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ZT丁东 邢小群: 痛悼李慎之先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丁东 邢小群: 痛悼李慎之先生   
zhuan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ZT丁东 邢小群: 痛悼李慎之先生 (323 reads)      时间: 2003-4-25 周五, 上午10:09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痛悼李慎之先生



丁东 邢小群





  历史将为2003年4月的中国,作两次悲痛的定格。

  9日,86岁的吴祖光先生去世,一颗中国的良心永远停止了跳动。

  22日,80岁的李慎之先生去世,一个中国的大脑永远停止了思考。

  吴祖光先生的角色是社会公认的:他是一个杰出的剧作家、诗人,他又是一因

敢于仗义直言而屡遭磨难的知识分子。全国政协,几千名委员,有些真话,只有他

一个人公开说出。

  李慎之先生的角色却难以给出一个社会公认的结论:说他是著名学者,但他生

前没有教授、研究员之类的职称,到死尚未出版一本个人的文集或专著;说他是一

个高官,他不但在最受官方赏识的时候,谢绝过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这样的要职;而

且以不在刺刀下做官为由,辞去过中国社会科学副院长这样的闲职。

  他曾笑著说,到国外开会,有人称他是中国“自由派的头子”。其实,自由派

之所以是自由派,只是气味相投,并无组织,所以也没有什么头子。

  和他同龄的何家栋先生,两年前曾有这样的论述:

  “人们以往习惯于从孙中山(或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这

个‘政统’的角度解析20世纪的中国,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增补由思想家们所

构成的‘道统’。从某种意义上说,道统的重要性还在政统之上。如果在总结一个

世纪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21世纪中国继续现代化、与世界接轨、融入人类主

流文明的大方向,就需要确认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新道统。在笔者看来,

其主链应是梁启超──胡适──顾准。再延续下去就涉及到活著的人,尽管会有争

议,窃以为李慎之还是众多具有候选资格的思想家中领先的一人。在90年代高高擎

起自由主义大旗,从世界思想史的角度也许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在中国思想史上

却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我们来自何处,又去往哪里》)

  梁启超??胡适??顾准??李慎之,20世纪中国思想道统的四个代表。李慎之先生

就是这样一个以自己的言行为当代思想史确立坐标的人。



  李慎之先生留下的文字并不多。在被打成右派以前,写过《人民日报》观察家

文章,给周恩来起草过公告,还写过一些记叙外交活动的文字,但那不是表达个人

独特的思想。改正以后他再次参加中央文件起草班子,自然同样地是阐述官方的思

想。他说起当时于光远、苏绍智他们力图使马克思的学说适合中国的改革,写文章

兴致很高,而他自己却没有这方面的兴趣。直到1990年代,他才找到感觉,发出属

于自己的声音。最初,他一年只写两三篇文章,后来他的文章多起来,但公开发表

又发生了困难。据帮助他整理文稿的一位朋友说,最后经他定稿的文章还不足40万

字。一个思想家,到古稀之年才开始属于自己的著述活动,这在中外思想史上是不

多见的。然而,就是他生命最后十年的文章和言论,使他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

的泰山北斗。



  李慎之先生晚年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强烈关注。因为他高

瞻远瞩,思考的都是关系到中国前途和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诸如现代化、全球化,

全球价值和亚洲价值,外交和内政,民主和宪政,法制和法治,封建和专制,人权

和公民权利,科学和技术,启蒙和新启蒙,革命和改良,自由主义,陈寅恪和顾准,

胡适和鲁迅许多问题经他提出,便成为中国知识界思考的焦点。例如从秦始皇到鸦

片战争这两千年的历史,中国人已经习惯于接受毛泽东、郭沫若的说法,称之为封

建社会,与之相关的思想体系,称之为封建思想。但李先生对此提出了有力的质疑。

从此,何为封建,人们便不能不能重新加以反思。

  李先生的文章与纯粹学院出身的书生味道大不相同。他年青时代投身革命,既

享受过革命的荣光,也品尝过革命的炼狱。大跃进失败以后,他已经猛省,回归自我,

“削肉还母,剔骨还父。”到九十年代,他更是大彻大悟。他的笔下,学理思考和

人生阅历熔于一炉,所以别有一种思想的穿透力。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文章在大

陆已经越来越难以公开发表。一些媒体因为发表他的署名文章遭到麻烦的事情时有

耳闻。体谅媒体的难处,李先生同意采用李中、李虚中、虚中等过去的名字。然而,

好文章不在于署什么名。有一次,我遇到一位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他说起从《万象》

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十分精彩,不知作者虚中是哪里的高人。我说那就是李慎之

先生,他才恍然大悟。

  李慎之先生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一方面勇敢地解剖曾为之奋斗的体制,一方

面勇敢地解剖自己的灵魂。记得去年秋天,他称赞南京中年学者邵建的《事出刘文

典》是一篇好文章,说清了一个大问题。后将李先生的意见转告邵建。邵给李先生

写了一封信,不久便收到李先生的回信。邵建读了这封信十分感动,原来信的主要

内容是对自己一生的痛彻反思!而李先生与邵建并不曾谋面。



  第一次接触李慎之先生,是1995年夏天在中国社科院举行的顾准学术讨论会上。

会场里就能感受到他是思想界的领军人物。当时邢小群还有一个对右派的系列采访

计划,大约在1996年我们一起采访了他,请他对自己的经历作了简要的回忆。1997年,

要出版《顾准日记》,丁东请李先生作序。当时他小中风,住在协和医院。他说,

出顾准的书,我是要写的。半个月后,他支撑著病体,完成了《顾准日记》的序文。



  以后在一些公共场合,多次听到李先生的高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个关于

民营经济的小型座谈会上,他对20世纪人类作了一个回顾。大意是说,社会主义无

非是争取平等,资本主义无非是保障自由。自由和平等都是人类基本的价值追求。

但是,如果剥夺了自由,连追求平等的自由也没有了,所以自由先于平等。这样高

度概括的思考,真是让人茅塞顿开。此等高论,恐怕在中国任何大学也听不到。

  去年我们几个朋友编了一套《大学人文读本》,其中选了李先生一篇文章《重

新点燃启蒙的火炬》。书印出来后,和出版社的责编一起到李先生家送书。两天以

后,王毅问起此书里有卖,原来李先生向他推荐,说这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公民读本。

丁东把这个看法告诉各位编委,大家都倍感鼓舞。李先生自己说过,如果有下一辈

子,他想做一个中学公民教员。他还想为中学生编一套十二册的中学公民课本,但

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编的书,如果能对李先生的心愿有所补偿,也算是一种告慰。



  和李先生最后一次见面是今年3月16日。那天李先生谈锋甚健,而且对于十几年

前只有一面之交的人也能清楚地记得。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思想活跃,心态达观的

老人,竟在一个月后驾鹤西去!

  然而,我们确信,他的文章仍然活著,他的思想仍然活著。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去世,中国知识界和公众一起郑重地表达了失去思想

家的悲痛;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胡适去世,台湾知识界和公众一起郑重地表达了失去思想

家的悲痛;

  今天,李公仙逝,我们又能如何表达失去思想家的悲痛呢?



世纪中国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30837 seconds ] :: [ 26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