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高 华:李慎之先生,你为中国作的贡献已载入史册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高 华:李慎之先生,你为中国作的贡献已载入史册
资料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标题:
ZT高 华:李慎之先生,你为中国作的贡献已载入史册
(250 reads)
时间:
2003-4-26 周六, 上午7:15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李慎之先生,你为中国作的贡献已载入史册
高 华
进入四月以后,每天不断攀升的香港“非典”数字使人揪心,朋友们在一起,
都为这事担忧,焦急地关注著香港和内地防治“非典”的每一个举措和进展。两周
前,青峰告诉我,李慎之因肺炎住院了,一瞬间,我很是吃惊和担心,只希望他不
是染上 “非典”,人上岁数了,万一碰上“非典”,真是会“夺命”的。青峰说,
不是的,就是一般的肺炎,这才松了一口气,这儿的朋友都以为,李老身体不错,
精神旺健,现在医疗条件下,治愈应是没问题的,况且李慎之也只是才到八十岁。
2003年4月22日下午,我和几个从内地来访学的朋友,从中文大学中央区沿山道
返回我们住的宾馆,我们将一同去红□,看一部刚完成的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参展电
影──由卡玛。韩丁执导的反映文革的记录片《早晨八九点的太阳》。
在下山的道上,大家不约而同的谈起李慎之,我们都说他的那篇《风雨苍黄五十
年》肯定将是后人研究考察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必读文献,如果要评选二十世纪中
国重要文字的话,这一篇一定会入选。话音刚落,景明,刘擎等一行也到了大学车
站,刘擎说,李慎之今天上午去世了!
我坐在香港科学馆电影厅,看著银幕上那些熟悉又遥远的文革的场景,卡玛这
部电影实际是用电影的形式在探究红卫兵的精神谱系,想说明革命文化和乌托邦是
如何催生红卫兵运动。眼前的画面,少时的记忆,都交错在一起,一波波的意识流
又将我的思绪流到了李慎之。他说,多少年了,报刊上,广播里,哪一天不是在宣
传这毛和毛的思想?李慎之点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类似的话别人虽也说过,但只有
李慎之和顾准等少数人才说得一语中的:在这些革命,狂热,虚妄,暴力,恐怖的
景象的后面,是有一条精神之链把那些满脸稚气,狂热的的红卫兵和二十世纪的左
翼革命主义的精神遗产联结在一起的。检视历史,正是那些新概念:革命,阶级斗
争,专政,埋葬帝修反,解放三分之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劳苦大众,螺丝钉等等,
培育出了一代“毛主席的孩子”,他们打破性别界限,男女都一样,赤诚勇猛,挥
舞皮带和大棒,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对虚幻出的各种“敌人”绝不心慈手软。这
是一代从“新文化”中孕育出的 “新人”,具有 “集战斗和忠顺为一体的革命至
善人格”,他们的精神谱系可追溯到更远的过去,是依据某种理念进行人性改造的
精巧的工艺品......
银幕上毛像一尊天神,神情穆然地俯看著天安门城楼下的几十万狂热呼喊著
“万岁”的红卫兵,那边是冲天的焚书的火焰,火条漫延,无数的人们在互相撕咬
践踏。有人说,这是毛和年轻人为建立美好的新社会而迸发出的理想主义的激情,
火光中有史诗般的的崇高和壮美。不可否认,原教旨确实有著动人心魄的斯巴达式
的强悍和简朴之美,就如卡玛给她的电影起的名字一样─《早晨八九点的太阳》,
可是当它日出山头,朝阳难道不就成了灼人,伤人,吞噬人的毒辣辣的烈日!李慎
之说,现在中国不需要这些,中国需要的是从小对孩子进行公民教育。李慎之的话
点出了走出乌托邦之路的关键路径。
李慎之来自革命阵营,他了解革命之美,正是被这摄人之美吸引到了延安,在
这之后,他和顾准等无数的革命者一样,又被革命的巨浪吞噬── “革命吞噬自己
的儿女”,但是只有他和顾准等少数人真正痛定思痛,在思谋娜拉出走后还应往何
处去。
我和李慎之只见过几次面,第一次就在香港中文大学,他在中国文化研究所谈
新左和自由主义,他说自己不是学者,过去只是一个学官,他的诙谐话语把大家都
逗笑起来了。会后方正在崇基教员餐厅宴请,纪霖把我介绍给李老,他像一个老熟
人似的对我说,他不是老延安,他只搭了一个延安时代的尾巴。一年后,在上海大
学学勤那儿办的的社会学会议上,又见到了李慎之,在他的房间里,李老声音宏亮,
侃侃而谈,他说到延安,说到周恩来,又说到给他引来大祸的“大民主”,还说了
毛的英文秘书林克,历史就在这里静静的流躺著,我仿佛置身于历史之流,心里在
赞叹,这腿脚不便,拄著手仗的老人有多么旺盛的思想活力。前年,李老来到南京
大学中美文化中心,我又见到他,这次他给中外师生谈新中国外交,回到北京后,
李慎之请董健给我捎来他那次讲座的发表稿,细心的李老没忘了把他新居的地址,
电话也带给我。去年,李老再次来南京,他不愿惊动朋友,只通知几个朋友见面,
我接到电话,恰要赶去外地上课,而未能见面,终成大的遗憾!
银幕上的文革结束了,我们走出影院,带著防“非典”口罩的行人在夜色中匆
匆来去,在尖沙嘴的“沪江酒店”,景明请卡玛吃饭,我们谈著刚刚看过的《早晨
八九点的太阳》,景明把李慎之去世的消息告诉了卡玛,这位不畏“非典”,专程
从美国赶来,带有京腔的 1966年北京101中学的高中生,沉默无语,她说本来还想
再去看望李慎之的。
哲人其萎,天人永隔。李慎之先生,你的远行使人们何等伤痛!你对国家民族的贡
献已载入史册!
2003,4,23于香港中文大学
《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 上网日期 2003年04月25日
作者:
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1854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