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博客 |  搜索 |  收藏夹 |  帮助 |  团队  | 注册  | RSS
主题: 农耕族群柔服了游牧族群(部份转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农耕族群柔服了游牧族群(部份转贴)   
大漠孤烟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农耕族群柔服了游牧族群(部份转贴) (147 reads)      时间: 2002-12-26 周四, 上午8:28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中国历史的大局,是农耕者与遊牧者两大族群不断融合的历史。遊牧族群与农耕族群的战争,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国的这片东亚地皮,是一块绵亘的大陆,不同于西欧那样的海陆交错。不论农耕还是遊牧,只能在这块地皮上逃来逃去。可以说,这块地皮的土性,决定了我们的历史。孙子曰:地生度,度生量。地理条件决定生成事物的性质和方向,方向和性质又决定这种事物可以生成多少的数量。



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标志就是大禹治水。华北平原在整个东亚大陆来说,降雨量适中,既适合农耕,也适合遊牧。人类古代文明的共性,都是发生在需要治水的平原地带(参见拙著《论治水是国家的起源》)。



华北平原向北,降雨量过少,气候寒冷干燥,不适合植物的繁茂生长。



华北平原向南(淮河流域),则降雨量过多,森林过于茂密,湖沼过于广大,古代人类尚不具备大规模伐木和大规模围垦的能力,也就不可能大规模的开荒种植。夏商周以后的春秋末期,才在江淮之间形成楚国。长江以南南岭以北,以及珠江流域的开发则更为迟延。



华北平原的先民原先在不太茂密的森林中遊猎,逐渐开创了原始的农业,成为最早的农耕族群。农耕族群把原始的体能转化为耕作的精力,进而抛弃了频繁的攻伐活动,形成了农业社会的秩序。因为在农耕社会里,不论强弱,均可以耕种土地,获得产品。农耕族群互相尊重开垦占有并耕作土地的权利,即避免了成年男人的相互残杀,又能高效率的养活孩童,所以农耕族群的繁殖要比遊牧族群快得多。农耕族群可以把一切时间和土地都用于有利于耕作的活动,最大限度的达到粮食的富余,进而可以有多余的时间开发粮食以外的经济活动,并且形成种植养殖之外的原始工业和原始商业。所以,以农耕为基础的定居族群的生活,要比遊牧的徙居族群的生活,丰富得多,繁荣得多。



农耕族群依赖于水流的灌溉,进而产生了治水的客观要求。原始的治水,也就是开沟挖渠,垒坝筑堤一类的活动,使得水利增到最大,水患减到最小。大禹治水不可能像后世吹嘘的那样大的规模,但治水的思想确实使农耕社会不断壮大,治水的活动又使农耕社会的凝聚程度不断提高,进而形成邦国(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国家)。伴随这一过程,农耕族群发明了文字数算,用于纪事验时,亓神祭鬼。所谓文明,文是指文字语言为代表的精神丰富,明是指取火照明为代表的物质丰富。



冬天是两大族群的差别最大的季节。农耕族群在寒冷的冬天享受丰收的成果,兴修农田水利,聚会议事,迎娶送嫁,准备明年的更加发展。遊牧民族此时马壮膘肥,男人从保护妇女放牧的琐碎之中解放出来,开始了征战活动。他们要在冬季掠夺其他部族,发泄因肥壮而旺盛的体力,打发严寒造成的可怕的冷寂。



遊牧部族之间的战争不利于遊牧族群整体的繁荣,因为战争只能是重新分配遊牧的成果,并且不可避免的损耗大量的人命和财富。为免遭被征服者及其下一代的复仇,胜利者要杀光失败者的所有男子及其高过车轴的男童。胜利者内部还要发生内部的叛乱,还要发动新的分赃战争,直到最后剩下最为凶狠阴险狡诈的胜利者及其忠实的随从。胜利者享用失败者的女人,在遊牧族群间乃是天经地义,在农耕民族则是宫闱丑闻一类的奇耻大辱。



这个遊牧族群的终胜集团独占妇女和畜群,如果运气好经过一二十年的休生养息,雨量充沛,牛羊茁壮,他们的好胜基因繁殖出为大量的年轻人口。按照优胜劣汰的规律形成的稳定而强大的族群,就要把他们永不停息的对外征蹄踏向南方的农耕族群。



华北平原的耕作者经过持续耐久的劳作,开垦了乔木的森林,开垦了灌木的丛林,一直开垦到草原的边缘。于是定居者与徙居者的冲突乃至战争就不可避免。



我们考察岛国新西兰的历史,就会发现,1840年开始,欧洲殖民者到达新西兰,1860年就与土著毛利人的争夺土地的战争。这些战争发生在惠灵屯以南的寒冷的南岛,而不是温暖的北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南岛虽然寒冷,却是平原草地,可以非常容易的圈为牧场或者农场,以及开辟为矿场,于是基督城但尼丁等地很快繁荣起来。新西兰的北岛温和湿润,长满了高大壮硕的栲瑞树林,要有强壮劳力使用3米长的锯子才能伐树。到了1870年,新西兰政府招募100多千贫苦的斯堪迪纳维亚农民,才能开始清理北岛的茂密森林。这说明,森林向草原过渡的地带,是最先引发战争的地方。



大概神乎其神的炎黄之战,就是最早的遊牧族群征服农耕族群的过程。轩辕氏黄帝者,黄蒂也,黄土黄花也。神农氏炎帝者,炎蒂也,赤土红花也。



华北平原的农耕族群,



农耕族群在一方面进化了劳作能力,一方面退化了战斗能力,也就是说,智力的进化必然是以体力的退化为代价的。那么,柔弱的农耕族群如何对付强悍的遊牧族群呢?



首先是奋起抵抗,失败了就忍辱偷生,打不过就得老老实实甘当仆役。遊牧族群在战争之初杀掉很多农耕者,达到征服的目的,领有并且享用农耕人口及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农耕者则是默默的把适于放牧的草地开垦成为农田,把劳动成果的最好份额奉献给了遊牧占领者。经过两三代人,一时胜利的遊牧者在狂嫖滥赌的享受之中堕落下去,他们的后代成为农耕社会的寄生虫,湮没无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被开垦成为农田,再也无法恢复成为牧场了。匈奴,五胡,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这些强悍的征服者都最终消失了。他们的牧场也都乖乖的交给了农耕族群。



如果推翻了征服者之后兴起的农耕族群的政府强大而又坚决,那么可以把农耕土地的界限再强制向北推进很远,直到蒙古新疆青海的腹地。



农耕族群在被战争征服以后,就开始了和平的“逆征服”,我们不仿称为“柔服”。记得学习电子学的时候,颇为不解的是,负电流是电子的流动,正电流是“空穴”的“看起来的移动”。后来我是这样理解的:部长升总理,局长升部长,处长升局长,科长升处长,小兵升科长,一方面是人员的向上流动,另一方面可看作职位“空穴”的逆向流动。



难怪老子说阴柔守正。于是,农耕族群就象阴道一样,“柔服”了阳具般的征服者。



农耕族群之间的征服与柔服



农耕族群的先驱者,当是大禹治水而起家的华夏族。夏者,象是束髮顶冠的人脸,区别于或披髮或结辫的他族。华者,花朵中央的花盘,区别于周边的夷萼。因为花朵与花萼对比而言,花朵是突起的,花萼是夷平的。掌握治水技术建立国家政权自以为进步的夏族把别的族群统称为四夷,因为在他们看来,北方的遊牧族群赶牛放羊固然可笑,东方西方和南方的族群呢也是可笑的,他们还都蜷蜗于森林之中,不如华夏族在平原地区的旷达开朗。



最先富强的似乎总要最先腐败。奥地利是日耳曼诸族中最先强盛起来不可一世的,最先享受华尔兹葡萄酒,也是最先栽倒在华尔兹葡萄酒之中。窥尽夏族玄妙的商族学会了农耕技术,组织了国家政权,终於趁其腐朽取而代之。这样的世代更替几百年来一次,直到华北平原都开垦成为农田,直到森林里的遊猎族群都变成了农耕者,直到东夷荆蛮都成了华夏,直到西秦族采用了华夏人的精英发明的最为强悍的征服方式“法家+兵家”。



跟从游牧族群的南侵周期,农耕族群也在南侵。华夏人的一半不断的逃离华北平原,进入华南山地。他们逃脱出北方铁骑征服的范围,却有扮演起征服者的角色,夺取百越人的森林开荒种地,甚至强迫百越人走出森林,屈服为耕田纳税的农耕者。如今只有森林族群百越人遗留的一小部分,被驱于西南一隅,被称为汉人的泱泱大国中的少数民族(苗黎等等)



所以,当我们纠缠于华夏族群与北方草原族群的恩怨时,是否也该算算,华夏族群与南方森林族群的恩怨呢?



当我们想要恢复北方的草原的时候,是否也要恢复南方的森林呢?是否也要想想,为森林族群留下些山林呢?



节制我们的农耕能力吧!



作者:Anonymous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纳百川首页 -> 罕见奇谈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 Page generation time: 0.904319 seconds ] :: [ 22 queries excuted ] :: [ GZIP compression enab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