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北京应对台湾实施“阳光政策” (转)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北京应对台湾实施“阳光政策” (转)   
仁者无敌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北京应对台湾实施“阳光政策” (转) (280 reads)      时间: 2001-12-12 周三, 下午3:05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北京应对台湾实施“阳光政策”





丁松泉





作者认为,中国大陆应该对台湾施行另一种“阳光政策”,内容须包含:有条件放弃使用武力、跟台湾全面接触政策、灵活对待“一个中国”问题、给陈水扁更多的承认。







台湾立法委员和县市长选举已经尘埃落定。这次选举使执政的民进党成为立法院第一大党,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执政党。选举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台湾民众对各政党的选择,更反映了台湾民众渴求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愿望,他们对民进党有着良好的期待。





在民进党政府执政局面全面稳定和政策渐趋稳定与理性的情况下,中国大陆宜调整其对台政策,宜从“听其言、观其行”转到实施一种中国式的“阳光政策”,这对化解两岸僵局、争取台湾民众、制约“台独”势力具有重要价值。







被主观愿望束缚







纵观几年来中国大陆对台政策,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格局:即台湾一直试图寻求各种突破,而中国大陆则长期处处设防和劳于应付,这种被动局面给台湾岛内的某些势力加以利用,对中国大陆的统一政策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中国大陆对台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首先,中国大陆方面对台湾岛内的政治格局特别是岛内各派力量的消长的趋势,如果说不是不了解,那也是总抱着主观的愿望,被主观愿望束缚;当主观愿望一次次破灭后,决策上明显滞后,显得被动。





这在中国大陆对台湾各政党派别的姿态上就有充分的体现。寄希望于反对党、不与民进党接触的政策,必然会使中国大陆处于被动,却给民进党在台湾争取更多民众的支持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调研,以及决策层对台湾岛情还缺乏足够细致深入的了解,有些台湾问题专家对此次选举感到“意外”,就充分显示了这个问题。





其次,中国大陆方面对台湾民意的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加深。中国大陆表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但台湾人民有各种不同的祈求,他们对中国大陆有不同的看法或主张,并且他们的倾向受着执政党政策和政客诱导的影响。





如何使中国大陆对台政策,透过台湾政客而对台湾民众产生积极影响,仍是中国大陆方面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中国大陆方面有些不适当的言论和举动,经常被台湾一些政客利用煽动反中国大陆情绪,仅就这点就很值得检讨。





第三、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缺乏一贯的、积极的、具主动性的对台政策,在应对一些变局方面也还不够及时和灵活。几年来,中国大陆除了在各种场合一再重复“三段论”,却无具体的、主动的、带有“进攻”性的主张,对台湾民众“攻心”,让台湾政府和政客劳于应对。





几年来,台湾方面先后抛出“一国两府”、“中华民国在台湾”,“两国论”,对中国大陆对台政策极具挑战性甚至挑畔性,中国大陆方面则不得不被动应对,言论上反驳,行动上做些强硬姿态,强硬的结果又往往被台湾一些政客利用。





因此,中国大陆对台政策在台湾政局已全面变革的情况下,必须作相应的调整,不受台湾方面牵制,化被动为主动,以更加积极的主动性、具有攻心能力的政策牵制台湾政客,影响民心,要像金大中的“阳光政策”一样,通过若干坚韧不拨的努力,取得对台政策的主动权,为化解两岸僵局创造条件。







“阳光政策”具体内容







  中国大陆对台的“阳光政策”,至少应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一、有条件放弃使用武力:





有记者已提出“有条件放弃武力”的主张,这应包括在“阳光政策”之内。即是说,只有在台湾宣布独立的情况下才使用武力,一般情况下,宜减少在公海地区的军事演习和军事行动。向台湾民众突显和平统一的诚意。在“有条件放弃使用武力”的框架下,只有“台独”才会引发武力,责任在“台独”,这就把球抛给了“台独”分子。





  二、全面接触政策:





中国大陆目前的政策是不与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党派和个人接触。这项政策与毛泽东统战理论还有较大差距。毛泽东统战理论要求争取最广泛的多数,即使敌对阵营中的核心层,也要通过接触积极争取。





从现实角度看,台湾执政党至今没有认同中国大陆的一个中国原则,但台湾僵局的化解不能寄希望于反对党。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首先还在于与执政党和台湾政府接触;同时,要认识到,台湾一些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甚至倾向“台独”的人,有不少人是出于对中国大陆的恐惧、不了解,或是受到了政客的影响。





全面接触政策有助于让他们了解中国大陆的诚意,让阳光照射到他们心上时,其中的一部分可能会改变他们的倾向。





以前美国国会中一些反华的议员,通过访问中国,有的人对华态度明显有了改变。中国大陆应有充分的自信,一个开放的、朝气蓬勃的中国大陆,可以对台湾民众,包括一些有“台独”倾向的人,发挥正面影响。这也可以抵消台湾一些政客的煽情。





  三、灵活对待“一个中国”问题:





就目前台湾政局的情况看,要陈水扁政府公开承认中国大陆的“一个中国”原则,是不现实的。但如果两岸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突破,僵局就无法化解,两岸的隔膜和离心将日趋严重。





没有接触、没有谈判、没有交流,是对统一的最大威胁,这一点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以为采取强硬的不承认、不接触、不谈判,可以制约“台独”势力膨胀。台湾统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长时间脱离接触。





就目前情况下,在这个问题上,双方不是没有任何回转余地的,关键是双方是否愿意拿出诚意,善于作些妥协。陈水扁政府不承认“九二共识”,认为承认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即是取消了中华民国。但陈水扁承认还有“未来的一个中国”问题,没有废除国统纲领的问题,台湾方面不愿以一个中国原则为谈判前提,但这并不表示永远不要谈判一个中国问题。





这就是目前双方仍有的基础。在台湾方面没有向“台独”滑得更远、还有一定的谈判基础的情况下,中国大陆对待这一问题应有更为务实的灵活对策。





按“上海公报”精神和“九二精神”进行谈判,也是一种合理的、双赢的选择。台湾不承认“九二共识”,只承认“九二精神”,“九二精神”与“上海公报”精神基本一致。





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双方可以作自己的表述:中国大陆方面认为,世界上是有一个中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不容分割。中国大陆方面主张的“一国两制”方式实现和和平统一。





台湾方面注意到中国大陆关于一个中国的社会,台湾方面不准备挑战这一立场。“上海公报”中也使用“挑战”一词,从中国大陆方面讲,台湾不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有了面子和下台阶。不挑战即不公然宣布“台独”,从台湾方面讲,“不挑战”并不意味着承认,也有了台阶。





贬斥陈水扁有欠妥当







既然陈水扁还承认有“九二精神”,中国大陆用“九二精神”化解僵局,进行谈判将是现实的和明智的。如果不希望的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须知接触和谈判对消除隔离状态、增进了解的意义,从长远看,更应明白以柔克刚的道理。目前台湾政府还没有走得很远,若台湾政局变动促使政府最终连“九二精神”也放弃时,接触和谈判就更为困难。





  四、给陈水扁更多的承认。





陈水扁至今不愿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但是,陈水扁执政后已明显从“台独”立场后撤,包括不提“两国论”,承认还有“未来的一个中国问题”和“四不”承诺,以及最近提出愿到中国大陆寻根,这些方面还是应予以肯定。





政客的言语总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经常有些变化,有些是刻意的,也有些是情势所迫,应加以仔细分析,不能一概否定。中国大陆方面不能一味指摘陈水扁说话不算数,特别在联合国大会上贬斥陈水扁,似有些不当。





陈水扁对中国大陆不承认他的态度耿耿于怀,给予适当的承认和一定的面子,是必要的。陈水扁毕竟是台湾民众选举出来的,他目前是台湾地区领导人,拥有足够的政治资源和对台湾地区的影响力,而且连任的可能性也并不小。不承认、不接触,则很可能耽搁8年的时间,这对统一有百害而无一利。





尽管实际操作时还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障碍,具体的对策还需进一步研讨和细化,但实施“阳光政策”,化被动为主动,是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必要步骤。





许多记者认为对台宽容的政策会助长台独势力的嚣张,我认为不必要过多担忧,一是相信这种阳光政策会使台湾民众产生好感,二是因为,中国大陆首先做到仁至义尽,但没有放弃最后的底线,选择战争、还是和平,由台湾人自己去选择,由强大的国力和军事作战能力作后盾,中国大陆尽可以作这样的姿态。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77264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