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贺文:毛主席为什么送我们下乡? |
 |
资料 [个人文集]
加入时间: 2004/02/14 文章: 1129
经验值: 5282
|
|
|
作者: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毛主席为什么送我们下乡?
贺文
【此文乃十年前所写。今天是毛主席发上山下乡号召的34周年,原文一字不改重发】
1968年12月2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挥动巨手,向全国中学生发出伟大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到1992年的12月21日正好是24周年。
在老人家发号召之前,已经陆续有一些人先下去了。而在1968年8月份的一批去内蒙古阿巴嘎旗的人里恰恰有北京33中的周秉建。她是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半年之後,正好是周恩来借着周秉建的一封家信下令停止了愈演愈烈的“挖肃‘内人党’”运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周恩来建议毛泽东把中学生下放到农村去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他事先已经知道前边有人把路子趟出来了。
随後两千万城市中学生先後到农村去。他们在那里逗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演出了一幕幕气冲霄汉,壮志凌云,豪情满怀,埋头苦干,悲欢离合,失魂落魄,生离死别,勾心斗角,狼狈为奸,尔虞我诈,厚颜无耻和低三下四。不仅为文人骚客留下取之不竭的素材,也深深地影响着有过种地经历的一代人日後的思想发展,政治态度和人生道路。
可是伟大领袖把我们送下乡时说的“很有必要”四个字到底是什么含义,却再也没有说明过。这其中除了显示他老人家权威的沉重外,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猜测和想象的空间。
“毛主席为什么送我们下乡?”没有下过乡的人或许不会提出这种问题,但凡是当过知识青年的人迟早总要想到这一点。这个问题的答案前後曾经有过两个。第一个就是老头子在号召中讲明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第二个是林立果在《571工程记要》中首次提出来的“知识青年下乡是变相失业”。也就是说毛老头为了回避城市就业问题。
如今事过境迁,不管是当年大力鼓吹别人去,还是自己被别人鼓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已经没人再提,也没人再相信毛老爷子的理想主义了。剩下被林立果点破的第二个答案便被普遍接受,直到今天仿佛还是主要论点。
现在普遍的看法认为:老毛当时无法为每一个中学生找到工作,以便解决饭碗问题,于是把大家往乡下一送了事,让他们和贫下中农争工分,争口粮去。这种答案诚然也是一种经济学上的解释,但仍然显得牵强。因为老头子从来只抓大事,向来懒得过问经济上的细节。倘若他真的把国民经济放在心上,也就不仅是一代枭雄,而早已经是空前绝後的大英主了。今天的中国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另外1968年的中国经济并未显露败象。败象是直到我们下乡数年之後才呈现出来。许多工厂还需要,并有能力招收新工人。当时并无紧迫的就业压力感。从经济上说,老毛其实并无必要送我们下乡。所以说这第二种的经济学解释也属勉强。
以上前後两个答案都不足信,本文则试图提出第三种解释:毛泽东和周恩来送我们下乡的目的,是为了解除当时中学生的红卫兵组织于无形。这才是“很有必要”四个字的精义。
“为什么老头子送我们下乡?”十分简单:“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党内头号走资派刘少奇已经被打倒。曾经借过力的学生组织没有用了。大学生的人数少,先抓几个坏头头,日後再整“五一六”便可以了结。这几千万中学生该如何处理呢?下乡!把他们送到广阔天地里去,听凭他们自生自灭。于是经过“战火”“锻炼”出来的红卫兵组织便消解于无形之中也。
文革初期红卫兵刚被允许成立时,首先是各大中城市的中学生群雄竞起,谁也不服谁。当时笔者所在学校便有以“胸中自有雄兵百万”为名的组织,其实只有发起者一人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浪淘沙,这一混乱局面到1967年才算大致底定下来。全国各地群雄并立的局面最终被两大派组织所代替。何也?“斗争的需要”!所有参与者均有考察别人和考察自己的过程和机会。经过两三年日日夜夜的争斗,浮上来,而仍能历久不衰的红卫兵头头都已经不再是等闲之辈。既然是练出来的,便自然具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这些人往往并不是66年风头最健的宠儿,他们的涌起和地位的相对稳定证明了汰劣留良阶段的结束。这批人是有可能对社会构成破坏力,乃至对毛主席他老人家本人构成威胁的。至少不如奴仆党员那样好使唤。
载舟覆舟,若让这种红卫兵组织继续存在下去,迟早有一天会成为一支难以控制的力量。毕竟,环视全社会,除了解放军之外,这是唯一的组织;较之当时已经瘫痪了的党组织,不管从精神上还是精力上,都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样的红卫兵组织如果毕业後分布在同一个城市,必将形成一种潜在的威胁。只要时机一到,头头们一声令下,当初的红卫兵们从各各厂矿、学校和机关里钻出来,汇集成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能把所有的政客都弄得焦头烂额。这对任何当权者来说,都是十分头疼的事。
毛老头没有坐等组织起来的年轻人坐大,就在中学红卫兵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之前,适时地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一巴掌把他们都扇下乡去了。因其功名欲之势而力导,“很有必要”地诱使红卫兵组织自然瓦解。
在日後的下乡过程中,不乏中学生组织的骨干抱团下去的。但仔细查看一下就会发现,即令是号召力,战斗力最强的组织,也至少已经一分为五了。这种分拆开的组织一经进入散布在各村的集体户里,就如同沙漠中的露水,一下子便消失不见了。
用这种方式,伟大领袖毛主席便将一场由他亲手发动的红卫兵运动又亲手扼杀了。而且毫不沾血。这位“玩人”巨匠的手段之高超,用心之歹毒,前无古人,後无来者!!用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的标准,毛老头子是又黑又厚。黑得发亮,所以毛泽东思想光芒万丈;厚得坚硬,所以毛泽东思想战无不胜。
後来中共的知识青年政策一直死不放松,宁可把没有红卫兵经历,更年轻的中学生留城,也不让老知青回来,原因就在于此。直到等闲白了他们的少年头,消磨尽英气以後,才放他们回老家。
与上山下乡运动有关的无外三种人。其一是广大知青,其二是为数相对要少得多的各级安置办公室工作人员,其三是毛泽东、周恩来与中央文革等决策人物。对于广大知识青年来说,确实存在着绝不在少数的理想主义热情。各级安置办公室工作人员凡长眼睛的不难看出城市就业危机。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毛主席为什么送我们下乡”,仅指最高决策当局,甚至仅指发最高指示者一人。则他老人家最主要的企图还是以上山下乡运动来消解红卫兵组织于无形。
在知识青年中,凡当过红卫兵组织头头的对此都能有所感觉,但他们都没法开口。因为一说出来,很容易受人以柄,被指责为“有野心”。因此他们即使感觉到了,也都箴口不言。而谁又敢直接猜度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心术?故至今鲜有论及此目的者。
笔者在这里还想在此对比一下红卫兵运动与八九民运,乃至目前已历三年之久的海外民运之间的差异。
我们过来人清楚地看到,八九民运和海外民运实质上还停留在相当于红卫兵运动的1966年八、九月份的水平上而裹足不前。其原因是阿猫阿狗都自以为是个人物,仍然互相不服气。因为海外民运实在不具备当年红卫兵运动那种动辄几百人日以继夜地朝夕相处,耳鬓撕磨,互相鉴别的条件。而且没有来自直接对立面的攻击以便汰劣留良。几年来打长途电话的累积总小时数只抵得上几天的经历。因此海外民运中涌现出来的千姿百态也便不令人奇怪了。
【附录】~~~~~~~~~~~~~~~~~~~~
下乡也是逃避追究之路
·龚平·
贺文先生撰文,谈到当年毛泽东为什么送我们下乡的主要原因是消解中学红卫兵组织于无形。这或许真是来自上峰的考虑。但下乡的原因既然如此简单,当年两千万插青竟无人察觉;并且动员这么大规模的搬迁居然能行得通!也是怪事。其实这其中还有来自中学生方面的原因,那便是各造反派组织的头子以带头下乡来换取对他们在校期间刑事犯罪的免于追究。
中央文革不愧是玩弄群众于股掌之上的老手。他们最先鼓励中学里的“红五类”子弟组成所谓的“老红卫兵”以便冲垮“旧校党委”。然後几乎是一夜之间,又宣布这些老红卫兵犯了和被他们打倒对象同样的罪名:“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因为老红卫兵在红八月有抄家打人的劣迹,名声不好。他们被中央文革打下去以後大多挨过批斗和控诉,总算得上是集体道歉了。接踵而来的就是如雨後春笋般冒出来的多如牛毛的造反派组织。甚至有以“胸中自有雄兵百万”为名的组织,其实只有发起者一人而已。又一段时间之後,这些造反组织重组成誓不两立的两大派,大打派仗和武斗,与社会上的运动发展同步。
随着走资派的被打倒,那些绝不会从老红卫兵的倒台中吸取教训的造反派也已经没用了。按中央文革的惯例,这时该给这些造反派捏个罪名,以便重演打掉老红卫兵的故技。各造反派组织的头子开始被分别审查,让他们交代组织武斗,打砸抢抄抓和破坏公共财物的问题。可是这些中学生数量实在太大。後来上峰想出个下乡的点子。各中学的的军训团忽然改变态度,并向这些刚开始审查的造反派头子示意,只要带头下乡,就可以免于追究。那些昔日威风凛凛,如今惶惶不可终日的造反派司令们眼看着自己就要变成阶下囚时,忽然天赐这么一线良机,可以从刑事犯重新变成带头下乡的理想主义英雄,何乐而不为?于是又由他们出头扇风,把那些其实并无打砸抢劣迹,本无命运担忧,一贯奉公守法的同学都给裹胁下去陪绑了。
在大型屠宰场里总养着一只带头羊。工人把它放进待宰的羊群里。因为羊群有“大军不履危地”的生物行为学防卫本能,任凭皮鞭的抽打,抵死不向陌生场所迈进一步。但只要有一只羊带头走进去,其他整个羊群便会自动跟进。这只屠宰场豢养的带头羊便起着“身先士卒”的作用,带着那一群不知死之将至的羊群走进屠宰机的进口,省去了大量工人驱赶和拖拽的繁重劳动。但这只经过特殊训练的带头羊知道进口以後不远处有个暗门。从那里出来可以得到一份上等精饲料。而别的不知道这个暗门的整个羊群就都被它骗去送死了。当年那些中学造反派的头子们,就干过这种把羊群带上死路的带头羊的事。下乡之後也是他们最先以带头人的“优秀表现”而“上调”找到工作和去上工农兵大学。被他们裹胁下去的伙伴们却彻底葬送了前程。
北京三司(蒯大富的司令)中学中专部的一个司令部设在一家著名饭店里。据事後估计,他们在那里破坏掉大约价值四五万元的财产(那时是个物价极其低廉的时代)。这个司令部为了搜查据说藏在墙里的电台,把磨砖对缝的雕花墙壁拆得七零八落,尽是窟窿。他们为了逼问电台所在,抓来饭店里以前专为首长服务的年轻漂亮的女服务员刑讯逼供,并总是把她们胸前的衣服和乳罩打飞。他们的破坏行动有时纯粹是为了胡闹,比如在沙发上拉屎。後来这个司令自然变成了重点审查对象。正在准备开批斗大会的前一天,他听到了下乡的风声,随即立刻见风使舵,报名下乡。第二天准备好批斗他的大会忽然变成了表彰他带头下乡的表扬动员大会。本来应该被押解着上台批斗的这位司令,一变而为胸前十字披挂大红花上台讲演,大吹法螺的英雄。一夜之间判若两人。
当年只有大学里的造反派挨过“五一六”的整。中学里则只有老红卫兵的集体倒台和挨批。而中学的新老造反派则从来没有吃过这种苦头。中学里那些胡作非为的造反派头子们就是这样用带头下乡做交换,免除了应有的惩罚。
如果认为上峰是以下乡来消解红卫兵组织于无形的。那么,这些武斗凶手,打砸抢分子何尝不是以下乡来逃脱刑事追究于无形?正是双方的默契合作,拉了他们身後一大帮生不逢时的傻瓜垫背,走上了一条倒尽大霉的路。
【附录】~~~~~~~~~~~~~~~~~~~~
反动的上山下乡运动
·龚平·
贺文先生曾撰文,谈到当年毛泽东为什么送我们下乡的三个原因。第一是理想主义;第二是经济学的就业问题;第三是消解红卫兵组织于无形。他认为,实际上这其中第三个才是真正主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或许多少也有一点。但绝对没有第二个原因。因为当时民生尚未凋敝,就业机会也还不算缺乏。但这第二个原因却最为一般人所接受。
最近美国统计数字显示,当前美国农业人口比例是2.7%,而60年代是8.1%。三十年来,美国农业人口比例下降到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人类从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人口比例的急剧下降。由于农业技术的改良,只需要少数人耕作就足够供应全民粮食需要了。其他剩余的人口则聚居到城镇,从事工商业生产。这是一个社会历史进步的经济学自发趋势,完全不需要人为导引。但我们看到文革时大批城市中学生下乡的走势却正好和这个历史自发进步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上山下乡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反动”的运动。毛泽东之所以发出如此反动的号召,显示他老人家的心术似乎真的是要不计代价地消解红卫兵组织于无形,而非经济学原因。
设若果真如此,周恩来总理也是心知肚明的。以他的聪明显然也知道如此反动的运动将葬送掉整整一代人的前途。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建在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之前大约四个月的1968年8月份去内蒙古阿巴嘎旗插队。周恩来事先已经知道前边有人把路子趟出来了。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周恩来建议毛泽东把中学生下放到农村去的说法不无道理。
周秉建在阿巴嘎旗大约插队两年之後,与她同队一名北京军区首长的女儿被她的父亲走後门送去当兵。这个伙伴同时策动乃父,也把“对面山上的牧羊姑娘”周秉建一起招进部队。不料周恩来知道此事後却坚决要求周秉建退伍,重新回去插队。周秉建当兵只有短短数月,随後脱下军装去了西乌旗,并在那里一直待到周恩来去世以後才去上学。
周恩来何苦如此用心呢?无它,这正是周恩来的会做人处。一场明知反动,而又波及两千万之众的运动早晚要被否定。届时,周恩来这个在位总理难逃其咎。于是他让自己的侄女奉陪上山下乡运动到底,以此来消弥後世对他个人的诅咒。此举果然奏效。周秉建事迹的流传对消解插青的怨愤之情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两千万虽然历尽千辛万般苦才回城,却因为丧失了职业训练机会,蹉跎了工作经验积累的黄金岁月而注定要永远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插们,直到今天也没人抱怨他们的这个总理:“人家自己的侄女也奉陪到底了嘛!”这正是那一代人的厚道之处。
当年苏秦临终设计,死後擒杀了刺死他的刺客。诸葛亮临终设计,死後斩了脑後有反骨的魏延。周恩来也有这等智谋保全自己身後的名声;只是坑人太多了。其逢君之恶,又见一斑。
作者:资料 在 罕见奇谈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org |
|
|
返回顶端 |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
based on phpbb, All rights reserved.
|