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老枪·贡烟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老枪·贡烟   
易大旗旧作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老枪·贡烟 (520 reads)      时间: 2001-12-11 周二, 上午2:56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9804)

            老枪·贡烟 



                ·易大旗·



  日子恍如德拉瓦河的波涛,转瞬而逝。屈指数来,我这杆“老枪”戒烟已超过半年了

,却未敢轻言成功,尽管初戒时引致的抑郁焦躁的“心理并发症”已经过去,但至今嗓子

眼里间或仍会有一条烟虫的幻影拖曳而过,我只得马上意守丹田,以抗心魔。



  恐怕还得归咎于结庐在乡间的“村夫”生涯,我居住在新泽西州与宾汐凡尼亚州交界

处,日夜奔流的德拉瓦河就是这一线州境的界河。此间尚少见富于侵略性的大公司渗透进

来,举目俱是疏朗的民居、掩映的树林、旧式的农牧庄园。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却也是个吸烟与冥想的好地方,一如隐逸山林的陶渊明之嗜酒,否则如何面对那一片辽

广而浩大的宁寂?



  很奇怪,我在挥别尼古丁的日子里,脑际倒盘旋着许多关于香烟的逸事,有些细节本

来淡忘已久,如今却一一浮现出来……



⊙ 烟林遗珠



  童孩玩耍,无奇不有,儿时我玩过斗螅蟀、斗热带鱼、纸鹞、玻璃弹子等等,还有一

种“准赌博”游戏是大家都曾玩过的,就是赌香烟盒,它们被折迭成一个个纸角,可作为

一切游戏输赢的筹码。



  烟盒中皇帝是“大中华”,面值最高,但它并非人人皆有,拥有这极品的孩子都无比

珍惜其可供炫耀的象征价值,除非输到“倾家荡产”,它是不会拿出来作交易的。皇族之

下是贵族,大抵是“牡丹”、“凤凰”、“双喜”之类;再下来便是中等价位的“大前门

”、“大重九”等等。但是被交易得最频密的筹码是那些属于劳工阶层的大众化品牌,如

天津“恒大”、上海“飞马”、广东本地的“家家乐”之类,当然,这一档次还不算是穷

人,只不过比这再低贱的烟盒,在孩子的游戏中已被剔除出局了。



  值得一提的是《家家乐》,它在五岭以北寂寂无闻,其烟盒在南粤本土却满街满巷俯

拾皆是,故此它是“搏彩游戏”中的基本筹码。“家家乐”的招牌图案是壮硕的农夫和丰

乳肥臀的农妇并排站在丰收的稻田里,脸上挂着“大跃进”式的标准笑容,喜看稻菽千重

浪,那密不透风的繁茂谷穗教人想起了亩产万斤的“卫星田”。然而,即便如此仍未追得

上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家家乐”这种陈腐语境,和徐悲鸿五十年代的名作《九州无事

春耕乐》一样,代表的是中国古典的政治理想。何谓太平盛世?四书五经早就列出了这一

标准:有吃有穿,平安是福。不过,以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学说与“奴隶史观”,凡有人群

的地方,都要分三六九等,总要互相咬噬,斗争是绝对的,和平共处是相对的、暂时的。

所以“家家乐”香烟终于在全民强化阶级仇恨的六十年代易名为“丰收”,农夫筋络暴突

的肌肉与农妇高耸的乳房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黄澄澄的稻海,中间有一抹血痂似

的红斑,据说是“东方红”拖拉机,不知道它呆在成熟的稻田里干什么,因为联合收割机

在南方水田作业,其技术难关直至今日仍未攻克。不管如何,“丰收”牌是我抽得最多的

香烟,从小少离家当知青抽的第一支烟,到叼着它写出小说处女作,时间跨度有十年之久





  所谓人往高处走,忘本是必然的。我在文学上熬出了道,从此挥别大众品牌,越来越

贵族化,口味也越来越刁,终于成为一杆“老枪”。犹记八十年代中我与几位作家畅游巴

蜀,去过灌县都江堰,又移师到附近另一旅游景观,就是杜甫的七律《登楼》“锦江春色

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所描绘的那个地方。我在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亭偶尔发现有一

种很特别而且市面甚少见到的四川香烟,我现在已忘却了这牌子的名称,好象与花卉有点

瓜葛,反正是俗气而不足道,但它的外型很别致,烟盒呈很土气的黄褐色,几近于五、六

十年代凭票证供应的厕用草纸,如果你想象力丰富些,亦可联想到生晒烟叶的原色。最初

我是北京碰巧买过一盒,惊为上品,才认住它的。其实这牌子毫无知名度,此烟产量低,

难得一见,其次造型太过“下里巴人”,烟客兜里揣着它,凡有大场面,都愧于拿出手。

然而,最关键的还是它的口味失之冷僻,并非中国广大烟民喜闻乐见的主流风格,它是雪

茄型香烟,却非真的雪茄,它的比一般香烟稍长,卷烟纸也是仿雪茄的黄褐色,抽起来味

道很冲,旁人闻起来亦不雅,只有我这杆“老枪”才乐在其中。



  却说那日我买了一条,并无意“公诸同好”,唯恐自己的口味怪癖见笑于人。过了一

忽儿,老作家汪曾祺先生踱过来,掏出刚买的这烟让我品尝,说这是巴蜀土产,堪称为“

烟林”遗珠。须知汪老对人之所欲,几乎无所不精,烟酒茶与食经都是一大名家,只要读

过他的小说《受戒》,便可明白他对“人欲”的态度。这一来,我对此烟品味内涵的认知

,竟被大行家的引为同调,看来我在汪老的法眼里还真是个颇具悟性的可造之材。



  很多年后我才晓得,这种由四川什邡烟厂出品的香烟其实是大有来头的。



⊙ 蜀中贡品



  在中国,很多人都听过来自云南的超级贡品“熊猫”香烟,但抽过的人甚少,我亦仅

见过而已,并无福气消受。但是另一种烟中贡品就不太为外间所知了,它终于见光,是大

型记录片《邓小平》播出之后,片集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邓小平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访问

时,照例吞云吐雾,华莱士讨了一支烟在手中把玩,这烟的烟嘴比烟身还要长,而烟身也

是黄褐色的。邓小平用四川腔说道:“这是他们专门用来对付我的。”他说的就是这种特

制香烟——四川什邡的传统贡品。



  中国烟民虽众,但雪茄风味并不流行,只有见过世面的人才不惧其呛人的气味。当年

只抽雪茄烟的“会家子”仅有贺龙一人,而中南海里的第一“老枪”毛泽东却是兼容并蓄

,熊猫牌固然缺不得,雪茄烟也有备无患,连洋烟“555”和家乡湖南为他特制的贡烟

,老毛都“通吃”,李志绥指老毛的牙齿黑得发绿乃不刷牙之故,其实至少有一半色泽是

烟薰的。



  说来中共当年的巨头中真正的乡巴佬极少,多数都是见过大场面的风云人物,抽起烟

来岂会独沽一味?所以,中共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就开始物色生产雪茄“特供品”的厂家

,直至六十年代才选定由四川监制,这倒不是邓小平的主意,而是先经贺龙举荐,再由中

央办公厅及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共同研究决定的。因为什邡烟厂自一九一八年就创办了,

贺龙当年抽的雪茄都是该厂的产品,贺老总食髓知味,遂成全了什邡在烟林中“雪茄门派

”的大宗师地位。



  说来也巧,六十年代初正值美国对古巴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西方市场雪茄缺货,急

需外汇的中国大陆便想试试这条财路,其时大陆也在被“封锁”之列,好在有个香港,所

以中国出口经销的大户是名不见经传的广东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该公司比中共中央的老

烟枪们早一步盯上了什邡烟厂,而厂方对制作出口雪茄也十分积极,那年头谁能生产外销

品,谁就是天之骄子,在地方和中央部委都能呼风唤雨。什邡烟厂一共送上一百七十八种

配方试制出来的雪茄,广东方面请来几个港澳老行尊吞吐一番,确认其中六种配方有望出

口,成为古巴雪茄的“瓜菜代”。



  然而,另一种更为显赫的荣耀降临了,它轻而易举地将外贸部门逐退,什邡烟厂于一

九六四年正式定位为特供烟的生产单位。什邡雪茄“走向世界”功败垂成,只好去“贷与

帝王家”,沦为紫禁城里的奴婢。便想到《宰相刘罗锅》的故事,刘墉被贬为广西巡抚,

还未走马上任就先设法为广西地方豁免了“荔浦芋头”的进贡任务,而同为封疆大吏的李

井泉对贡品又别有一番心迹,真是教人讶嗟。



  诚然,时代的局限毕竟难以超越,什邡厂方就倍感光荣,他们精选了三十五种配方特

制的雪茄,送到北京让“中央首长”试抽甄别,不久就接中央办公厅通知,采用第二、三

、十三、三十三号配方生产。其中第二号配方是毛泽东钦点的,至今什邡烟厂还毕恭毕敬

地供奉着毛泽东抽雪茄的历史性照片,案上摆着一个白皮烟盒,上面正标明“二号”的字

样。



  原来,当日我喜欢抽的什邡出产的仿雪茄型香烟,不过是宫廷贡品的下脚料罢了。



⊙ 御用工匠



  若然得知什邡贡烟的制造过程,便明白什么叫做“劳民伤财”。特供雪茄在每捆一级

毛烟(重二十五公斤)中仅可切割出一百支烟的外皮,按“接火、灰白、香足、味浓”的

标准,每张入选的烟叶都要剪下一点来试吸,而“政审”合格的大师傅只有四人,哪吸得

过来?于是厂领导也来试吸,据厂史记载,曾多次发生过吸至昏迷而要强咽生米来解毒急

救的事件。



  贡品雪茄全部用手工卷制,一丝不苟,单人日产不过二十来支,每支烟都有编号,谁

出了问题就唯谁是问,也确曾有过几支特供雪茄因点燃不畅而被打上国家卫生部的封条退

回;另有一次,国务院开会,某中央首长正抽着贡烟,烟头爆出火星,将台布灼出一个小

洞,当日电话就追到成都军区,军区的吉普车就风驰电掣地冲进什邡烟厂调查,后来技术

专家确认是外皮烟叶的筋脉未铲平所致,这才洗脱“谋害”之嫌,但那阵这一级别的技术

事故都可列为政治事故,厂方对“肇事者”如何发落,可想而知。



  成都军区在其间扮演什么角色呢?它就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驿

骑,所有贡烟都用白盒包装,编号封条,由烟厂专车送到军区政治部,再由军方专机押运

北京,其接受制度之严,如同在递送重大党国机密,军区只有一个政工干部能签收,某次

此人不在,厂方让军区政治部别的干部转交,结果该批贡品全部作废,不得上送,这倒好

,这批“处理品”不知便宜了谁。



  孰料如此严密,仍未能让汪东兴放心。一九七一年“九·一三”事件后,送京的特供

雪茄原封不动被打了回票,中共中央办公厅急令什邡烟厂选定一个贡烟卷制小组,全部迁

往北京。通过严格政审的三位雪茄师傅便携家人一同赴京,被神秘兮兮地安置到与中南海

只有一街之隔的某座前后两进的四合院内,居住与作坊都在此间,小组“掺砂子”进来中

央警卫团、北京公安局各一人,还有从北京卷烟厂抽调而来的两个打下手的工人,另有锅

炉工与炊事员,俨然是一座袖珍城堡,这个秘密所在对外并无名称,内部联络只用“一三

二”这个代号,成员不准会客,不准打电话,外面有电话进来也只有中央警卫团的“大内

侍卫”和北京公安局的“锦衣卫”有资格接听,然后在转达给受话者。四川师傅与家人节

假日走出四合院一步也要请假,回来还要汇报。总之一切运作都须在“皇帝”的耳目监督

之下,这确系东方专制主义文化背景才能生长出来的阴暗故事。



  这个小组一个月只需生产十五至二十条贡烟,材料仍由蜀中空运,而能到四合院中提

取贡品的只有中央办公厅的一个姓孟的科长和毛泽东的警卫员。从其产量亦可推知,当初

开国元勋中嗜抽雪茄的“老枪”是越来越凋零了。



  两年后,“一三二”小组里的首席大师傅受不了“幽闭恐怖症”的折磨,举家放弃特

赐的北京户口,申请回川,什邡烟厂又另派高手来替补。一九七六年老毛驾崩,“一三二

”就停产了,随后第二号大师傅也告老还乡,宁愿全家回什邡吃麻婆豆腐,也不愿在这座

阴森的四合院里耗下去。其实他也可以不走,因为其他两位川籍师傅挥别“皇家工匠”生

涯,在北京落地生根了,他们与北京卷烟厂派来的徒弟一道,研制生产出“北京牌”雪茄

,成了该厂的技术台柱。不过,这烟我倒是抽过的,实在平庸之至,贡品的用料与大路货

怎可同日而语!



  “一三二”小组消隐后,特供雪茄并未随之走进历史。蜀人邓小平不似患有臆想症的

毛泽东那般杯弓蛇影,关于贡烟,他完全放心让四川老乡去监制,于是什邡烟厂又重作冯

妇——那就是人们在电视片《邓小平》里所见到的那种长嘴雪茄,想来是第三代产品了吧





  然而,关于巨头的抽烟史,历史的秘辛还不止于此。去年邓小平辞世,曾为他做过保

健工作的陶寿淇教授撰文纪念,文中披露,他在一九八九年五月间去给邓作体检,见到邓

公抽烟很凶,便用较重的语气去劝诫邓小平,他记忆中邓当时颇受震动,说道:“不抽也

可以嘛,就再不抽了。”旋即将烟蒂掐了……邓小平就此戒绝了烟瘾。



  回首当年,心事重重的邓小平何以吸烟吸得那样邪乎?看看八九年五月中国的局势就

明白了。令我深感悲哀的是,陶教授的谏言很不是时机,因为我自己在最近这次戒烟“疗

程”中感同身受,人在与积年烟瘾对抗之时,心底涌动的狂躁如同九叠浪潮,彼伏此起。

极其不幸,在邓小平戒烟不足半个月之间,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六四”事件。



  如果有哪位史学家出来力证:“六四”屠杀与邓小平戒烟毫无关系。我就会奉劝他抽

暇涉猎一下别的学科,高龄九十的老烟客骤然断瘾,怎么可能不对他的理智和判断力产生

影响!



  或许,这仅是我的一家之言,为正史所不屑。好在我作出这则“钩沉”,原来就是留

待给野史用的,这就无妨了吧?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487464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