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自由不是免费的――纪念朝鲜战争结束五十周年 |
 |
萧峰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481
经验值: 3840
|
|
|
作者:萧峰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五十年前结束的朝鲜战争,从理论上讲还不能算结束,因为五十年前生效的只是双方军事指挥官签定的停战协议,这样的协议维持了近五十年,大概还要继续维持下去,这在国际关系上应该也是绝无仅有的。
对于这场牺牲了我们几十万同胞的战争信息,我最直接的印象都是来自电影,所以长久以来,这场战争中的中国人,都是《打击侵略者的》的《英雄儿女》。直到有机会接触来自另一方的信息,以及朝鲜――这个我们父辈为之流血的国家的残酷的现状,才恍然明白这场曾使我无限自豪的战争五十年来,我们不但在军事上占不了上风,甚至在道义上,也中处于令人难堪的弱势。
从道义上遣责我们参加这场战争的父辈是残酷的,他们大多只是供人差遣的工具,但是那时从理论上讲,他们是新中国的主人,但由于他们身上没有那怕一丝一毫的主人意识,才使到这场战争造成现在这个结局,遗祸了两个国家的人民。从这一点上讲,指责他们也不为过。虽然,对于那些付出鲜血代价的父辈,我有更多的同情和尊敬。当然,这个责任分到任何一个个人身上,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承担责任的决不是他们,而是将他们推入战场的独裁者。
但是,如果不涉及这场战争的道义责任,只从军事上回顾,这场战争在我们国家对外战争史,特别是近代战争史上应该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战事。只唯一以我国力量为主,取得最后胜利的对外战争。由于我们父辈的英勇作战,以及成功的军事艺术,战线从开始的鸭绿江衅,退回到了三八线附近。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是一场纯军人的战争,而不是所谓的“人民战争”,是一场没有平民掩护的战争,所以把这场战争称作值得中国军人骄傲的战争,还是合适的。但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来讲,面对这场战争,不可能不面对它的道义责任,所以,它决不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应该自豪的战争。
提起这场战争,就不得不说到那场历时两年的停战谈判。同这场战争的道义评价一样,对于中国人在这场谈判中的表现,从道义上讲,也是不占上风、处于弱势的。但从谈判的策略上看,还是相当成功的。首先表现在谈判地点的选择――开城上。
开城是全朝鲜的古都,也是一个在三八线以南的重要城市,失去开城,是韩国人心灵上最大的痛,如果凭军事实力,开城完全可以为联合国军所占有,但通过将开城定为谈判地点,依据谈判地中立的原则,成功地阻止了联合国军在此地展开军事行动。军事上不可能得到的成果,通过谈判得到了,这是那次旷日持久的谈判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在对外谈判上的最大的成功。
还有,在停战时间的确定上,中国人争取到了重要的一个月时间。以前本坛的文章对这场谈判的叙述不多,我在此不妨多说几句。当有关停战地点的谈判取得一致后,接下来的谈判就是停战的时间,当时联合国军的意见是一直到整个谈判最终签字生效以前,都不停战,也就是说战斗可以持续到签字的最后一刻,其目的在于维持军事上的压力,防止在后续的谈判被无限延长。因为当时联合国军已经预计到,如果在整个停战协议没有生效前,就停战,在后续的谈判中,对手一旦漫天要价,毫不退让,谈判将无法继续进行。后来局势的发展,特别是有关俘虏问题的争执完全证实的这个忧虑。
但是,中方成功地利用了世界舆论的影响,坚忍地渡过了艰难的最后五分钟,成功地迫使联合国军同意在停火线问题确定后立即停战,虽然联合军附加了一个月的期限,就是说在一个月内,如果不能达成全面停战协议,战斗将要恢复。但中方成功地利用了这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防御阵地的巩固和战斗物资的储备,致使在此后的一年的边战边谈中,联合国军的军事优势再也无从发挥。在这次谈判中,中国军人表现出的智慧也同样是值得中国军人骄傲的。
总之,这场五十年前的战争,对中国军队来讲说,是一场胜利,但对中国国家来说,由于处于道义上的下风和弱势,最终给政治带来负面影响,使得这场战争对国家完全成为一场灾难。而且更背上了对朝鲜人民的负疚。唯一从这场战争中得益的只有金氏父子,利用这场战争成功地将朝鲜变成了金氏王朝。不过,中国也因此避免了毛氏皇朝的出现,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补偿吧。
回顾这场战争,我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在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而且遗害后世的战争。但通过这场战争,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人也是有能力打赢一场实力并不相称的战争,至少也可以在这样的战争中保持不败。因为中国有着其他国家并不具备的优势,就是人口众多,兵源永无枯竭之虞。
在此,我又想起中国人对外的另一场战争,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凭心而论,当年中日实力的差距,比起50多年后,中美的差距来说,肯定是小多了,至少当时中国还有还算过得去的海军,但50多年后,中国人完全靠步兵出战,战事的地点也很相近,但战争的结局相差却何止千里。不论是出战,还是和谈,两次的表现相去又何止千里。所以,我实在很难明白为什么还会有人认为历史给李鸿章的结论是错的。
作者:萧峰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