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捧"与"挖" ——答《新华书目报》记者问 |
 |
杨支柱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
|
|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捧"与"挖"
——答《新华书目报》记者问
杨支柱
1.您编的《先有鸡,先有蛋?——透视中国教育》一书在一月之间已两次印刷,您认为它的卖点在哪里?
答:很快印第二次,是因为第一次印得太少,而且印刷质量太差,一部分书作废了。这本书到目前为止并不是一本畅销书,以后成为畅销书的可能性也不大。我想它会比普通教育学者的专著卖得多一点,毕竟我们作者人多,又都不喜欢说空话、大话、套话,因而书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大多数作者也有点知名度。还有就是书中那几幅漫画并非装饰画,而是我自己根据书中的内容构思好后请画师画的,这或许也是一个卖点吧。
2.您认为这本书会受到哪个年龄层的人们喜爱?
答:我想是不是喜欢这本书跟年龄层没什么关系。我觉得只要是真正关心教育问题而又痛恨假、大、空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
3.您认为正在受着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的学生们会为您这本书而转变当初的求学态度吗?这对他们的求学生涯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
答:一本发行量极其有限的书能有多大影响?何况买书的我以为基本上不是学生而是关心教育问题的教师与家长。至于你所谓负面影响我有些不明白,我们可没有像某些哗众取宠的人那样简单地大骂考试与学业负担,我们是赞同必要管束与适当竞争的。我们既不拥有一个教育部长的权力也不拥有一个小学班主任的权力,就算我们的观点都是胡说八道,人家也可以不听啊!我不认为我们这本书的读者是白痴!
4.现在许多人喜欢看一些观点犀利的、尖锐触及社会各层面弊端的内容,就象《南方周末》,您编成这本书是否有一些成就感?
答:我想那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能够满足读者的正当需要(毒品也有人需要,但那是不正当的)我当然高兴。但跟《南方周末》比是不恰当的:尽管《南方周末》里经常有大量我不喜欢的东西,但是就算我编了一千本这样的书,也比不上《南方周末》对社会的贡献大。
5.您认为这本书是否已触到了我国教育制度的内伤?
答:当然触到了,这就是教育垄断而造成的学校官场病。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不检查就怠工一检查就做假,高校中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司机、秘书等后勤、行管人员颐指气使,人文、社科教育中空话、大话、假话满天飞,职称、奖励等各种评比中行贿、作假、告密盛行,办学成本与提供的教学质量不成比例,教学内容、招生规模与市场需求脱节;所有这些弊病,我以为归根结蒂都源于教育垄断而造成的学校官场化,与国企病属于同一性质。刘文瑞先生在10月25日的《南方周末》上给这本书写了一篇书评《治治高校的官场病》,可谓抓住了要害。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大力发展私立教育。关于高校应当由现在公立学校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改变成由私立大学占优势的局面,书中有多位作者都谈到了。我个人甚至认为连中小学也应当逐步实现私立化,义务教育应当采取给所有适龄儿童发放教育券的方法,家长可以用这种政府免费发放的教育券到自己为子女选择的学校(包括私立学校)交费,不足的部分由家长补充,教育行政部门按各学校的实际招生人数给各学校兑现教育券。
6.这本书中痛快淋漓的指摘多,而建设性的意见少,是否您认为在中国的环境特色下,有效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实施起来较难?
答:当然很难,但这并不是我们着重批评而非建议的原因。在中国愿意提建议的人多的是,每个学校都有一大批,我们何必去抢人家的饭碗?中国教育本已存在,并非空地上盖房子,而是要拆旧楼盖新楼,现在建筑公司多得没活干,拆迁公司却少得可怜,也有拆迁公司水平拙劣,居然要把“考试”这栋只需修理修理就可以用的价值连城的好楼拆掉,在这种情形下当然是组建拆迁公司来得更加迫切。我个人的看法,建筑新楼之前一定要把旧楼拆干净,否则新楼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的。
7.平常类似的文章也零散见诸报端,但不会引起持久而深刻的痛思,您这本书采取集中的"地毯式轰炸",是否有欲促使教育部门尽快拿出有效解决方案而为其敲警钟的良苦用心?
答:说是"地毯式轰炸"太夸张了,一本书的力量有限,我没那么狂妄。我当然希望能引起教育部门对书中所指出的问题的重视,但是我们许多人也都意识到中国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部门、政府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也有同时向社会呼吁的用意。
8.书中举的那些事例都有确实的根据吗?如果是,那么这些事例与根据它们推出的论点二者之间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吗?
答:这是一本随笔集,并非是论文集,因此论证肯定是不充分的。那么多问题都要严密论证的话,恐怕十本书也装不下。至于有没有事实根据,是否自相矛盾,这些问题还是由读者来回答比较好。
9.这是一本得罪人的书,您编这本书有没有产生过顾虑?
答:我知道许多人看了这本书是要皱眉头的,甚至有些人会气急败坏,因此顾虑总是有一些的。但是我的良知战胜了这些顾虑。我记得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捧"与"挖"》,我相信中国的教育不会因为有人挖苦就坏了,而恰恰是那些满口假话的人们捧坏的。
10.这本书是从网站上组稿完成的,可称高效快速的组稿方式,就此能否谈一下组稿方面的经验?
答:本书70%以上的文章都来自我们问题与主义网站(www.wtyzy..net)已有的专栏作者。我把这些现成的文章传到网上时一本书的雏形已成,在网上贴广告征到的主要是杨曾宪先生和智效民先生的文章,现在这两位也成了我们网站的专栏作者,可以说是95%的文章来自于网站的专栏作者了。这个优势别的网站要学不容易。
2001年11月1日
http://www.wtyzy.net >Link
作者:Anonymous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欢迎光临本坛 -- 斑竹 - (12 Byte) 2001-11-02 周五, 上午4:00 (398 reads)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