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文华:发展的关键——读郭罗基文章《走出马克思主义的牛顿时代--纪念王若水》转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文华:发展的关键——读郭罗基文章《走出马克思主义的牛顿时代--纪念王若水》转贴   
漂亮的坚持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文华:发展的关键——读郭罗基文章《走出马克思主义的牛顿时代--纪念王若水》转贴 (176 reads)      时间: 2002-12-29 周日, 上午6:44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发展的关键

 --读郭罗基《走出马克思主义的牛顿时代--纪念王若水》



文华



  读到郭罗基先生的《走出马克思主义的牛顿时代--纪念王若水》,感觉很亲切。20多年前,我与郭先生有过一面之交,当时谈的是政治方面的事情,没有更多的思想上的交流。后来陆续读过郭先生的一些文章,而这一篇为纪念王若水先生而系统论述马克思学说及其实际命运、发展的可能性及方向的文章,使我对郭先生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基本观点,我深为赞同。

  对于所谓“官方马克思主义”,我以为,它已经背离了马克思学说,因此除非必要,一向也就很少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而过去常见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如今再用似乎也有诸多不妥。近来读到对于英国学者梅纳德·德赛(Meghnad Desai)的《马克思的报复》一书的介绍,再读到郭先生此文,很是高兴。我很同意郭先生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牛顿时代”,或称“古典的”马克思学说,就让它保持原样好了,不必做修正,然而,首先要论述清楚马克思学说究竟如何,其次,要在新的条件下发展马克思学说。

  不过,要发展马克思学说,实际上困难重重。官方马克思主义已根深蒂固,既有权力的支持,更有很普遍的误解和歪曲,形成了千奇百怪的面目。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名义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地方,盛行的是官方马克思主义,且限于其社会发展的水平,寻找突破就相当困难,而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地方,又有独立研究的学术环境,但是学术研究的选择性更多,抛弃马克思学说的倾向或许更为强烈。诚然,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真正的进展对于马克思学说也形成为支持和借鉴,但马克思学说自身的发展,毕竟需要对其本身有相当的学术造诣,否则就只能任其衰落和萎缩。

  我对马克思学说有一些研究,同时近年来已深深地感觉到,要发展马克思学说,自己实在力不从心。郭先生的文章令人振奋,故在此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写下来,请郭先生及其他有识之士指教或讨论。



发展的关键是剩余价值理论



  在当今社会,发展马克思学说,关键是在剩余价值理论方面。

  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尽管人们至今还在对它提出种种的质疑和批评,其实并无多少新意,有的是出于善意,以学术分析不难化解,有的则是企图动摇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以为,这一理论,经过马克思之手之后,其完整、严密已臻至境。市场经济从人类生产中中出现剩余开始,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剩余价值占据支配地位,剩余价值规律成为价值规律展开的特殊形式,这样,研究重点不可避免地转到剩余价值理论方面来。

  价值是劳动的异化。社会劳动在市场经济中运动、变化的规律,即价值规律,换句话说,价值规律实际上是劳动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实现形式。价值变化是社会生产中的深层变化,它在本质上,在物的关系的层面上,是产品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或对变化的要求,而这种要求不仅通过一定的价格运动来表现,更须通过资本的流动来表现,而在人的关系的层面上,表现为必要劳动比例不断缩减,剩余劳动比例增大,市场经济本身成为“创新式的毁灭”,创造性劳动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所必需,从而将价值生产本身导向崩溃,为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知识经济或信息社会的出现,对劳动价值论形成的挑战是,以知识的创造为特征的脑力活动是否仍然可以归纳在劳动这一范畴之下。劳动价值论针对的是市场经济的现实,而新的劳动形式出现在市场经济之中,其本身或者具有摧毁“劳动异化”这一现实的力量,那么,劳动价值论对它不适用,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能够摆脱异化之命运的劳动,需要新的理论说明,而这种说明,需要的是新形式的劳动的充分展开。

  那么,我们的工作,一方面是密切注意劳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则是切实把握剩余价值在当今社会中的展开形式。

  马克思的理论框架很清楚。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可分为三大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马恩全集》46卷〈上〉,104页)

  人的独立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因而,物化的劳动反过来支配劳动者本身。在哲学上,这视为一种异化。

  劳动异化为价值,是第二大形态的阶段上的特殊表现。马克思论述资本,起点是商品,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属性入手,从一般商品社会的“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中劳动异化为价值的一般形态或抽象,上升为具体,发现和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中此种状态之具体。

  一步步地上升为具体,问题也就出现了。人们往往热衷于质疑劳动价值理论,而这恰恰是马克思理论抽象中最为完整的部分,从古典经济学到了马克思这里,已经完成,实际上已没有多少再探索的空间了,而上升到具体的剩余价值的领域,则其本身仍在发展变化,理论的探讨也就尚无止境。

  人们往往以为,效用论对劳动价值论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但是,所谓效用或所谓边际效用,其实针对的价值实现中的较具体的领域,它试图引入主观分析,并把视野从劳动的“企业领域”向家庭消费延伸。这当然是有一定意义的发展,然而,当它误以为这一发展似乎是对李嘉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形成理论提出了挑战,进而企图取而代之的时候,就走入了歧途,而马克思学说的派别中,情况也有变化。庸俗经济学在价值形成理论的层面败在了马克思学派的手下,然而价值实现理论的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后来的经济学者做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堪称卓越的成就,而许许多多自以为是马克思学说继承者的人们却固步自封,对马克思学说恪守“述而不作”之风,无意真正地继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工作。于是,劳动价值论的锋芒渐渐地钝化。

  实际上,坚持劳动价值论没有多少风险,虽然真正把握这一理论也并不容易,而且人们的批评指责往往集中在这个理论身上,总是能够“发现”它的不足,但却对它未能真正理解。坚持剩余价值理论则不同,往往会触动某种紧密结合着的政治-经济利益,遭遇到顽强的抵抗。

  如果从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中学到了些什么,那么在理论上其实很容易明白,市场经济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以后,剩余价值居于支配地位,市场向各个角落渗透,经济市场化,市场全球化,而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人格化为资产阶级,是必然的。

  但是,生产发展的阶段没有根本变化之际,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了共产党执政的局面,这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之基础十分脆弱,虽然上下动员而程度不同地取得过成就,却终归未能避开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再次涌来之势。

  在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政权下发展市场经济,往往声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的本来面目无法抹得掉,而官僚化的体制在市场机会面前当然也不会甘于寂寞。这样,就出现了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变化,连市场经济发达社会里的人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在现实中,资产阶级重新出现无法回避,而在理论上,剩余价值在这种市场经济中究竟如何,居然也争论得很是热闹。于是,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在马克思创新剩余价值理论一百多年之后,剩余价值似乎又一次成为一个迷。



剩余价值的现实



  马克思在其手稿中相当具体地描述了他对于价值生产崩溃的判断:机械化、自动化使工人能够从直接生产中退出,站到一边从事调节、控制的工作,而自由时间的增加也有助于工人成为新的劳动者,同时,对于剩余价值的追逐使得必要劳动时间下降到微不足道的程度,几乎全部劳动都成为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本身也就失去意义:“群众的剩余劳动不再是发展一般财富的条件”,“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抗性的形式”。

  显然,他们的基本判断,不是通过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而废除市场经济,而是生产力已经超出市场经济本身所能容纳的范围,剩余价值存在的基础消失。市场经济自己走向灭亡,对剩余价值的疯狂追逐,导致其自身崩溃。这是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辩证法,也是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之所在。西方经济学者熊彼特也认为资本主义是“创新式的毁灭”,与马克思的看法相当一致。

  当然,这不是说一切都会自动实现。工人以自由时间而成为新的主体,是社会过程而非单纯的技术过程。大工业造成了工人掌握科学的可能性,但资本主义则力图使科学成为支配工人的工具,改变这种状况,仍需要工人自身的奋斗。

  关键在于,在市场经济“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在这种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工人要组织起来,维护自身的权益,逐渐为管理经济做准备,同时也不排除在出现革命形势时夺取政权,而当这种体系形成,根本性的转变就会开始,就要开始进入第三大形态了。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产自动化的前景已经可以预见得到,而马克思对于科学的看法更是与众不同,受到恩格斯的高度评价,甚至声称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对于科学的作用及意义的理解,似乎更重要得多。马克思当年描述的图景,在今天看来仍然很生动,当然,更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做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其中,白领劳动者阶层以及管理阶层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大部分的经济学说都是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马克思学说与众不同,不仅在于它深刻地阐释了市场经济及其最发达的形态,更在于它对这种形态本身的否定,依据生产过程的实际状况,做出了理论上的说明。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这叫作“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至于后人脱离生产过程的现实水平而做出种种的教条式的理解,则马克思对此并不负有责任。

  在发达国家逐渐进入价值生产阶段的末期的时候,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展还在上升时期,而社会主义制度下过去的那种高度集中的行政性计划经济,尽管它表面上很象是马克思所预言的社会主义经济,但它先天不足,其间横着一个相当长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在发展之中的市场经济,确实有可能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但是它面前现在却有着重重的障碍:它被戴上了“社会主义”的桂冠,动辄有“私有化”的指责,同时,市场规则的推行过程受到官僚体制的重重约束,而权力与资本的结合,更形成为新的危险和矛盾冲突,自由公正平等的经济秩序迟迟未能普遍地建立起来。

  用黑格尔式的语言说,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为价值也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才有可能随着社会主义本身的成熟而逐渐丧失其现实性,然而在目前它却是现实的,也是合理的 ── 它依然是劳动者面前无可选择的发展形式。

  正如郭罗基先生指出的,列宁后来已经在修正他自己先前在论战中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比较极端的论述。而我以为更为重要的是,直到十月革命后,列宁仍明确指出,“我们向来笃信并一再重申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起码的真理,即要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的工人的共同努力。”由此,他提出了“历史顺序变化”的概念,即十月革命实际上改变了“通常的历史顺序”,是先建立工农政权,再建立工商业文明。

  我很喜欢列宁在《政论家札记》(1922年2月)里的那个比方。显然,列宁已经开始意识到,进入市场经济是一种“退却”,然而这是一种“另找别的比较远但终究有可能爬到山顶的道路”的实践。这种实践有其危险,但是,“要按照原定的方向和路线继续前进不仅困难和危险,而且简直不可能”。后来,他警告说,不要玩花样耍聪明,新经济政策作为“一种进步,因为它恰恰适合于最普通的农民的水平,它并没有向他们提出丝毫更高的要求”。后人无视列宁的警告,不断地对人民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结果没有一个不栽跟斗的。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在进入市场经济,是世界经济中的一大变化。到资本主义阶段上,市场经济成为主体,但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在非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可能性。在中国,先是表现为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中断以后,市场经济仍然不可跨越,于是人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是要把没有做完的事情再做起来。

  的确,市场经济对于新民主主义是题中应有之义,现在把它再做一遍理所当然。尽管有很多的人们喋喋不休地批评这样的做法,它却是必须做的一件事情。至于做得好与不好,可以看到现在已经很强烈的负面倾向,但究竟如何,还很难说。重要的是必须看到,权力介入市场,是世界通行的市场规则所竭力避免的事情,它要是成为通行的规则,则市场经济将陷入灭顶之灾。

  已经失败的是传统的行政性计划经济。它高度集中,缺乏企业自身独立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条件,具有强烈的行政垄断性,因为它不是从市场经济中生长起来的。然而,这可以视为计划经济的第一次全球化尝试,而全球经济中则出现了“计划化”浪潮,混合经济出现。计划经济遭遇了挫折或失败,不意味着它就不会再次出现,失败了而东山再起的事情是很多的,只不过目前剩余价值仍居于支配地位,真正的计划经济时代尚未到来。



发展的艰难



  要把握马克思学说,还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对现实发展状况的把握,就比较困难了。

  近年来,到过和生活在西方的中国人逐渐多起来,对西方社会的观察也就较为广泛地在展开着,再结合对中华社会变化的观察,我相信,把事情做起来的希望,是越来越大了。





2002年12月29日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1.178422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