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瑞典---一个民主国家避免战争的典范(供辩论各方参考)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瑞典---一个民主国家避免战争的典范(供辩论各方参考)   
不锈钢茉莉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瑞典---一个民主国家避免战争的典范(供辩论各方参考) (353 reads)      时间: 2003-4-16 周三, 下午11:4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瑞典---一个民主国家避免战争的典范



关于“民主国家无战争”的命题,奸坛各位辩论精彩,茉莉受益不少。



理想中的民主国家,不仅仅是选举,还需有与之配套的制度,以及人民的素质。民主的价值信念里,最重要的是宽容。



在茉莉看来,瑞典是世界上较为完美的民主国家由于人民具有较高的民主素质,因此在两百年间避免了战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本世纪初,当瑞典国王要与挪威开战时,瑞典知识分子和人民行使了他们的权利。



找出一篇旧文,供各位参考。



=============================



从瑞典和平运动看人民争取和平权



茉莉





人性总是梦想和平。在这个纷争不断的世界上,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争端:一是通过和平协商,二是使用暴力。这第一种方式适合于友爱的人类,第二种方式只属于丛林。



将要过去的20世纪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被人们认为是“先进”的欧洲,在这个炮火纷飞的世纪里,却是打仗打得最为惨烈的一块大陆。然而,在欧洲大陆绿色森林覆盖的北部,却有一个叫瑞典的小国静悄悄地享受了近200年的和平。



和平不会自动从天上掉下来。许许多多平凡的瑞典人通过一百多年不断的努力,才争取到他们享受安宁的权利。在今天的瑞典国歌里,人们不再去赞颂他们那曾是欧洲军事强权的祖先南征北战的辉煌史迹,而是纵情讴歌那一片宁静欢乐的绿色国土。



对于世界尤其是对中国人来说,瑞典的和平运动可能是一个毫不著名的人民运动。但在瑞典,这个运动却是有踪可寻的百年奋斗史。既然我们坚信和平、正义是全人类公认的最高价值,既然今天的联合国已经明文规定和平权利是一种基本人权,那么我想,追述瑞典人民的这段和平奋斗史,对于今天中国人民的和平权利的实现,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一、为了一个改善世界的理想



在瑞典和平运动的百年史上,先后有十几个和平组织活跃着、奋斗着。它们有的属于自由主义者阵营,有的具有基督教背景,有的是妇女组织、青年组织,有的是国际和平组织的瑞典分会。卷入这些组织活动的,有当时著名国会议员、新闻界编辑、作家、教师、医生,也有工人、家庭主妇和各个阶层的社会人士。他们中的活跃人士一代代老去,又有一代代新人接过班来。



瑞典最伟大的文学家斯特林堡,曾经长期是和平组织的会员。他经常为和平组织捐款,并且专门写作具有和平主义理念的小说。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的创立者──瑞典人阿弗列.诺贝尔,也曾怀着同样的理想支持本国人民争取和平的运动。他所设立的诺贝尔和平奖,其遗嘱指定由当时正在和瑞典闹“分裂危机”的挪威颁发,就显得意味深长。而在他去世之后,诺贝尔和平奖有不少次由他自己的同胞──瑞典的和平工作者所获得,这绝不是一个偶然。



由于这些普通和不普通的瑞典人的长期努力,和平组织在瑞典政治历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具体地说,它们的努力影响了瑞典的各项国家政策,其成就蜚声于史册,例如:中立主义、与挪威的和平、拒绝服兵役的权利、和平主义教育、反对核武器……。这些来自和平理念的国策得以具体实施,使得瑞典人幸运地享有了近200年的和平。



然而,一个改善世界的理想是必须付出代价的。一百多年来活跃在组织内外的瑞典人,他们都是自己支付会费,以维持和平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除了永远拮据的经济困难之外,和平运动面临的一个最自然的困难,是各国之间的利益争执。几乎所有的政府和政治家都希望他国的人民是和平的,但是都害怕自己本国的人民热爱和平,从而损害本国的防卫。他们因此把本国的和平主义者视为危险的煽动份子。所以,致力于维护和平的组织和人士不总是那么令人舒服和受人欢迎的,和平运动的反对者很容易将他们指责为“危险的、不爱国的、乌托邦式的”。



不管是被赞颂还是被指责,从事和平运动的瑞典人总是在默默地寻求,他们不断地摸索出通向和平的道路。



在瑞典各种背景的和平组织中,最早的、也是功绩最为卓著的是1883年4月于斯德哥尔摩成立“瑞典和平与调解协会”(Svenska Freds-och-skiljedoms foreningen)。作为世界性的“国际和平与调解协会”的一个分会,这个组织具有独立于宗教和政治之外的民间性质。他们的理念,是承认人民拥有干预国策的权利,其目标是引导国家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以代替战争。在他们的组织章程中,有这么重要的几条:



(一)呼吁和引导有知性的人民了解有关废止战争的益处。



(二)联合各国的和平之友,相互支持,提出实践的方案,以实现和平的目标。



(三)为从国家军备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而工作。



(四)促进以调解和仲裁的手段代替战争。



(五)寻求一个民间法律和民间法庭的立场,为在国家之间调解纠纷。



为了这些目标的实现,他们规定,每一个勇敢的瑞典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成为其成员,并按时交纳会员费用。他们以定期出版刊物、举行集会、发表演讲的方式传达理念。同时,他们就各个有关战争与和平的重大问题在媒体上开展全民性的讨论,并向国会提交有关和平的提案。每个成员都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建立各个地区分会和发展会员。



就这样,“瑞典和平与调解协会”这个最古老的和平组织,在它126年的历程中创造了不少奇迹,其中之一,就是促进了瑞典与挪威建立永久和平。





§§二、“一个兄弟呼唤和平”



1814年,瑞典国王卡尔.约翰将挪威从丹麦人手里夺取过来,挪威被迫接受瑞典国王的统治。由于强迫联盟本身就是纷争之根源,所以,到了20世纪初,这个“瑞典联盟”在磕磕碰碰地走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其结果是感觉屈辱的挪威人民要求民族自决、摆脱瑞典束缚的意志更为坚强。



1905年,挪威人要求独立建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当时挪威国会制定了一个独立的领事馆制度,瑞典国王说这是不能接受的,他下命令让挪威政府下台。但是挪威政府拒绝受命,他们说:“我们已经废除了联邦国王的制度。”实际上,他们是间接地宣布脱离瑞典联盟。



于是瑞典国王召集老兵回到军队重新服役。瑞典海军已经开到靠近挪威的瑞典西部海域,准备开往奥斯陆去教训不听话的挪威人。早在17世纪,瑞典就是欧洲的军事强权之国。当时波罗的海曾有过“瑞典的内陆湖”之称。对于具有民族主义情怀的瑞典人来说,伟大国王率领大军南征北讨的历史,是这个国家的无上荣光。因此,放弃挪威,是瑞典的“爱国主义者”们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这正是一个夏天,瑞典“爱国主义者”们为国捐躯的热情高涨。当时斯德哥尔摩街上酒店里,每隔15分钟,就有人高唱《国王歌》,歌颂瑞典王国传奇的勇武精神。另外有一首名为《瑞典之狮》的爱国主义歌曲这样唱道:



“一个民族的人民怎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他们怎么可以堕落到这个地步──

忘记身边的利剑

和那朝晖般灿烂的荣光。



“因此,你这只老狮子

仰起你的脖子,

你的爪子仍然沉重刚硬。

瑞典的利益是你唯一的考虑。

如果谁侮辱了瑞典,

你应去战斗,以瑞典的名义。”



一首简短的歌谣也在瑞典中学生中流传,后被人揭发是瑞典驻丹麦的领事执笔写的。这个领事因此受到调职的处分。这首极具煽动性的歌谣唱道:



“要是挪威人闹事,

打他们的嘴巴,

拧他们的鼻子。”



当时的瑞典国王和政府并非不想和闹独立的挪威作战,一些瑞典军人更是想一试身手,教训“挪威公羊”,但是他们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一时不敢贸然动手。于是,一个叫斯文.林得曼的瑞典人写了这样一首诗讥讽他们的国王:



“斯德哥尔摩王宫有一个哭泣的老头,

他的记忆令人诅咒,

因为他的所作所为

使人民增加了惰性,

使瑞典的光荣消失。”



也就是在这个紧张的夏天,斯德哥尔摩的和平组织发起集会游行抗议。他们谴责一些报刊和舆论为了维护“祖国尊严”而煽动人民的“爱国热情”,指责他们发出野蛮的打仗威胁。和平主义者们宣言说:



“我们确信,瑞典人民绝不会作出兄弟相残这样可耻的事情。一些报纸和个人煽动人民盲目的爱国热情,只会破坏两国之间的合作与理解,也破坏两国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交流。因此我们建议,所有热爱和平的瑞典人,起来积极地反对制造两国矛盾的企图,制止那些主张暴力的人所带来的战争威胁的噪音。”



瑞典的和平主义者们最初提出的口号是“兄弟的联盟”,呼吁给挪威平等和正义。他们反对的只是在暴力威胁下的强迫联盟。当时他们甚至提出,在平等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大的联盟,(注:今天的欧盟已经实现了瑞典最早的和平主义者们的梦想。)然而,当和平主义者发现挪威人独立的决心已经不可动摇时,著名作家斯特林堡代表人们在文章中呼吁:“亲爱的,让我们分离!”当时,斯特林堡甚至亲手升起一面纯洁的瑞典国旗,上面去掉了将挪威包含在瑞典的联盟标志。他说:“在我们多年的希望之后,现在,我们希望和挪威兄弟之间停止互相斗殴。”



在那样沉醉狂热的爱国主义情绪支配下,和平组织想要瑞典和挪威停止斗殴的工作,看来几乎是毫无希望,但瑞典和平组织却成功地尝试了与挪威和平组织的合作。在1905年的危机时刻,他们邀请挪威的代表来到斯德哥尔摩发表演说,表达两国人民要求平等地对待挪威人民的愿望。瑞典的和平之友们对挪威兄弟的代表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演讲会上,双方同声唱起歌曲《是的,我们相爱》。



两国年轻人开展了通信交友的活动。他们要求改变学校历史教育的内容,因为瑞典过去的历史教育全是夸耀国王南征北战的辉煌历史功绩。瑞典和平组织还发起了广泛的示威游行,以争取与挪威的和平。几万成员和同情者们举着形形色色的彩旗,散发传单,上面写着“与挪威讲和平”、“给挪威以正义”。和平组织中杰出的演说家还经常长途巡回旅行演讲。在两国人民之间,充满了理解和同情,许多和平之友甚至称自己为“挪威之友”。许多关心和平运动的社会人士也捐助和平组织,一些银行家开出了数额可观的支票。



就在这个不安的时期,女作家Mathilda Roos写了一首和平歌,此歌谱曲后在很多集会上演唱。



“放下你的武器,

一个兄弟呼唤和平。”



渐渐地,由于和平组织成功的和平宣传,迫使瑞典舆论改变了立场,广大瑞典人开始赞同“战争无论如何都要被制止”、“军事主义者是我们的敌人”的观点。“爱国主义者”们的歌声不再那么热烈和响亮了。



在这种情形下,原准备以武力教训挪威的瑞典政府,发现自己的人民已经不愿意打仗。他们便邀请挪威政府在两国边境的一个小城Karlstad举行和谈,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那里,他们共同作出决定:今后两国之间的一切问题,都要通过和平协商解决。1905年10月26日两国签字──瑞典联盟已经属于过去,联盟关系在非暴力的情况下宣告解散。





§§三、宁做好邻居不做仇敌



在20世纪结束、欧洲仍然战火不断之时,笔者的一些瑞典朋友,为当年瑞典放弃挪威以换取永久和平的决定而庆幸。他们在和笔者讨论这个问题时,也设想过:如果当年瑞典使用武力迫使挪威留在联盟内,今天北欧的情形会怎样?



这样一些情况是肯定会发生的:在挪威的高山区会有抗击瑞典的游击队活动;瑞典监狱会坐满主张“挪威独立”的良心犯、政治犯,就如今天的土耳其监狱坐满库德人一样;瑞典国会的军事预算将会比今天高得多;今天的瑞典绝不会有这么良好的世界声誉。



而现在,仅仅只有八百万人口的小国瑞典,由于它在推动世界和平事业上的贡献有口皆碑,因而被选为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之一。瑞典人民认为,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首先应该反对的是本国的武力行动。今天的现实证明,瑞典人和挪威人宁愿做好邻居不做仇敌的选择,是选择了人类历史正确的方向。



尽管斯特林堡对挪威人说“亲爱的,让我们分离”,但分离后的两国人民仍然友好往来如昔,并唇齿相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挪威和丹麦都被纳粹德国的闪电战术所征服,而瑞典却侥幸地保持了中立。在非常艰困的时候,挪威的抗德游击队翻越山区边境跑到瑞典来避难,此外瑞典还接收和保护了不少在挪威受到迫害的犹太人。到了战争末期,瑞典甚至秘密地帮助挪威培训军队,以抵抗德军直至二战胜利。



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1940年秋天,德国占领了挪威,一支德国军队开往边界,来到瑞典挪威两国当年竖立的和平纪念碑的地方。他们在纪念碑上拔走了挪威国旗,换上占领国德国的国旗。当时,在边界另一方守卫的一个瑞典军官走过去,告知德国军人这个和平纪念碑的来历,德国军人听后,知道这象征瑞典和挪威兄弟情谊的和平纪念碑,是他们德国所不能取代的,于是自动拿下了德国旗。



在二战中,置身于战争之外的瑞典尽其可能援助其他邻国。例如,丹麦的犹太人由于事先得到来自德国占领军内部的消息,一齐跑到瑞典获得庇护,几乎是全部幸免于难。据统计,瑞典在战时接收了北欧邻国的难民达122,000多人,其中包括60,000芬兰儿童,这些被拯救的人都是逃避纳粹毒手的无辜生命。





§§四、中立主义国策的奠定



众所周知,瑞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中立国家之一。这个至今已经有80多年历史的中立国策,来源于瑞典国王卡尔十四世约翰在19世纪30年代所萌发的中立主义念头。到本世纪初,在和平人士的长期的推动下,瑞典政府将这个中立传统定为国策。



早在1860年,瑞典的“和平之友”们曾经向国会提出一个和平提案。当时正是瑞典的饥荒之年,他们向当权者质问道:“为什么我们贫穷的欧洲人要付出大笔费用去制造战争武器,而使其他的人类被摧毁?”他们建议瑞典政府向所有的欧洲国家宣布:瑞典愿意放下武器,永远与他国人民共享和平。



1883年成立的“瑞典和平与调解协会”,其第一批成员中有80个是国会议员。他们被称为“国会里的和平之友”。这些和平之友们在协会成立后,第一个向国会提交的提案即是“关于瑞典的中立”。这个有关中立提案在群众中征求到广泛的签名,并在国会引起高度的注意。



这个中立提案指出,瑞典不应该转变成为一个军事国家,因为昂贵的军事装备只会使国家更为贫困,强大的武装力量只会使邻国以及对手被贬低被激怒。提案要求瑞典至少把永久中立视为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



然而,这个提案刺激了不少瑞典人的国家主义感情,他们认为这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种“中立主义”,就好象一个毫无自我防卫能力的可怜人宣告自己毫无防卫而任由他人处置。“爱国主义者”们指责中立提案的提出,是对瑞典光荣的战争历史的羞辱,这将使得瑞典人成为其他欧洲国家的“慈善仆人”。



最反对这个提案的是当时的外交大臣Carl Hochschild。他和他的一批同事认为这个中立提案应该扔掉。最后,这个有民意支持的提案获得了一个妥协的结果──国会通过一个决议宣告:为了维护和平,政府应该采取合适的方式。



20年后,在民间和平组织的长期呼吁下,在瑞典因为恐惧俄国,而有可能被德国利用卷入战争的危险迫在眉睫之时,瑞典政府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数天,发表了正式的中立声明。



这个中立国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受到了考验。一战时,历史上曾是瑞典领土达500年之久的芬兰发生了内战,其中红军的一方是由当时的苏俄支持的,而俄国是瑞典的传统敌人。因此,红军获胜对瑞典安全是一大威胁。但是,瑞典政府仍然坚守不介入的立场,以避免加剧危机。二战时,芬兰遭受苏联侵略,瑞典民间要求参战支援芬兰的呼声很大。一些瑞典人忘不了和芬兰人之间的传统友谊。他们发起募捐,并组成民间志愿军跨海去和芬兰人民并肩作战。尽管外部面临唇亡齿寒的危机,国内面对民间志愿军的压力,瑞典和平组织仍然积极反对参战,双方争执不下。到最后,人们听到国王在电台里宣布:瑞典将不介入芬兰战争,他们由衷地欢呼:“我们和平人士反战的努力获得了皇家的奖赏!”



今天的瑞典维持着一种武装的中立。尽管早在1925年,瑞典就实行过片面的裁军计划,为了国防的需要,没有加入任何军事联盟,但它仍然需要拥有自己的现代化武装。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要保持单纯的中立立场越来越不容易。例如近来北约军队轰炸南斯拉夫,作为不结盟国家的瑞典,虽然对北约的作为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小心翼翼地和北约保持距离,只是尽自己的人道主义义务去救助科索沃难民。



就在笔者行文至此时,传来联合国秘书长任命瑞典前首相卡尔.比尔德(Carl Bildt)作为他的使者,前往巴尔干半岛,处理北约和南斯拉夫的冲突问题。小小的瑞典再次出现一位世界和平的调停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由于瑞典长期以来的中立和不结盟国策的缘故。





§§五、反战反核反地雷



虽然瑞典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置身于战火之外,但瑞典和平人士在大战时期时刻关注世界战事,并为他国人民的安全呼吁。1937年,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的时候,瑞典的和平组织要求瑞典政府,在国际场合提出反对日本空袭中国平民。



1938年,瑞典和平组织批评英国首相在《慕尼黑协定》中出卖捷克,牺牲正义。1939年战争正式爆发,和平组织要求瑞典政府提议召开一个全球性的和平会议,没有成功。和平组织发表声明,谴责德国侵略波兰。1940年,瑞典和平组织指责本国铁矿被德国人使用做枪炮的原料,提出瑞典出口钢铁只能用于和平的目的。



二战期间,大量犹太难民从欧洲各国川流不息地逃来瑞典。和平组织反复向本国人民宣传,说明难民对国家带来的许多好处,例如许多难民聪明而且努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在和平组织的倡议下,一些帮助难民的组织如犹太难童院等,陆续建立。在最困难的战争时期,和平组织成员们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热战过后是冷战。从50年代到60年代,瑞典和平组织发起了一场有关核武器的大讨论。首先是一个叫Werner的作家和他的朋友,在报纸上发表一系列反对瑞典制造核武器的文章。他们提出,瑞典应该把用来制造核武器的资源用来救助第三世界。此外,和平组织的议员向国会提出提案,要求瑞典转变成一个“红十字国”。1958年,和平组织征集了95,000个反对核武器签名送交国家首相,长达好几年的反核运动就此正式展开。



这之后,和平组织联合了工人组织、妇女组织和作家协会,他们在电台和各高校展开讨论,举办题为《没有地方可以藏身》的展览,用各种图片和科学说明告诉人们:即使只做核武器的试爆,也将会对人的生命造成伤害。



在和平组织十几年的广泛宣传和抗争后,1969年秋天,瑞典民意调查显示,在有关瑞典是否应该制造核武器的问题上,和平人士的观点赢得了近70%的人民支持。一场民间和平组织对政治家和军事权威的抗争,获得了最终胜利。反核运动乘胜前进,一些专门的反核组织接连成立,并展开活动,他们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反核组织相互支持,联合行动。



近年来,瑞典的和平组织从事反对瑞典出口武器的工作。他们揭露一些瑞典军火商的秘密武器交易。例如在80年代,他们揭露了瑞典军火商出售大炮给印度,并重金贿赂当时的印度首相。真相揭发出来后,导致了那一届印度政府下台。根据瑞典的法律规定,军火商不得出售武器给有战争的国家。因此,和平组织反对瑞典军火商出售武器给印度尼西亚,他们指责印尼用武力镇压了东帝汶。



就在前不久,瑞典电视新闻播放了和平组织开展的反地雷运动,他们在街头展览由于地雷而致残的残废人士的图片和假肢,以呼唤人们的关注。





§§六、痛哭是没有意义的



Robert Jungk是由于写作一本有关原子弹的书而闻名的瑞典和平主义作家,他曾经在广岛那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废墟上痛哭不已。后来,他意识到哭泣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他发誓一定要继续为和平工作,以阻止新的灾难发生。



今天,包括瑞典人在内的世界和平主义者的理想和主张,已经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实行,比如人民民主制度、法律规定的人权和国际关注。人们可以通过联合国的活动、利用媒体来提出有关和平的问题。



国际社会多年来已经在几次重要时刻宣布:人权也包括人们要求和平的权利。1977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正式提出“和平权利”这个概念,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和平权利开始被看作人权中不可分割的部份。所谓“和平权”,即指各国人民要求制止战争、实现国际社会永久安全的权利。像其他人权一样,和平权利同时既是一种个人权利又是一种集体权利。



1978年联合国大会采用了《关于生活在和平中的社会准备宣言》。该宣言第一部份第一段落对于和平权利的存在重新正式肯定:



“每个国家每个人,不分种族、道德观念、语言和性别,均具有生活在和平中的天生权利。尊重此一人权及其它人权,是所有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整个地球上不分大小的所有国家进步的不可分割的条件。”



过去的几十年,人们目睹了从联合国安理会到范围广泛的和平机构,以及其他从事促进和平事业的团体的建立。他们不是简单地提出制止战争,而是在积极意义上创立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条件,避免诉诸于武力解决问题。和平主义者主张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争执,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权指控那些被迫抵抗、以暴易暴的人,并不反对国际社会采取特别措施,以促使和平权利的实现。和平主义者的使命主要是对那些主动使用暴力的人施加压力。



瑞典的和平主义者们仍然在为将来工作,他们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但是他们相信有避免危机的可能。当然,这个“相信”在今天是非常令人怀疑的,因为人们发现,世界并不因为有了期望千年和平的美丽言辞而发生改变,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军事化的世界里。由于把重点放在经济目标优先于一切的发展政策上,造成了人们对和平人权等更高理想的淡忘。



在世纪末欧洲的隆隆炮声中,我们痛心地看到人类在和平问题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重大差距。然而,在当今人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武力摧毁人类自己的时候,还有什么比一个维护和平的理想更为可贵呢?



(1999年5月于瑞典松兹瓦尔)





【小资料:瑞典杰出的和平工作者】



(一)瑞典第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得主K. P. Arnoldson,他曾在瑞典本国遭到最大的怀疑和痛恨,因为他宣传“与挪威和平”,并要求对挪威讲公正。当时的瑞典社会的掌权者认为,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抑制挪威公羊”,为此不惜作战。人们认为,如果当时由瑞典来颁发诺贝尔和平奖,那么他绝对要落选。



(二)瑞典最伟大的作家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 1849~1912)在他去世之前两个月,写了一封信给和平组织SFSF的领导人Knutsandstedt,并赠送给了一本倾向和平主义的长篇小说《良心的痛苦》给和平组织。这本和平主义小说描绘了法德战争时期一位奉命枪杀法国游击队员的德国军官的心理。斯特林堡十九岁的时候便有了和平主义的思想萌芽。以后,这些思想经常在他的写作中出现。1882年,斯特林堡对瑞典人的命运和过去的军事冒险进行了重新思考。这使他对战争与和平有了一种新的眼光。他在1884年参加了一个为和平运动呼吁的组织“时间”(Tiden),以后一直是和平组织的永久成员。



(三)在1895年瑞典联盟发生危机的时候,和平组织的一个领导人Branting第一个提出口号:“军事主义者是我们的敌人。”由于他在解决联盟危机时介入,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呼吁和平的努力,使他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四)贝纳多特伯爵(Count Folke Bernadotte)是瑞典皇家成员,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担任瑞典红十字会会长,从纳粹手里拯救过成千上万的斯堪地那维亚人。1947年,他受联合国安理会之命调停巴勒斯坦纠纷,曾一度成功地透过谈判达成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停火协议。1948年9月,他的座车在巴勒斯坦被犹太极端份子伏击,他不幸中弹以身殉职。



(五)达格.哈马绍(Dag Hammarskjod),1953年任联合国秘书长,他在任期内建立了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又曾经与中共交涉释放被俘虏的美国飞行员。在联合国里,他以弱小国家利益的保护者自居,因为刚果共和国的内战问题得罪苏联。在1971年前往刚果调停内战时,因神秘的原因飞机堕毁。这种命运似乎是和平工作者们的通常的结局。



(六)获1982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瑞典和平使者是阿尔瓦.米达尔女士(Alva Myrdal)。她对世界和平事业的主要贡献,是不辞劳苦地致力于促进裁军谈判。1960年,她参与组织日内瓦裁减军备谈判会议,由于东西两大阵营互不相让,多年的裁军谈判未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反其道而行,但米达尔女士一本初衷,坚信裁军共识终将被人类接受。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4.501508 seconds ] :: [ 29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