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食人鱼的传说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食人鱼的传说
马悲鸣
[
个人文集
]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5898
经验值: 57789
标题:
食人鱼的传说
(175 reads)
时间:
2003-3-07 周五, 下午9:51
作者:
马悲鸣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食人鱼的传说
马悲鸣
我与方舟子和郑义都打过架。但平心而论,方舟子毕竟有个硬邦邦的美国博士学位。郑义有什么?
我与方舟子打架,主要在文科方面。和郑义打架,则在人品方面。郑义无端诽谤我的名誉,而且至今拒绝认错。我被迫为了保卫名誉而战。
我这人赞成「公平报复」。象郑义这种人,要文科没文科,要理科没理科,若非他无端攻击我,本不值得与之争斗。但,既然郑义已经打响了第一枪,也就由不得他想休战就休战了。
作为一名中国作家,到了不懂中文的泰西,就只剩喝西北风的份了。但郑义是个著名风派人物,笔锋一转,写起环保文章来了。
环境保护属科学范畴,本是郑义外行。于是他就跑到图书馆里去大抄特抄国内报导。而这些报导都是记者写的。国内的新闻系又属文科,所以国内报导环保的记者除大致描述一下宏观以外,一到具体细节,就往往漏洞百出,显得毫无章法。
中国的各专业报导队伍,唯有体育新闻看得过。因为体育记者往往是退役运动员,故是内行。体育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很短,一过年龄就打不动了,正好可以退役去当记者。而科学工作者没有退役年龄这么一说,可以一直干到老,所以鲜有退役科学家去当记者的。这就使科学报导队伍里充斥着外行。是故中国的科学报导笑话百出。
郑义非法偷渡以来,并未回过中国。对于中国的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不可能有任何直接的观察。他的全部知识全部来自中文传媒上这些基本上是由外行报导出来的,似是而非的消息,经不住内行推敲的。
谁要是不信,下面罗列两篇文章可资对比。其一是郑义的《中国拉响食人鱼入侵警报》,另一是生物学博士方舟子的《“食人鱼”恐慌与真相》。
方舟子引证资料,食人鱼只能生活在摄氏二十度以上水温的河里,一低到十度以下,就无法存活。郑义却一惊一诈地指责北京渔政监察部门明确表示他们不会管此事。食人鱼已经被研究了近百年,所有的生活性状都已经被存档。北京渔政监察部门说话是有科学依据的。郑义却是并无根据地胡说。冬季不但北京,连黄河都冻得结结实实。如果真有食人鱼侵入,当年就冻得绝了种。
方舟子年龄只有三十郎当岁。郑义已是五十有五,够当方舟子他爹的了。两篇文章一对比,就可见郑义白活了这么些年,远远的不如子侄之辈。
郑义若是还有些须的羞耻之心,也该问问自己的良心。他所屡屡诉诸的良知,究竟是些什么杂碎。
鲁迅曾言∶“浪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什么两样”。读郑义的环保文章就属浪费时间,等于让郑义图财害命。图财是指谁要是买他书去,就让他赚了一份稿费。害命就是指花时间读他的书,却得不到正确的信息,浪费掉的乃是读者生命的一部分。
我本来就知道郑义是环保外行,自是不肯让他图财害命,从来不读他的东西,故对批判他也没什么兴趣。因为真要批他,还真得费神去读。
现在正好有一篇方舟子的现成文章,虽然不是指名批郑义的,但不失一把可陷郑义之盾的好矛,不妨顺手一抄。以方舟子之矛馅郑义之盾
顺便说一句,我对食人鱼的知识,最早还是从儒勒·凡尔纳《八十天环绕地球》里知道的,(或许记忆有误)。时间大约是上小学时的六十年代。
【附录一】~~~~~~~~~~~~~~~~~
“食人鱼”恐慌与真相
方舟子
外来动植物物种入侵中国,破坏中国的生态,并不是新鲜事。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目前我国大约已有37个外来入侵动物种,90个外来入侵植物种。但对这个问题,以前并没有引起中国媒体的足够重视。“食人鱼”做为观赏鱼类进入中国,也并非最近的事,几年前我就在国内的水族馆观赏过。最近不知为何中国媒体持续不断猛炒“食人鱼”事件,引得管理部门立即采取行动,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在全国各地彻底清查处理“食人鱼”,连北京海洋馆馆养的300多条“食人鱼”也未能幸免。“食人鱼”突然成为媒体明星,显然是由于其令人恐怖的习性,情形与不久前美国媒体猛炒中国黑鱼入侵美国差不多。
公众有了保护生态的意识,本是好事,但是如果没有掌握可靠的知识,在媒体的炒作之下,却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为了避免“食人鱼”逃逸到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在中国南方各省禁止养殖,很有必要,但是我就不能理解为何要在全国范围内赶尽杀绝,连北方水族馆也成了目标,让广大中国人从此失去了观赏“食人鱼”的机会。“食人鱼”是热带鱼类,其适宜生存水温为20多度,一旦水温降到10度以下,就无法存活,根本不必担心它们会在中国北方的自然环境中安居。美国60年代“食人鱼”也曾做为观赏鱼风行一时,当时就有动物学家预言“食人鱼”很快会入侵美国生态环境。但是到现在,美国虽然有十个州偶尔有在野外发现被遗弃的“食人鱼”标本的报道,“食人鱼”并没有成功地在美国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目前美国有21个州禁止饲养“食人鱼”,3个州对饲养“食人鱼”有所管理,而其他州则没有任何限制,因为这些州的室外水温会低到使“食人鱼”无法生存。
中国之所以对“食人鱼”如临大敌,或许与这个中文名称有关。“食人鱼”的学名叫锯脂鲤,俗名本来叫水虎鱼或比拉鱼,后者是其南美瓜拉尼语叫法piranha的译音,美洲各国也都这么叫,原意是“魔鱼”。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它被中国人叫做“食人鱼”或“食人鲳”。我怀疑是中国商人为了吸引顾客而故意起的耸人听闻的绰号,却没想到这个绰号反过来导致它在中国市场的彻底丧失。
锯脂鲤是生活在亚马逊河的约20种淡水鱼的统称,实际上大多数是素食的,以从树上掉到河里的果实为食。只有少数是肉食的,其中最凶猛的是塔氏锯脂鲤,腹部有漂亮的红纹,俗称红腹比拉鱼,也就是这次新闻事件的主角“红腹食人鲳”。这种锯脂鱼可长到30厘米长,牙齿像刀片一样锋利,下颔强劲有力,很容易撕咬下一大块肉。它们以大约20条为一群四处觅食,一旦对猎物发起攻击,很快就可以把猎物血淋淋地、活生生地撕咬得只生下一个骨架。这种疯狂撕咬的情形足以使任何一位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914年出版的《穿过巴西野外》一书中夸张地描述了比拉鱼,使比拉鱼从此臭名远扬。以后又经好莱坞电影的大肆渲染,比拉鱼做为可怕的“水中恶狼”的形象,也就进入了公众意识。
实际上比拉鱼很少主动攻击健康的哺乳动物,那些不幸成了其盘中餐的哺乳动物都是病得奄奄一息或倒毙河中的。因此,中国媒体所说的“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鉴于食人鲳十分猖獗,人们过河时,常常要先向河里投掷牛肉等,把食人鲳诱引开。当牧人赶着牛群涉水过河的时候,必须先将一头老弱的牛赶下水,让食人鱼大快朵颐,才能保证其它健壮的牛顺利过河。在食人鲳活动最频繁的巴西马把格洛索州,每年约有1200头牛在河中被食人鲳吃掉。”云云,是捏造出来的。比拉鱼更是很少主动攻击人。那些遭到攻击的人或者是因为去挑逗它们,或者是因为身上有伤口或在河边屠宰牲畜,血腥味把比拉鱼吸引了过来。虽然偶尔会有人被比拉鱼咬伤,却只有在小说和电影中才会发生人被比拉鱼吃掉的事,实在对不起“食人鱼”这个名称。亚马逊流域的土著并不害怕比拉鱼。在比拉鱼出没的水域,小孩照样游泳,妇女照样洗衣服,男人们见到比拉鱼则可能会去抓它们,据说其肉虽然味道平平,却有壮阳功能,因此在当地水产市场上颇受欢迎。是人食鱼而不是鱼食人。
比拉鱼的主要食物是鱼类和水中无脊椎动物。它们选择性地攻击有病的、濒死的猎物,吞食病死的动物尸体,扮演了河中清道夫的角色。因此与其说它们是“水中恶狼”,不如说它们是“水中鬣狗”。这种清道夫作用对亚马逊河的生态平衡是相当重要的。它们是亚马逊生物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食物链中,它们低于南美鳄鱼。南美鳄鱼的皮肤之厚,连比拉鱼的利齿也无法穿透。
但是刚出生的南美鳄鱼却能成为比拉鱼的美餐。比拉鱼的菜谱中也包括学飞时不幸掉到河里的苍鹭雏鸟。当亚马逊流域的旱季来临时,河面越来越低,许多比拉鱼被围困在泛滥平原的小水潭中挣扎,由猎手变成了猎物,南美鳄鱼和苍鹭有了为其子女报仇雪恨的机会。当雨季再次来临时,残余的比拉鱼随河面上涨杀了回来,繁衍生息,南美鳄鱼的幼仔和苍鹭的雏鸟又难逃厄运。生命便是如此循环往复。而这一幕,只能在亚马逊河发生。
《环球》2003年第5期
【附录二】~~~~~~~~~~~~~~~~~
中国拉响食人鱼入侵警报(外一章)
郑义
最近,一个奇怪的外来物种——食人鱼入侵中国的消息频繁见诸媒体,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怪鱼呢?
食人鱼又叫食人鲳,也被人称为“水中狼族”。这种鱼原产地在南美,形体不大,最多能长到二、三十厘米,体态呈卵圆形,全身灰绿,但腹部和尾鳍鲜红,可作观赏鱼类。但食人鱼下颚发达,牙齿锐利,不但能一口咬碎鱼骨,甚至还能咬断鱼钩。它的性情极为凶猛,见到什么吃什么,不仅能在几分钟之内吃掉体积比自己大几十倍的动物,甚至还经常攻击靠近河边的人类。
在亚马孙河流域,人们涉水过河时,往往要先向河里投掷肉类,把食人鱼诱开。据说,在食人鱼活动最频繁的巴西马把格洛索州,每年大约有上千头牛在河中被食人鱼吃掉。有媒体还说,连鳄鱼碰到食人鱼也只有逃命,缩成一团护住易受攻击的软腹部,背部朝下浮上水面。一位长驻巴西的中国记者和一位马姓的美籍华人旅行家,都曾经亲耳听说亚马逊河上刚刚翻了船,溺水者被食人鱼团团围住啃食,其状惨不忍睹。
在我个人的阅读范围里,哥伦比亚作家何塞·欧斯塔西奥·里维拉的长篇小说《漩涡》对食人鱼有过精彩的描述。这部小说很有名,被誉为“伟大的南美小说”,有大量笔墨描写热带的林莽与河流,其中写到食人鱼的部分有点恐怖。在一次仇杀中,一个名叫巴雷拉的奴隶贩子被打到河里,一瞬间,成千条食人鱼向他游拢来,“虽然他连连挥动胳膊来保护自己,但鱼翅一扑,亮光一闪,顷刻之间就啃掉了他的肉,每咬一口都把肉撕去,动作之神速,正像一窝饥饿的小鸡啄光一根玉蜀黍一样。河流以但丁式的狂热奔腾着,血红、湍急、悲壮……”一付被食人鱼吃得“干净的、白色的骨骼…靠着河岸的灯心草抖动着……”
同样可靠的描述来自于一位单姓的中国水族馆馆长,他告诉记者,“这种鱼的确非常凶猛……”平时喂食,两三斤重的鱼被吃得连鱼刺都不剩。一名养殖人员挨过咬,便在布手套外又加了一付皮手套,不料两层手套咬穿了,还咬掉了他手上一块肉。争食的混战中,如果一条食人鱼受了伤,其他食人鱼受到血腥味刺激,就会一哄而上,把它吃得连一片鱼鳞都不剩。
食人鱼入侵被发现,实在已经是很晚近的事情。一个多月前,有明白人在南宁认出了那些被当作观赏鱼在自由市场上出售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食人鱼,紧接着在北京、沈阳、成都和杭州等地的自由市场上也发现了食人鱼,这才闹到媒体上,形成“热点”。其实,国内水族馆饲养食人鱼几成行规,像北京、上海、大连等国内数十个水族馆都养得有食人鱼,大连水族馆就有1万条。追根溯源,食人鱼是个体商贩作为观赏鱼类悄悄引进的。引进者与饲养者根本不会想到,食人鱼一旦进入了中国江河湖库就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没有天敌,加之凶悍,食人鱼将大量猎食土著鱼类,甚至可能使土著鱼类在生存竞争中灭绝。回想起前不久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黑鱼事件”,钓鱼者一发现外来鱼类,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专家立即“验明正身”,州政府立即展开灭绝行动,全过程如救灾救火。相形之下,国人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常识还是比较缺乏的。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次政府当局做出了迅速反应,有关部门和省市发出紧急通知,无条件收缴、销毁食人鱼。有些省市还宣布:对销售食人鱼者每一条罚款5万。但也有令人不解的事情:北京渔政监察部门明确表示他们不会管此事,因为他们认为北京的气候和水体条件不符合食人鱼生存。但是,当食人鱼可能对北京本地生物造成威胁时,他们“不会视而不见”。——这似乎是一张空头支票——食人鱼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鱼,如果大量进入自然水域,很难保证它们不会迅速适应新环境,形成种群。真不懂什么叫做“不会视而不见”?事情已然失控了,还要再观望?等看出结果了恐怕也就晚了!
据《华商报》报道:12月21日,记者在合阳县夏阳瀵地区暗访时,发现“沿黄河西岸大约有上百个鱼池,一眼望去难见边际。不计其数的白鹭、夜鹭、麻鸭等水鸟在其间飞来飞去,捕捉着鱼儿,但惟独有一些鱼池看不到水鸟光顾。一打听才知,这些池中饲养的正是‘食人鱼’……这些饲养‘食人鱼’的鱼池都紧贴着黄河大堤。有多位养殖户均证实,鱼池定期循
环排水均通过地下管道排到了黄河之中。很难排除‘食人鱼’通过管道进入黄河水域的可能。”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黄河冰封千里的严寒。
2003年1月7日
作者:
马悲鸣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
不能
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564658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