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亚细安的首都---新加坡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亚细安的首都---新加坡   
东山木匠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亚细安的首都---新加坡 (290 reads)      时间: 2003-1-22 周三, 下午6:43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BY 大卫



因为去参加一个会议的缘故,我离开灰雾蒙蒙又没有雪的北京,到植物葱茏、正处在雨季的新加坡去。从冰箱直接进蒸笼,当然也算不得享受。



* * *



被中国模仿了十来年,新加坡的面貌现在已与上海、北京差别不大。尤其看到很多华人,很多还是气质和你一样的新移民;听到普通话、广东话、福建话;吃到大排挡里的潮州菜;花着人民币,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不过我还是看到了很多面庞黝黑的马来人、印度人,头发像蘑菇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人,一言不发的被放逐的柬埔寨王子,只会说新加坡英语的华人出租车司机。他们对我客气而冷漠——本地人、然后是马来西亚和印尼人,然后是东盟(新加坡人音译为“亚细安”,ASEAN)其他国家的人,然后是印人、美人、澳人、日人、台人,然后才是中国大陆人。



我以前从不怀疑自己亚洲人的身份。但到新加坡后我就不怎么确定了。会议上,“亚细安人”快乐地打着嘟噜说英语,中国人、日本人、南北朝鲜人却仿佛置身事外。从这些炎热、黝黑、快乐的小国家看来,冰冷、白皙、庞大、共产主义的中国怎么是亚洲呢?我试着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一个东南亚人,我会待中国人如兄弟么?不消一秒种我就下了结论:肯定不能。就像欧洲吃不下俄罗斯,亚细安也吃不下中日韩。所以我明白,每年的东盟10+3恐怕永远变不成13。



会上有三个CO-CHAIRS,新加坡、美国、韩国各一个。可是只见新加坡和美国的CO-CHAIR一直坐在一起主持会议;韩国的CO-CHAIR,一个和蔼的教授则坐在会场的另一边,仿佛只是一般代表。新加坡人与美国人、澳大利亚人打成一片,以流利的新加坡英语在饭桌上轻松地开着玩笑,他们都是老朋友。会上经常的情形是,美国代表提一个特自由特民主的建议,新加坡代表立即跟进;中国、韩国不以为然;印支国家敢怒不敢言,只在COFFEE BREAK时紧紧握住中国代表的手。



那个“亚细亚”在哪里呢?



从地理意义上说,亚细亚自然是有的。其中还可以分出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从种族、宗教、文化意义上讲,统一的亚细亚是没有的,东北亚大概可以算是统一的,可惜现在被历史情绪、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弄得四分五裂;文化的东南亚——“亚细安”——本来是没有的,不过半个世纪来各种文化在大陆边缘松散的岛屿间塑造认同,现在勉强结合在一起,也许可以代表亚细亚,这个亚细亚集中汇聚到新加坡来,有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新加坡人把ASEAN音译为与“亚细亚”如此相近的“亚细安”,大概也有代表亚洲、亚细亚的意思。只是新加坡这个盆太浅,又盛不下这么多文化。最后从政治意义上讲,没有亚细亚,连东亚、南亚都没有,只是勉强有东南亚——亚细安——而已。



* * *



堂皇的新加坡很像上海。但是当你走到城市的细节处时,一种殖民地的味道就会涌上来。我到博物馆去看新加坡历史,“开天辟地”第一节就讲英国的莱佛士爵士与马来亚的回教领袖签订条约,这殖民主义历史在新加坡被诠释为“避免了荷兰人垄断东西方贸易”。我住的饭店就在“莱佛士林荫道(Raffles Boulevard)”和“莱佛士小街(Raffles Link)”的夹角,新加坡人对他还是念念不忘。博物馆详细呈现了英国人如何在新加坡推广橡胶种植、如何命名了新加坡的国花、苏伊士运河如何使新加坡港地位上升、二战中英国人如何在浴血奋战厚痛失新加坡、战后新加坡人如何对着回来的米字旗欢呼……新加坡人对英国的感情是深厚的。



在英国人的统治下,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共同缔造了新加坡;在美国领导的反共岛链中,新加坡和邻国一起缔造了“亚细安”;在自由化、民主化的浪潮里,新加坡和邻国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了小龙小虎。但是在这两百年里,中国人、印度人、马来亚人只是拉黄包车,剃头、当保姆、割橡胶,只是梦想着挣钱回家乡建房娶妻,他们都是客居 者。



哪里有那个“亚细亚”呢?



* * *



近百年前,孙中山在日本闹革命时,有个“亚洲主义”的演讲,有过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之类的想法。孙中山的很多日本朋友喜欢这个想法,他们中的很多人参加了中国革命,甚至牺牲在中国。可是后来这拨日本人走火入魔,“亚洲主义”终于变成“大东亚共荣圈”。日本人把白种人从东亚赶了出去,却大大开罪了自己黄种人。那一批日本人过于狂妄,以为可以塑造日本人领导的亚细亚,终于不免失,事情有时就是这么尴尬。



在今日新加坡市中心有一个很高的纪念碑,纪念日据时期的死难者,其中多数都是中国的抗日志士。离这个纪念碑不远还有另一个很矮小的纪念碑,上面的铭文说,这里在日据时期曾经建立过一个“印度人民军”战死战士的纪念碑,二战后被英军推倒。事情的原委是这样:新加坡陷落后,日军把英印军队中的印度战俘组织起来,成立了“印度人民军”,返回印度、缅甸,与英国殖民者战斗了三年。战斗当然也是惨烈的,可是牺牲者是反殖民的烈士还是军国主义的帮凶呢?这座小小的碑仅仅记录了历史上的另一块纪念碑,本身没有任何谴责或者褒扬色彩,因为事情实在很复杂。军国主义与反殖主义结成联盟时,谁对谁错呢?我忽然想起一则新闻:2002年6月,曾是“印度人民军”医疗部队首领的一位女士还代表印度共产党出来竞选总统。这就更滑稽了:一个共产党人如何解释历史上她与军国主义的瓜葛呢?政治的标签与是非对错真是很难挂钩。“新加坡形象博物馆”里呈现了日据时期血淋淋的历史,大批华人被屠杀,马来人和回教却受到日本人的善待,印度人更是被日本人武装起来。印度人和马来人错了吗?或者难道日本人没错吗?



我晚饭后散步到鱼尾狮雕塑,正赶上有一群旅游的日本中学生大呼小叫地合影,他们摆出各种做作的POSE,而且每个人拍每张照片时都伸手作V字,我周围几十个V字实在让我感到恶心。你们V什么呢?天知道!你们去博物馆看了日本人在新加坡的V DAY和新加坡人的V-J DAY了吗?当时我就想,现在的日本人还真比不上20世纪初的日本人。尽管那时的日本人犯了滔天恶行,而现在的日本人在兜售浅薄的和平。一个日本人曾跟我讲起日本右翼,她知道中国人不喜欢日本右翼,所以很小心的谴责了右翼,并且说他们的主张在日本多数青年人看来很疯狂。不过最后她说,这些右翼人士的人品都很好,都是些值得尊敬的人,她舅舅就是右翼。现在我完全相信这一点。如果不犯罪,如果不走火入魔,右翼往往比左翼可爱得多。况且左翼也常常犯罪,常常走火入魔。不过话说回来,当今日本右翼也愚钝的可以。他们觉得自己的理想没什么错,作正常国家而已嘛,却没意识到他们的右翼先人在亚洲犯了多大的错;再加上他们政府的屁股还一直坐在脱亚入欧上,因此折腾了多年还是内外不讨好。



选择有理想的疯子还是聪明快乐的傻子作朋友,这真是个难题。





* * *



最后还是回到新加坡。李光耀先生有他极其高明之处。80年代以前,新加坡推行的是英美教育。其实这里恐怕不止是反共这么简单。李光耀是一个很有雄心和抱负的人。他要把新加坡这个城市共和国作大。一棵树要长大,土壤不厚是不行的,而新加坡自己的土壤就太薄,这个碗太浅,盛不下那么多民族、宗教和文化。因此李把新加坡的根埋到英美的土壤里,他本人也是英国教育出来的精英嘛。李光耀成功了,新加坡搭上了现代化的快车。她不仅是个岛国,在我看来,她还成了“亚细安”的首都。新加坡人在“亚细安”里面扬眉吐气,指点江山,颇有带领周边落后国家的意思。但我猜李光耀的雄心还不止于此:他希望新加坡成为“亚细亚”的首都。因此新加坡这些年来开始提倡讲华语,研究中国文化,到中国苏州去建工业园区,在海峡两岸中间扮演微妙而重要的角色……李知道,要作“亚细亚”的中心,缺了中国这一份是不行的。



然而这一步能否成功就很难讲了。因为中国、日本和印度不需要有“亚细亚”就可以活得很好,有时候他们还会嫌“亚细亚”碍手碍脚。日本人脱亚入欧了这么多年过得好好的,中国人几千年“朕即天下”过得好好的,我们自己的认同已经大得不得了,我们自己的认同还没有建立好,哪里还需要和其他国家绑在一起?中、日、印与“亚细安”之间,无论是成为美国与拉美的关系,还是成为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新加坡都无法“坐大”。她不是中国的一个城市,也不是亚细亚的一个城市,她是亚细安的一个城市。这是美丽的新加坡的局限所在。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6.499182 seconds ] :: [ 25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