模式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虽说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科学化”了,但二分法是没有变的,二元对立是一切关系的基本关系。因此我们就在人群中找朋友vs. 敌人;“改革派”vs. “顽固派”……但是,如果从阴阳互补的观念就不会这么看:油门和煞车对汽车都重要,有时二者相对,但谁也离不开谁,完全对立起来就出问题,比如只踩油门就会翻车,只踩煞车就走不动了。



因此,中共也好,学运、民运也好,都不是能简单二分的。“改革派”和“顽固派”、“激进”和“温和”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界线非常模糊;不是说没有大致的二极,但必须就事论事,case by case,无法笼统地说。笼统划分也重要,但太初步,太原始,需要赶紧量化,也就是case by case。



再具体一点,这次胡温较亲民,那就给他们加分;但胡在89是严酷镇压西藏手上有血的,那就要看清他维护专制毫不手软的一面,减分。温家宝89年和赵紫阳近,加分;后来谨小慎微,不加不减;这次亲民,加分。江泽民89手上有血维护专制毫不手软,减分;后来镇压法轮功,减分;这次也不亲民,减分。



我赞成的是这样的打分制,而且每次加减几分还可细化。这样我们大概才可以避免笼统地说谁好谁坏。对了,我建议以后我们认真来个给中共和民运人物的打分制,每人列张表,列出一件一件具体事实和得分,有利于扬善惩恶。





下面就这几天的一些细节再说几句:



1/关于赵紫阳下台的真正原因



安兄几点归纳不错,小左和我都能认同。小左认为赵对戈氏摊牌事先有邓的旨意,因此怀疑鲍彤说法,指“其回忆不可以无条件相信、要分析。他文章中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这本不错。但小左接着说“有一条是肯定的,即举出邓是为了“拉大旗”,是为了利用邓的威信来平伏老百姓情绪,但结果适得其反,使赵失去邓的支持。”这就有问题。就按小左这个逻辑,鲍彤如果真是起草前有邓的旨意,那还不赶紧昭告天下?把这一点说出来不是对他和赵紫阳更有利吗?为何鲍彤偏偏不说呢?因此我相信至少鲍彤在这一点上是说实话的,也就是没有邓的旨意,但究竟为何那时要对戈氏抛出邓,可能还另有隐情。



另外,我又读了《赵紫阳就六四事件自辩书》(第七点),也没有说事先有邓的旨意。要是事先有邓的旨意,赵紫阳自辩时还不说出来?显然就是没有嘛。但是赵的那个自辩也很苍白,说什么“没想到伤害了小平同志”,好像一点政治敏感都没有,直令我怀疑整个《自辩书》都是膺品。





2/空校运动,安魂曲、小左等人和我说的还是不是一个东西



安魂曲、小左等人说的是现实中的那个,我仔细查了一下,正好是5.29(安魂曲离开北京那天)高联在北大开始推动的,大概(不具体清楚)是杨涛看联席会议没通过,自己去推动的。外省尤其是上海有积极响应。但因为没有当时占据焦点的广场指挥部和联席会议的推动,效果当然不好:只是简单“空校”,而没有配合“每周日重聚”这一关键点。我强调的是后者,这是5.26讨论的关键,不知为何后来的“空校”没提,大概和高联只想撤出广场完事有关(这是推断,需要具体查看) 。



实际上,五月底外省市的游行集会动辄上万几万甚至十几万,已经超出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数。因此战略转移到全国是应该的。可惜联席会议没有通盘计划,未能实施。





3/五月底广场还剩多少人?



这个问题很笼统,无法简单回答。安魂曲已经注意到,白天、晚上不同;其实每天人数也不同,中间还有学生非学生的差别,还有广场范围究竟多大的问题。因此无法简单回答。



我说每天四万元买面包,是在5.27联席会议上报的数字,加上其它费用,每天5万。这就是王军涛所说的“封从德和柴玲在维宪会上提出广场因财政原因无法坚持,经过讨论,维宪会全体接受他们的动议,在5月30日撤出广场”中的“财政原因”,那天广场赤字负7千,高联5.23离开广场回校整顿时将上百万捐款几乎全部带走了。



但这个数字也不是天天都这样。我是5.24接手财政的,每天四万元买面包,是王军涛体系任命的后勤部长王刚向我要求的。当时有两套指挥系统,五月23日“首度各界维宪联席会议”成立,表面是王丹任召集人,实际主持人是王军涛;“维宪会”的第一件事是“任命”“保卫天安门广场指挥部”,实际上是罢黜北高联,由原绝食团指挥部的学生骨干组成坚守广场的班子,但同时又任命了另外一套班子由“社经所”自己的骨干担任(刘刚、张伦、老木等等我们都以为是学生),后勤部长王刚也是这个班子的,我没参加5.23“维宪联席会议”的成立,当时还觉得奇怪,怎么这么多陌生人进入指挥系统,但当时根本不知道他们其实不是学生。



5.25-27广场上我估计有2万左右,到5.31应该急剧下降到几千人,六月初最低时我们好像只需要准备三千份食物。广场最后纪念碑留下的人数也是3-5千人。但是这些是“广场上”的数字,实际上学运主体可能大部分已经转到各路口堵军车去了,但这些人数一直未见统计。



因此,即使仅就“广场上”的数字(而且是“常驻人口”,加上白天的流动人口就多了),五月底人数不会少于几千,说只有几百明显偏低。





先说这些,安兄参考。我还有一个问题:你是哪天到广场的?就你当时所认知的“北高联”究竟是指什么?请给一些事例。



很高兴这样的交流。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4.204287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