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疗愚篇”之五(上)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疗愚篇”之五(上)   
芦笛
[博客]
[个人文集]

论坛管理员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31803

经验值: 519161


文章标题: “疗愚篇”之五(上) (728 reads)      时间: 2003-3-29 周六, 上午5:21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只会鹦鹉学舌的中国“知识分子”(上)



──“疗愚篇”之五





芦笛





在《中国人会思维吗》中,我指出,国人第四个常见的思维毛病,是以“经典”作为论据甚至论点的来源,这就是鹦鹉学舌。它本是中国特色,是流传了两千年至今盛行不衰的民族传统。



自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教从此变为官定国教,成了“知识分子”们一切“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和不可逾越的框架。这趋势越演越烈,到明清取士,便发明出所谓八股文来。士子们的任务,叫作“代圣贤立言”,就是用自己的嘴帮圣贤讲话的意思。



八股文又叫“闱墨”,共分八段,称为什么“破题”、“承题”、“起讲”等等。考官从四书五经中拎出一句话来,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你就得按标准格式,一段段去阐述发挥那句话,写完八段为止。例如第一句“破题”就得大致这么写:“人生至愉,在乎坐而持卷,起而践道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把孔老二那句屁话换个说法。第一要说得不失真,第二决不能用上原文中的字样。所以圣人既然用了“悦”,我就只能用个“愉”;他用了“学”,我就只好改用“持卷”;他用了“习”,我就只好用“践道”。您看这无聊不无聊?这就是老祖宗的学问!可玩熟了偏偏就能弄个一官半职,娇妻美妾,金马玉堂。



老芦没在这上头下过功夫,只是年轻时偶然见过两本所谓“窗稿”。这题破得当然太差劲,例如那“时”就没本事弄出来。而且“习”到底是“温习”的意思,还是我用的“实践”的意思,那只有孔子的鬼才知道。老祖宗发明的模糊文字,本来就是专门制造豆腐脑的发酵罐。



我想,就是这种连训练马戏团的小狗作算术都不如的“教育”,把中国“知识分子”训练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白痴族群,离开名人名言就害了失语症。汪东兴副主席提出的“两个凡是”其实不是他的发明,甚至不是敬爱的林副统帅的发明,乃是我中华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的确,在某种意义上,林副统帅有点像孔门贤人。孔子白作一场“大成至圣先师”,却毫无写作能力,只有编辑篡改、制造伪历史的能力(所谓“孔子删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他留给后人的唯一著作,便只有《论语》这本由门人记录下来的零言碎语。这就是在敬爱的林副统帅指示下编辑出来的《毛主席语录》的老祖宗。我有时想,如果孔子不以语录传世,而是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写出井然有序、博大精深、全面系统的教科书式著作来,则后世或许不会有几亿白痴疯狂地挥动小红书。



现代青年人中,看过那小红书的人大概找不出几个来。可令人绝望的是,这民族传统根深蒂固,牢不可破,仍然一代代地传下来,至今在网上葆其美妙之青春。



凡是上过网的人都知道,网上活跃着一大群无聊写手。这些人什么自己的见解都没有。唯一的本事便是掉书袋,扔两句《老子》、《庄子》的话出来。因为那些玩意是用原始语言写的,对现代小青年来说跟外文也差不多。对看不懂的东西,人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肃然起敬,以为遇到了转世的苏格拉底。



这其实是一钱不值、只能哄文盲的障眼法。我早在《中国人会思维吗》中指出:



“以上五种重大逻辑缺陷,使诸子之书成了格言集锦,而不是思想家的理论著述。它们当然是古老智慧和人生经验的结晶,但却不是逻辑上井然有序的思索推理结果。然而两千年下来我们却只为其中的智慧闪光而迷醉,看不到其思维方法的缺陷。‘先天不足’(传统)加上‘后天失调’(现代教育),便害得中国人成了不会逻辑思维的民族。”



我没说的是,两千年前的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现代交通、通讯系统,更没有完善先进的教育制度和学术讨论会(从鬼子那儿进口教育制度之前,中国人从来不知道如何以科学方法系统训练学生──现在其实也不知道,否则网上不会有这么多的白痴),所以,古人其实是比现代人愚昧了不知多少倍的原始人。拿处于人类幼儿时期的原始人那些可以无限穿凿的零言碎语当图腾崇拜,还不如去把自家婴儿的絮语记录下来发表。



时至21世纪还有这种无聊人干这种无聊事,而且还能赢得无知网民的崇拜,说来也真是敝民族特有的奇观。



另一类鹦鹉则是洋鹦鹉。举凡作文立言、与人辩论,非得引两句洋人语录不可。那语录一引出来,立刻就起到了颠扑不破的论据作用,似乎那论点就再不需要自己证明了。在争论中这一招特别有效。语录一祭出来,“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对方便只有唯唯而退的份。



这一套好像是文科学人的看家功夫。老芦实在是看得腻到心里起了绿苔。其中最上乘的例子是几个月前碰到的。我质疑一位文明网友“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的说法,那位网友立刻告诉我是谁谁的语录,好像那就是辩论的终结了。



这位网友大概是文科学人中的“白乌鸦”,思路颇为清晰。难得她和一般文科糊涂虫不同,还记得原论者的思路,那便是据说民主国家政府善于妥协,两个善于妥协的政府碰到一起,自然也就打不起来了。



老芦不学无术,没看过那作家的书。不过如果我看的话,决不会光是看清他的思路就完了,还要反复琢磨那究竟有没道理,与现实和历史事实反复对照,在这过程中不断地加进自己的感悟,直到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来,至于原作者说的是什么反倒忘记得干乾净净。



如果这么琢磨一下,那思路显然就有严重问题。民主政府诚然善于妥协,但那是对内而不是对外的。当年大英打“布尔战争”,我朦胧记得对方似乎也是民主政体。但大英提出的谈判条件跟中共当年渡江前向国府提的一样,苛刻到对方只能拒绝,好趁机打仗。现代民主政府也可以如此。凡是熟悉阿以冲突的同志都知道,愿意妥协的一方并不是民主的以色列,恰恰是独裁的阿拉伯国家。埃及总统萨达特是第一个主动提出谈判并以妥协达成和平协议的。就连巴勒斯坦解放阵线都这样。反倒是以色列长期违反联合国决议,不但拒绝从占领区撤出,而且甚至搞过恐怖活动。巴解阵的第二号人物吉哈德就是以色列内阁派出的三个杀手在突尼斯暗杀了的。



其实如果是针对不同族群,民主政府哪怕对内也未见得轻易妥协。例如一般人常忘记南非从来是个民主国家,可该国的白人政权多年顽固地实行种族歧视。直到近年迫于国际制裁和国内黑人压力才被动地改弦易辙。因此,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政治中,政体的性质其实只是参数之一,和民族、文明、文化诸参数比起来,它并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甚至可以不是重要因素。



掉一句祖师爷的话:“学而不思则惘。”再掉一句非祖师爷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连原始人老祖宗都知道的道理,现代网上高手们却不知道,岂不怪哉?



比起樊弓教授来,上面说到的那位文科(?)网友堪称“大成至圣先师”了。樊教授的确出类拔萃。他犯的思维错误虽然不外乎我在《中国人会思维吗》中总结过的那几种,但却是独步天下的。例如一般人也使用比喻代替推理,但那比喻至少还跟比喻的对象沾点边,只有他弄出来的比方(诸如“暴力革命的数学模型”和“道德问题的推车模型”)跟对象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一般人便是打死也想不到那上头去。



这引名言作论据也是如此。正像我说过的,教授的脑袋似乎与垃圾有特殊的亲和力,专门记得并使用那些荒诞到连孩子都不会相信的名言。



作者:芦笛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90336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